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彝寨弦子舞之乡——文山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黑鱼洞村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走进文山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黑鱼洞村,群山环绕,依山傍水,村寨四周树木茂盛,参天麻栗树、古油松,郁郁葱葱。村前数个美丽的小坝塘,清澈的坝塘边,几个钓鱼爱好者悠闲自在地垂钓,等待鱼儿上钩;干净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路旁盛开着多彩波斯菊、金黄的万寿菊……村中还不时能听到铮铮弦声和彝族小调声。已经放署假回来的中小学生和宽敞的多功能活动广场在多功能活动广场开心地打篮球、嬉戏追闹……一派松柏叠翠、古茶飘香的山水人家美丽画卷景象徐徐展开。
景色宜人的彝族村
景色宜人的彝族村
村文化广场一角
村文化广场一角
彝族“弦子舞之乡”
黑鱼洞村隶属文山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村委会,“黑鱼洞”村名源于该村中有口深井出黑鱼,不知何时起至今,村中井水一直未干过,即便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黑鱼洞村却一直井水直冒,从未干涸。
黑鱼洞村居住着244户1126人的彝族村民。该村距离乡政府驻地5公里。黑鱼洞村是纯彝族阿细支系的村寨,在这里生活的彝族阿细支系民风民俗较为古朴,民间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且极为丰富,民间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及民族服饰均保持独有的鲜明特色。黑鱼洞村黑鱼洞彝族弦子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地都有“弹弦子说情,跳弦舞欢庆”的习俗,在民间也流传着“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底痒”、“跳得太阳落山坡,跳得黄灰做得药”的顺口溜。
一直以来,黑鱼洞村素有“彝族弦子舞之乡”的美称。黑鱼洞村 “彝族弦子舞”、“金钱棒”等部分民族舞蹈节目曾多次参加县、州、省文艺比赛屡屡获奖,1983年砚山县文艺工作者将黑鱼洞“弦子舞”创编成《草马节》参加云南省首届农民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1986年“弦子舞”被编入《中国舞蹈集成云南砚山卷》。1993年,将黑鱼洞“弦子舞”改编成《月照月寨》曾参加过省、州、县的多次演出,均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1994、1996、1998连续三届,黑鱼洞村“弦子舞”参加砚山县农民文艺汇演连续夺冠。2009年在砚山县七都体育场举办彝族火把节舞蹈《唱哩哩唱》《弦子比麻比》《弦子比哆来》等节目展示彝族民族文化,均引起强烈反响。彝族弦子舞于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黑鱼洞村文艺队参加云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获好评;2012年在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展演中, 砚山县彝族《弦子舞》获得银奖。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弦子舞文化是黑鱼洞村民的精神家园,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一个地方的发展注入活力。黑鱼洞村文化广场的落成后,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阵地保障。县文化馆、县民族歌舞团也每年派出辅导人员,先后对部分农村文艺队近100余人次进行辅导。目前,黑鱼洞全村22支文艺队300余人,其文艺队成员,平时以务农为生,由于对彝族弦子舞文化的热爱,外出打工的人员为数不多。村里农闲时村民不再沉迷赌博、酗酒等不良活动,而是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看书、或是到文化广场排练节目,黑鱼洞文艺队伍自编自演了一大批积极健康、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带动乡村文化。活动搞起来、广场用起来、广播响起来、农民乐起来,铮铮弦声传播了优秀文化,引领了文明乡风。
弦子舞和弦子是彝族青年表达爱的媒介
每每节日村头寨尾总能看见欢乐的舞步
原生态彝族民歌对唱
黑鱼洞村彝族民歌传承队
2015年2月黑鱼洞乡村举行的乡村“春晚”现场
弦弹艺人交流传承弦子舞文化
黑鱼洞村群众在文化广场上百人弦子舞
神秘的“顶灯跳弦”
“顶灯跳弦”是黑鱼洞村彝族传统舞蹈节目,是80年代初该县文艺工作者在彝族传统艺术祭祀舞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是黑鱼洞彝族弦子舞传统节目中的代表作,“顶灯跳弦”原是丧事进展过程中,走在队列最前端用于给逝者点灯照明的行为,具有浓厚的表演特色和神秘色彩,表达了彝族对于“火”这一的崇拜。
