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要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彝绣专题思政大课堂

作者:​方跃武 发布时间:2022-06-15 原出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2022年6月8日下午,艺术学院党委联合校长办公室在图书馆“聚力定点帮扶,共兴彝绣文化”南华彝绣展馆举办思政大课堂,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立国莅临指导,艺术学院、物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单位部分师生共同参加学习。全体师生在欣赏美轮美奂的非遗彝绣展品的同时,深入学习展品背后蕴藏的东南大学十年(2012年-2022年)定点帮扶云南南华县的故事,感受文化帮扶助力南华县脱贫攻坚的成效,品味彝绣艺术焕发的新魅力。
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东南大学与南华县委共同举办了“聚力定点帮扶,共兴彝绣文化”南华彝绣展。作为该展览的承办方,艺术学院充分利用展览资源,对展览的思政教育价值进行充分发掘,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结合艺术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帮助推动南华彝绣艺术传承创新的实践行动,将展览进一步升华为一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 讲述南华故事,携手同心的帮扶之路

本次课堂的第一部分,由东南大学校办副主任刘丽勤向师生介绍东南大学十年定点帮扶南华县的故事。十年来,东南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医疗等优势,从人才、产业、生态、医疗、文化等多个维度,助力南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十年来,东南大学援派赴南华挂职干部10人,研究生支教团9届共38人,师生近800人次,与当地的干部群众结下深厚友谊,在携手同心、共向未来的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 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刘丽勤讲述定点帮扶南华县的十年故事

近年来,东南大学精准帮扶南华彝绣非遗融入产业发展,既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了特色民族文化,也为南华残疾人和贫困群众搭建了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平台。艺术学院也作为代表多次派师生团队前往南华考察,为彝绣发展提供学科智慧支持,并合作开发彝绣产品。位于第一主展厅展出的由南华县的绣娘们刺绣的三幅彝绣作品既是给东南大学120周年的献礼,也是东南大学定点扶持南华县、推动乡村振兴、文产双扶故事最好的“诉说者”。东南大学与南华县之间,是一条携手同心的帮扶之路,彝绣像是一条绚烂的丝带,让这条路有了别样的风景,也将东南大学和南华县更加紧密地连在了一起。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南华县绣娘们给东南大学120周年的献礼

l 弘扬民族文化,勤恳质朴的奋斗缩影

课堂的第二部分,由来自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的丁兰英老师分享她弘扬彝绣艺术的经历。丁老师是云南省彝绣非遗传承人,多年来兢兢业业致力于将彝族文化发扬光大,让彝绣工人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她不断扩大彝绣工厂的规模,也不忘发光发热将温度传递给更多的人,通过刺绣工厂她使更多的农村妇女能就近就地就业,也为残障人士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使许多人从接受社会救济转变成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南华县脱贫攻坚、创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 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丁兰英讲述彝绣工厂的故事

展厅中,一幅由南华绣娘罗银花刺绣的作品《彝族印象》将彝族少女的曼妙舞姿惟妙惟肖地呈现于画布之上,引得许多人驻足观看。丁兰英老师介绍,罗银花年仅21岁,双腿残疾、家庭贫困,同时还要照顾重病的父母和妹妹。从事刺绣工作让她感到生活虽辛苦却充实,因为她在家就能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艺术和财富,还能供妹妹上学。这样一幅作品,她加班刺绣了一个多月,她虽然没有亲自来到展览现场,但是观者却能通过一针一线感受到她内心的祥和安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居家工作的绣娘,七彩彝州刺绣厂就有2000多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绣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作品《彝族印象》是由艺术学院学生设计,罗银花完成的刺绣作品,该作品以彝族传统纹样为来源,生动表现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和彝族姑娘的蹁跹身姿。

丁兰英老师的娓娓讲述,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与老师都能感受到在彝绣发展传承这项伟大事业中,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的辛劳付出,也被他们那无私奉献、勤恳质朴的精神与事迹深深打动。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 激昂青春力量,传承创新的唤醒对话

本次课堂的第三部分,由艺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孙宁、设计系本科生陈潇羽向大家介绍学院师生团队以设计创新唤醒彝绣新生活力的成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们融合彝绣传统技法图案及当代艺术设计的新鲜潮流之美,开发和孵化了系列时尚文创作品。这些作品旨在促进民族元素与大众市场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彝绣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推动南华彝绣以坚守、传承、超越的姿态步入现代文明、回归平凡生活,让传统的彝绣“活”起来,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洪流中绽放全新魅力,成为南华县最美的艺术名片。这也是艺术学院师生发挥艺术学科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实践。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孙宁向师生介绍展览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学院师生团队的系列作品,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价值,将红色主题与彝绣创作紧密相联,用彝绣述说中国人民紧密团结的故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心,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时代寓意,向大家展示了新时代设计青年的担当与使命。当“指尖花朵”穿越历史时空,当“民族史书”融入东大智慧,在传承与创新的激荡间,在民族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下,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广大师生群众内心。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品系列一:心手相牵

image.png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心是彝族的心,也是中华民族的心,手是彝族的手,也是各族人民的手;新时代,手手相牵,新时代,心心相印。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系列的第一幅图表达新与老的相生,变化的是新时代的建筑风貌,不变的是古迹中的历史底蕴,变化的是新时代的科技成就,不变的是中国人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担当。心手相牵,是日新月异,更是中华精神的延续与传承。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系列的第二幅图表达异与同的相融,龙腾虎跃,是多民族的共融,舞动的少女是新时代民族政策的新活力,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中华民族相融相生。心手相牵,是多彩绚烂,更是民族团结的坚定与伟大。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品系列二:彝海结盟

image.png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是彝族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具体体现。画面以刘伯承和彝族领袖小叶丹作为主体人物,直接点明了结盟的主旨,并以昂扬的人物形态表明彝族与党之间密切的情感连接。画面沿用彝族刺绣的红色与黑色的主色调,辅以艳丽的花朵,和宏伟的天安门背景,表达热烈的色彩对比,凸显党与彝族之间延绵不断的情谊。彝海结盟虽成历史,但盟友之约,团结之意却更显炙热,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之路也更加宽阔,中华各族人民的奋斗之情也会更加真切!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课堂的最后环节是将所有文创产品进行现场义卖,所得的资金将全部用于“至善南华助学基金”,资助南华特困儿童上学。优秀的文创作品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喜爱,会场内的师生纷纷下单自己中意的文创产品,并和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合影留念。高立国书记也难抵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与支持,下单购买了三件文创作品,为助力南华教育贡献了一份力量。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师生纷纷下单支持

本次思政课堂纳入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资源,真正发挥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让师生对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同时,本次课堂也是东南大学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关战略部署的成果展示,让师生对东南大学十年帮扶南华县取得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课堂受到高立国书记的高度赞扬与认可,他特别指出,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师生的期许与勉励,以匠心铸精品,讲好彝绣背后的故事,用彝绣诉说南华人民与党、与东南大学的故事及情谊。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师生们表示,这也是一趟生动的美育课,大家不仅能够直面艺术的视觉之美,还能更多地了解到其纹样、图案背后所传达的视觉文化符号,以及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更深切感受到习总书记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别鸣谢: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E8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