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彝族漆器非遗文化,学习大师工匠精神
彝族漆器工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浓厚的地域色彩。为近距离探寻彝族文化魅力并学习民间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2019年8月17日,四川农业大学“青寻”调研实践团队先后前往凉山州西昌市彝族奴隶制博物馆以及仿古街进行调研,并对四川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吉伍伍呷进行了实地采访。
参观出土文物,探寻彝族文化
实践队于8月17日上午来到了彝族奴隶制博物馆,在讲解员黑先生(彝族姓氏)的带领下,参观了馆内从古至今彝族所制造的各类彝族漆器,囊括了从作战使用的漆盔到象征地位的鹰爪杯,从生活日用的漆木勺再到仪式作法的签筒等,其中最古老的漆器制作时间可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
“彝族漆器作为一种造物形态,融入到彝族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是数千年以来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延续,融合了彝族民众的生存欲望、崇仰意识、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命感受与情感表达的体系。”黑先生声情并茂地对队员讲解道。据黑先生介绍,他从小生活在传统的彝族家庭,对他来说,彝族漆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但是他认为漆器还有更多文化和历史作用尚待发掘。
黑先生带我们走向一件古楚文物;“将古楚出土的文物上的文字和颜色图案与彝族漆器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我们或许可以提出彝人是楚人的后代的这种假说。”黑先生向实践队员讲出了他的看法。“不同的文明会有不同的产物,破解一个艺术品的材质和构造很简单,真正重要但困难的是去了解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
一个上午的参观采访后,队长吴霜表示,彝族漆器历史悠久且能使用至今,不仅有着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在彝族漆器上我们不仅看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更是看到了其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彝族漆器不仅是彝族人们生活的工具,更是其文化与历史的见证者。”
黑先生在给实践队员讲解彝族漆器酒壶“萨雷宝”的使用方法。
探访漆器大师,领略工匠精神
8月18日下午,实践队员来到了四川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吉伍伍呷的店铺里,进入店铺,映入眼帘的是两堵非常醒目的“漆器墙”,上面有序的摆着各式各样的漆器。吉伍伍呷笑着介绍,这一件件制作精良的漆器,正是店中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很多参观和收藏者。吉伍伍呷带领队员们一道参观了这两堵墙,并向队员们讲述了每一件的漆器的原料及制作工艺。
吉伍伍呷店内所陈列的部分漆器作品与证书。
队员们发现,其中有一组茶具大小形状相似,手感和颜色层次却有所区别。经吉伍伍呷解惑,这正是吉伍伍呷在清华大学研修时的结业作品。吉伍伍呷表示,这件作品由于制作时间过于紧张,其实算不上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从木料的选择到纹样绘制,传统彝族漆器工序达40道,繁琐而奢侈。若依照传统的做法,从采伐原木到验收、清洁,整个漆器的制作过程少则13个月,多则3年。“漆器是纯手工制作,耗时费力,加之土漆漆膜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环境才才能慢慢干燥,工期长、劳动量大,但一旦做成则可保存三百年以上,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
如今,原生态的彝族漆器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非遗技艺的保护,吉伍伍呷的漆器逐渐供不应求,但他还是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做彝族漆器。“我是吉伍家族漆器的第十七代传承人,这手艺传承了四百多年传到了我这儿,我不能忘了本。对于那些使用化学材料的染色方法,吉伍伍呷表示不能赞同:“不能让祖先的技艺毁在我们手上。”
吉伍伍呷向实践队员讲解“高脚豆”这一漆器。
在朴实的访谈里,队员们见识到了吉伍伍呷对于彝族漆器热爱的和作为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实践的结尾,队员刘昌勇告诉记者,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在他眼中,工匠精神在吉伍伍呷30年如一日的坚持、超凡的匠心和纯熟的技艺里体现的淋漓尽致,队员们在与吉伍伍呷的交谈中,深刻感悟到了这份精神,此行收获颇丰。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