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台创园”:民族团结的彝乡“幸福样本”
台创园里的彝族员工。 供图
昆明信息港讯 (昆明日报 记者胡耀元) 从石漠荒地颗粒无收,村民土基房零散分布,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到如今区域经济中心农旅融合发展,各民族同胞常聚此地和谐共处。彝乡石林地块上筑起的台创园、工业园,正以包容的态势带领各民族兄弟逐步探索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幸福样本”。
从散居户到新型职业农民
正在台创园锦苑花卉公司包花的昂丽,熟练地将一打玫瑰整齐切枝捆包。不一会儿,大半张桌面已铺满艳丽的花苞袋。要想成为这样一名合格标准的计件工人,需要经过每月5至6次的专业培训。从普通大棚栽植到车间计件,石林月湖村的彝族姑娘昂丽在两年时间里通过不断主动学习,月收入由3000元增到5000元。真正摆脱仅靠玉米烟叶为生的日子,转变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锦苑花卉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基地有400余名员工,80%以上都是当地彝族群众。自2008年起公司初入园区的那几年,员工们才从各自分散居住的村里聚在一起工作,完全不习惯企业化管理和工种协作。但随着土基茅草房变两层小洋楼,收入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在经过园区和公司不断深入讲解民族工作重要性,实际参与到民族团结氛围创建中,员工们逐渐认识到在集体中争先创优带来的好处。
多民族聚集的工业园区
在距离台创园20公里的石林生态工业园区,来自彝族、傣族、壮族、哈尼族等9个少数民族的员工正负责“绿色生产线”上的生肉加工、调味包装、蒸煮运输。
“尊重民族风俗是基本且必要的,任何企业都一样。”昆明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广辉说,公司员工95%都是石林本地人,其中27.7%是彝族同胞。公司无论生产旺季多忙,每逢8月的彝族传统火把节都会给彝族员工放假3天。
文明创建工作既是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尊重,也是团结集体意识的凝聚。24小时轮班的生产线上,9个民族的员工互相融入,在每周的专业培训会上提炼学习,以更强的专业能力带动能力发展。特有的民族团结氛围使其2018年被评为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吸引全省更多民族同胞持续融入石林工业园区发展。
包容让人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在杏林大观园中医药博览馆进行中医药讲解,是董瑞每天的工作。面对全国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客人,董瑞的工作职责就是把中医药文化尽其所能传递给每一位到访者。
来自石林圭山镇的董瑞,从小受彝族撒尼文化的熏陶,选择在云南民族大学攻读社会学研究生。毕业半年,她毫不犹豫回到石林,来到台创园发展。除了讲解工作,她也负责协调外来游客深度游,利用专业知识向游客展示石林以彝族为特色、多民族融合的崭新局面。
“石林作为旅游城市,有着良好资源的同时,也极具包容性。这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董瑞和很多石林孩子一样,从小就接受“民族团结进校园”的教育,在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将良好的民风民俗深度融入民族团结工作,石林县通过颁布实施《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把优秀且体现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的阿诗玛文化传承下来,让彝族民族文化传播到各族群众之间。
敬酒歌后我们亲如一家
查菜单、切菜备菜、药膳烹调……来自贵州遵义的厨师杨先勇一大早又忙了起来。
“今年,我终于回去给家里人好好做了一桌年夜饭。”春节轮休的杨先勇,刚从遵义老家回到石林就一头扎进了厨房开始工作。
自从5年前来到杏林大观园做厨师,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现在全家生活来源都靠他“掌勺”。他说,当初选择留在石林,是因为石林人的热情好客让他很快融入其中,亲如一家人。
饮食,往往能体现一个民族和地方的包容性。在石林,一碗羊肉汤、三巡敬酒歌一过,大家便是兄弟姐妹。独特的彝族民风扎根每个石林人心里,搭建起各民族同胞沟通的桥梁。
正月新春,台创园所在的北大村、和摩站村、站屯村等村委会村民们正积极准备节目。园区将在元宵节当天举办2019年新春村企联谊活动,展示石林民族团结“七进”活动和“八大示范工程”的成果以及农业农村发展面貌,搭建村企交流沟通平台。同时,还将评选“爱国爱家支持园区建设发展十大文明户”“爱国爱家支持园区发展建设十大新型农民”,通过增进“邻里情”强化群众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团结奋进、文明和谐、喜庆祥和的氛围。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