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精心打造“德古彝汉双语讲堂”理论宣讲品牌
峨边彝族自治县结合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和彝区群众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制定《峨边彝族自治县“德古彝汉双语”讲堂管理办法》,按照“12345”的思路,即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两项载体、组建三支队伍、完善四大机制、开展五话五讲,打造了具有峨边特色的基层理论品牌——“德古彝汉双语”讲堂,打通了理论走向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受到了群众喜爱、社会认可、基层欢迎、理论深入的明显成效,已被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全市11个基层理论基础宣讲品牌之一。
打造一个品牌
全县集中打造一个基层理论宣讲品牌——“德古彝汉双语”讲堂,实现“群众身边的人讲、讲述群众身边的事、讲给身边的群众听”,使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鲜活灵动起来。“德古”是彝区德高望重的人,就是有文化、有品德、有能力,能够调解民间纠纷的人。峨边充分利用这支“德古”队伍,建立起“德古彝汉双语”讲堂,目前有宣讲员69人。 “德古彝汉双语”讲堂采取灵活、分散、小型的宣讲,解决了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不易大规模集中的难题,确保了农村理论宣讲常态化开展。
培育两项载体
乡村活动。把理论宣讲与乡村党群各种活动结合起来,探索形成“宣讲+”理论宣讲模式,真正打通了理论走向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德古彝汉双语”讲堂先后深入笋山、林场、园区、企业、工地、村寨、党群中心宣讲80余场次,同步开展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节庆活动、文艺展览、彝绣技艺培训等60余场次,参与人数16000余人次,“宣讲+”形式广受群众欢迎。
参赛参展。把理论宣讲与参赛参展结合起来,积极参加中央、省、市各级各类理论宣讲的比赛和展演,采取拍摄制作宣讲视频、参加现场宣讲比赛、撰写理论宣讲报告等,通过诗歌朗诵、歌舞表演、彝族克斯、手铃说唱、说唱艺术、毛坪山歌、彝族刺绣展示、快板、三句半、小品等文艺形式,配以彝族月琴、口弦等乐器,彰显文学艺术与理论宣讲充分融合。
组建三支队伍
“德古”宣讲队。“德古”宣讲队是“德古彝汉双语”讲堂的主要力量,承担日常的理论宣讲工作。 “德古”宣讲队实行片区管理,13个乡镇分为4个片区,形成县级总讲堂、片区主讲堂和乡村分讲堂的阵地模式。
文艺宣讲队。文艺宣传队员以县文化馆、县“甘嫫阿妞”艺术团、县音乐舞蹈家协会文艺表演人员为主,其特长是将理论宣讲艺术化,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使宣讲的理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绣娘”宣讲队。妇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半边天”,也是理论宣讲对象的“半边天”,更是家庭思想引导的主要力量。全县长期从事彝族手工刺绣的绣娘3000余人,彝绣专卖店50余家,彝绣产业年收入30余万元。为此,该县组建“绣娘宣讲队”,以省级非遗小凉山彝族刺绣传承人为代表,重点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宣讲,讲彝绣技能、民族文化、讲文明新风等。
建立四大机制
一是推荐选聘制度。二是学习考评制度。每年年初拟定宣讲员学习培训计划,对宣讲员的学习内容、时间和奖罚提出明确要求,形成“月学、季评、年考”的学习考评制度。三是调查研究制度。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联村入户制度、民情恳谈制度。四是后勤保障制度。落实相关费用提供宣讲队员学习、宣讲、展示、交流的保障条件。
开展五话五讲
火塘夜话讲理论。在群众聚居的乡镇村组,利用冬天群众喜欢火塘烤火聚集的时机,或者群众红白喜事人员集中的时机,对群众进行宣讲,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笋山对话讲党史。依托峨边丰富的林竹资源,利用每年林区砍伐和采笋高峰期,走林地爬笋山把宣讲送到销售聚集地,在群众休息之际进行宣讲。
新寨谈话讲感恩。在彝家新寨、汉族新村,结合“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群众开展宣讲。
文艺心话讲幸福。积极创作文艺理论作品,以文艺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通过“文化大篷车”乡村行文艺巡演等活动进行宣讲。
院坝闲话讲故事。百姓点单,宣讲者接单,采取“流动式”上门服务,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块坐着围起小方桌拉家常,对群众进行宣讲。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来源:峨边宣传部,峨边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葛盛强; 编辑:王晶; 校稿:吴映辉;审核:贾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