如今,《顶灯跳弦》除了沿袭传统的为丧事而跳外,平时亦可举行,但不能为娶妻嫁女等喜事而跳。《顶灯跳弦》的表演者男女均有,一般为两男四女或两男六女,男者各持月琴,边弹边舞,女者头顶碗灯,与男者混合而舞。舞蹈中运用了弦子舞的二步弦、三步弦、四步弦、抖抖弦等舞步,舞台动作更多是根据当地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习俗挖掘整理改编的。背景音乐为演员现场伴奏,表演者为当地德高望重的弦子高手弹奏欢快的弦子曲调。除绝技外,男者边弹月琴边分别前后左右跺脚、搓脚、舞琴;女者则双手叉腰移动脚位和跺脚;因头上顶着灯,其动作较之男者轻柔、身体摆动小。不用乐队伴奏。而现代的《顶灯跳弦》男、女人数不限,两手各托碗灯,动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顶灯跳弦》具有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是杂技与舞蹈的综合体,具有民族歌舞的代表性和标志性,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具有强大的振撼力。黑鱼洞村的民族舞蹈节目《顶灯跳弦》曾多次参加县、州、省文艺比赛屡屡获奖,“顶灯跳弦”一直是保留节目。
独具神秘色彩的祭祀舞蹈“顶灯跳弦”
浓郁民族风情—火把节
黑鱼洞村彝族属阿细支系,彝族文化从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均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展现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黑鱼洞村阿细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应为火把节了。黑鱼洞的火把节一般为2天,是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这两天时间每天早晚要献祖宗饭,同时第一天为“祭庄稼神”, 第二天为第二或三天晚上各户“插青枝”,各家门前点上一把火把。火把节揭示阿细人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作斗争的真谛,是展现彝族人向病虫害做斗争或纪念抗暴英雄,祈求神保佑免灾的画卷。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年,在地里庄稼将成熟的时候,有一恶魔从天上撒下无数害虫,专吃百姓辛苦栽种的庄稼。危急之中,男女老少昼夜不停,打着火把去烧害虫。害虫被消灭,传说用火把灭虫的那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后来,每到这一天,彝族人都要点燃火把到房前屋后、田间地边、果树林间绕圈,意在驱邪除害,是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日久成习,形成今天黑鱼洞彝族人的火把节。
火把节这一天,阿细人还要祭献保家“老爷爷”。据传说,保家的“老爷爷”是保护彝族各家各户的大神,以前雷、雨二神作风不检点,经常到民间捣乱作歹,谁碰上就会灾难临头或大病一场。保家“老爷爷”劝二神改邪归正,但二神口是心非,改后又犯,保家“老爷爷”非常生气,即用白公鸡将二神驱逐(撵鬼)到山上,再不得到彝家村寨作祟。节前2至3天,阿细男人们就到山上去准备好茅草、桃树叶、麻栗叶、杉松叶等扎成祭献物,到火把节这天,阿细人就到保家“老爷爷”所在地虔诚祭献,祭献地点有的设在山上,有的设在楼上或后墙上,有的是整个家族祭祀献。他们装上5千克的谷物,用煮熟的一公一母囫囵鸡,还有酒水、香纸等作为礼品祭献。到田边、地边插上木刻,杀鸡祭献田公地母,同时还有其他肉类、彝家特色小菜等肴馔礼食祭献,祈求免灾无难,风调雨顺,保苗丰收。然后烧钱化纸,泼洒水饭,祭献仪式才算完成。
彝族人常说:“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扳痒”。每逢黑鱼洞“火把节”、“草马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吃过晚饭,男女青年聚集到村边空场上,打火把,跳着弦步,火光照的满寨通红,阿细姑娘身穿艳丽民族服饰,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弹起弦子,挑起弦步。铮铮弦子声、火把打碰声、弦步声和欢笑声,使寨子一片欢腾。一圈圈、一簇簇尽情地跳、尽兴地唱,跳得热烈奔放,唱得刚健感人,象山泉奔涌,象百花盛开,姑娘和小伙子的舞蹈更是豪情奔放,刚柔并济,跳得煽情,跳得人心沸腾!夜幕降临,男女青年便在村中、寨头、草坪或树荫下燃起箐火,各寻舞伴,和着铮铮弦声,带着悠然的心境,跳起欢快的弦子舞,箐火旁,明亮、暖人的火光映着张张笑脸,女青年围腰、手袖、包头上的电光片,犹如满天繁星,在火光中熠熠闪动,绚丽多姿。到了狂欢不止的时候,男女青年就各自选择心爱的对象,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爱情,弦子舞又成了爱情的媒介。那弦声、那舞步,是爱的语言、爱的清泉、爱的蜜汁,滋润着青年们的心田……
2015年砚山县彝族火把节暨“中国梦彝乡情”文艺专场在黑鱼洞村举行
2015年砚山县彝族火把节暨“中国梦彝乡情”文艺专场现场
民族文化小摇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黑鱼洞村的民族文化已成为各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是彝族文化的小摇篮,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
“小小蜜蜂翅膀薄,飞到空中把脚缩。那山那坝我飞过,不到这方我不落,妹是鲜花等着我,哥是蜜蜂来歇脚。蜜蜂鲜花最相配,幸福日子滋滋过。”…… 1994年文山州知名演员、乡土歌王罗金顺将黑鱼洞村民歌改编《小蜜蜂》,被传唱到昆明、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引起强烈的反响。
