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行记彝乡

探秘抚仙湖

作者:徐明 发布时间:2003-06-1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第一章 惊 潮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抚仙湖常睁着的那一只眼睛美丽、妩媚、纯净,具有夺人心魄的魅力。很多游览过抚仙湖的外地人常用“处女湖”、“情人湖”来赞美她,本地人则用“母亲湖”来表达对她的尊崇。她不但是澄江自然、气候、大地、物产、生活意义上的灵魂,也是周边县区的灵气所在。抚仙湖是中国第二深水湖、云南蓄水量最大湖、云南水质最好湖,湖岸线总长90.6公里,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7米,最深处达157米,蓄水量189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或6个洱海的容水量。抚仙湖大多时候显得闲静安适,一碧万倾,水波不惊,人们在她的柔情面前常恨不能化作一团水,融进凝碧滴翠的水中净化。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抚仙湖除了是一个现实的自然之湖外,还是一个仙气飘忽的传说之湖,一个从形状上就可以让人浮想联翩的神奇之湖。抚仙湖的得名由仙而来,相传玉皇大帝发现一颗明珠镶嵌在彩云之南,美丽无比,就命石、肖二仙下凡把美景画下来带回天宫,石、肖二仙竟融于美景之中,搭肩抚背,细细品味浏览,物化成石,永远陶醉在湖岸,故而“得”名“抚仙湖”。湖中的名贵鱼种抗浪鱼,传说是仙湖女到王母娘娘的瑶池里“借”来的。湖北岸香十里的荷藕,传说是八仙之中的何仙姑从天上“弄”来的。抚仙湖东边的古生物圣地帽天山和湖西岸的尖山是对称的人文地理意义上的“金童玉女”,也都仙气盎然,《康熙河阳县志》有赵士麟之母夜梦尖山,士麟学业大进的记载。仙湖水哺育大的赵士麟,1664年入京会试中进士,1674年破格调入吏部,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被人们尊称为“天官”。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外象有时是内质的最佳体现。无论从空中俯视,还是在地图上端祥,澄江实在太象一只蹒跚而行的大金龟了:口里衔着阳宗海,尾部驮着抚仙湖,步履沉重而又坚定,它好像正要徒步远行,但又舍不得把两颗高原明珠丢下,费尽心力要把这两个宝贝弄到自己的行宫里去。抚仙湖状似倒葫芦,而葫芦又是装秘密的,神秘色彩与热天蒸腾起的雾气一样笼罩着抚仙湖。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抚仙湖最早最写实的照片是1909年法国科学家J·Deprat和H·Mansuy拍摄的,两位法国科学家是到澄江研究地质和古生物的。在这两张老照片里,抚仙湖和周边的群山在灰不溜鳅中蕴含着一种古老的生气。其中一张以尖山为背景,从江川方向过来的马帮正朝澄江进发,湖水皱起的波纹清晰可辨。另一张是一个戴瓜皮帽的男人蹲在湖边的草石堆上望着抚仙湖发呆,由于看不清面部表情,拿不准他是在欣赏还是在沉思。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抚仙湖常闭着的那一只神秘之眼偶尔也眨那么一两下,神话传说和现实就这么眨得真假难辨。20世纪末,一个年青人无意中撞进这只神秘之眼,自此,千年古城露出一角,神秘的抚仙湖在新世纪变得更加光彩夺目。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神话传说浮出水面的年青人就是耿卫。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耿卫是一个集冒险家的探险精神、科学爱好者的强烈好奇心以及优秀潜水员的良好素质于一身的人。他1969年生于安徽,1972年随父母来到云南澄江,现为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驻昆某部人员。1989年耿卫成为一名潜水员,并不太安份的他当时只是想找人分固定工作安慰自己的母亲,后来他自己发现自己非常适合潜水这个职业。潜水的最高境界就是使自己变成一条鱼,在水下来去自如。为了“进化”成一条鱼,他在青岛学习潜水时异常刻苦,并进行长时间的磨炼,现在他已经是国际潜水联合会二星级教练员、国家中级潜水员。他利用工作之便和节假日的时间潜遍了云南出名的湖泊,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雪山湖中被当地人当作“雪山水鬼”,在丽江原始丛林里穿行了3天到九十九龙潭打捞过豹子的头骨,在洱海被当作“寻宝的日本人”,在泸沽湖寻找过传说中的宝藏,在滇池寻找过二战时期飞虎队坠毁的飞机。他曾只身前往中甸碧塔海探险,也曾随部队船只到西沙群岛探险。他有着让所有热血青年羡慕的传奇经历。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1年,耿卫对抚仙湖的潜水探险做了一个计划,时间定为3年。1992年3月,他开始准备所需设备,收集抚仙湖的有关资料、传说,找到了一张海图,开始了他时间最长、次数最多、最富成效、最有意义的抚仙湖探险。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命航程常常在自转中发亮,耿卫就是这样一个发光体。1992年5月2日中午,他从湖北岸的矣旧下水。当他游到鱼儿们已司空见惯的湖底时,实际上已撞入历史和文化的磁场:“指北针的方向定在东南,这边的水并不深,只有15-16米,当我游出一段距离之后,发现水越来越浅,我突然发现,前方有些巨大的石块。我游到石块上方,发现这里离水面不到10米,那些巨大的石板很整齐地排列着,有点象石板路面。我在想,指北针出了问题?我大概游到岸边了。我浮出水面,想辨别一下方位。这时我惊奇地发现:我离岸很远,大概有200-300米。我再次潜入水中,观察这些石板。我发现这些石板有着很好的排列,石块整齐地垒集在一起,并且范围很大。有些石块是非常好的三角形,是我在其它地方没有见过的。我趴在这些石块上仔细观察它们的棱角,这绝对是人工雕琢过的石块。――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会有这些东西?是不是传说中的古城?由于气瓶的储气不允许我在水里停留太长的时间,我游回了岸边,在岸边休息时看了看周围的山形”。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耿卫带着满腹疑惑和惊奇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他和很多人谈起他的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天方夜谭,有科学常识的人认为是光与水交幻出来的类似“海市蜃楼”的作弄人的玩艺儿,只有耿卫的好友和同事、摄影测量师贺杰相信耿卫不会说谎,从此他也参与了探险,与耿卫相互激励。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次,耿卫带着传说中沉落的古城的猜想,寻着第一次的轨迹下了水,在上次看到的斜坡上徘徊。斜坡侧面由石条垒砌而成的石壁像一本古老破旧的经典,沉浸在以前的辉煌中不能自拔。耿卫摸了摸石条与石条之间的接缝,他在最高平台上停留了很长时间,仔细查看这一建筑物的构件,希望从中窥破秘密。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4年10月,耿卫完成了抚仙湖探险计划,他发觉自己虽然自小在湖边长大,却对这个神秘之湖知之甚少。1998年,他和贺杰把勘察和研究湖底的发现当作一项正儿八经的事来做,对每个区域进行拍摄和测量。由于设备简陋,水下定位和测量又极为困难,加之古建筑物被沉积物覆盖,他们只划出了A、B、C三个区,并且无法确定其规模和占地面积,初步估计有700-800平方米。他们搞清了一些局部的具体的东西:这片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一座高高的梯形“石埂”,从湖岸向湖底延伸大约150米,最高处有7.8米,距水面最浅处大约5米,最深处大约25米。“石埂”用石板和石条铺成,最大的石条直径约50-60厘米,长1.8到2米;最大的石板宽约1.5米,长约2.5到3米,厚约30-50厘米。从“石埂”的断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垒积的石块非常厚重。石板铺成类似路面的形状,斜斜地向下一直延伸到淤泥中。有的石板上有一些直径5-10厘米不等的圆孔,底部相当平滑,有的圆孔中还插有直径2-5厘米的类似钉子的东西。“石埂”的另一面呈巨大的石阶形状,在露出淤泥的5级石阶中,最底层距水面20余米,“石阶”高约3-4米,宽8至9米,之间还有类似方便人上下的2人行石阶。在坍塌的石块中,零星散落着一些正三角形石板和呈对角线分割开的石槽,最奇特的是这些石槽都被沿对角线整齐地切割开,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躺”在巨大的“石阶”上,耿卫一时难以弄清自己所发现的这些稀物处于文明进程的第几个台阶上,只有偶尔游过的鱼儿惊奇地打量着耿卫这个奇装异服的“外星鱼”。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耿卫的发现在抚仙湖这个宝葫芦里整整闷了8年,他亢奋过、激越过,也苦闷过、烦恼过:“我这个人,做事情不说水落石出,最起码要让自己明白。我比较喜欢冒险,潜水过程中风风雨雨都经历过了,但那是同陆地上行走完全不同的感觉。有时心中烦闷,就会潜下水,将氧气瓶解下来放在一边,口中咬着氧气嘴,躺在湖底睡觉。等醒来时,什么烦恼都没有了。”8年来他一直想通过适当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以便使更多的人来关注湖底古建筑,让更高层次的人参与到破解谜底的行列中来。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11月中旬,《春城晚报》的记者李跃云随耿卫的一位朋友找到了耿卫,了解到了耿卫在抚仙湖的发现。