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穷”变“求富”的蜕变——甘洛彝乡“吉米拉达”赶场见闻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吉米拉达”,指甘洛县吉米片区,距县城30多公里,是该县最为偏远的贫困彝族聚居地区。吉米镇有逢星期二赶场的习惯,该片区的波波乡、阿嘎乡、吉米镇两乡一镇的老百姓都聚拢到这里来赶集,赶集场上就能看出彝族群众从“守穷”变“求富”的蜕变的思想。
转变观念天地宽
“买衣服喽,快来买,自己设计、手工刺绣的彝族衣服,别的地方买不到的,质量好,价格合适,穿起漂亮。”操着彝汉双语叫买的彝族姑娘阿衣莫,周围围着一堆人在选衣服,五彩斑斓的花纹图案在各种服饰上栩栩如生。
2014年2月18日,记者来到“吉米拉达”逢星期二赶场的赶集市场,络绎不绝的叫买和叫卖声回荡在彝乡山沟的街道。
沿街看去,卖杆杆酒的、批发农资的、卖土特产的、卖百货的、家电维修的、理发洗发的、炸洋芋的、卖小鸡的、收购牲畜的……好一派繁忙景象。
昔日,养牛是为了耕田,养猪是为了过年,养羊是为了有擦尔瓦穿,种地是为了能吃饱肚子的“吉米拉达”山沟里的彝族群众,如今却纷纷走入市场跑买卖,这番从“守穷”到“求富”的新变化,让记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彝族群众发展观念的大转变。
“过去,我们这儿每家都做杆杆酒,但都是做来和亲戚朋友些一起喝的,谁要是拿来卖,那就是一件很羞人的事。”在卖杆杆酒的果曲莫大姐告诉记者,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好几百斤;就在10多年前,这里的人都羞于卖东西,耻于经商;近年来,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凡是生活用度剩余下来的农产品都拿到集市上来卖。
吉米片区是该县最为偏远的高寒贫困彝族聚居山区,有两乡一镇。过去,这里的彝族群众偶尔将自己的牲畜、粮食等农产品拿出去卖,为的只是去换一些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近年来,山里的群众逐渐转变了观念,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把家里剩余的农产品拿到赶场的地方去卖,还到外地把当地没有的商品带来卖。特别是近年来,商铺越来越多,专门跑买卖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少农户还在当地搞起了“批发”。
“要想富的快,就要跑买卖!”吉克夫叶拉了一车化肥忙着销售,他说,自己跑点买卖,多挣一点钱,早日脱贫致富。这几年,吉克夫叶大胆走出寨门去经商、闯市场、跑买卖,把本地的农特产品推销到外地,也把当地农民所需的各类商品带进来,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活跃了市场,自己也从中获益,率先致富。
如今,走出家门在吉米街道上、县城办商店、开餐饮店、摆摊设点做生意的农户已经超过50多户,甚至有些走出大山,在石棉、汉源、眉山或成都做生意。
走向市场生活新
曾以“经商为耻”的“吉米拉达”彝族村民,如今沐浴着党的系列富民惠民政策,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后,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充分改善的彝族村民,观念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摒弃了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和现代文明的洗礼,主动去寻找和开发市场,走向市场。
随着党的系列富民惠民政策在广大彝区实施,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致富正成为广大彝区农民朋友的新追求。求富,早日脱贫致富的愿望已成为他们思想活动的主流。
如今,在吉米片区,除了外出打工的,就数做生意的人最多了,从事凉粉、彝族服装等各种生意的妇女就有50余人,从刚开始做生意时的小商贩变成现在的“大老板”、“阔老板”的就有数十人。
为了引导群众改变观念,促进农产品及商品流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早在十多年前,吉米片区在甘洛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兴起了逢8赶场,“十天一场”的赶场制。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现在改为逢星期二赶场制度,每月多了一场,以赶场推动和发展市场经济。
同时,吉米片区各乡镇党委、政府结合各项富民惠农政策,大力宣传商品经济,发动群众从事经商,并予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经商者逐年增多,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
随着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市场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拉动了食品饮料、农副产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解决了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催生出了一批经商大户。
(作者单位:甘洛县委宣传部)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