2002年由黑鱼洞村弦子舞改编的《顶灯跳弦》参加文山州商品交易会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2003年起,黑鱼洞村“弦子舞”在砚山县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编制成一二三四套广场舞,在全县进行推广。2011年7月22日,由省原文化厅副厅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赵自庄等7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深入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实地观看了彝族弦子舞,专家组一致认为,砚山“彝族弦子舞”可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3年2月2日,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副会长张福俭,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影视艺术部主任贡吉玖,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导演李茜等人员组成的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导演组一行9人深入到黑鱼洞村对彝族弦子舞进行走访和采风。
“黑鱼洞的彝族弦子舞作为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2015年2月18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等领导深入维摩彝族乡黑鱼洞村实地考察观摩彝族弦子舞发展现状后如是说。
2015年4月27日,著名音乐人、云南省土风计划发起人、专家指导组组长陈哲等一行5人,到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调研土风计划项目实施情况,作为最后一批实施的省土风计划示范村项目,黑鱼洞村拟从弦子舞、弦子弹奏、弦子制作、山歌、彝文、祭祀习俗、刺绣等七个方面打造文化传承示范村。专家组认为,砚山对该项目的实施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以宣传部牵头的县、乡、村传承执行小组工作扎实,整合进村项目资金开展创建效果明显,村传承协会和7个传承小组的活动开展和项目痕迹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传承全面,初步完成了项目传承机制体系建设。具有系统性、创造性、全面性、效果好,成功经验值得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借鉴。同时认为,黑鱼洞的传统的弦子舞类祭祀舞蹈“顶灯跳弦”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价值,专家组希望村传承协会对舞蹈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完善,以向更高一级的非遗项目申报,逐步推向世界。
2015年8月5日,2015年砚山县彝族火把节暨“中国梦彝乡情”文艺专场在黑鱼洞村成功举办,彝族同胞敞开胸襟,热情喜迎八方宾朋走进彝山,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共同谱写团结发展、繁荣和谐的新篇章。民族文化的发展,陶冶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操,有效抵御了“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活动等社现象的影响,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黑鱼洞村逐步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局面。
原云南省人大副主任戴光禄(中)深入黑鱼洞村调研指导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左五)深入黑鱼洞村体验弦子舞
著名词作家、音乐制作人、“土风计划”项目创始人陈哲与传承小组座谈
倾力打造秀美彝寨
近年来,砚山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构建民族团结和谐为目标,以弦子舞文化传承为重点,以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为主线,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思路,积极组织相关部门深入黑鱼洞村,实施上海对口帮扶整村推进、新纲要示范村建设、云南“土风计划”项目、砚山美丽乡村项目、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等项目建设,大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全力打造“彝族弦子舞”文化,掀起了建设农村文化的热潮。
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是农村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让各族农民群众受益的幸福工程。黑鱼洞村就是其中一村抓住机遇建家园、培强产业促和谐,全村群众走上了小康建设的快车道。