11月13日《春城晚报》爆出抚仙湖底沉睡着“古城”的惊人消息,在喧闹的春城“投下一枚信息炸弹”,省城的旧巷新街中有不少人把这一惊人消息当作下酒菜。众多媒体纷纷转载,引起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直通现场》栏目记者念东梅自小在昆明长大,当时正巧回家乡拍红嘴鸥,在拍摄过程中看到昆明的很多报纸都在报道抚仙湖水下“古城”的事,感到很新奇,凭着敏锐的“新闻鼻”,觉得这事特有意思,就立马赶到澄江进行拍摄,进行有深度的采访。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月24日早上,念东梅一行随耿卫驱车从县城来到“葫芦”底东北角,乘快艇驶上离岸200多米远的地方。12点30分,耿卫找到了“古城”。阳光透过湖水照射在9米深的湖底,大小不一的石头披着厚厚的苔衣躺在淤泥中。耿卫将一根躺在石堆中的方形石柱竖起。石柱外观十分规整,很明显是人工打凿之物。耿卫将潜水刀放在石柱顶端,刀子没有滑落。在28分钟的录像中,耿卫还记录下了石块堆砌成的巨大斜坡,庄严的台阶、神秘的三角形石块。念东梅回到岸上时仍然很激动:“我觉得今天很成功,虽然风浪很大,我也有点晕船,但还是坚持下来了。他们在水下拍摄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我觉得很成功。”在谈到节目制作的基调时她说:“因为这事还在探寻中,考古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在考古学家没有得出结论时,我们采取一种调查的态度,很客观地记录这个过程。现在可能没有结果,但最终过几年会有结果。这片子让观众看到水下发现是些什么就行了。”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念东梅和同事做的片子在2000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现场》中播出。《人民日报》11月26日就以《云南抚仙湖发现水下建筑遗址》为题作了报道。《云南日报》11月30日刊登了《抚仙湖底藏着什么》,这意味着探讨的空间已不仅仅局限于街谈巷议,实际上,早在11月16日,省内有名的考古专家,包括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永康研究员、省博物馆张增祺研究员、省文化厅原文物处长邱宣充研究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研究室副主任戴宗品,以及闵锐、何金龙、蒋志龙、欧阳旭副研究员应《春城晚报》之邀聚集一堂、坐而论道。他们认真观看了耿卫、贺杰在水下拍摄的录像,对细节仔细询问推敲,各抒已见,形成的统一意见有三:这是人工建筑,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要弄清真相需要进一步努力。《春城晚报》于11月17日、《玉溪日报》于11月24日把专家们的观点公之于众。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倡导“眼见为实”、“做了再说”的澄江人对“抚仙湖惊现古城”自是惊喜万分,正在主持县处级“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的县委书记范志华打电话给耿卫,请他把录像带拿到县处级领导干部封闭集中学习地――梁王河水库管理所,在晚上挤出点时间放给大家看。范书记对大家说:“澄江的事澄江人更要关心。”观看完录像,听了耿卫的讲解,大家的情绪就都奔腾起来,忙着交换对抚仙湖和古城的所见所闻。如果把那晚大家的所讲所说辑录下来,肯定能编一本饶有趣味的书。封闭学习结束后,很多领导都跟部下和家人谈起这件事,加上各种渠道得来或全或缺的消息,整个澄江都笼罩着浓浓的神秘气氛,从2000年11月到2001年3月,整个澄江就如一个巨大的葫芦,各种秘密、传闻、猜测、考证不断地向外冒。人们对“抚仙湖惊现古城”的认识和态度很复杂,惊喜、惊疑、惊慌兼而有之。惊喜者:“澄江就是有名堂,这回有人信了吧。”惊疑者:“小时候就听说湖里有座城,传着传着就成真的了?”惊慌者:“抚仙湖越有名,来湖边乱丢乱扔的更多,湖水咋个清法?”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11月27日,澄江县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和本县部分名望较高的文化人进行座谈。座谈会由县委副书记张同安主持,县委书记范志华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座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于希贤与《云南日报》社总编孙官生在座谈中认为:抚仙湖水下发现的有一定规模的古代文明遗址,史书上没有记载,说明年代久远,具有很大的古文明研究价值。这一发现使抚仙湖古城之谜从传说进入取证阶段。专家们指出:要站在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高度来认识抚仙湖水下发现的古代文明遗址,建议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勘查,全面、系统地考察论证。会后,澄江县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抓此项工作,并对水下文明遗址区域实施“三禁止”:禁止捕鱼、禁止炸鱼、禁止私自探险。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说耿卫的发现使神话传说落地的话,那么,要把人们从半信半疑、将信将疑的猜测中拉到科学考证的轨道上就需要更科学更精确更大范围的实地考察。2001年3月13日和15日,《云南日报》社和玉溪市委宣传部打破常规,本着“拿出真凭实据再说话”的立事原则,协调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采用高新技术,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对抚仙湖水下古文明遗址展开新闻调查,以便揭开千古之谜。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3月13日12时30分,艇长杨景华、艇员张海林和《云南日报》社的两位记者进入潜器。潜器达到最大载量,两位记者张长虹、朱丹都是女同志,这是杨艇长驾驶潜器近20年来第一次正式允许女同志进艇下水作业。完成压载水舱注水和双车下潜的动作后,潜器迅速潜入清澈的湖水中。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深潜装置,技术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水平,能潜到160米深的水下,在机械手上装有摄影探头,能将图像同期传回母船。杨艇长驾着它朝耿卫感觉到有点恐怖的深水区潜下去。数年前杨艇长就通过现代仪器,在湖底发现大面积规则方格图形。他认为,经过数千年的淤泥堆积,还能看见的这些方格,原来应是距地面较高的人工堆积物。艇上的声纳装置可以探测出4公里范围内的一个矿泉水瓶,在2-3公里的范围内可以轻易地找到一个易拉罐。有了声纳,张长虹和朱丹在水下就有了特殊的眼睛,能够在神秘的湖底翻阅早已逝去的历史,每当他们的视线迷失在茫茫湖水中时,声纳总会为他们带来惊喜。这一天是装满金色收获的一天,他们找到了水深18米至35米的古文明遗址,潜入湖底的总时间为2小时49分钟。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月14日,于希贤教授受邀请来到澄江,当他到达抚仙湖边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他带着疲惫与各方人士见面交谈,确定第二天乘潜水器入湖底的工作计划。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月15日12时35分,潜器再次载着杨景华艇长、艇员张海林、于希贤教授和张长虹下潜湖底。借助可以照到3米左右的微弱灯光,他们进入了一个从来没有人迹的水中世界。于希贤教授当时就问自己:“这是天国?是地狱?这使我想到少年时代读但丁诗篇中的梦幻,在人生旅途中进入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漫无边际的黑暗里……”在3小时5分钟里,他们在水下再一次看到了曾经辉煌过的废墟,这是这座古城在灾难后迎来的最漫长的咏叹,辉煌的残骸与现代文明相互打量。于教授一行首先看到了人工粗加工过的石材,一堆又一堆,大的约50-60厘米见方,小的约30-40厘米见方,密集地堆放在湖底,这一片遗址的区域面积较大。声纳图上标明,虽然是倒塌堆积的水下石料遗址,但其街区和建筑材料的排列仍凸现出南北中轴线的痕迹。离开这一片古遗址就是一片平坦空旷的平地,突然,大型古巨石堆出现了。其中一块躺在15米水深处的巨型条石长约2.2米,宽0.6米、厚0.4米,加工精细、石面平整。大型基址像一条古路,又像一排排倒塌了的石墙。于教授当时推断:“这里是高级建筑区,是当年头人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14时4分,潜器在水面向南移位航渡时,在距离母船与岸边直线约130米处,艇体底部与水下墙体顶部发生碰撞,墙体为南北向,宽约60-80厘米,墙体的东侧是黑兰色的湖水。由于水面风浪较大,为确保安全,潜器向北紧急避让,转向航行,在母船北面约370米、水深20米处再次发现目标,并用机械手抓取一块三面有加工状的方状石块,当它被夹出水面送上甲板时,摄影机、照相机一下子围了上来。从潜器出来的于教授说:“这块石头确有人工痕迹!它是抚仙湖水下古滇聚落‘出土’的第一件证物”。