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快开办彝语卫星电视频道的议案
编者按: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族师生和凉山州政协的部分委员共同商议起草了这份给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议案。希望大家帮助联系上彝族的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请他们联名提交上去。请大家持续关注并利用各种机会呼吁促成这件彝族人民的大事。
[概要] 中国有871万彝族人,其中有300多万讲彝语北部方言的大小凉山彝族,世代生活在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的深山峡谷地区之间,与外界沟通交流困难,但却完整的保存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仍然在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虽然国家在当地推行了50多年的国民教育,但大多数彝族乡民仍然是文盲和半文盲,不懂汉语,不能通过汉语媒体接受现代知识和信息,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不熟悉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巨大的数字鸿沟和文化障碍导致彝族乡村民众与现代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人口素质低,思想意识封闭保守,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成为中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毒品和艾滋病等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电视是当今世界转播新闻信息、普及社会知识、沟通相互关系、弘扬文化和展示重大活动的主要传播媒介。建立自己民族语言的电视台是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各个民族的权利。建立以彝族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现代知识和信息传播平台,彻底打破彝族山区的封闭落后,帮助彝族人民尽快融入现代社会,是关系到彝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与彝区健康文明教育、扶贫综合开发、禁毒防艾和民族文化传承都有最直接的关联,与数百万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为此,我们恳请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四川省政府,就在四川电视台开办一个“彝语卫星电视频道”一事尽快做出安排和部署,把这项工作当成大小凉山综合扶贫的核心工程来抓,以适应彝区发展的新形势并满足数百万彝族人民越来越迫切的愿意和要求。
为了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彝族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彝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彝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维护彝区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彝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来自彝区的全国人大代表特向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四川省政府提出尽快建立四川电视台彝语卫视频道的建议。具体理由如下:
一、建立彝语卫星电视频道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彝族人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八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此外,《刑事诉讼法》、《国家义务教育法》等14部法律,《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国家语委、广播影视部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等16项规章也都对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出了相关规定。
基于上述法律法规,目前,全国已有8家电视台开播了12个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频道,其中有9个已经可以通过卫星播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等5个民族有了自己母语的卫星电视。
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总人口8714393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6538%。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另外,还跨境分布在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等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彝族地区先后成立了3个自治州和18个自治县。
彝族人口比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哈萨克族都要多,而且,大多数彝族人仍然在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至今还没有一套自己母语的卫星电视频道,极大的制约了彝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
因此,建立一个可以覆盖整个彝区的彝语卫星电视频道是进一步体现《宪法》精神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现民族平等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具体体现。
二、建立彝语卫星电视频道是彝区深入宣传国家法律和政策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刻不容缓
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是我国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发展权利的具体体现。就传播本质而言,少数民族电视媒体担负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宣传使命,它的政治符号化程度比信息符号化程度更为明显,已经成为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和开展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语言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在广播电视以及新闻出版等领域实行优先发展、大力扶持的政策。少数民族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不断积累、不断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事实上,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群众迅速及时地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了解国家大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最重要的途径和平台,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但是,少数民族电视事业应该说才刚刚起步,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的,不能满意少数民族日益迫切的愿意和需求。就彝族地区而言,现在广大彝族乡村只能收看到汉语电视节目,但大多数彝族乡民不懂汉语,虽然有彝语广播,但现在农村几乎已经没有人收听广播了。政策宣传和普法教育只能依靠基层干部一级一级传达下去,耗时费力,而且非常不及时,准确性和可信度都很差。导致彝族乡民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国家概念和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这是当地社会冲突和民族矛盾比较多的重要原因,也是彝族农村青少年犯罪率极高的主要因素。
三、建立彝语卫星电视频道是推动彝区乡村建设和健康文明教育最迫切的需求
彝族语言分为5大方言区,其中操北部方言,自称“诺苏”的彝族人口最多,达300多万人。他们除主要聚居在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以外,还广泛分布在四川的乐山、攀枝花、雅安、甘孜和云南的迪庆、丽江、怒江、大理、楚雄等十余个地州市。我们建议在四川率先建立一个彝语卫星电视频道就是重点针对这部分彝族。原因有三:
第一、分布在这个区域的彝族处在交通和信息最封闭的状态。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2000—2500米。境内河川密布、群峰耸峙,峡谷壁立,使整个地貌崎岖破碎,处处峭绝深阻。极端封闭的地理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彝族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当地交通和通讯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边远彝族乡村封闭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通公路、不通邮、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还非常多,虽然大部分彝族村寨通了电,有了电视,却只能收看到他们听不懂的汉语节目,这对于传播科学知识,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没有什么帮助。
第二、这个区域是中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最落后的地区。还有一百多万彝族乡民仍然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导致当地彝族乡村贫困长期持续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缺失和现代知识的极度匮乏。这不仅表现在大多数彝族乡民是文盲和半文盲,更严重的是,由于缺乏彝语传媒,居住在山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处在信息隔绝的状况,不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变化,与现代生活完全隔膜,许多人不知道“奥运会”、“电脑”是怎么回事情,许多妇女连有安全期可以避孕的卫生常识都不知道。这样的思想文化素质怎么可能摆脱贫困?
