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楚雄州中彝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瓶颈 推动健康楚雄建设的建议
彝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居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彝族人民历尽沧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彝族医药特色的传统医药学。我州高度重视中彝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把彝族药业建设成为全州支柱产业,把彝医药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打造楚雄“彝药之乡、滇中药谷”的战略目标,将彝医药发展与生物医药产业、大健康产业、“健康楚雄”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但是目前为止,我州中彝医药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彝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没有起到大健康产业中支柱的作用。为更好传承发展中彝医药事业,弘扬中彝医药文化,推动健康楚雄建设。民建楚雄州委组成专题调研组,于2020年期间深入楚雄州彝医医院、永仁、大姚、南华、双柏、禄丰等各县中彝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中彝医药的发展现状
(一)彝族医药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楚雄州中彝医药理论在经过当代一些彝医药研究者的努力发掘、整理与总结之后,现在已经初步构建起彝医药理论核心内涵。彝医药理论的核心与基础主要是一元二气理论。这一理论能够较为有效地指导彝医药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发起、组织过多次彝族医药资源的普查、调研活动。民族医药工作者发掘、整理出了一大批彝药资源,并将相关的资料信息编撰成书,出版了一批相关的专业书籍,如《云南民族医药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彝药志》等。在《云南民族医药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中,收载的药物多达2300余种,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彝药。《彝药志》中收载的彝药品种多达103种。在1978年的大规模彝药资源普查中,相关的普查工作者还搜集、鉴定了彝药药材标本1013种,这些为弄清彝族聚居区的彝药资源现况,进一步保护、发展彝医药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彝医医疗活动现况
目前,楚雄州已实施完成总投资258亿元的云南省彝医医院改扩建及特色专科大楼建设、姚安县等8个县中医院改扩建及整体搬迁建设。在各县市中医医院加挂了“彝医医院”牌子。州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均设有中彝医科并能提供中彝医药服务;南华县、楚雄州保健院分别建立了县级和州级全省第一家“中彝医妇幼康复中心”。全州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已建成中彝医馆并能提供中彝医药服务,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彝医药服务。2019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792个,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4个(含民营5个)。全州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在岗职工230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115人(中医类卫生技术人员252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139%):执业(助理)医师6374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1087人,占总执业(助理)医师的1705%。全州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6877张,其中中医医疗机构床位3344张,占总床位数的1981%。全州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为817%,其中,中医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平均为842%。全州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6475万人次,其中,中医医疗机构全年诊疗人次17518万人次,占全州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106%,出院人次1215万人次,占全州总出院人次的2416%。全州设置彝医医院11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云南省彝医医院-楚雄州中医医院),二级以上彝医医院10所。州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开展“两馆四中心一科一室”建设,即:州县市中彝医医院设立彝医名医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彝医馆;州县市中彝医医院中设立中彝医“治未病”中心、中彝医康复中心、州县市妇幼保健院中设立中彝医妇幼保健康复中心、公立精神病医院设立中彝医心理康复中心;州县市综合医院设立中彝医科;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设立中彝医服务室。截止2019年底,已形成州、县、乡、村四级中彝医服务体系,且能提供中彝医药服务。从2016年8月2日成立了楚雄州中彝医医疗集团,搭建了州县乡三级中彝医协作体系,现有167家医疗机构参加了医疗集团。云南省彝医医院已通过了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命名,2016年10月中旬接受了复审。县市公立中医院通过了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命名,2家民营中医医院通过了二级乙等中医院评审命名。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2个国家重点专科,16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7个县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提升、19个州级重点专科专病(其中彝医专科11个)、7个县彝医医院信息化建设、79个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改造建设、780个村卫生室中彝医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
