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荟萃追梦彝裳 彝族服饰手艺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开班
4月30日至5月17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凉山彝族服饰手艺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在西昌学院开班,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内蒙、陕西、天津等7个省份的20名服饰英才,带着对彝族服饰的满腔热情和美好梦想,汇聚到美丽的凉山,一同感受和学习彝族服饰,圆满完成第一阶段的培训。
开班仪式
本阶段课程内容立足彝族服饰发展的新要求,围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理论教学、传统技艺学习、创新设计实践、企业参观采风考察来展开,通过专家老师授课、名师名家讲座、传统服饰展览、市场调研与采风来进行。新颖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灵活的工作方法,为彝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提高了彝族服饰传承人和青年设计人才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曲木伍各教授讲座
学理论 认识 “彝式美”
项目组邀请到西昌学院副院长曲木伍各教授作了题为《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专题讲座,西昌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瓦其比火(叶峰)教授作了题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绘画中的服饰艺术》,西昌学院彝文学院何刚教授作了题为《彝族传统文化》,凉山彝族自治州非遗中心主任克惹晓夫作了题为《“非遗+扶贫”凉山实践》的专题讲座,彝族服饰专家阿吉拉则讲授了《彝族服饰文化》课程。学员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凉山彝族服饰传统文化内涵、发展渊源、区域差别、穿戴习俗、制作技艺等,掌握彝族服饰文化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建立彝族服饰的认识基础。
非遗传承人手工艺课程
来自云南的李桂兰这次收获很多:“培训课程讲述了国家的相关政策,特别是瓦其比火院长强调了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凉山学员高箐则感触: “通过立足于传统的继承和学习不仅了解了彝族服饰的起源、分类、主要特征,还学到了很多彝族的传统文化、礼仪、禁忌,让身处凉山的我又重新认识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
看展览 欣赏“彝式美”
通过观看展览,大家亲眼目睹各个地方传统彝族服饰实物,认识彝族服饰的材料、花纹、图案、颜色和审美方法。
阿吉拉则介绍彝族服饰
来自昭觉彝族服饰研究中心的马昭宁说:“从展览的服装中看到了各方言区的服饰的区别,也了解到彝族服饰中喜爱运用到白色、黑色、青色、蓝色来作为服装主色,并用绿色、红色、黄色来作为搭配色。”
做调研 体验“彝式美”
通过实地参观调研考察,大家亲身感受彝族服饰在生活和市场中的实际情况,碰触彝族服饰,提高观察能力。
项目组市场调研
项目组田野采风
学员李桂香是云南楚雄大姚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从小对本民族的文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说:“下乡做调研是我最期待的,我们参观了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也去了有名的彝族服饰之乡昭觉和银饰之乡布拖,俗话说不到昭觉就不算到过大凉山,昭觉不愧是服饰之乡,这里的彝族服饰太丰富了,我感受很深。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彝族服饰之美。”
通过调研,学员沈雪飞也有自己的感悟:“参观了火把广场服饰街、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彝族服饰卖点,发现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彝族服饰大多缺乏新意,我们的任务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彝族服饰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彝族服饰文化能够走向更大的市场,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做练习 创造“彝式美”
期间,彝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巴子则,彝族服饰省级非遗传承人俄吉阿呷等老师为学员们集中讲授彝族服饰传统手工艺。通过实践,学员掌握彝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如贴布绣、压线绣、裹线绣的制作过程,为后期的开发创新奠定基础。
阶段性作品实践
来自成都的学员周煦自信地说:“这次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彝族刺绣技法的精湛与淳朴,彝族绣娘的勤劳与心灵手巧。当我们拿起细小的针,分捻线股,将它一针一线的缝到布上时,才发现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年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绣出精美的作品。”
学员李晨晨提出希望:“当前彝族服饰缺乏系统性地推广策划,缺乏外推意识,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意识,努力做到彝族服饰的标准化生产。”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陈敦侠则认为:“彝族服饰在改良后并没有太突出的特点,依旧没有太突出的变化,只是在颜色上更加丰富多彩,过多的装饰物让服装的功能性削弱。我们可以试着做减法,从凉山彝族服饰的美学特征、与现代时尚审美观的关系两方面发掘简洁而现代的彝族服装设计,寻求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