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彝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思考

作者:高金荣 发布时间:2023-04-20 原出处:《中国民族医药》2018年7期 点赞+(

摘要:彝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医药是彝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彝族文化宝贵的钥匙,在维护边疆稳定和彝族的繁衍生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彝族医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在彝医药古籍文献的挖掘、整理及研究提升、彝药材的资源调查、彝医药机构建立、彝药材标准的制定、彝药制剂研发、彝药材标本库建设、科研平台创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彝医药如何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彝族医药;发展现状;未来思考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医药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形成并逐步积累起来的,伴随社会发展而逐步成长和完善,以彝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疾病的医药体系。彝族医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丰富的实践和较为系统的知识和技术,疗效确切,在彝区深受喜爱。她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和总结,特别是对太阳运动的观测和记录从而形成了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八卦,并在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八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一元二气五行六路毒邪”为主线和构架的理论体系。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有彝族人口900万人,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贵、川三省,其中云南省510万、四川省240万、贵州省90万,其余散居于全国各地。云南省是彝族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省份,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腹地,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2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少数民族人口93.7万,其中彝族75.6万,是彝族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州。楚雄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和彝族医药的发源地及主要传承区,从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东方人类在这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楚雄市万家坝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铜鼓,见证了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区的先民便创造了青铜文化。彝族先民发明和使用的十月太阳历是迄今为止人类较早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彝族医药源远流长,1979年在楚雄州双柏县发掘出彝文手抄本彝医药古籍·齐苏书,经专家鉴定,该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尚早12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彝医药典籍。1902年彝医后裔曲焕章研制了出“彝药为主,汉药为辅”的“云南白药”,使用方便,内服外用,广泛用于“战伤,刀伤和枪伤,跌打损伤”的治疗,驰名中外,至今仍是彝药的精品和典范。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代以来,彝族医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由于境内立体气候突出,光资源丰富,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适宜多种动植物物种生长,千里彝山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薄荷、大黄、黄连、茯苓”等久负盛名,彝药资源丰富,据1984年楚雄州第三次中草药大普查统计,全州已查明的植物药材189科1292种,约占云南省中药材的40%,占全国的24%。2003年在楚雄州中医医院基础上组建了全国唯一的省级彝医医院-云南省彝医医院,组建了专门从事彝族医药研究开发的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建成了“盘龙云海”等多家彝药制药企业。1983年出版了我国首部《彝药志》,相继出版了《彝族医药荟萃》、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彝族药学和中国彝医方剂学等多部专著。制定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第四、第六分册,共计165种彝药材的省级标准;到2006年全国有生产批准文号的彝族药达130多种,楚雄州有17个。云南省彝医医院研发了4个国药准字号新药,24种彝药院内制剂,2个彝药保健酒;2003年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建成了我国首个彝族医药标本库。2015年1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分会在楚雄成立;2016年6月云南省彝医医院,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建成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2016年8月2日组建了楚雄州中彝医医疗集团,同年11月7日云南省彝医医院,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建成了我国首个彝族医药院士工作站-侯惠民院士工作站,楚雄州起草了我国首部彝族医药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医药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然而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彝族医药发展的瓶颈:一是人才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没有全日制的国民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滞后。二是人才断代明显,彝族医药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师承和家传的培养方式,培养的人才有限,一批名老彝医药专家相继年老退休,年轻的彝族医药人才队伍难于形成,现有的彝医药经验和技法面临失传的困境。三是科研条件差,设备陈旧,与彝族医药的历史地位,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极不相称。四是机制和体制不尽合理,不能体现彝族医药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规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五是系统的整体设计不够,深层次未形成合力。六是彝医药的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七是彝药院内制剂的研发势头还不尽满意。展望未来,要破解彝族医药发展的瓶颈,形成彝族医药良好的发展局面,我们要紧紧围绕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的梯次团队;改善科研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激励机制;进行整体系统设计,上下形成合力;积极拓宽彝族医药的服务领域;加强彝药院内制剂的研发等7个主要方面来开展工作。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加强人才培养