开展中彝医药资源普查,以云南省中药资源普查第五批项目县为依托,积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为我州中彝医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及中药材饮片加工项目提供了基础保障。积极推进中彝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以各县各乡镇为主导,积极引进企业种植中彝药材,(种植品种及规模)目前已形成多个规范化的药材种植区。如武定的重楼种植、南华等地的白芨种植等,都是种植规模较大、品质较好的规范化彝药材种植区。这些彝药材种植区的开发,将有力的解决彝药材资源短缺的问题,满足彝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需要,对于促进、改善彝医药事业的发展现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州内曾组织楚雄州彝医药研究所及州内外的知名彝药研发企业联合开展对彝药材野生变家种技术的研究,并立项了多个药材栽培示范项目,对小红参、滇龙胆、露水草等常用的彝药品种进行了栽培种植技术研究,有力的推广了一批彝药药材的种植栽培。截至目前,一小部分的重点彝药药材品种已经基本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基本解决了药源的问题。如三七、灯盏花、黄草乌、紫草乌、金铁锁、雪上一支蒿、七叶一枝花等。还有一部分彝药品种虽然未开展规模化种植,但由于野生药材的资源储量较大,尚能满足彝药开发的需要,可以较好的供应彝药生产,目前暂时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风险。这一类的药材主要包括昆明山海棠、大红袍、青叶胆、小草乌等。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彝药材的资源储藏总量小,品种单一,且生态环境脆弱,如千针万线草、双参、野烟等,如不合理加以保护,实施综合性的开发利用,开展引种驯化、种植、养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短期内即存在着资源枯竭的较大风险。
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布局,中彝医药饮片、中彝医药制剂、健康食品加工布局。云南省和楚雄州共同投资近亿元,建成了天然药物产业园区,对引进园区的药企给予各种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这些企业加大彝药新药的研发力度。在一系列有利资源条件与政府政策倾斜支持与保护下,彝药新药的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盘龙云海药业集团研发的排毒养颜胶囊、楚雄州大姚金碧药厂开发生产的咽舒欣口服液、雁塔药业开发生产的痢宁片、楚雄天利药业开发生产的紫丹活血片、云南龙发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复方大红袍止血胶囊、云南省彝医医院研发成功的养胃解毒胶囊、利胆解毒胶囊、紫灯胶囊、止泻胶囊等都是较为知名的彝药品牌。还有像降脂通脉胶囊、肠胃舒胶囊、恒古骨伤愈等150余种彝药成药被纳入到国家药品标准,获得生产批准文号,允许继续生产。老拨云堂、盘龙云海、大姚金碧制药厂等中药、彝药生产企业享誉省内外。省科技厅对“彝族药”化毒灵胶囊治疗艾滋病感染期临床研究课题进行成果评定,评定委员会认为该课题研究在彝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医院制剂研发方面,州内使用彝药院内制剂的机构主要有云南省彝医医院,老拨云堂彝医馆等。云南省彝医医院研发出了降脂灵胶囊、温肾药酒、金虎通淋胶囊等24种彝药院内制剂。全国首个彝医药院士工作站“侯惠民院士工作站”正式挂牌,为新彝药制剂开发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医水膏药”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省彝医医院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了租用庄甸医药园区30亩厂房合同,将建设楚雄州中彝药研发制剂中心,彝药研发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各县市中彝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扶持各县中彝医医院建设,着力打造极具中彝医特色文化和康养服务内涵丰富的中医医综合服务型医院,全力打造“医防为主、中西并重、康养结合”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州9县1市已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独具彝州特色的中彝医药服务格局。
存在的问题
(一)彝医药理论体系构建不完善,难以有效发挥指导彝医药实践的作用
彝医药理论体系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彝医药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彝医药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完善,将难以有效发挥对彝医药实践的指导作用,直接制约彝医药的快速、健康发展。彝医药基础理论中的一些重要的名词术语、概念尚未得到根本厘清,对这些重要名词术语的本质、内涵还处在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目前甚至还有许多彝医药学者在套用中医甚至西医的一些概念来理解、阐释彝医学的一些重要理论与概念的现象。比如彝医学中的五行六路学说,就存在着套用中医的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来理解、阐释的现象,并没有注意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重要区别。对于六路学说,目前的理论研究实际上还没能完全搞清六路运行的具体路线。对彝医药基础理论的核心-哎哺清浊学说-与中医阴阳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没有能彻底厘清。由于未能构建起对这些彝医药学核心理论与关键名词术语的正确理解,所以直接导致彝医药工作者在运用这些理论去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时,会出现解释不清,不能自圆其说,有些病理、生理现象无法得到完满解释的情况。彝医的临床疗效是彝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命。同样的,由于彝医药理论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关键概念未能厘清,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彝药新药和院内制剂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过度依赖现代药理学的知识来指导研发,没有较好的运用彝医药传统理论去指导彝药新药及院内制剂的研发工作。
(二)彝医药专门人才培养不足,层次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只有西南民族大学开设有四年制的彝药学本科专业,且仅是从2014年开始招生,云南中医学院申报开设的彝医学本科专业在2017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尚未毕业。其余大多数的彝医药人才都是靠家传亲授、师带徒的形式或中医转彝医甚至西药药剂学专业转彝医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就导致了彝医药专门人才的彝医药理论水平低,培养的数量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彝医药的能力差,全州中彝医类别全科医师不足,结构不合理,专家型带动人才较少。特别是县级中彝医医疗机构临聘人员比重大,工资、社保费用由医院自筹,经费保障压力大。乡镇和村级普遍缺乏中彝医类专业技术人才,乡村医生待遇不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开展村级中彝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彝医药服务与彝医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彝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三)中彝医药药材资源生产规模不足,研发利用不够。