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潜器、声纳、专家和记者的共同参与,这次开国内新闻媒体水下新闻调查先河的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遗址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由8个石头建筑群落组成,可能是在一次巨大灾变中陷落水中的古滇聚落群。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云南曾经出现过一段重要的古滇文明时期。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月7日,澄江迎来了好些位媒体界的“大腕”和考古界“铁腕”人物,其中有央视《东方时空》总制片赵微和何昊、总策划马挥及编导念东梅,有中国古建筑学会会长杨鸿勋、云南省文化厅原文物处长邱宣充、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等,他们对抚仙湖和水下古建筑遗址进行了为期6天的实地勘查,观看了录像,听取了耿卫的介绍,平均每一天一次深入抚仙湖底,打捞上一些极有价值的实物,科学分析了石块之间的粘接物,采集了相当数量的证据,并于4月8日晚由澄江县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主持举行了讨论和探讨。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央视就在这关键的一星期内吃下了现场直播“抚仙湖探秘”的定心丸,自此,抚仙湖有古城的说法像浪潮一样的涌了起来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章 天问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数年前,国家级的某水文地质权威研究机构对抚仙湖的水文地质进行了全面勘测,专家们在湖东水域发现了一堆堆突起的石块群,而在水域四周数十平方米外,都是泥沙土质。随后,专家们将这些石群标在抚仙湖地质图上。他们未曾料到,这些石群竟会是“冷冻”千年的古滇聚落遗址。当地百姓早已习惯了与这些水下巨石相伴而生,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时,他们会三三两两地站在附近的山上看一道奇特的风景:水下两道“石埂”平行排开,约有数百米长;有的“石埂”呈交叉有规则排列,像是“街道”。听老辈人说,这些“石埂”原来就是“一座城”或是“城墙”与“街道”。湖边的老人讲,这一带有个叫做“大石龙”的长石埂很宽,有20到30米左右,他们年青的时候经常游到那里玩。崔炳银老人说:“湖里的那条‘石龙’啊,恐怕有1千米长呢!”耿卫还曾在小湾村附近的一个小型采石场找到了与水下石块的石质相同或相似的石头。当地人告诉他:旱季水位下降时,“乱石埂”离水面只有1米左右,老古辈人就到那里把石头搬上岸派用场,老古辈人在搬运时,也觉得像是人工打凿的,由于搬得太多,现在的“乱石埂”比以前低了很多。吴学艺还带耿卫到湖边看那些搬运上来砌成水沟的石料,确实与耿卫在水下看到的差不多。提起水下的这些东西,周围的村民都会如数家珍地向你讲述不同版本的故事,他们把水下遗址称作“石龙”,把与之相对的山叫“石虎”: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龙对石虎,黄金二万五。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谁解其中谜,可买澄江半个府。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龙对石虎,黄金二万五。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哪位打开这把锁,黄金任你数。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这两个不同版本的古老民谣中,人们不仅赋予了水下巨石生命,仿佛那就是在天上折腾累了,钻到抚仙湖里吸口水休养一下的巨龙,但人们始终为它痴迷为它困惑:谜后边是些什么呢?怎么那把锁老悬在前面?水下遗址究竟是出自人类之手,还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呢?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常巧的是,与“古城”所在位置相对的李家山也流传着一个引无数人“尽折腰”的民谣:“找到瓢山洞,金子银子驮不动”。瓢山就在今天发掘出无数青铜文物的李家山傍。难道驮不完的金银财宝就是古滇人留下的吗?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澄江”的得名也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人文的,清晰而甘冽,史载:抚仙湖水,澄清异常,东流南盘江,故名澄江。另一种是民间的,散发着泥草的气息,夹杂着传奇的神光和灾难的苦涩:一对善良但无依无靠的老两口受到异人的指点:“如果府门前的大石狮子眼睛红了,你们就要赶紧往北边跑,不然就要喂鱼。”一天老两口来赶街子,路过府门,果然见大石狮子的眼睛红了。他们立刻赶回家,赶着家里惟一值点钱的一口小猪向北跑,满城的人都跟着他们往北跑。不一会儿,山崩地裂,铺天盖地的洪水汹涌咆哮而来,没来得及逃命或跑得慢的,统统被滔天洪水淹没。大家逃到一个地方后,实在跑不动了,就坐在地上等死。奇怪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水追到了他们脚下就止住了脚步,原来,老两口家里的那口小猪是定海神猪。人们回头一望,繁华热闹、人来人往的府城已经没有一点踪迹,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澄净碧绿的湖面。人们认为脚下的这块土地是块吉地,遂扎营生活,取地名为镇海营。“澄江”也就是“沉江”,府城就“沉没”在抚仙湖里。“抚仙湖里有座古城”的说法就源于此。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则传说真实得令人不会起任何疑心,里边的生活就像我们的父辈不久前经历过似的。我们在传说里闻到了小猪身上的腥臊,听到了滔天而来的大水发生的震耳欲聋的咆哮,感觉到了垂死挣扎的人们的绝望,目睹了一座繁华热闹的府城倾刻无影无踪的灾变,体验了老两口狂奔时心肺撕裂的巨痛和洪水止住脚步后人们劫后余生的心悸和欣喜。只是由于世代口传心授,里边的悲情已经被大部分过滤掉了。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少一部分人坐船在湖中来往时见到了类似这样的奇特景观:湖中有府门城楼、文庙、府衙等街景,府门两边卖米贩鱼的清晰可见,赶街老倌身背竹箩,嘴含烟锅的情景,历历在目。据说见此景的人屡获吉兆。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是,哪里是传说和历史的分界线?传说能否提炼出些历史?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际上,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没出现过神奇才是“神奇”。最普遍的奇观可能就是“彩云南现”了,昆明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彩云缭绕的城邦,每当此时,地方官要到京城报告。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明、清两朝,澄江也多次出现彩云。明隆庆四年二月,“五色光霞见于玉笋山,至暮方散”。清顺治十五年,“彩云见于西”。清康熙四十三年九月,“五色云现于西南方”。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怪鸟异兽也多次在抚仙湖出现。清康熙二十八年三月内,“大鸟来。翅展八九尺,足高四五尺。翔集仙湖岸畔。数日后,随有水灾,冲没田亩”。《澄江府志》记载:“在抚仙湖中,有物如马状,浑身洁白,背负红斑,丈尺许,时出游水面,迅速如飞,见者屡获吉应”。民国《江川县志》“轶事”下载:“乾隆四十三年,抚仙湖中于十月内有海马出现,自江川立昌前起,向东南奔腾,水如翻花,至宁州塘子岸边没。……旧传清初海马现,兆赵少宰(康熙年间河阳赵士麟)、李中丞(河阳人李发甲)之瑞”。与抚仙湖有连理之情的“姊妹湖”――滇池也有类似的奇事:“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日行五百里”;“神马四匹出滇池中”;“滇池县有马二匹,一白一黑,盘戏相逐河水之上,从卯至巳乃没”。问题是:这些把抚仙湖和滇池“折腾”得像梦境一般的动物是些什么?现在是否已成为濒危动物?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世界里的精灵――鱼在湖里也激起了许多疑团:抚仙湖和星云湖两湖相交,但抗浪鱼和大头鱼却“彼此知禁,从不过界(界鱼石)”,是什么魔力“居然尺水割鸿沟”?为什么抗浪鱼这种独特的名贵鱼从来不在其它湖泊“弄清影”?只独守抚仙湖这一片净水?为什么抚仙湖里会出现那么多的“鱼王”?并能率领众多的“臣民”组成壮观的“鲭鱼阵”?为什么鲭鱼那么敏感?会围着倒映在湖里的月亮“共蝉娟”?为什么“拿”抗浪鱼的方式会那么古朴玄妙?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有,为什么抚仙湖会出现奇特光环?为什么抚仙湖会被列为“航空禁区”?为什么在抚仙湖的溺死者会呈站立状?为什么“白龙上天”的情况在抚仙湖出现得那么频繁?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切刺激着人们对抚仙湖无边的猜想和不断的探询。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宝葫芦的瓶盖打开之后,由发现者、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和各方有识之士组成的探询大军经过了猜想――求证――推断――定位几个阶段的思考与求索,试图触摸谜底的核心。