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宁南县:“彝俗会”,瓦几瓦!
四川文明网6月18日凉山讯(通讯员 王文昌)宁南县城区彝族协调理事会(简称“彝俗会”)于今年成立。这是宁南县城区的彝族同胞自发建立的组织。从彝俗会建立以来,县城区彝族同胞在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向“人人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大大迈进了一步。
陈规陋习盛行:“逼生”彝俗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居住在高山村寨的部分农村彝族同胞怀着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陆陆续续举家搬进了宁南“县城”或城郊。到现在,宁南县城区已有彝族住户600余户、2000多人,相当于宁南县一个小乡的住户和人口。
这些彝族同胞来到县城后,有的在城区经商当“老板”,有的从事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有的在城郊租地种地、搞养殖,有的打工……不仅为宁南推进城镇化作出了贡献,而且活跃、繁荣了城市经济,推动了社会发展。但是,进城的彝族同胞一方面享受、沐浴着城市文明的同时,另一方面却沿袭着一些陈规陋习,特别是婚、丧、喜、庆等活动中,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愈演愈烈,结婚要请、再婚要请、办丧事要请、买个房子要请、建个房子要请、生孩子满月要请、过生日要请……就连没有进城的乡下姐妹弟兄、隔房亲戚有事也要以城区住户的名誉挨户请。五花八门的宴请,名目繁多的送礼,有时一天要遇到三、四家的吃请,忙都忙不过来,致使越来越多的城区彝族住户感到了家庭额外的经济负担,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有的,甚至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在城区大多数彝族住户的强烈呼吁下,为了强力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维护彝族人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今年1月19日,在几个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组织下,召开了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城区住户代表和城区部分老同志参加的会议,通过会议,推荐、选举产生了“宁南县城区彝俗协调理事会”。
管理规定出炉:家家户户拥护
“彝俗会”一成立,就立即投入紧张工作,组织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城区住户代表和城区部分老同志参加的会议,迅速集体研究制定了《关于城区彝族婚、丧、喜、庆活动中有关事宜的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
为让广大彝族住户了解“彝俗会”组织、了解《暂行规定》精神,1月20日,彝俗会就迅速印发了《关于城区彝族婚、丧、喜、庆活动中有关事宜的暂行规定》,并分片区组织全体住户进行了宣传学习。许多城区彝族住户了解“彝俗会”组织和《暂行规定》后,发自肺腑地说:“'彝俗会'瓦几瓦!《暂行规定》瓦几瓦!”(瓦几瓦是彝语:太好了!)
“彝俗会”为什么能得到拥护呢?
“彝俗会”制定的《暂行规定》道出了广大彝族住户想说的话。一是《暂行规定》把城区彝族婚、丧、喜、庆活动中应该请客的范围、不应该请客的范围作了明确划分,鼓励、要求城区彝族在婚、丧、喜、庆活动中要做到新办、简办;二是《暂行规定》中要求城区彝族要搞好与汉族居民的关系,学习汉族的优秀文化,与各民族一道共同团结进步;三是要求生活在城区的彝族住户要做到不种植、不贩卖毒品,并与吸毒、贩毒、生产毒品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彝俗会”制定的《暂行规定》能够做到一家一户想做到而做不到的事。大多数城区彝族住户说:我们不好说的话,彝俗会为我们说,我们不好抵制的宴请《关于城区彝族婚、丧、喜、庆活动中有关事宜的暂行规定》为我们抵制,《规定》就像“尚方宝剑”一样,为我们抵制陈规陋习提供了撑腰壮胆的宝剑。
党员干部带头“彝俗会”结硕果
自从“彝俗会”成立到现在,《关于城区彝族婚、丧、喜、庆活动中有关事宜的暂行规定》已经执行四个多月,至今,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没有发生过一起乱请乱宴等陈规陋习的现象;即使有喜庆活动,不是做到了新办,就是做到了简办。
一名“彝俗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彝俗协调理事会是宁南城区彝族自己的组织,是民间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是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的组织保障,运行几个月来,得到了广大彝族住户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得到了退休彝族党员干部、在职彝族党员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在具体的喜、庆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带头执行规定,例如:一个在任的副县级领导搬新房,只约请了三个亲朋好友,杀个小猪儿一起庆贺;一个享受副县级待遇退休的彝族老干部,女儿生产,没有发一张请帖……要在过去,都是百桌以上的排场。
这位负责人说,只要乘着彝区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东风,充分发挥“彝俗会”的作用,宁南城区的彝族“人人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就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 常新龙 )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