全州对中彝医知识及诊疗方式的宣传不够,群众对中彝医缺乏足够认识,接受中彝医诊疗的群众不多。全州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底数不清,保护意识不强,乱挖滥采情况突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矛盾突出。民间宝贵用药经验和单方独剂整理、发掘、研究不够,部分秘方面临失传。目前大部分彝药药材尚没有开展规模化种植,基本上处于野生状态,药材的资源蕴藏总量相当有限。部分野生型的资源蕴藏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品种单一的彝药品种存在着较大的资源枯竭的风险。彝药作为发展彝医药事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旦彝药资源出现枯竭,则彝医药事业势必将面临严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这必将严重干扰、影响彝医药事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另外,目前彝药材的加工、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仍然采用比较传统、原始的方法,对药材资源的损耗较大。有些彝药农在采收药材的时间、方式、药材部位上不注意,也会对资源的再生与保护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有些药农不知道采收植物药材应避开花期,以免影响植物药材的有性繁殖等知识。这些错误的药材采收、生产、加工方式对彝药资源的破坏作用十分明显。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在某些聚居区无准确剂量,并且使用单味药较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由于药物的研发利用不够,多数地区还在使用上述的方法加工使用,造成彝药保存、使用不便,利用率低下,制约了彝医药的推广。
(四)彝药新药和制剂的研发、生产、营销环节存在明显不足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滞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种植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基地建设小、散、弱,集约化程度低。受中药材普遍种植周期长的影响,比较效益不明显,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生产粗放,缺乏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好发展。彝药企业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的不足,很多企业药品生产研发能力薄弱,多数民族药品剂型单一,产品技术附加值低。产品存在剂量大,服用不便等问题。彝药产业存在品种少、档次不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部分药品有效成分尚不明确;生产多为小作坊式,工艺简单,技术、质量标准不高;生产企业大多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没有专业的销售人员,产品知名度低。对彝族药新药和院内制剂研发的保护措施不够,管理限制措施过严这是整个民族药开发中存在的共性困难。根据现行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彝族药新药和院内制剂申报与中药、天然药的申报要求是一致的,没有考虑彝族医药的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没有过渡性的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在药品生产批文上没有注明新药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名称,不利新药开发者的权利保护;二是在仿制品的管理方面,民族药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多数在申报新药前没有申报专利,取得新药批准文号后,如不申请中药品种保护,很快就会被仿制,给辛辛苦苦才取得成果的研发者和生产厂家造成很大打击。院内制剂管理方面,主要不利的限制措施一是不允许院内制剂在医疗机构中自由调配使用,限制了彝族药院内制剂临床发挥作用的范围;二是每次院内制剂再注册都换批号,造成了不必要的包装材料的浪费。
(五)大健康产业未形成产业体系。
全州中彝医药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部分乡镇及部门对中彝医药特别是彝医药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职能职责不够清晰,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是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打造健康中国,编制的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中长期规划,也是“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打造“健康中国”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整个医疗养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对于相关细分领域的挖掘除了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民营医院、养老产业外,智慧医疗、保健品领域,也将孕育出较大的投资机会。目前,健康产业仅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同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15%,健康产业已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力。
“大健康”产业涵盖的领域很广,其产品领域包括医药产品、生物产品、保健(功能)食品、绿色食品、器械以及与健康有关其它全部产品等。“而我州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滞后,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缺乏整体规划部署,大健康产业布局、目标任务、发展思路不明确。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承接、聚集以彝医药特色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平台。
(六)中彝医医疗服务模式和服务领域单一,缺乏拓展创新。
目前彝医药的服务领域主要以各县乡医疗机构基础医疗服务位置,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链体系建设乏力,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健康产业项目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未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和云南旅游的优势,形成民族地域养生特色品牌,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链体系建设乏力,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中彝医药健康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养老等产业还未实现融合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现有彝药相关企业对上下游的相关产业带动能力较弱,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产业体系,与旅游、文化、体育、养老等产业等第三产业没有实现融合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彝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行业大部分都以单一项目产品或服务推广为主,产业链的整合与其他产业相互带动功能薄弱,旅游业发展业态单一,健康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能力较弱。