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耿卫自窥视了湖底的“西洋镜”后,他头脑中便有了这样的看法:这曾是一座城!为把头脑里的东西跟湖底的东西联系起来,他寻访了一些从本地到北京的专家,找朋友借了很多古书来查阅。1997年他特意飞到北京找《汉书?地理志》,却无功而返。他说:“那时候没有去过北京图书馆,不知道查找这类古书必须持有单位介绍信。”去找专家吧,“当时因为设备器材方面受限制,我手头上没有照片也没有录像,怕说了人家不相信我”。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2000年11月27日县委主持召开的讨论会上,专家和与会者在看过耿卫拍摄的近1小时的录像后,对水下遗址有五种设想:第一,可能是古人用来拦水的水坝;第二,可能是古时候抛锚起航的码头;第三,可能是云南土著民族用于表达对石头和水的崇拜之情而建筑的祭祀平台;第四,神秘消失的俞元古城;第五,古滇国时期的建筑。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11月16日下午,云南省的顶尖考古专家受《春城晚报》之邀来到《春城晚报》会议室,观看了录像,推敲了细节,发表了见解。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博物馆张增祺研究员认为:这是人为的建筑遗址,而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的规模相当大,功能是什么呢?可能是堤坝似的东西,因它离陆地边缘不是很远;第二可能不排除是城墙或者其他的可能,如村落、寺庙等,但具体是什么目前还很难说。可以推测它是在陆地上建的,后被水淹没。从有文字记载来看,公元前109年,现今澄江设俞元县,直至唐代。南诏时,河阳县全毁,矣渡村整个村子沉没湖底。这个发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文化厅原文物处长邱宣充研究员说:“是古代人工建筑,但从现有资料来看,说明不了是古城的遗迹。我的倾向是坍塌的堤坝。”他建议在水下再往南、北寻找遗迹。耿卫补充说:“1998年我曾在水下发现了一堵石头砌起来的笔直的墙,高约9米,游出去长约200米,但后来一直未再找到。”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永康研究员认为:凭现有的资料很难说是什么东西,难以定论。但建筑遗迹的痕迹是存在的。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戴宗品认为:建筑遗迹上面的淤泥和青苔把真实的面目遮掩了。首先要确定是否是人工建筑。假设是人工的大型建筑遗迹,城的可能性很小,坝埂或是码头、观海堤之类,可能性也小,早期的人是不会做大型的码头、观海堤的。但如果从宗教角度修造是可能的,是否相当于祭台之类的东西?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疑,专家们集体“会诊”的果实是黄金般的,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专家们有时会沦为地地道道的“近视眼”,他们想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录像中有圆孔的石板,但因潜水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且巨大的石板过于沉重,仅凭一两个人是无法把它从几十米的水下弄上岸的,他们只能望“石”兴叹。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春城晚报》、《玉溪日报》等媒体把专家们集体“会诊”的情况公开后,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与争鸣。云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李杰森认为:“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沉没于地震的假设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推测。抚仙湖处于地震多发地区,如以抚仙湖中心为圆心,距圆心150公里范围内,自公元1500年以来,共发生大于4.7级的地震78次,其中震级大于6级的地震共26次。这些地震使抚仙湖边的村落沉入水中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所发现的水下建筑沉没于以上这些地震事件,则史书上一定会有记载,因此排除了自公元1500年以来的可能性。追溯到公元1500年之前的地震,史书上已无法考证。1995年以来,我和其他研究者用抚仙湖水下沉积物的辞学特征,推断出自公元1025年至公元1500年期间,在抚仙湖周边有可能发生8次较大破坏性地震”。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余岁的考古专家张增祺是“半个澄江人”,他夫人的老家就在水下遗址往南不远的海口镇,他是这其中往来澄江最多的专家,他对云南、对澄江、对抚仙湖、对李家山都十分熟悉,水下建筑的发现令他年青了许多。2000年11月19日上午,在集体“会诊”后的第二天,他再次亲赴澄江进行实地考察。当他到抚仙湖边看了水下建筑物的位置后,立刻表示:“我原来的倾向是拦水坝,现在看来不像,因为这个水下建筑,一半范围内是田,另一半地方完全是石山,没有田,不是拦水坝保护的范围。既是人为的,总是有目的的,因此极可能不是拦水坝”。于希贤教授认为:对这项大中型古文明遗址下定论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这是人工所为,显示出古滇人已使用凿石的利器,这是远古文明的产物。于教授还作了深入阐发:世界各地都发生过辉煌一时的文化创造被灾变湮没又被发现的许多史实,著名的庞贝城和赫克兰尼城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于教授说:“抚仙湖水下文明遗址,是因湖水上涨淹没还是灾变陷落,这两种可能都存在。”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2000年年底,讨论与争鸣使很多专家向俞元古城漫游。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城之谜确实需要后退才能看得更清。也需“抚仙湖的秘密要到抚仙湖外去找”,但由于史料的残缺,人们还是一片混沌,澄江和抚仙湖的“另一半”在时光隧道里被碾轧得支离破碎。澄江的历史沿革史书记载只到两汉,往前追寻就如同云南大多数地方的历史记载一样,一片空白。“可以肯定地说,澄江、江川、呈贡、昆明这一片相邻和相连的广袤区域,是古滇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也可以说澄江在古滇国历史上一定扮演过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专家推论,澄江历史上并非“蛮荒之地”,而是有着丰厚的经济文化积淀。古代最早在现在的澄江地界内建立的政府机构是“俞元”,《汉书?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载:“(俞元)汉置。唐天宝末于南诏。故治在今云南澄江县以南。”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2年、1992年国家文物部门对李家山85座春秋至西汉时期古墓的发掘和5000多件青铜器的研究证实:李家山周边地区是古滇国的腹地。古滇国是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曾经存在过的谜一样的王国,除了《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滇王向汉武帝叫板“汉孰与我大?”千古狂言;除了象征被汉〖JP〗朝征服的滇王印之外,古滇国的先人们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据长期在贵州民族研究所专门从事过夜郎历史研究的万斗云先生著文称:“孤山(抚仙湖中的小岛)――夜郎国神山”。从出土文物中器物上的竞渡纹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抚仙湖上就有水上作业,那种在青铜器上出现过的两头尖而狭长的木船至今仍在抚仙湖里穿梭。令人不解的是:奇迹般崛起的古滇国为何神秘消失?有的学者这样推论,抚仙湖南岸的李家山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而与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出土滇王印,按考古常规看,古滇国的王城或都城就在附近,因为它既不会在墓葬地,也不会离墓葬地太远,而澄江自古人杰地灵,土肥水美,有山有林,宜猎宜渔宜耕,而这样的生存环境与澄江的地理生存环境极其吻合,很可能是古滇国都城所在地,抚仙湖水下文明遗址当隐藏着古滇国突然消逝的重要原因。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3月13日和15日,《云南日报》与玉溪市委宣传部组织有关专家和记者乘潜器两次下潜抚仙湖,这次新闻调查用科学仪器探明:该遗址是一座古滇聚落群,各类建筑均采用石质,其中大体量石材的加工水平和建筑规模说明该聚落已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聚落区内功能分区不同的房基、石板道路及规整墙体显示出该聚落已初具城市功能,区域面积达2.4平方公里,在中国现存的远古建筑中实属罕见。古滇聚落群傍山临水而建,而所傍的数座山体,有大面积断裂明显陷落痕迹。专家认为,古滇聚落群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陷落水中的,这是该聚落遗址的基本成因。山体下陷的年代大约在两千多年以前,可能与澄江当时的一次大地震有关。