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 | 以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巩固脱贫成效
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全县29万人口中,彝族人口占到近34%。近年来,大姚县把发展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彝族刺绣产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以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促进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的彝族刺绣,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有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大姚县在发挥特色优势上做文章,在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上下功夫,使民族刺绣工艺品逐渐走出了家庭,走出了大山,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全国各地及国外市场。通过努力,彝族刺绣这门传统工艺得到有效保护,逐步走出一条传承发扬与开拓创新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共组建16个彝绣企业,其中彝绣龙头企业2家、彝绣微型企业3家、彝绣专业合作社2个,拥有州级彝绣专业示范村5个、彝绣著名商标2个。2019年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和大姚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全县从事刺绣的妇女达9700多人,一批彝绣女成为彝绣经纪人。彝绣产业成为大部分农村妇女家中的经济支柱,一批彝绣女实现居家创业,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
提高绣女综合素质。大姚县将绣女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彝绣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绣女的刺绣技艺和设计创新能力。近年来,共举办培训班40余期,培训绣女5000余人次。组织彝绣经纪人参加彝绣经纪人培训班,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组织彝绣企业负责人到四川考察蜀绣产业发展,组织彝绣骨干到杭州、苏州等地学习刺绣技艺,邀请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对绣女进行面对面指导。县妇联投入经费制作了《大姚彝绣光碟》400余张,发放到全县12个乡镇和129个村居委会,利用各种平台传授彝绣技艺。通过培训,促进绣女在刺绣产品图样设计、工艺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推陈出新,激发她们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
搭建彝绣平台。在搭建妇女致富新平台上出实招,采取“协会(合作社)+会员”的运作模式,组建刺绣协会、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刺绣户集中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打造品牌。协会、合作社成为女能手之间互助协作、资源共享、宣传交流的平台,为会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彝族刺绣文化产业逐步走入“协会(合作社)+会员”的合作化发展之路,改变以往民间自发性生产和零打碎卖式的营销模式,提高了彝绣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拓宽彝绣供销渠道。扶持、引导彝绣企业及经纪人到外地建立彝绣展销部,建立宣传和展示彝绣手工艺品的窗口。如大姚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就先后发展了北京、上海、天津、贵阳、昆明、台湾等6个地区的经销商,在这些地区的主要城市建立了12个销售点。这些在外地建立拓展的彝绣展销部和宣传展示窗口,充分发挥了内联刺绣女能手、外联县内外彝绣品市场的纽带作用,拓宽了彝绣供销渠道。目前,长期为彝绣展销部供货的彝绣女能手达800多人,绣女人均每月增收1000元以上。
扩大彝绣产品影响力。一是借助各种展会,推荐彝绣产品。组织刺绣品外出参加香港博览会、南博会、义博会、文博会以及楚雄州举办的“七彩霓裳”服饰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展等各种展会,展示大姚彝绣精品。同时,在县内举办的昙华彝族插花节、三台赛装节、石羊祭孔大典等各种大型节日活动中,加进彝绣品展演、“十大绣女”评选大赛等活动。这些举措,达到了全方位传播、不断提升大姚彝绣影响力的效果。二是借助媒体力量,扩大彝绣影响力。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对外宣传,做好“纳苏”和“咪依噜”两个彝绣品牌的推介,宣传彝绣女企业家、刺绣女能手。这些综合举措,使大姚彝绣先后荣获国际“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云南省著名商标、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企业、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楚雄彝族服饰传习所、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等称号,有力促进了彝族生产和销售。
推动彝绣产业化发展。为了更好地扶持彝绣女能手发展彝绣产业,大姚县争取“妇女发展循环金”“贷免扶补”等项目,2019年向定点扶贫大姚的北京中智公司申请资金100万元,为龙街镇塔底村彝族刺绣协会和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争取“母亲创业循环金”78万元,县妇联投入彝绣技能培训经费20余万元,投入“贷免扶补”小额贴息担保贷款60余万元等,有力推动了彝绣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妇女就业、增收。
本文来源于《云南理论网》 作者:谭鑫(云南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