意见建议
(一)加强彝医药理论研究,促进彝医药学理论体系构建
任何一门传统医药学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传统医药学理论的研究与构建工作,彝族医药学也不能除外。彝族医药学者应着重在彝医药学核心理论的关键上下功夫,努力厘清关键、重要的名词术语的内涵与外延,考证有关学说的历史沿革,尽力排除来自中医药、现代医药学的干扰,充分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包含口碑文献在内的医药文献,重视对彝医临床经验的研究,对目前在世老彝医的经验,进行抢救性整理,完善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彝族医药临床理论。不偏于一家一派之间,不单独取论、各取所需、割裂整义,努力建构起属于彝医药自己的理论体系框架,从根本上还原彝医药理论原貌,为更好的促进彝医药的抢救、发掘、整理与研究、开发提供理论武器,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加大彝医药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善培养方式
传统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专门人才的培养。鉴于目前彝医药人才短缺的局面,应努力拓宽彝医药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扩大彝医药人才的培养规模,在多种层次上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的模式,力争为彝医药事业输送更多的更好的优秀人才。以已经出版的《彝族医药史》、《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彝族药学》和即将出版的《中国彝医方剂学》、《中国彝医临床学》等为基础,吸收各彝区专家参与,整理出彝医药学系列教材,为彝医药学全日制教学和执业资格考试打下教材基础。现阶段可将学历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现代学院教育与传统师带徒教育方式相补充,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交叉,尤其是应重视彝医药传统适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提高彝医药工作者的彝医药文化宣传能力,重点培养一批有较高专业水准,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能推进彝医药整体的学术、科研与教学水平提升的彝医药学科、学术带头人,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促进彝医药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妥善安排医学定向生,强化人员培训,建立以中彝医全科医师为重点的中彝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在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中彝医本科专业,选派人员参加中彝医全科医师、骨干医师等各项培训。持续开展在岗中彝医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专业学历教育,集中对乡镇卫生院中彝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彝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持续开展传帮带,推进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彝医类别医师以一对一、一对多方式帮带村卫生室医生。邀请全国最美医生、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草药大王张之道定期到各县市中彝医医院坐诊和开展帮带培训。
(三)加强彝药资源的保护工作,彝医药种植生产产业布局,建立生态彝药发展模式
彝药是发展彝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彝医药事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现在的彝药资源基本情况是大部分的彝药药材品种尚未进行规模化种植,基本处于一种野生状态,主要是由药材生长地附近的农民自采自挖,贩卖给需要使用这些彝药药材的彝医或彝药研发工作者。客观来说,这样的一种现状给彝药的保护与开发确实是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问题。目前有一些重点彝药品种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种养殖,如灯盏花、金铁锁、雪上一枝蒿、滇重楼等。还有一些彝药药材虽然没有进行规模化种养殖,但由于现有的药用资源较丰沛,短时间内还不会出现资源短缺的问题,能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满足彝成药研发和生产的需求,如青叶胆、大红袍、昆明山海棠等。但即使是这样一些药材,如果从彝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仍应对这类药材品种加大综合开发利用的力度,有意识的对一些彝药品种进行探索性的规模化种植,以应对其药材资源可能枯竭的后果和局面。而对于那些资源蕴藏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品种单一的彝药品种,则应重点开展引种驯化、种植、养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如千针万线草、叶下花、野烟等。总之,随着大量的彝药资源被开发制成彝成药、彝药的院内制剂、化妆品、消杀品等,宝贵、珍惜的彝药资源正开始被大量的消耗、利用,许多原本就处于野生状态、药材资源总量不多、供应不足的彝药品种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为了扩大彝药资源,保障彝医药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应加大彝药野生品种的驯养种植力度,推行对彝药品种的分类管理,加大对彝药濒危品种的保护力度,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真正为彝医药事业发展保驾护航,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四)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改进彝新药研发、生产、营销环节