该聚落群是因灾变陷落水中,还是因灾变堵塞出水口使湖水上涨陷入水中?陷落的年代是哪年?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4月7日开始,中国水下考古队在抚仙湖作了一个星期的初步考察。4月10日下潜抚仙湖时找到了一些黑泥和螺壳,当时就送去北大考古系实验室做了碳14年代测定,通过对这种湖底古建筑里的填充物的放射测定,大致弄清了这座建筑物的构成年代:最晚距今1750年(±100年),属我国东汉中期。张增祺觉得这一段工作比前一段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现在我们正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东西,逐渐向有可能的方向发展,范围、目标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第二,古建筑的构成年代越来越明朗化,基本上是汉唐时代的,不可能太晚,也不会太早,但要弄清确切年代还要继续工作;第三,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逐渐肯定这些建筑原在陆地上后沉入水下,可能是一个突发性地震造成大量滑坡使水位提高淹掉了这个建筑,但也不排除渐变的可能。”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抚仙湖古城之谜的考查和研究情况表明:要彻底把葫芦里的秘密倒出来,除了继续深入在自然的湖底作文章外,还要深入到文史的海洋去追寻。难能可贵的是:在众多破谜的探究声中,除了专家学者的声音外,本地的“土语”也不再微弱。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破解湖底古城的过程中,“土语”的分贝增大了,不但县委政府有声音,还有耿卫的猜想与解说,大众的猜测与推测,有识之士对“俞元”的另一种说法。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俞元在哪儿?”这是湖底之谜现在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定位一错,这以后的推断就毫无意义。澄江的有识之士认为:要弄清“俞元”的坐标,就须把广阔的历史背景同澄江独特的“经历”结合起来,对史料也要去伪存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治学的严谨和对史料的兴趣一点也不亚于专家,因此也有了一些向天发问的积成: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俞元县是汉帝国在云南一带最早设置的24个县之一,从元封二年到南朝萧齐废弃,共存在了600余年之久。史料涉及俞元的少之又少,并且抵悟脱落,《华阳国志》、《宋书·州郡志》中,俞元县脱落;《蛮书》中,涉及俞元的一段颠倒舛误不可卒读。明代以来,学者们根据类似文字线索,认为俞元县在澄江县境内,《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二、三、四册,范文澜《中国通史》都把俞元标明在澄江县,然而仔细分析,此说仍有很大疑问。在“俞元”最早出现的《汉书》原文中,俞元县仅列其名,并无任何说明性文字,所引注文乃是唐代颜师古博引东汉至唐集解之文。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后采入《后汉书》)俞元县始有注文曰:装山出铜。至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俞元注文:在河中洲上。至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关于南方的河流,特别是云南的水文面貌的记述舛误随见,甚至东扯西拉、牵强割裂,其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少无寻山之趣,长无问津之性”,靠的是“默室求深,闭舟问远”,即靠案头文献裁以已意而成,例如他说,温水(南盘江)又西南迳滇池城(今晋城),温水又西会大泽(洱海)与叶榆、濮水(澜沧江)合。类似偏误不少,不可确信,许多问题无法圆通:第一是所据水文史料不足徵信;第二是澄江铜矿蕴藏或开采史无法确证;第三是澄江的文物记录和考古结果与历史上汉文化程度较高的俞元县的情况相去太远;第四是澄江与唐代樊绰在《蛮书》里所叙述和经过的俞元在地理位置上不符、与晋太安后的益州七县位置也不太相符。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世人在探秘的跋涉中刚刚在一些方面缩小了口子,而在另一面又开了新的口子,刚刚解开了一些疑团,但另外的疑云又从远处飘了过来。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抚仙湖到底还有多少谜的连环套?世人还将走多远才到谜的尽头?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章 大音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世纪第一个夏天,中国最权威的考古专家、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最权威的媒体云集抚仙湖,进行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在诸多领域创下了纪录,使2001年6月3日成为一个辉煌灿烂的日子。历史和文化的聚光灯一下子照亮了抚仙湖。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北京放个屁都是全国的大新闻”,这是原新华社大牌记者王志纲的形容,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的边边角角发生的事情,只要上了央视,声望和价值就要翻筋斗,如果能直播,那更是千载难逢,在“抚仙湖探秘”现场直播的整个过程中,央视主动得让澄江人都不好意思。2000年11月22-26日,央视《东方时空·直播现场》的2位记者来到澄江采访拍摄。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12月10日,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制片人、现场导演、技术人员一行3人到澄江实地考察,并就直播有关事宜同澄江县委宣传部进行商定,决定合作进行直播。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2月,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的策划马挥来到澄江,就直播的有关事宜作进一步磋商,带走有关抚仙湖的背景资料30余件。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4月7-13日,央视、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的部分人员和一部分专家学者云集澄江进行实地考察,坚定了直播的信心和决心。4月底,云南抚仙湖水下建筑遗址考古调查现场直播活动最后敲定,时间定在6月3日上午8:00时至10:30时。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下考古冒险,下决心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现场直播同样是冒险。让全国人民通过电视直播看看水下遗存的面貌,学到一点有关历史、地质、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一次间接的饶有趣味的水下探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但实施这个天方夜谭般的想法却困难重重。搞水下直播是全国首例,国外鲜有先例可循,直播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摄影师、主持人要潜到水里去,音频、视频信号要能从水下传出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不仅会导致整场直播前功尽弃,甚至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潜水员是保险公司不给保险的职业,怕赔钱,可见危险的程度,水下考古的投资是陆地考古的10-30倍。况且,考古看似刺激,但主创人员深知其过程的枯燥漫长和冒险性,自“抚仙湖发现神秘水下建筑遗迹”的消息披露后,抚仙湖便成了众多科学家、新闻记者、旅游者和潜水探险者最热衷前往的地方,媒体上围绕着抚仙湖水下遗迹的争论和推测也越来越多,那些水下建筑到底是什么?造于什么年代?它们的主人是谁?抚仙湖之迷是否真的无法揭开?是否还要在众说纷纭的假设和猜测中继续延续?面对空灵幽静的水下世界,面对散落湖底的巨型石块,任何人都会涌起莫名的沉重和苍凉,人们能不能利用已掌握的手段和方法,作出合理圆满的解释呢?也许一镐下去就能挖出个东方的“亚特兰蒂斯”,也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头来只是乱石一堆;此外,作为哪怕是最权威的新闻媒体,要从事如此复杂艰深的直播工作,通过突出水下考古的新奇感、神秘感把观众从双休日的酣睡中吸引到屏幕前,若没有多学科、跨领域的高科技支持,又谈何容易!央视直播制片统筹部门负责人谷源旭宣称:“直播不只是为了揭开抚仙湖神秘的面纱,也不完全是考古,同时也为央视以后的水下直播作一次全方位、多方面的尝试。当然,我们也期待能从抚仙湖水下发现或拍摄到些什么,以回报众多观众急切的期望之情。但是,通过对抚仙湖周边一带的很多新发现及文物、生物资源等全面的报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直播将以崭新的报道方式满足全国观众!”马挥说这次直播“旨在培养央视的专业素质队伍,培养出有机动性的电视直播记者队伍”。