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彝山傈寨美如画——云南武定插甸镇哪吐村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新气象

作者:​李绍德 凤申 发布时间:2023-05-0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初夏时节,漫步武定县插甸镇哪吐村,目之所及,风景如画、空气清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好一幅村强、业兴、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
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哪吐村有如此局面,离不开省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更离不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农村基层治理当中,哪吐村以党建引领,创新乡镇综治中心为枢纽,以村民小组为一网格、十户为一联户,创新实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管理新模式,以基层治理之“变”来促进乡村之“兴”,让美丽乡村建设散发勃勃生机。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宽敞笔直的村间道路两旁,整齐地耸起了一幢幢小洋楼,宽敞的院子,窗明几净的房间,新潮时髦的家具,圆了全村共同奔小康的梦想;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老老少少齐歌共舞,其乐融融……走进武定县插甸镇哪吐村委会上元乐村民小组,这里一派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景象。群众眉宇间、言语中流露着自信和希望,到处是美满幸福新图景。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变化从何而来?上元乐村民小组的答案是:依靠党的好政策,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党组织“活”起来,让堡垒“强”起来,让党员“动”起来,让党旗“飘”起来,让村寨“稳”起来,让群众“富”起来。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0年代初,村民只会土里刨食,遍地开荒种地,山砍光了,导致水源枯竭,痛定思痛,村干部从林业站要来种子,发动群众播种,当时仅有的3名党员和2名组干部主动承担起义务管护员,村民小组长李开华,不徇私情,首先从放牛入园的父亲开始罚款,看到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村民主动投入到护林当中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现在已经是林海茫茫,山清水秀。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7年,上元乐村承担全镇500亩烤烟连片示范样板,正值采烟时候,河上无桥,群众只有涉水过河采烟,扶持危险,党小组长立刻带领党员到5公里外搬运木材搭建桥梁,及时方便农户采摘烤烟。由于洪水过大,桥被冲走,党员再次带领群众集资投劳建起了石桥。当年烟叶丰收,为防止烟叶被盗,党员和小组干部又轮流守护。1999年,本村特困户李光先身患肝癌,无钱医治,党员带头捐款,群众积极响应,医治无效后,党员又带领群众自发捐款、捐木板,将李光先妥善安葬。李荣德身患癌症,家里无人耕种,正逢农忙时间,党员李德忠、李加春,放下自家农活,帮李德荣家栽种庄稼,自家农活反而花钱请别人帮忙耕作。1995.10.24.大地震,全村搬出来在场子上搭防震棚避险,为了全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党员们又是日夜守护。群众们说:一桩桩、一件件,上元乐村民小组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事情说也说不完。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修缮村内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由党员带头捐款,群众积极行动,目前自愿捐款10860元。在上元乐村民小组,提起共产党员群众竖起了大拇指。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夏日傍晚,走进武定县插甸镇哪吐村委会上元乐村民小组,村中的庭院窗明几净,田坝里的农田生机盎然。党员中心户李加德来到村民李光德家中,对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政策进行宣传,收集反馈意见,这一幕是村民小组规范化管理的缩影。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组在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引导村民参与自治,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元乐村民小组有50户,199人,居住着傈僳、汉两个民族,傈僳族占85%以上,近年来,上元乐村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民族政策落实,以民族政策的落实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选配好领导班子,使基层党建成为跨越发展的“加油站”、和谐稳定的“防火墙”、民族团结的“助推剂”。该组在26名党员的带领下,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成立了种养殖业协会,引进公司、土地流转,建立起芦笋、蔬菜、魔芋、食用菌种植基地、小龙虾、生猪养殖基地,村民领到地租后又到基地打工,实现双赢,组里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全村有73人外出务工,户均超过1人,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党群互动、便捷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上元乐村民小组网格化治理,实行“一组一规一网一会一站一队”(“一组”指党小组、“一规”指村规民约、“一网”指治理网格、“一会”指议事理事会、“一站”指党群连心站、“一队”指志愿服务队)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基层治理基石。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民小组党支部按照合法合规、发扬民主、价值引领、因地制宜和“易记、易懂、易行、可成习惯”的原则,结合本村实际,围绕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矛盾纠纷、引导民风民俗等方面统一制定本村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倡导文明诚信向善乡风村俗。村规民约在村党支部全程主持下制定或修订,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中注重因地制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照地缘相近、居住相邻、人文相亲、管理幅度适宜、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按每10户村民为一个网格,将村民小组划分为5个网格,网格长由一名户代表担任,主要负责本网格内的事务管理、示范引导和政策宣传、村民管理、民情民意的收集上报等工作。同时设置信息员、监督员、调解员、治保员、代办员等岗位,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结对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积极了解社情民意,帮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反映群众诉求,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实现“居住在网格、奉献在网格、服务在网格”。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进一步完善村民小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进村民自治进程,组建议事理事会,围绕村民小组财务开支、公益事业、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矛盾调处、乡风文明等各项重要事项开展议事理事,形成了简单易操作、管用见实效的村民小组协商格局。议事理事会由村民小组长、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在外工作的代表、妇女代表或村民代表等5至7人组成,会长由村民小组长兼任。通过实行“四议两公开”议事流程,进一步规范了村民小组议事理事程序。同时赋予村民小组议事理事会一定的“微权力”,实行“议事理事会全体成员签字盖章、审核把关”机制,凡是涉及到集体和农户的所有相关事项,均需村民议事理事会全体成员签字盖章、审核把关后才能到村“两委”、各站办所、驻镇各单位、镇党委政府办理相关手续;针对平时不配合、不支持镇村两级工作的村民在办理上述相关事项时,村民议事理事会则有权推后办理签字盖章等手续,待村民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出整改承诺或立行立改完毕的方可办理签字审核盖章等手续。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哪吐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哪吐村村民李文洪感叹说:“村子管理好了,样样事都有人管,老百姓都受益。现在环境卫生搞得干净,又有羊肚菌和中药材、蔬菜产业,我们在村里就能挣钱,感觉十分开心。”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社会治理只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哪吐村发展种辣椒600亩、羊肚菌140亩,鲜切花、芦笋、蘑芋等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光羊肚菌一项,产量500余吨,产值300余万元。长期有效提供30余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一个“堡垒坚、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哪吐逐渐变为现实。I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凤申,哪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