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法院:为彝族服饰传承人“量身定制”“非遗”法律课堂
造型、针法、绣工、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即便作品系以原画作为底稿,但经过刺绣艺人对造型、色彩、针法等因素的选择与创作,已经形成新的表达,属于艺术再创作,其实质是对原画作实施的改编行为……”楚雄州中级人民法院吴启贤法官正在课堂上娓娓道来。
这是2023年3月22日上午,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举办楚雄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其中邀请了楚雄州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吴启贤讲授题为《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司法保护及相关企业经营法律问题》的课程。
吴启贤围绕彝族服饰、彝绣作品的如绣品底稿、针法、商标、图案等知识产权法律问题以及彝族服饰相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向全州《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讲授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等非遗司法保护的意义,知识产权保护价值以及如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绣娘等劳动者的保护,以案例入手剖析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相关企业经营生产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阐述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如何在保管、运输过程中受到法律保护,相关企业如何合法经营等问题。
“吴老师,我们的非遗作坊算不算企业范畴,要在什么范围内合法合规?”
“我想问问我们的彝族服饰图案可以申请专利吗?要怎么申请?”
课堂现场气氛热烈。课间时分,楚雄州各县市的彝族服饰传承人七嘴八舌地围住吴启贤法官,争相咨询着关于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相关的法律问题。
“通过今天的授课,我了解了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在运输、保管过程中也受法律保护,企业经营要在法律规范下进行。非常感谢法官的普法授课!”楚雄州省级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张春梅这样谈道。
州级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王文芳则认为,这样的授课他们非常需要,特别是以案例入手讲授能够知道有哪些法律点,自己以后会更加注意。
2014年,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彝族服饰不仅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图案、样式的服饰和技艺,更是从属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脉络, 代表着我国的一种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对彝族服饰开展司法保护,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积蓄文化势能,还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抗侵蚀能力。
今年以来,楚雄州两级法院加大对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力度,以构建一体化、立体化、综合性的法律服务为着力点,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为抓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今年截至目前,全州两级法院共开展50余场次普法活动。
接下来,楚雄州两级法院将继续加大对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法律课堂的普及力度,致力打造常态化、专业化、特色化“司法守护”品牌,定期开展庭审观摩、“以案释法”讲座、实地参观等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审判与自发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对非遗保护项目的精准司法服务和保障。(来源:楚雄州中级人民法院)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