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莫峥嵘与彝族尼苏人《送嫁》歌舞的故事

作者:​阿木留娴 发布时间:2021-09-04 原出处:​莱国索微信公众号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80年代初期,位于美丽的滇南蒙自的彝族村寨间,有一项传统的出嫁习俗。彝族尼苏姑娘的出嫁习俗,一直在这里盛行,一直在这里流传。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渐渐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习俗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变迁,社会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尼苏人的传统习俗文化。传统的婚嫁习俗受到冷落的边缘,莫峥嵘老师说,“现在(这个)婚嫁习俗很少能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中经历参与过,体会过这项彝族村寨传统婚嫁习俗的乐趣,对我们的影响,记忆都很深,而现在看不到这些习俗了,就觉得很可惜”。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在莫峥嵘老师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一个恢复这项彝族传统婚嫁习俗的想法,让现在的蒙自彝族尼苏人重新恢复温习一下自己的习俗,让更多人来了解我们尼苏人。莫峥嵘老师心里慢慢酝酿起整个婚嫁习俗的过程,以自己擅长的,用原汁原味的歌舞的形式来呈现这项习俗。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创作流程和经历,莫老师给我讲述道。首先要从音乐创作开始,而为了更好的保证原味的彝族舞蹈音乐作品不变形,我专门搞了采风活动,走访了蒙自单地一些民间的老艺人,与他们交识学习。其次,拾取将要失传的调子和排演尼苏的基本舞蹈动作,为了能更好地把这一支舞排演表现出来,莫峥嵘老师特意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万多元的能制作音乐的MID(键盘),设备自己不会操作,到会操作花去了一个星期,而后将音乐可以试做。自己编曲,自己配器,自己唱,自己录,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整个舞蹈音乐小样制作完成。最后,酝酿在脑海里的舞蹈编排忽隐忽现,渐渐开展浮现。编排的形式、动作、队行以及道具服装等,一系列的设计方法初步成形,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音乐作品的呈现,到现实的舞蹈表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莫峥嵘老师又开始找合适的舞蹈演员来排练和表演。时间重回2016年12月,这段时间里,莫老师在十里铺自任艺术团团长,成立了一个长桥海尼苏艺术团,这艺术团总共有25人,25人全部是彝族尼苏人,第一个作品就在长桥海边十里铺村诞生了,并取名为《送嫁》。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7年10月,长桥海尼苏艺术团参加“红河州民族民间歌舞大赛”,一炮打响获得一等奖。大大的佳绩鼓励了长桥海尼苏艺术团。也就在这个时候,莫峥嵘老师勇敢地下定决心,将彝族尼苏送嫁习俗以彝族歌舞的形式传承传播,让两海周边的彝族同胞都能唱能跳自己的舞蹈。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莫峥嵘老师到其他彝族尼苏村寨传授自己创作的歌舞,并选定了家乡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蒙自尼苏小镇。在尼苏小镇,莫峥嵘老师自己挑起团长的担当,又组建了一个“蒙自两海地区尼苏艺术团”,27人的艺术团,个个都是彝族尼苏人。通过两个团队的描述,莫老师介绍说,“我们现在这个团,年轻人的多,平均年龄都在36岁左右,有朝气,学东西学的快,接受能力强,爱表现。我把这个舞蹈(送嫁)传授给她们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跳这支舞又再次把这个舞蹈提高了一大截,更有感染力。”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历过这项习俗的彝族尼苏老大姐们,每看一次作品都要激动地流下眼泪来。后来,经历一次次的打磨,这支舞近两年来得到广大的传播和影响。2018年10月20号,尼苏小镇的彝族尼苏儿女们 带着莫峥嵘老师创作出的这个舞蹈(送家),带着在滇南一方彝族家乡人民的重托,前往北京参加 “中国非遗印象民族大汇演”的演出,演员们超长的发挥和作品的震撼,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一举夺得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在舞台内外的红河州彝族尼苏儿女,激动得泪流满面。莫峥嵘老师指出:“真的不容易,在北京的尼苏儿女们,为我们彝族人争得了光和荣誉,我们彝家儿女家人一如既往的坚持克服困难,把我们尼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认识我们彝族尼苏人。”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每回忆起尼苏人的作品《送嫁》在北京演出那些短暂的日子,回味无穷。最不能忘记的身边的,在北京的同胞好友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抽空分享资料,这让我很感动。最快的速度编写推出图文,那条公众号图文是最为珍贵,最为难忘,最成功的图文之一。此后,我便向莫峥嵘老师请教作品出品的前后,而我,将莫峥嵘老师曾经描述给我的这一段《送嫁》的幕前故事,又从自己的手机便签里提取出来再次分享给大家。3M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