央视直通现场的负责人认为:“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综合性的考验,虽然以前曾动用过直升飞机成功地拍摄过一些节目,但此次拍摄水下抚仙湖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也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据谷源旭介绍,央视直接参与直播的工作人员有67人,远远超过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央视到云南的人数,连同前期邀请的专家在内有近200来人,而此次直播两个半小时应该算是一次中等直播活动,采用设备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上可以说动用了央视全部相关的部门,单现场设备就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电视台。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压力意味着挑战,超越源自于困难。为保证水下直播顺利进行,经多方联系,直播小组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高科技利器――哈尔滨工程大学声纳专家利用全国唯一一套多波束调带测深仪对水下遗存区域方圆2.5平方公里进行了细致的声纳扫描,绘制出详细的湖底地形图;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ROU“小金鱼”机器人可带着摄像机龙宫探骊;可潜水150米深的微型潜水艇直播前也待命抚仙湖。想当年,西方人考察“泰坦尼克号”时的装备也不过如此,且历时数年才得以成行,而我国这次高科技考古从牵头到会师仅数月时间。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谷源旭在谈到这次直播的特点时说,这次直播与以往直播不同的是难度大、动用的高新技术多,是目前央视最典型的一次水下现场直播。它开创了央视水下直播、深入摄像、水下主持、动用潜水器4个“第一”。而且这次直播的特点还有新型的演播厅,水上水下同时拍摄,将水下现场真实拍摄到的东西再现给观众,让观众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次直播造就了中国第一代水下主持人和水下摄影师。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直播最关键的部分要靠潜水摄像机、主持人的表现,但国内尚无这样的人才储备,精挑细选选中主持人黄海波、摄像王威担负起了这一艰巨的任务。王威在央视新闻中心素有“拼命三郎”之称,小伙子体质好、技术高,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极佳,这一点在需要具备快速应变和冷静的水下显得难能可贵。黄海波今年36岁,他不仅口齿伶俐、应变能力强,而且水性极佳,有同事曾戏称他“长上一对鳍,鱼都追不上”。5月8日至18日,二人在青岛潜艇学院进行了准军事化的特训后在教练陈瑞青、王在行等3人的陪同下赶到了抚仙湖。潜水工作作为保险公司少数拒保的高风险职业之一,普通训练至少要1年,如果掌握不了基本功或心理素质差,水中任何一个错误动作轻则抱病终生,重则因压力失调、体内产生气泡而丧命。而作为水下电视工作者,他们面临的挑战远不止这些,黄海波要在能见度仅2至5米的水底认清每一处报道的地点,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为观众当几十分钟的“导游”。王威不仅要掌握好自己的平衡,还要平准稳匀地操纵摄像机,让观众看清水下考古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他们提前10多天到抚仙湖演练,黄海波戴着他的新道具、也是此次水下直播的重要设备――改装过的面罩呼吸器潜到湖底练习说话,他在上岸时接受记者采访说:“我的工作是在水里完成,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高原湖泊。主持人很多,但水下主持目前还没有,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下水后特别爽,水的透明度、能见度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周围的景色很好。湖底的潜水方法、古建筑遗址都让人激动,是一个非常好的直播地方。水下呼吸、说话十分困难,尽最大努力把我看到的水下考古尽力介绍给观众,这是我水下主持的最大工作,我的声音、我们的报道出水送上卫星、走进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电视机画面上,通过这个完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直播过程,这个含金量还是很大的。”王威在抚仙湖也很快找到了感觉:“潜水是一种极限运动,对体能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安全外,水下摄像有更多的要求,水下的平衡、湖底镜头的拍摄都得把握好,观众希望看到最精彩的画面。水下直播世界上很少,中国也是第一次,我们都是在不断摸索、探索中,设备要改进,研制了一些新的通话系统,整个系统能完成这次水下直播。”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5月5日首批拍摄专题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到达澄江开始,抚仙湖急剧升温,朝着历史和文化的沸点蒸腾。这一时期最牛的是,在抚仙湖北岸,特别是在玉融度假村、东风汽车度假村、750基地、水苑4个点上,你随时都可能遇见名人和媒体圈内的大腕。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汇集到抚仙湖畔的专家队伍中,有中国古建筑史学会会长杨鸿勋、云南省博物馆馆长李昆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李季、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张增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等,按照马挥的说法:这是一个“国家队”;按照敬一丹的说法:这是一个“豪华阵容”。他们各有各的“拿手戏”,各具特色。李季不但善于与历史打交道,也特别尊重现实,尊重其他专家和自己不同领域内的学问。张增祺总能处变不惊,饭后散步极为休闲,在县城北面的红山顶,人们经常见到他独个儿爬山闲散,和他熟悉的人就经常窜上去和他探讨古城之秘,有时他也会变得十分焦灼:“抚仙湖底到底是什么?让人急呀――下不去呀。”也许专家们在学问研究和做人处事上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套,当别人惊叫:“敬一丹来了。”他却四下打量了半天:“谁是敬一丹?”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惟一一支水下考古队自5月25日到达抚仙湖后,就开始了一天两次的实地作业,前段时间他们一直在海南打捞沉船。世界水下考古的梦想在19世纪才诞生,直到20世纪的1914年才出现了第一个水下镜头。中国水下考古队成立于1989年,在我国各大江湖进行过水下遗址的勘测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他们那在大海搜寻惯了的眼睛里,抚仙湖温柔得就像一个大游泳池,但他们还是第一次在高原湖泊里探险,他们过去更多的工作是打捞水下沉积物,涉及水下遗址考古极少,因此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张微队长带领12名队员与黄海波、耿卫多次下水,丝毫不敢懈怠。张微队长宣称:“到目前,我们是国内第一支水下考古队,主要由来自沿海地区水下考古人员组成,这次到澄江抚仙湖是第一次进行水下古遗址方面的调查勘测工作,也是第一次在高原湖泊潜水,意义重大。”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众多媒体还在直播半个月之前就用抚仙湖水下古城开始了“争夺眼球”大战。《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香港《文汇报》等37家新闻媒体共派出87名记者前往澄江采访报道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活动,其中尤以北京、广州、成都来的记者为多,这些“无冕之王”们熟谙办报之道,考古调查的报道逐渐升温,位置从边角走到了正版,字体由细眉细眼变为粗眉大眼。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此同时,央视国际网络派记者来到澄江,收集有关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等有关材料,欲在直播时同时开通,网友可以向专家和主持人直接提问题并要求回答,在连动时实现互动。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央视集团”,他们是中国媒体界的顶尖高手,拥有全国最优秀的编导、策划、记者、摄像、主持。他们是一群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人,无论是上山还是下海,不管下雨还是天黑,他们都会以最快捷的方式到达指定位置,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把工作拧紧。他们还是一群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人,没有这一点,抚仙湖不可能有300万年来的盛典。