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一位山里彝族农民的红色守望

作者:​杨学诗(彝族) 发布时间:2021-06-2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众所周知,建住房的目的,就是要住人的 。可每次我从滇南弥勒城回西山老家要路过的马龙,路旁1989年见建一所土木结构的房子,可至今没见它开着一次门;2015年见建一所砖混结构的房子,也被闲置至今。我不想再纳闷,于是近日路过该村遇上一位面带笑容的小伙子,就向其打探。他说这两所房,其实只是一家人的,主人叫石天华,他有两个儿子就建了两所新房。现在,儿子都已结婚了,可还是都与父母同住在老房里。为什么?这就要问石天华本人。我求他带我去找石天华,他答应。   
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石天华老人

村子北头的缓坡上,耸立着一块乳白色的巨大石块,夺人眼球 。小伙子说那是石天华经上级同意所立的纪念碑。走近看,碑文很长,大意是:一条由北往南走向的巨大山脉,横亘在滇南弥勒县城的西边,这就是弥勒西山,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的地方。阿细寨上百个,马龙其一,位于西山偏东。1946年6月内战爆发,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蒋管区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决定在弥勒西山动员彝民起义,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斗争。10月,汉族地下党员张黎被指派来马龙小学“任教”,开展群众工作,并吸收校长童绍尧入党。1947年11月,省工委特派员祁山、弥勒地下党县委书记李文亮坐镇马龙,挑选300余彝民训练,成立了西山游击大队。1948年2月,游击大队长杨治廷不幸被俘,省工委即派我党高级将领朱家璧将军到西山整训队伍,组建“一支人民的军队”,1948年发展壮大为赫赫有名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其中,原“一支人民的军队”中的彝族指战员,1949年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12团。它单独或配合兄弟部队进行了52次战斗,共歼灭敌正规军和地方武装3800多人,摧毁敌政权30多处,缴获敌轻重机枪289挺,长短枪2900多支,大口炮70门……当时马龙有320余人,其中50人参加了游击部队,上百人参加民兵。童绍尧、童绍文等11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三年多来,马龙人为游击部队提供粮食3800公斤,买枪50余支,子弹5000余发……被敌称为“夷变司令台”,(省档案11全宗33卷)遭烧毁粮食20000公斤……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轻人说立碑时,他父亲也曾过来帮忙。石碑是从200米以外的地方撬搬过来的,立于此处,是因为这儿有当年游击革命的指挥部——学校,学生看方便。我用手一比,其长有3.8米,宽2米,厚40余公分,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即问怎么弄过来?年轻人说:“是石大爹买来炸药炸出一条路路,然后砍些圆木垫着,请人帮忙把石碑撑到上面,一点一点地推,一点一点地滑。”“什么时间?”“1997年。”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碑做好花了多少钱?”“2400多元。那时,弥勒城里有个单位领导看此碑石材好,做工精细,又记刻革命的历史,觉得让其高高耸立于单位的院内,既可‘充实单位的文化底蕴’,又可当风景看,一开口就给价10000元——这,可是相当于当时石大爹一家7年全部经济收入啊!可他说钱再多,也会用完,不卖! ”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年的革命指挥部——学校,在纪念碑之西,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小伙子说:“1990年,指挥部木料几乎朽烂,快倒塌,石大爹主动向上作书面反映,结果被修葺一新。”指挥部与纪念碑中间,是个大操场,小伙子说这是当年游击部队练兵的地方。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天华的家,与纪念碑、指挥部成倒三角“▽”立足。坐北朝南,墙黄土舂就,有楼,上面盖瓦,是典型的三间老式房。外墙四周的低处,土均变得灰黑,似一条灰暗的布条在绕缠,彰显出其房龄的久远。可屋顶的瓦片,几乎一半是新补,外露的梁檩椽,都不见虫蛀。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天华个儿中等,偏瘦,眼睛混浊,头发花白,但声音洪亮,走动快速;红衣上套件麻布褂,显得干练、精神。我自报家门后问他高寿?他说他属羊,1943年生,于是我叫他大哥。 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堂屋里,正墙上贴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侧墙上挂满大大小小的相框;供桌上全是书:《弥勒县志》《中共弥勒县党史大事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12团斗争史》《西山风云》《艰苦创业血火史诗》《红色马龙》……墙根脚则尽是些马灯、算盘、沙锅、弹袋 、炮壳、火铳、斧头、镰刀、长矛、匕首、刀叉等的旧物。石大哥告诉我,相框里的照片,当年来马龙的外来干部诸如朱家璧、张子斋 、祁山、李文亮、张黎、王介等都有,童绍尧、童绍文等11位马龙烈士,一个不少;那些书,是写或提及马龙的史书;旧物是当年游击部队战斗、生活留下的遗物。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看这些东西,很多是文物,问石大哥怎么得来?他说有些在本地民间搜集,有些到弥勒、个旧、昆明、北京、深圳等外地找前辈或前辈的后代搜集。我问什么时候开始,他说1982年——那时中共中央发出31号文件,平反云南地下党的历史问题:“云南地下党和‘边纵’在远离中央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艰苦奋斗,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为解放云南做了贡献。”