第三、这里还是中国毒品和艾滋病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量彝族青壮年外流,由于缺乏在城市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正当合法谋生,参与吸贩毒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并把艾滋病带回家乡。也是因为缺乏彝语的宣传媒体,预防艾滋病传播和降低毒品伤害的知识不能在彝族乡村迅速普及,才导致泛滥成灾,危及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有鉴于此,要解决彝族乡村面临的发展困境,最迫切的不是修路或改造民居,而是尽快建立一个以彝族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现代知识和信息传播平台,大量开发具有宣传教育和知识传播作用的彝语影视节目,利用卫星电视频道这个覆盖面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途径,送知识送文化下乡,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加强青少年行为教育,引导乡民重视教育、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消除陈规陋习,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四、建立彝语卫星电视频道是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的一项核心工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自己的文化为代价的,那么这样的发展必然会遭到少数民族的抵制和排除。事实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不到发展,它的经济和社会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在大西南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彝人世代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财富。但是,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文化综合协调发展,导致彝族社会在遭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全面冲击下,越来越边缘化,优秀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和精神信仰开始崩溃,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价值观扭曲,青少年的行为失范,违法犯罪活动猖獗,利益冲突引发的各种矛盾尖锐化,社会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今之计,必须从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入手。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和改造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全面推动彝族文化实现现代转型。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开发母语文化产品上下功夫,从传播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上做文章。
电视是当今世界转播新闻信息、普及社会知识、沟通相互关系、弘扬民族文化和展示重大活动的主要传播媒介。电视还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围绕制作、播出和发行电视节目,可以带动一大批人从事民族文学、音乐、舞蹈、歌曲、美术、戏剧、小品、相声、纪录片、电视剧和电影的创作,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产业链,源源不断的生产出能够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并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产品。事实上,建立自己民族语言的电视台是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条件。
因此,全面推动彝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探索一条基于彝族文化的发展道路。彝族语言文字是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民族文化的核心。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努力构建社会资本,运用民族艺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重建社会规范,彝族乡村社会才能恢复生机和活力,彝族人民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社会,获得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会,分享发展成果。
五、在四川建立彝语卫星电视频道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彝族自治地方的电视台都在尝试开办彝语电视节目,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也培养锻炼出一批影视人才。特别是凉山电视台,自2009年1月1日,开始试播彝语频道,每天滚动播出17个小时。受到彝族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收视率很高。但是,由于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是有线电视,只能覆盖城镇的十几万用户,广大彝族乡村还是不能收看到自己的母语电视节目,宣传教育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是电视台自办的节目,没有专项财政拨款,人员编制和经费都非常少,没有条件制作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难以充分发挥电视的知识传播和社会教化的功能。
所以,广大彝族群众一直在热切盼望能够争取开办一个彝语的卫星电视频道。几年来,在彝族地区,无论是茶余饭后,还是在各种会议上,彝族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议论这个事情。可是说这是彝族人民目前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各级彝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省州召开的两会上,都提出了相关提案和议案。但迟迟得不到落实。
综上所述,我们强烈要求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四川省政府,就支持建立“彝语卫星电视频道”一事尽快做出安排和部署,把这项工作当成大小凉山综合扶贫的核心工程来抓,以适应彝区发展的新形势并满足数百万彝族人民越来越迫切的愿意和要求。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