他们眼里可能什么都不在乎,但却在乎工作,从每一件小事上来体现“做好直播就是维护我们的生命”的宗旨,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计较待遇,不摆谱,不要专车,每一个人都能侃,都像是从语言中孕育出来的。央视的大组合相当奇妙:赵微、马挥是脑袋,敬一丹、陈耀文、黄海波是嘴,水下考古队是手,赵刚和李强等人就是腿。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引人瞩目的当然还是“中国四大名嘴”之一的敬一丹。许多第一次与敬一丹脸对脸的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感觉:原来敬一丹也跟众多的女主持人一样漂亮,她比电视里的敬一丹显得年青秀气,只不过在电视里更注重她与众多女主持人的不同点和优秀之处。她到澄江给许多人带来了快乐和了却夙愿的机会,在饭桌上请她签名她也不介意。这位央视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唯一获得者提前一星期就到了澄江,熟悉现场,查阅资料,花了3小时坐着车围着抚仙湖转了一圈:“环湖一周,觉得抚仙湖非常自然,全国少有保存得这么自然的湖泊。我现在心情非常矛盾,既爱抚仙湖,又担心会有很多人来糟踏抚仙湖,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应该同时搞好。”敬一丹过去只是从文字和图片上知道有这么个湖泊,但那是平面的了解,不像现在这么直接地接触、亲近、感受抚仙湖,当她站在抚仙湖岸边看潮起潮落的时候,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抚仙湖的意义不只是湖光山色,和昨天对话,抚仙湖绝对有意义。”当有记者问及央视此次直播后抚仙湖的旅游会不会很火爆时,敬一丹说:“不一定那么急于功利,但央视此次直播至少会让很多人知道抚仙湖。”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各路英豪纷纷“下水”的时候,东道主更不愿驻足立观。县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倍感“扛着一场外宣大战役”,专门成立了抚仙湖水下遗址考古领导小组,调集旅游、通讯、电力、广电、公安、林业、卫生、文化等部门的精干人员组成7个小组,协助央视直播,协作单位技术人员达到100余人,安全保卫人员达到180余人,工作人员达到360余人,调集船只20余只、车辆10余辆投入到直播工作中。5月13日,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的协调会在东风度假村召开,县委宣传部长李宏要求各协作单位精诚合作,确保直播任务顺利完成。5月19日,县委就直播召开工作会,李宏部长就县委、政府要做的事作了具体安排,强调:“央视的要求远远超过我们所想象的,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政治问题,各级部门要把这事抓在手里,要做到万无一失。”县委副书记张同安要求以最佳状态,树好形象,做好服务,搞好协调,打好战役。5月23日,县上抽调的所有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辛苦程度不是“起早贪黑”一个词所能概括,大到直播现场和日程的安排,小到买一个插座、抬一张桌子,几位主要领导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有的算了算:“我一年也没打这个月的手机费。”去昆明机场接人接东西比赶街子还频繁,一天得上去好几趟,夜里有航班就夜里行,司机和接人的工作人员有时累得眼睛都睁不开:“等直播完了,蒙头睡上3天觉。”李宏部长说:“这次直播对澄江来说,千载难逢,打完这次大战役,睡3年也值。”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5月24日开始,耿卫和他的3个同伴忙于在古遗址所处位置的湖面上放浮漂。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东风度假村的主演播室由昆明旭林装饰公司设计搭建,由钢架、普特阳光板、地毯、直播桌构建的主演播室与抚仙湖交融出一幅优美的画卷。空运过来的微波、音频、摄像机等设备和云南电视台运来的设备都在紧张安装调试,准备了9个机位对现场进行全方位展示,其中水下有4个机位。央视副总编孙玉胜5月31日22时飞到昆明,连夜赶到澄江看准备情况。从750雇用的2条考古船早在前2天就到离主演播室300米的水面上抛锚等候。抚仙湖可从来没有这么沸腾过。元初,广东、广西、越南、泰国来滇贸易,物资多经星云湖、抚仙湖水运经澄江而达昆明。明隆庆五(1571)年,澄江府城南门凿有河道直通抚仙湖,水运商船可直达城下。清末滇越铁路通车,水上交通断绝。民国二(1913)年,新河口码头建成后,有载重15-18吨大木船20余只,逢街期来往于抚仙、星云两湖之间,这是近代水运的鼎盛时期。直到1979年后,公路渐通,水运为陆运取代,抚仙湖水运便陷于沉寂。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省到县的党政要人也亲临直播现场,为紧锣密鼓的直播擂鼓助威。5月26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部主任顾伯平来到抚仙湖畔,在对直播情况作了充分了解后,顾副部长表示:“央视抚仙湖探秘的直播不仅是在寻找古遗址的下落,同时也是在宣传西部、开发西部,为西部经济发展作贡献,为建设云南旅游大省和民族文化大省作努力,云南将会大力支持。”5月30日,玉溪市委书记李江和市委宣传部长张玲到澄江看望央视工作人员,在介绍了玉溪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后,李书记充满豪情地说:“玉溪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抚仙湖沿岸已先后发现李家山青铜器古文化遗址、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这次又发现了水下古城,这说明抚仙湖及沿岸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加之抚仙湖有着优良的水质和良好的气候优势,旅游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请欧洲旅游研究所进行的高起点规划已基本完成,玉溪将借这次央视直播的东风,推动抚仙湖的旅游开发,把抚仙湖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澄江县县长方永俊对央视宣传澄江的努力表示感谢,并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愿:澄江将尽全力支持央视的直播工作。6月2日下午,也是顶风冒雨,副省长梁公卿代表省委、省政府到抚仙湖畔看望紧张工作的考古专家和央视转播组的全体同志,省委宣传部长柴王群及省政府办公厅、文化厅、广电局的领导陪同前来看望。梁副省长说:“央视与云南有缘份,近年来已在云南做过大理栽秧节、斗南花卉等节目,这次又在抚仙湖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直播,对整个云南的外宣作了大量工作,你们的辛勤工作对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责直播的央视总编导说,云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们《直播中国》栏目自开播以来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做好这次直播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云南、了解云南。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你不相信我们正在开启大时代,你一定是个白痴”。(《追求卓越》)正因为如此,很多“现实比小说更离奇”的事会发生。6月2日有2位退伍老兵按捺不住,竟如同孩儿一般,偷偷摸摸翻入直播现场,当工作人员截住责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一脸内疚的憨笑,但却掩饰不住自得与满足。另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天气变化,自5月10日至6月2日,甚至到直播当天清晨,淫雨一直没有间断过,湖畔许多农民一直为田里过多的水而发愁,但央视人口气肯定得令人惊讶:“我们已作了充分准备,下雨也不会影响直播,但我们的运气历来都好,不管事前事后怎么下,关键时刻就会停,我们已经经历过多次了,6月3日绝对不会下雨。”当地人都半信半疑:难道从紫禁城来的人,龙王爷也得服你管,你嚷两句不下了,他就真不敢下了?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如李挥所说的那样,直播难以预知,难以控制,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会出现什么障碍,但直播能给人“正在进行”的现场感和“正在拥有”的切身体验,因此最具魅力。由央视与国家文物部门合作,云南电视台协拍的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抚仙湖探秘”现场直播就是一场由“发现”到“发掘”,因神奇更具魅力的活动,一时间,从天上而地上而水下、从北京而昆明而澄江,全国似乎都在为抚仙湖忙活,都在为水下古城而激动,全国人民通过电视天线与古代接通……抚仙湖“火”了,水下古城“活”了。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月3日是抚仙湖的节日。清晨5点钟,绵绵细雨刚刚刹住了脚步,抚仙湖还在静谧酣睡的时候,中国水下考古队、考古专家、电视工作者及媒体记者所住的4个点就开始喧嚣起来。