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山灵水秀,人文越西(六)——悠长的零关古道

作者:曲木拉哈 发布时间:2011-03-13 00:00:0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两千多年来,有两条著名古道经过凉山,一条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另一条是“茶马古道”。这两条古道不仅是历代中央王朝政治用兵的官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国际交通和贸易要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民族大走廊。这两条贸易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川藏滇地区汉藏彝等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社会学、民族学大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古代“藏彝民族走廊”。今天在凉山世居的10多个民族的先民,就是通过这两条古道迁徙而来的。其中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丝绸输往中亚、南亚并进一步输往西方的最早线路,据“三星堆”发掘考证,它的最初开辟比张骞打通的北方丝绸之路还早七八个世纪,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都与北方丝绸之路相媲美。而“零关古道”,就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段,也是南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咽喉要道,其北起大渡河(关于零关古道的起止地点,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起点是成都,终点是云南大理,还有一种认为起点是甘洛县等等不一而足),南至小相岭,全长300余里,宽1余米,路面全由石坂铺垫而成,也有少数路段为土路连接。古道纵贯凉山州越西县境南北,故越西县曾有“一线通南北”之称。因越西县城南面5公里处的道旁石崖上刻有“零关”二字,后人便多称古道为“零关道”。史书记载蜀人司马相如受命出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通灵关,桥孙水,以通邛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是司马相如是第一个开通西南夷区的人,他开通了零关道,在安宁河上修起了桥,可以通往西昌。x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零关古道沿途山高路险,崎岖曲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易守难攻,为历史兵家必争之地。其间五里设哨,十里扎营,屯兵筑卡,修堡戍卫,留下了许多与哨、堡、关、营有关的地名,也就是说,凡带哨、堡、关、营、卡的地名,都是过去屯兵驻守的军营要塞,如登相营、小哨、松林山哨所、柏香营、大树堡(太平军石达开部数千将士殉难处)、晒经关(相传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回来,途经此地时所携经卷被水侵湿,便在一巨石上晾晒经卷,遗有经文。该石横卧古道旁边,上面有许多的字符,人均不识,疑为梵文。过去人们为保护该石,曾在石上建关帝庙,后来关帝庙在文革中被拆毁)、炒米关、青杠关等等,不可胜数。x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零关古道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特别多,其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丁山桥和零关摩崖石刻题记。x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丁山桥(又名双石桥、零关桥),位于越西县丁山乡丁堰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丁山桥为平桥,无栏杆,东西走向,粗沙石质,由于年代久远,来往商旅、马帮频繁,中心桥面已磨损为浅水槽状,槽深约4厘米。桥面上还有大人、小人的脚印。这是越西古老的一种民间习俗:不管大人、小孩得病后久治不愈,就将病人的脚印刻在石桥上,意思是来往的人多,把病人的病带走了。x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零关摩崖石刻题记位于越西县丁山乡丁堰村丁山桥头西北39米的山脚石壁上。关于“零关”二字,有一种说法是是司马相如通零关时所刻(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它们就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另一种说法是刻于清末,是建昌道尹梁正麟的手迹。民国3年(公元1914年)梁正麟到越西,在听当地人讲述越西的悠久历史及零关古道的事迹后,欣然提笔书“零关”二字,后人于是刻于丁山桥旁的石崖上。零关摩崖石刻题记写字面壁长1.8米,宽1.05米。“零关”两字为行书,“零”字长0.9米,宽0.7米;“关”字长0.78米,宽0.6米。石壁旁边有越西县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碑和南丝绸之路路线图碑刻,碑身及周围树杈上,时不时有乡民系的红绸带,贴的祈愿平安的帖子。为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名胜古迹,开发旅游文化资源,1990年,越西县人民政府将丁山桥、零关摩崖石刻题记列入了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3月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底我们已将零关摩崖石刻题记、丁山桥及零关古道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省文物专家分析,申报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x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所属专题:

文昌故里魅力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