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前景广阔
云南中药材资源丰富,以傣、藏、彝医药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医药,是云南生物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具有广阔前景。近年来,云南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和科技支撑不足、人才匮乏等,仍制约着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德钦县拥有丰富的藏药植物资源 邹鹏/摄
民族医药资源丰富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有一家以藏药及饮片生产为主的公司,其研发的藏药广为消费者熟知,公司生产的药品及药剂远销广东等沿海地区。作为该公司创始人,洛嘎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拜师学习藏医藏药,一直致力于藏药的传承、保护和研发。经过多年的开拓与发展,如今该公司成为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藏医药生产和藏医药文化传承基地。
包括藏药在内的民族民间医药是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少数民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为民族的生存繁衍及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我国中医药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云南民族医药文化根深叶茂,千百年来,以民族医药为代表的地方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疾病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在2021年12月17日召开的云南省中医药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宁作出批示指出,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改革机制、开放合作,充分挖掘中医药的健康、文化、经济、人文等多元功能和价值,发展壮大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要用好中医药学特别是民族医药这把“钥匙”。
把条件成熟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民族药品种纳入医保范围;依托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建立50个道地优势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022年3月,云南省印发《全省中医药大会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云南中医药发展目标。在稳定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加快100个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100个良种中药材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云药之乡”提质增效。加快对已有较好基础的傣药、藏药、彝药等民族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等中医传统优势专科和傣、藏、彝等民族医药重点学科。
“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丰富,天然药物资源达6559种,其中,云南独有的药用资源就达1260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随着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云南民族医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人才与研发成行业掣肘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从事中药、民族医药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已有30余年,她所在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位于昆明市西山脚下,远离市区。多年来,许多藏在山间、鲜为人知的民族医药从这里起步,在朱兆云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造福万千患者。
朱兆云坦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之所以能够建成包括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室在内的10个研究室,形成系统、特色鲜明的新药研发链,与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是分不开的。她回忆,自己刚到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任职时,全所仅有自己一个正高职称。随着体制机制改革,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整体进入云南白药集团,成为集团创新研发的主体。有了科研的条件及创新人才成长的平台,现在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终于兵强马壮:目前有博士28人、硕士109人,海外引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等10余人,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研和产品研究提供了人才保障。
“目前,云南中医药产业主要短板还是科研人员缺乏、研发投入不够。”朱兆云认为,人才与研发是云南民族医药发展中面临的瓶颈。
“云南民族医药产业品种较少、经济总量较少、发展速度偏慢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云南东骏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东表示,当前,云南民族医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经济效益,市场开拓不足、产品竞争力弱、民族医药品牌认知度较低,对生产地方特色药品的企业缺乏有效保护,从而制约了医药产业发展。
也有专家提出,云南民族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原生药材种植养殖以及产品的初加工阶段,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较少,民族地区跟风种植现象比较普遍,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部分民族药材还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比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药用植物1715种,单品种蕴藏量少,规模化种植少。目前,主要以野生资源采集为主,多数产品无人工种植养殖,难以直接为产业化开发提供原料支撑。一些资源由于过度采集,导致资源急剧下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已影响到傣药的新药研发和药品规模化生产。
祥云县东山乡彝族群众种植滇重楼 郝亚鑫/摄
守正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针对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民族医药人才匮乏等问题,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出了良方。
云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孟庆红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投入,以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导向,提升“云药”产业化发展水平;完善民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民族药的医院制剂研发,提升云南省民族医药医疗服务能力。他建议,鼓励各民族自治州(县)出台相应的民族医药保护与开发条例,规范发展云南民族医药。提升“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的主办层次,将云南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民族医药该如何“走出去”?朱兆云认为,提取民族医药的精华,进行研发创新,是其与世界接轨较为有效的途径。“除了坚守传承,民族药应注入现代科技的力量,守正创新,带着研究成果走出国门。”朱兆云表示,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医学体系差异等原因,中国民族医药在与世界接轨时面临困境。而屠呦呦教授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走出去”的例子。
“加入现代科技,加快对民族医药的创新,讲清药物机理,让西方医学清晰地判断其科学性和具体应用方式,促进与国际的对话沟通,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这是朱兆云和团队不断努力的方向。
针对云南民族医药产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等方面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有专家表示,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合理的激励机制,无法保证对创新贡献者给予应有的回报,不利于引进和留住人才。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对具有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医药企业进行梳理,以长期、中期、短期项目突破为目标,打造良好的系列医药产业综合企业创新发展平台。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良好的利益分配制度,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进有创新技术的医药企业。(《云岭先锋》杂志记者 杨旭东)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