我掐指一算,30多年了,一定花了不少钱?他说连差旅费算,上了两万元。不过值得——钱花了还可以去挣,可这些东西丢了就不可再生。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爹还贷款修了童绍尧烈士的墓地。”小伙子说。原来,村人童绍尧后来当选西山根据地人民政府的主席,1949年8月在反扫荡时不幸被俘。他宁死不屈,敌人残暴地割下他耳朵上的一块肉,脱掉他的鞋,给他扛上抢来的一袋大米,强行拉他走在布满尖糙石沙的路去弥勒,但他宁死不屈……时年29岁,其儿子童志德还在呀呀学语。2005年,绍尧墓地荆棘葳蕤,人们去祭奠,须用手拨开荆棘摸索700多米才能达到。到了墓地,又因其位于陡坡之处,人稍不小心,会滚下山麓。石天华夜不能寐,就去信用社贷款3万元,加自己积蓄1万多元,修筑了通往童绍尧墓地的道路,并在该烈士墓前打建起了长达45米、宽近l米、高5米的石挡墙。从此,这里被弥东中学、西三中心学校、县公安局等数十家单位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爹还出了书。”小伙子从供桌上取一本《红色马龙》给我。原来, 2011年,中组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对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加强中共党史教育,于是到马龙接受教育的人多起来,可人家往往“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因为马龙没有一本详细介绍当年革命的史书给人看,人家对马龙村乃至整个西山起义历史的了解,只能从石天华那讲得不太标准的汉语介绍中得到一些皮毛。于是,石天华背上自己搜集的史料,几次跑城里求黄光平等文人帮忙……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问及钟情历史、崇敬英烈的动机,石大哥情绪激动:“我是个山里的农民,但这不碍妨我读书看报看电视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刘德华的少,知道刘少奇的不多……习近平总书记说:‘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相信,在咱们中国,所有为了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定能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的慷慨陈词,振聋发聩!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书归正传,问他怎么不去住新房?他说:“这里好啊,一是与纪念碑、指挥部近,方便照看它们。二是要守魂——父亲石国瑞,当年做后勤,他在此房衣不解结地接待外来干部,后魂落于此(去世);三是可在冥冥之中,一会儿听到游击部队操练的脚步声:‘喯喯喯喯……喯喯喯喯’‘一、二、三、四’……一会儿又听到歌舞队排练节目的唱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子们也不去住新房?”“……哦,说曹操曹操就到——我听见放下锄头的声音了,肯定是我儿子回来。”不一会,一位膀阔腰圆的年轻人来打招呼,大哥说这是他大儿子石林,小儿子已出去打工。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林在知道了我的问题后,说:“去住新房,一是不好照顾老人的生活,二是不方便帮老人接待来人——清明节、建党节、烈士纪念日,接受红色教育的人一拨一拨的来,需要我帮他做些摆文物、带路等等的事情。”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一直都这么理解父亲?”“没有。山里人找钱,无非就是种些包谷栽点烤烟。童绍尧墓地环境糟糕,人人皆知,可别人是熟视无睹,他却……我埋怨他多管闲事。他说这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建设‘红色家园’。我说‘红色家园’该建,但不只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没料,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将父亲修烈士墓地和出版《红色马龙》书的钱,统统都买了单。再后来,国家拟定每年的9月30日为 ‘烈士纪念日’……这些举措,敲击了我的心房:你父亲的行为,政府都已认可,你想拖后腿?”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算什么时候住新房?”“等父亲的愿望基本实现。”我转问石大哥:“你有完没完?78岁的人了。”他说,他搜集到的那些东西文物,现全堆在狭窄的家里,来看的人多时,就要搬摆到屋外的空地上,让人心寒,自己也麻烦。因此想在房背后建一所有两间的房做陈列室……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毋庸讳言,社会上很多人眼睛盯住的只是钱,而在大山里的彝族老人石天华,却居然如此的痴迷“红色”守望“红色”,若不是亲眼所见,只听别人说,我真的难以相信。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愿石大哥寿比南山。uy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杨学诗,系地道的弥勒彝族人,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学校副校长、党总支书记,市教研室主任等职。1981年开始业余走笔,曾在《文艺报》《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彝族文学报》《人民教育》《云南教育》等报刊刊发过散文《彝山捡喜》、小说《稿费》、报告文学《大山的女儿》等各类形式作品700余篇。2003年被云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04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特级教师”。现退休任政协弥勒市第一届委员会文史资料文史员,弥勒作家协会副主席,《弥勒彝学》杂志责任编辑。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