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山里娃走出去 她扎根小凉山支教11年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当时我失望到了极点,有几次在夜里醒来,真想连夜赶回重庆的家。破旧的校舍、闭塞的交通以及无网络的学校,让我很纠结。”回忆起支教的第一个月,宁蒗县民族中学老师张莉娟记忆犹新,小凉山那种艰苦、孤独、繁琐的支教生活让她曾一次次感到快坚持不住,但张莉娟最终并没有选择放弃,“我觉得我在这里有种被需要的感觉。还有当地那种我从未体会过的人情味,都是我留下来的原因”。张莉娟 2003年7月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 放弃了留在上海或返回家乡重庆的机会,参加了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同年9月来到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展2年的志愿服务。“当时我们 20 个同学在昆明培训一周后,坐了一天的车才到宁蒗县城,与我们老家的小县城 都没法比,10分钟不到我们就把宁蒗县城内的几条街道遍了。”张莉娟说,第二天同学们在启程赶往支教学校的途中,被车窗外泸沽湖的美景深深吸引住了,大家顿时兴奋起来,以为支教这两年都可以生活在泸沽湖附近了。“ 可是随着大巴车的不断前行,我们的美梦破碎了。”张莉娟用微博记下了当时的心情:“一路的颠簸,来到落后的西部,太心酸了。泸沽湖那一汪碧水着实让人兴奋,可是到了泸沽湖还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大巴。透过车窗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马路’,就是山上马走的那种路。”
“刚开始的第一个月,我的印象是失望到极点。后来,我慢慢开始整心态。特别是木顶箐村那次家访,让我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人情味。”张莉娟回忆称,尽管村里没有电,但全村人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欢迎她,“在篝火的照耀下,孩子们闪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难以平静的印象。” 张莉娟说,当 地村民的贫穷超出了她的想象,时光似乎在当地停滞了50 年。“在和村民们相处认识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他们很需要我,他们想要自己的儿女能走出大山、脱离贫穷。”作为语文老师的张莉娟,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面对一大周(12天半)54节课时,她没有选择逃避和退缩,一节课都没有落。“她的到来给孩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她所教的班级基本上没有学生辍学或逃课。”宁蒗县民族中学李老师说,学生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
2005年底,为了继续留在小凉山教书,张莉娟回到重庆从家里偷出了户口本报名参加当地的教师招考考试,就因为这件事,父母和她险些翻了脸。11年来,小凉山上千名学生在张莉娟的教导下,陆陆续续地走出了大山,找到了新的生活。2012年7月,张莉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称号; 2013年9月,张莉娟被丽江市教育局评选为“优秀教师”。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