彝药新药的研发虽然一直在进行之中,但彝新药的研发始终处于一种“小、散、乱”的状态,没有将彝药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彝药的资源优势始终没有转化成为产业优势。鉴于此,应切实改进彝新药的研发环节,促进多学科融合,吸引有传统医药研发背景的高端医药人才加入彝药研发团队,切实改善彝药新药研发平台的条件,加强与国内外传统医药研究力量强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联络与联系,合作开发彝药新药,同时深入挖掘整理民间老彝医宝贵的用药经验和单方独剂,加强中彝医药常见病药方有效性的科学研究,对经典偏方申请专利保护,提高医治效能。开展好重点服务人群的中彝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根据季节变化,每个季节向广大群众推出5个左右的效优价廉的预防保健、治未病处方,充分发挥中彝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提高彝药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彝药新药申报注册,从整体上提升彝药新药的研发水平。比如大姚县卫健局扶持张之道名老中彝医传承人殷润先开办“大姚县回春堂彝族医药研究所”,开展彝族医药民间单方验方的发掘整理研究应用、濒危野生彝族药物保护驯化家种和彝族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等服务。
推动现有的彝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逐步推进企业产能、生产条件提升,通过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与有关优惠政策等,促进研发成果尽快获得准字号生产许可证,能尽快的转化成具体的彝药产品,批量生产、投向市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彝药品牌,并通过对“彝族医药”这张名片的合理使用,将彝医药的各产业链,旗下各彝药品牌统摄好,集中向传统医药市场推广,以打造好彝医药产业体系,使各彝药药企和其旗下的彝药品牌能从战略体系和“彝族医药”整体的品牌文化效应与影响中受益,从而更好的推广彝药的市场接受程度,扶植壮大彝医药产业。
(五)建立彝药资源数据库,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全州各彝药资源丰富的县市应组织专业的科研力量,开展全面、深入的彝药资源现况调研,摸清现有彝药资源的确切蕴藏量、可采量、药材品种数量等数据,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彝药资源信息系统”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从而便于对彝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对其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对彝药的销售、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也可为政府制定彝药产业方面的决策、为药商药企提供彝药资源方面的信息、为彝药种植企业提供参考,同时还可为各省区制定合理的彝药发展规划提供宏观指导,使各县市之间能够加强协调、沟通,避免彝药种植的盲目进行提供信息上的支持。此外,在构建好彝药信息管理系统之后,还可将有关彝药资源的信息向国内外公布,使其他地区可能对彝药种植、开发、利用感兴趣的政府、科研院所、药企等得以了解彝药资全面、完整的历史和现状,吸引国内外优良资金、技术、信息资源投入到彝药资源保护,彝药资源开发、利用的事业中来。
(六)推进中彝医院诊疗中心建设,增强中彝医药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在全州各县市积极开展建设中彝医院并提供中彝医药服务的基础上,强化试点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创建工作,设置“治未病”科,形成功能分区较为合理、设备配置较为齐全的“治未病”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中心。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利用彝医药服务优势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推动中医与养生养老服务融合。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通过宣传栏、公众健康咨询、健康知识讲座、播放影像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彝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知识,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理念,深入推进中彝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活动,让群众了解中彝医、认识中彝医、认同中彝医,使用中彝医药技术,感受中彝医药文化。
(七)构建中彝医药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链体系,结合其他民族医药优势打造健康楚雄、康养旅游产业
“十四五”时期全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医药产业升级为中心,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为重点,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的创新,促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抢占生物医药技术制高点,使其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时,“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健康管理与服务产业也将进入发展高潮初期。州人民政府要把中彝医药事业发展列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彝族药业建设成为全州支柱产业,把中彝医药发展与“健康楚雄”建设有机结合,做到总体规划,总体部署,总体实施,高位推动中彝医药事业与全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积极开发彝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链整合发展,突出以组分彝医药为主导,从做专做精,形成差异化优势,到做强做大,形成规模化优势;生物医药形成特色优势;生物药要达到高质、高端、高新化;加大系列化产品集群的开发力度,形成大产品,带动大健康产业。
彝医生物医药以科技创新为大健康产业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开创医疗康复、健康养生、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建设标准化的特色医疗救治、医疗康复、健康养生、健康管理示范园区。建设设备精良、功能特色的专科医疗康复、健康养生、健康管理的基地,打造专业化、保姆式、高品质、星级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国内国外医疗救治、医疗康复的专家网络,集中发展以弘扬传统彝医药文化、彰显彝医药特色为主题,结合其他本地民族医药如苗医医疗力量,发展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养老为一体的彝医药养生康复旅游项目体系。加大楚雄州中彝医“康养目的地”的宣传力度,为打造健康目的地提供网络信息保障。
如借鉴贵州省凯里市苗医发展思路,开设康养医院、设立彝药文化园区提供彝医药文化服务、健康产品、旅游商品等。发展医疗康复服务,引进国际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合作发展,打造多学科、多专业的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形成“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实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并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公用。(民建楚雄州委 刘莹)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