匆匆吃过早点后,满载各类器材和人员的车辆就迎着清凉湿润的晨风,一趟又一趟往直播现场赶。7点30分以前,各类人员,包括现场的嘉宾已全部就位,在紧张而又宁静的短暂等待以后,人们的心与抚仙湖一起跳跃,8时正,“抚仙湖探秘”现场直播正式开始,敬一丹在对抚仙湖进行了“美丽、神秘”的定位后,非常自如地引导电视机前瞪大眼睛的人们开始美妙的体验。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久雨初歇的抚仙湖雾气缭绕、湖面上波浪起伏。首先下水的是吊在母船尾部的潜器,这位重达14吨的“水下健将”名叫“鱼鹰一号”,是我国目前最为先进的水下深潜器,宽2.7米,高3.35米,排水量14.2吨,自1987年首次在抚仙湖航行以来至今已有14年“公龄”,它将为亿万观众展示抚仙湖奇特怪异的水底世界。最为灵巧的水下机器人――“小金鱼”也不甘示弱在湖底东奔西突,它能自动定向、自动定深、前后左右旋转。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总工程师燕奎臣介绍:“我们这台机器人将在抚仙湖水下70-80米深的地方考古,有几个怀疑的地方将由‘小金鱼’用声纳测量业完成。它看到什么,我们的观众就会看到什么。”另外,到抚仙湖来“镀金”的另一机器人,代号是CRO2,潜水深度为6000米,主要用于在深海进行勘深和海洋物理的一些课题调查,通过在抚仙湖实验后,将参加今年的大洋协会主持的东太平洋海底资源调查研究。随后,水下考古队员到达遗迹调查工作现场,很快展开第一项工作――清淤,对水下遗址的表面附着物和掩埋物进行清扫处理,他们使用的是类似吸尘器的专用机械抽泥机和另外一些东西。清淤工作完成后,水下工作队员开始测量工作,他们一般使用二维测量,遇到高低不平和凌乱,他们就用三维测量,在二维的基础上,引入高度。然后就是照像,由于水下恶劣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水下照明设备只能局限在不到半米的距离,好在抚仙湖水质好,这给央视的王威和云南电视台的王志许多鼓励。黄海波在下潜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耳朵压力增大、水温下降,他把自己的感受清晰地传达给了观众:“今天的可见度可能在2-3米,水下考古现场离主演播室300米。好的潜水员可以像鱼一样摆动自己的身体。水下一般都是两人合作,一是安全,二是配合。水下操作就像在太空里一样难,一是水的压力,二是水的浮力。”当他摘下手套,用手触摸那块“猴头”时,奇妙的感受从心底升起:“在湖底,周围全是石头,一片寂静。当我用手扫去石头上厚厚的青苔,抚摸着石头不平整的表面,在石头上坐了一会儿,仿佛置身于一片古城的废墟中。我感觉自己与那些水下的沉积、先人的灵魂有一种心灵感应。”敬一丹通过王威的摄像欣赏到了黄海波的优雅:“黄海波是最有特点的中国第一个水下主持人,我挺羡慕他。”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似乎也预见了今天的考古活动。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时30分,一块重100余公斤、长70厘米、宽30厘米的石板终于浮出水面,当它被拖抬上岸时,众多记者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快速越过警戒线抢拍。平时最不易发火的马挥一把逮住一个记者的胳膊,使劲把他丢到一边去,并叫维护秩序的警察:“把他们赶出去!”当这块“出水”文物被抬到演播室时,专家们立刻围上去,仔细观察,各抒已见,多数专家认为石板上有人工雕凿痕迹,边缘还有灰浆之类的粘合剂,极可能是古建筑的构件。9时50分,一个有缺损、斑驳陆离的“宝贝”又呈现在专家和世人面前,云南省博物馆馆长李昆生用手抚摸后说:“这样的陶罐古时叫釜,类似今天的锅,战国时期就在滇池周边出现过。”专家们又一次进行了集体“会诊”,认为这一像现代湖边渔民煮活鱼的铜壶的陶釜是古代人们的一件生活用具。随后,综合“鱼鹰一号”、“小金鱼”和考古队员在水下发现大面积的石块堆积等情况,专家们各自的判断和观点也逐渐明朗。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鸿勋:“这个水下遗址有可能是一座依自然地势而建的城市,有点像玛雅人的金字塔一样石梯状的建筑。其建筑风格是战国至西汉时从中原传入此地的,从气势上看,这不是一个郡县之地,而是古滇国的都城。从水下的石块来看,像是广场上石板路的一块,其年代大致在汉代。抚仙湖地处地震多发的断裂带,历史上此地曾有3个村子因地震而陷落,由此可以说古城是由于地震陷落,水位上升而沉到水底。”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昆声:“这是一座因山体滑坡陷落湖底的水下城市。从水下打捞上来的石块上的花纹和陶釜来看,年代跨度较大,大概在汉唐之间。”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庆柱:“一般都城和王陵离得很近,在李家山已发掘出王陵,但古滇国的都城在今晋城,由此可推断水下古城不是都城。陶釜是中原两汉至东晋普遍使用的一种炊具,云南使用稍晚,由此推断是汉魏时期。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迹的考古工作需要5年时间才能全部做完,得出科学明确的结论。由于水下考古耗资巨大,加之其特殊性与考古难度较大,目前世界上没有一处水下遗址做完全部考古工作。”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季:“今天的考古只是在一个点上进行,不能仅凭今天的考察下定结论,点上的突破不能代替面上的结论。大致可以推断古城是汉魏时期。新的发现解决了一些问题,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地,抚仙湖水下建筑遗址与哪个文化、哪个部族有联系,我们还需寻找证据。”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仁湘:“打捞上来的石块上有纹饰,看上去像蛇的图案的一部分,蛇是古滇国的一种崇拜物,在出土的青铜器物上就有蛇。我觉得不排除水面升高、湖面扩大造成古城陷落的可能,因为一千多年前的湖面比现在小得多。”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专家们热烈的争论、互有碰撞激发的智慧之光使抚仙湖骤然升温,世人仍不愿从神奇的梦境中“回过神”来,央视原定2个半小时150分钟的现场直播继续延长到了168分钟。马挥说:“节目进行中,水下又有了新发现,要让它充分展示,所以不忍心中止节目,就让它一直进行下去了。以往是没有这种先例的。”敬一丹总结说:“作为这次节目的主持人,我觉得挺兴奋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激动我自豪。”在她“让我们祝福抚仙湖”的清悦声中,“抚仙湖探秘”在世人脑海中定格为美好神奇的梦境。夏天笑了,仙湖舒展了,世人过瘾了,摄像机和照像机累了……世人追随着电视信号享受了一场集考古、欣赏、旅游、探险于一体的精神大餐和知识盛宴。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探秘直播过程中,《专家介绍》、《抚仙湖的形成》、《贝丘遗址》、《李家山古滇国墓葬》、《考古回顾》、《矣渡村》、《美丽的抚仙湖》等小专题片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闪闪发光,成为世人难以忘怀的美妙风景。从直播开始,央视的热线电话就给打爆了,询问和发表看法的电话如黄河之水,直播进行中,仅CCTV国际网站就收到国内外观众的3000多个提问。水下考古首播获得了空前成功,据央视统计,“抚仙湖探秘”的收视率达到36%,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一次。直播结束后,直播人员、主持人、专家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显得意犹未尽,演播现场热闹非凡。在一大群要求签名和摄影留念的人群中,敬一丹最先给一个小孩签了名。那些爱美的央视女同胞趁男同胞收装设备的空档,叽叽喳喳溜上快艇,到抚仙湖浏览一圈,了了心愿。专家和央视人员瞬间被记者包围,各种好奇的提问像战场上的炮弹连续不断,主演播室刹时成了摄像机和照像机,以及各种人才和疑问的博览会。随即,直播现场变成了热闹的“街子”,澄江各地的群众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与激动,纷纷前往直播现场一睹各类名人的风采……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很难弄清这是结束呢还是开始?是尾声呢还是序幕?也弄不清探秘的曲线从何开始、到哪里止步?毕竟探秘的核心构成是科学、文化和历史,这次探秘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很多谜团解决了,新的谜团又滚了过来;老的传奇尚未逝去,新的传奇又隐隐可见。直播结束不到两星期,耿卫在抚仙湖又发现了明显像城门遗址的石料建筑,有人面浮雕的石块、以及类似文字的不少石刻符号。这些东西又蕴藏着些什么秘密呢?它们能更有力地证明湖底古遗址是古滇国的都城吗?历史学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一元的,很多地区的文化在其地区归入中央版图后仍留存下来,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说法能在抚仙湖找到佐证吗?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秘的抚仙湖,何时才能真正撩开你的面纱,看清你的面目?OY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编辑: 尼扎尼薇 发布: beley工作室 标签: 探秘 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