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半边街村:罕见的彝族女子贞节牌坊
地处金沙江畔的会东县,荟萃川礼云情,融合蜀风滇韵,民风淳朴,民俗丰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和地域文化底蕴,古建筑亦随处可见。在距离新街镇者堡土司衙门不远的半边街村,就有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贞节牌坊。
为彝族女子而建的贞节牌坊
半边街村贞节牌坊修建距今已有200余年,但依旧保存得较为完好。走进该牌坊,但见高大的石门坐东向西,宽7.29米,高5.15米。其间镶嵌着石刻字匾,东、西两面分别雕刻楷书“忠孝节义”“温良恭俭”字样;额坊上有“双凤朝阳”“姜太公钓鱼”“挂印封侯”等浮雕。
会东半边街村彝族女子贞节牌坊
从正面看,中门较宽,可容一辆小车通过,两边侧门相对较窄。中门横梁下面装饰有浮雕构件,图案为双凤朝阳。横梁额坊上雕刻有各种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两边侧门横梁下面也有浮雕构件装饰,图案为云彩纹、水波纹。从背面看,横梁、额坊均有石刻图案,只是图案内容和正面不同。整个牌坊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制作精美,气势恢宏。
所谓牌坊,实际是古代一种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而贞节牌坊,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忠诚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的牌坊。
最早的贞节牌坊其实多以“节”字为主,多以古代士子为褒扬母亲养育之恩为名建立;但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贞节牌坊就逐渐以“贞”字为主。
据说,会东境内新街镇半边街村贞节牌坊是为一位彝族女子而建,这在贞节牌坊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历经风雨的者堡土司衙门
要说矗立在半边街村里的这座贞节牌坊,还得从当地者堡禄氏土司说起。
石刻字匾
者堡禄氏土司发迹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宣统二年(1910年)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民国时期因管理需要,又恢复者堡禄氏土司衔职,由禄安佑袭承,同时兼任会理村土千户及苦竹坝土百户之职。1933年,为争夺势力范围,国民党二十四军驻会理刘元塘部攻打者堡禄氏土司。经过几天激战,者堡禄氏土司衙门被攻陷,禄安佑与妻儿均被杀。
如今,衙门建筑毁坏殆尽,仅存基址、踏道和照壁。伫立衙门遗址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高达3米的石狮。沿着十四级用石条砌成的踏道上行,呈方形的照壁分外夺目。照壁保存较为完好,八块浮雕石板上雕刻的团花、双马、四骏、双狮绣球等图案精致玲珑、栩栩如生。
贞节牌坊的美丽传说
半边街村贞节牌坊所处位置距离者堡禄氏土司衙门遗址约1000米,现为半边街村徐兴龙家老屋土坝后院,占地近一亩。院内种有梨树、李子等各种果树,郁郁葱葱。
当地民间流传说,者堡禄氏土司有一女,从小聪明伶俐,被视为掌上明珠。十八岁时,禄小姐出落得亭亭玉立,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均遭到拒绝。原来,她心里早有意中人,那是邻村一位健硕、勤劳的后生,他们早就私订了终身,禄土司拗不过她,为她置办了丰厚的嫁妆,选吉时良辰成亲。
话说禄小姐出嫁这天,花儿不开,鸟儿不鸣,仿佛预示着有不寻常的事件要发生。果然,不幸的噩耗传来,未婚夫意外身亡。者堡禄氏土司得到这一消息,快马加鞭赶上送亲队伍,欲阻止禄小姐前行。但规劝遭到拒绝,送亲队伍依旧浩浩荡荡地往安家山寨赶去。
到了安家山寨,禄小姐以儿媳的身份勤俭持家、孝老敬亲,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了表达为亡夫守节的决心,禄小姐用娘家陪嫁的财物请来能工巧匠,在路口竖立了这座贞节牌坊。
据当地人介绍,半边街贞节牌坊石材来自十余里外的石厂梁子。沿途沟壑纵横;密林遍布,仅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行。
接了建造贞节牌坊的活后,石匠带着徒弟住进了深山。开山、凿石,整整三年,牌坊石质原构件初步完工。
半边街贞节牌坊四根立柱皆为整块,高5.12米,重达3吨,用人力需60人才能移动。据当地传说,负责施工的石匠有神相助:石匠挥动“赶山鞭”,口中念念有词,巨大的石质构件就乘云驾雾到了目的地。
传说归传说,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当时的生产条件分析,要将这么重的牌坊构建搬运到数里之外的半边街村,可能采用的方法是:用当地取之不尽的原木铺成路,然后将石质构件搬在可以滚动的原木上一步步往前移动。
构建运到了目的地,怎样竖立起来又成了一个难题。工匠们绞尽脑汁,最后,老石匠让工人们不断在要竖立的牌坊构件四周夯土,慢慢将构件抬高,待牌坊竖立起来后,在将夯土清除。就这样,一座高大的牌坊立在了半边街村中央。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见证着历史变迁、镌刻着时代印记的贞节牌坊却穿过时光的风雨,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领略和欣赏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的同时,贞节牌坊蕴含的“孝亲”“重义”等传统道德精华愈久弥新,绽放出新的光彩。(文/图 记者 赵海华)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