“新路、新房、新产业,再加上古老原生态民族文化,我们村现在是魅力无穷。这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更离不开村民们的团结互助。”村民小组长张光强说起黑鱼洞的变化很自豪。他介绍,2013年,砚山县把黑鱼洞村列为体验彝族弦子舞民族文化生态村来建设,2014年为进一步把黑鱼洞村打造成民族特色村寨,又围绕彝族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培育、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程进行建设。2014年3月,上海对口帮扶项目、省级重点村项目、“一事一议”美丽乡村项目、土风计划创建项目、民族团结创建项目、新建坝塘项目、危房改造项目等涉及的各个部门项目相继在该村启动实施,已完成总投资近700万元。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在项目建设中,该村村民积极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工投劳,自筹56万元建设美丽家园。同时,农户自觉自愿无偿让出土地352亩用于坝塘建设,在进村路建设中改道路段涉及的群众也无偿让出土地,自愿无偿拆除围墙12家、猪圈7间、迁坟2冢……
义务出工建设美丽家园
义务出工建设美丽家园
义务出工建设美丽家园
如今,黑鱼洞村集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业发展、餐饮住宿、农村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彝族村寨初步显现,初具规模。各族群众经济收入稳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项目建设后,村民们接受科技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年村里116户农户种植万寿菊116亩,全村244户栽种云南红犁2450亩棵;200余名绣娘参加了民族刺绣,多功能活动广场建好了,很多人都不去打麻将斗地主了,晚饭后就到广场来跳舞娱乐,风气都变好了。”该村干部赵礼学谈到项目建设带来的变化感慨不已。
“新路、新房、新产业,再加上古老原生态文化,我们村现在是魅力无穷。这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也离不开村民们的团结互助。”村民小组长张光强说起黑鱼洞的变化很自豪。他介绍,2013年,砚山县把黑鱼洞村列为体验彝族弦子舞民族文化生态村来建设,2014年为进一步把黑鱼洞村打造成民族特色村寨,又围绕彝族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培育、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程进行建设。
如今,新农村建设好了,家园美了,黑鱼洞村的干部群众一心谋发展,共同管理好村内设施,制定了更为规范的村规民约。从今年初开始,每年给村里老年协会活动经费一万元,让老年协会的几个文艺队轮流管理村内主街道、活动广场的卫生清洁工作。
黑鱼洞以村风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乡风文明,每晚,吃过晚饭,在广场上,老年、中年跳起了广场舞,年轻的手拉手,肩并肩,伴随着悦耳的音符,共同跳起欢快的彝族弦子舞……
“把我们彝族文化得到不断保护和传承,把欢乐融入基层百姓的欢声笑语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注入基层百姓心中,这些才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真正标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组建农村文艺队,文化乐民、惠民,砚山县维摩彝族乡黑鱼洞村主任张光强对未来民族文化发展寄予厚望。
彝族阿细人的夙愿
当今世界已形成了一个“开发文化”的时代潮流,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文化建设,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农民共享文化成果。加强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黑鱼洞村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黑鱼洞村的弦子文化是砚山县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也是该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一项重点工作,只要加快乡村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步伐,实现对阿细民族文化的全面拯救、传承和保护,着力打造一个富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村,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乡结合,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开放和利用,综合民族特色,以歌舞表演、游客参与系列为载体,使之成为一项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打造成一个具有观赏性、休闲性、度假性的部落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彝族弦子舞之乡”。如今的黑鱼洞正以崭新的面貌姿态展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以浓郁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各方的来客。
(注:部分图片由王国礼、卢伟提供)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