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别了,彝家的背水桶

作者:贾巴尔且 发布时间:2008-07-05 原出处:凉山日报 2008年6月21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背水桶是用优质木材制成的,它成椭圆体,口大底小,用几根竹条勒得严严实实的,高约一米左右,一般一只木制背水桶,可以装六七十斤水,制作很难,是彝族农民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年,有幸做上了自己喜欢的记者职业,有机会下乡、采访、拍摄、写稿,特别是能够拍摄到即将要消失的东西,是一件最快乐不过的事情。日前,记者在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则呷组下乡时,就看见了几个背水的妇女。虽然小时候看见过,自己也亲自学背过,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快速提高,像石磨、背水桶这些从古至今和彝族人们分不开的生活用品,已经和我们拜拜了。木制水桶不要说在城市,在农村都在人们的视线中日渐消失了,许多地方现在很难看见一只背水桶了。看见这些妇女在背水,于是与她们拉开了背水桶方面的话题――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背水桶是用优质木材制成的,它成椭圆体,口大底小,用几根竹条勒得严严实实的,高约一米左右,一般一只木制背水桶,可以装六七十斤水,制作很难,是彝族农民传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家宝”,成为家里“年岁”最长的生活工具,少说也得有“百岁”。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喜欢居住在二半山和高山,一直以天然降水为主要水源,水荒频频发生。因此许多人家都备有两只背水用的背水桶。彝族妇女也从几岁就开始背水,背一次水往往要走几十里山路。背水耗去了她们的青春年华,也压弯了她们的腰身,但却未能改变靠天吃饭的生活。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根本就没有现在的铁桶、胶桶这些,所以彝族妇女只能用木水桶来背水了,不要小看就那么一桶水,我们彝族妇女从小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背水,如果姑娘不会背水,那就不好嫁出去了。记得小时候,我家有一个小水桶,8岁那年我就开始跟着妈妈学背水了,开头不要说背水,就背一个空水桶,我都背不来,腰杆始终弯不下去,母亲把桶用背水带拴在我身上,她的手还没有放开,桶就掉在地上了,幸好是在草垫子上学的,不然水桶早就打烂了。反反复复学了好久才学会背水。然后就开始装水背,你可不要小看那么十多斤水,背在背上就和空桶不一样了,我走一步,水就摇摇晃晃,好像有个人在背后拉着我,一点都不听使唤。一会儿,水就全部摇出来完了,我的衣服和裤子都被打湿了。他们说的‘半桶水响叮当,’我认为满桶水还不是一样的。那个时候,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简直是哭笑不得。后来时间长了,自然就学会了背水。家里由于人多,一天要用3桶水,都是我背的,解放了我的母亲。由于我们那里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要到7公里远的地方去背水,经常还没有天亮,半夜三更就起来去背水,有时候还要排长队。到现在腰杆上还有老茧,提起背水,心里就颤抖起来了。现在的这些年轻女子,真的遇到的形势太好了,人民政府把水引到了家门口,远一点的也不用水桶来背水,用胶桶来背了,有马儿的拿马儿来驮就可以了,大部分都是男人在背运水。以前如果人家看见男人背水,人家就认为这个男人肯定失去妻子或光棍儿一个,一般男人都不背水的。”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背水,家住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则呷组,65岁的贾巴莫都哈记忆犹新。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家里到背水井,有几公里远,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每天晚上半夜三更,妇女们就起来去背水,特别是每年的二三月份,枯水季节,大家只能排着长长的队伍,轮流取水了。”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那些日子,背水桶硬是太重要了,大家都把它当作‘宝贝’来爱护的。你想一下,那个时候,家家都必须有一只才行,会做的人又少得很,订做一只背水桶,要等待几个月,给邻居借吧,不晓得人家用不用,又怕给人家打烂了,不借吧,你没有办法把水整回来,离开了水也不行,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一两只背水桶。那些苦日子我们这些老人是受够了的,哪个晓得还会有今天这种好日子哦!什么都好了。”一个60多岁的妇女说道。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相信吗?彝族妇女背水,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说法:彝族男子出门在外,如果早晨看见一位妇女背着水,就说明你这一天运气很好,办事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如果遇见一位才去背水的妇女,那这天你就倒霉了,办什么事情都会不顺利。这时候,如果你遇见的妇女是熟人,她会对你表示歉意,请你捡一个小石子,放在她的水桶里,表示你遇见的是背着水的桶,而不是空着的桶,这样以后你也会心想事成。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阳县扶贫开发办副主任陈友明告诉记者:今年他到则祖乡去下乡,有一个老人和他开玩笑,你们县上给我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家家户户用的都是自来水,是大家都拍手欢迎的一件大好事,但我现在还怕我们这里的姑娘嫁出去到饮水困难的地方,背不来水哦,那也是一个问题。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啊,长期以来背水的艰辛不仅在妇女心中根深蒂固,而且男同志也记忆犹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今,在金阳许多地方都看不见木水桶了,也没有人用木水桶来背水,即使有木水桶都是用来装粮食或其它东西用。陈友明认为木水桶的消失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族进步的标志。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之后,记者相继采访了一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看见过妇女背水,有的连背水桶是什么样子也没见过。但不少长辈认为,“我家这个木桶不能丢,要永远保留它教育后代。如今有了自来水,但还要牢记没水的日子,时刻记住节约用水。”i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