事在人为,人才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人才,产业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就没有基石。一是要加强彝族医药教材编写,开设彝族医药的本专科国民教育,培养一批有志从事彝族医药的人才。二是开展彝医执业医师执业药师的开考,使民间有一技之长的彝医、彝药工作者通过考试考核,取得相应的资质,合法行医,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充实彝族医药队伍。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加强继承创新工作

一是政策支持,鼓励名老彝医药专家多收弟子,进行师承家传工作,把他们独特的经验,独特的技法,疗效好的单方、验方继承下来,形成老师带学员,师傅带徒弟的人才梯次团队,解决彝族医药人才断代的问题;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名老彝医药专家的单方、验方、技法进行收集整理验证,通过验证,对疗效较好的单方,验方,技法给予奖励,使他们感受到物有所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对有价值的单方,验方进行现代科技提升,实现产业开发,让他发扬光大,更好的造福人民。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改善科研条件,更新设备设施,建立彝族医药的研发平台

彝族医药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提升。彝族医药研发平台一是要能满足彝族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对复方或单方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可以达到增强疗效,减少用量,提高科技含量的目的,是打造彝族药精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二是要满足彝族药生产工艺的研究和中试生产的要求。三是能开展单方、验方的收集和临床研究。产业发展,科研先行,没有科技支撑的产业是难以发展的。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建立科学的体制和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打破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把研究人员的待遇与研究项目紧密挂钩,考核兑现,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二是深化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研究项目中有突出贡献的科研成果,获得的专利进行重点奖励,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三是给科研单位一定的政策扶持倾斜,使科研单位有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多出成果。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深层次形成合力

彝族医药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仅靠一两个州和一两个部门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的支持要形成整体的发展局面是难以做到的,只有上下合一,内外一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宏观的、系统的整体设计,深层次形成合力,高位推动,综合施策,通过5~10年的努力开拓,才能形成发展的良好势头。藏医药的发展,苗医药的发展,蒙医药都是举全省之力进行整合提升,才形成现在蓬勃发展的局面。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进一步拓展彝族医药的服务领域,建设彝族医药的康复养生基地

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祖国医学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天人一体)的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当今社会需求已从疾病向健康转变,健康成为人们的共识,健康养生引起世界范围的热切关注,“大健康”产业迅速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家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彝族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机遇期,我们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积极拓展彝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理疗、医养结合领域的服务建设。发挥彝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优势,依托先进的传媒手段,利用“互联网+”积极拓展彝族医药的服务领域。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加强彝药院内制剂研发,给予彝药院内制剂的批准,流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院内制剂是“准新药”,是新药产生的摇篮和基础,彝药院内制剂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助推器,我们要用包容共享的眼光对待彝族医药,对彝族医药我们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千百年来,彝族医药在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精髓和核心是清浊二气辨证和整体治疗观,彝族药直接使用在患者身上,这与现在大多数研究开发新药从实验室到车间,再到临床验证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彝族医药的规律和自身特点,不能用纯西方医学的管理模式和要求来管理彝族医药,要给彝族医药的发展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鼓励她们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推进院内制剂的研发,推进彝药院内制剂的流通和推广使用,实现彝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医药犹如生长在山间的小花,养在深闺人未识,待到山花烂漫时必将誉满华夏。l6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建锋,宋歌.民间中医药从业人员行医资格政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 25) : 5-7.
[2] 刘建锋,宋歌.民间中医药从业人员行医资格政策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 9) : 3-5.
[3] 吕翠岩,张胜容等.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 1) : 88.
[4] 宋大涵,王国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M],北京: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7.1( 1) .

原载:《中国民族医药》2018年7期。文字来源:参考网。
作者:高金荣,指导老师:杨本雷。单位:云南省彝医医院,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彝族传统医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