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零永仁中和古镇
在这个雨过天晴、季夏将暮的日子里。于是我拐过曲里八湾的山路,只为此刻宁静地站在中和古镇面前,感受着中和古镇的呼吸,聆听着穿过历史的呼唤。,流连于夏氏家族的主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之中。
中和古镇与云南许多地方的古镇相同,就是由南方古丝绸之路或茶马古道上的某个小驿站发展起来的,位于永仁县城西部的中和古镇原先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上川滇相接的一段驿道。
最初的中和,连村落都谈不上,居住的人家也只有一个叫“牛棚子”地名上屈指可数的几户而已,虽常有商贾马帮经过,但驻足停留者甚少,也并未形成规模型的集市。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很久,直到一户姓夏的人家的到来,原先三四户人家自给自足、过着简单生活的小地方开始有了质的转变,而这户夏姓家族也最终在此发展壮大,以几代人、百余年的家族兴盛和衰败带动了小镇的繁华和沉寂。青瓦粉墙的民居,拾阶而上的青石梯,苍翠的柏树以及斑斑点点的五角梅……在山水的环绕与滋润中,道出了几许乡土深情的寄语。
置身于中和大河堤岸上,听管理员李赞阳讲解,背山面河的夏家大院,系夏匡周之孙夏银(南院)、夏训(北院)所居住,由大理剑川木匠所建。始建于民国1927年至1932年,占地798平方米,使用面积1194平方米。房屋为土木结构,典型的走马转阁楼设计。主要建筑有正西方的会客厅,连接两边各有一栋正房,南北各有一栋厢房,大门向东开,大门左右各有一栋面房,院心有一栋两楼底的秀花楼,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有耳房四栋。房屋主要着红、黑色漆,灰瓦,翘角飞檐,庄重大气,格子门窗雕梁画栋,题诗绘画回味无穷。屋内墙上设有枪眼,可观察外界动静。整体来说,楼阁建造错落有序,房屋设计古朴优雅、易守难攻,综合考虑了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中间用一幢三层钟楼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院独立而又内连的院落,其中靠近钟楼的两个天井为两家共用,形成了与四合五天井所不同的独特四合八天井的面貌。整个大院共有12栋,57间房,71道门,12道西洋窗户,8道楼梯(均为暗梯),21个护院枪眼,60道雕花木窗,74扇雕花大门,画有各式壁画114幅、内板壁画64幅(现存14幅),由主人或抄或自创诗词29首遍布于院内各壁画之间,诗画相映成趣,规模恢弘,气度不凡。
从外观上看,整个大院那白墙灰瓦、地基、窗户、门楣上到处都是惟妙惟肖的石刻木雕。直至今日仍可窥见主人当年富甲一方的显赫、独具匠心的构思、高贵典雅的修养。使我叹为观止、大呼精美,特别是窗户下那一组组精美绝伦、古韵悠远的青描壁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配有装饰性的吉祥图案,大部份文字多为行书、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汉铜文化相媲美。进入大门迎面而来的是遒劲的大“福”楷体字,和古朴的石质雕刻相得益彰的鱼缸。有些墙面那装饰性壁画与文字相对应起到了装饰、象征等美感,木格子的窗雕为篆刻艺术开拓了一种新的形式美,开启了一代篆刻新风,形式上与篆刻名家风格,近似于清代吴昌硕、黄士陵风格的一代大家。仿白族木刻篆文笔画简省、结字自由,用笔较为遒劲,章法富于变化,内容为“福”、“禄”、“寿”、“喜”、“清泉山庄”之类的吉祥内容,再现了文化艺术的装饰美、象征美、骄拙参差不齐美、古雅华丽美、天真烂漫美……
面对这精美绝伦的窗花木刻,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夏家建造这座华堂时的独具匠心和深邃的艺术修养。庭院内已经是“井内生旅葵”,有的墙面彩绘已经脱落得斑斑驳驳,让人不禁潸然。似乎反映了数千年文化传承和几十年物是人非的马头墙面对黄昏夕照、游客匆匆、芳草萋萋,似乎一直在轻轻的诉说他的主人当年是如何富甲一方,才情修养如幽兰,独自芳香而无意为人所识;仿佛在手捧发黄的《红楼梦》,轻轻吟诵:“陋室空堂,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啊,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夏家大院,还是当年名声显赫的夏云、夏信……都是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浪花,正是“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当那些鲜活的生命结束成荒冢一堆时,不朽的则是高山仰止的德行,那熠熠生辉的诗文,那传承文明的民居建筑文化。
椐说南院主人为夏云,资金雄厚,整个院子看上去金碧辉煌、细节处彰显着奢华;北院主人为夏信,比起哥哥来有些囊中羞涩,无论从气势上还是细节处,都显示出作为弟弟的弱势。
可巧的是,南院哥哥一家人丁兴旺,生有三子、五女均成人成家有后嗣,北院弟弟一家却是颠沛流离、家道衰落,生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不是病死便是夭折,独剩女儿夏培翠,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革命,现居昆明。站在三层钟楼上,俯瞰两院,我有几分说不出来的酸涩。
冥冥之中,一切的一切似乎自他们合计建房之时便已尘埃落定。
遥想当年夏氏家族盛极一时的模样,如今却只能让人不胜嗟叹唏嘘,生命如迷,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究竟如何,无非是尽力写好现在,任由后人评说功过是非。
读罢这些古建筑文化,思绪飞舞了一番。我们既然明白这一切都是过往云烟,为什么还不知疲倦地在名利场中挣扎呢?“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其实“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未必就是颓废,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活得真实呢?
当我走出夏家大院时,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浅薄,曾经偏执地以为这样的建筑,这样的文化应该是与那小桥流水、细雨凄迷的江南古镇相系的,而当我被禄丰黑井的武家大院震惊之后,又执拗地以为经过岁月的涤荡,许多曾经如同大姚石羊古镇一样辉煌至极的院落早已经灰飞烟灭,而在这里夏家大院却再一次征服了我,让我明白古人所创造的有如夏家大院一样精致绝伦的院落,散落于茶马古道上深藏不露,只为不断地警醒我,面对历史与时间,我其实幼稚得如此之小。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所属专题:
彝州楚雄专题/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黑石大洞 梭山一绝
- 2 精美的石头不仅仅只会唱歌
- 3 神秘的撒尼村
- 4 昙华山马樱花
- 5 我的彝乡旧情
- 6 寻访阿诗玛
- 7 泸沽湖,一个打不开的结
- 8 路南石林――叫一声阿诗玛
- 9 探奇揽胜黄莲行
- 10 余秋雨“点金”普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