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旅游名村底底古村——一座被云雾眷恋着的千年彝族村
如果想要前往被称为“中国百慕大”,以新、奇、险而闻名的黑竹沟景区,那你一定会与这座可以说是黑竹沟景区“门户”的彝族村落相遇,它就是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底底古村。
这里是底底古村
底底古村位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属纯彝族村,平均海拔1080米,森林覆盖率达70%,民居建筑以鲜明的红、黄、黑三色为主,色彩鲜明亮丽,是距离黑竹沟景区最近的一个乡村旅游点。
千百年来它低调地矗立于此,守护着这片土地。村子里有一座于2018年建成投用的底底古民俗馆,它如同一部立体而鲜活的彝族发展史,这里展出的每一个物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故事。它们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生动还原历史。
彝族的文化之美在民俗馆也随处可见,以红、黑、黄为主色调的彝族饰品,彝族孩童、青年、新婚夫妻等,各年龄段的服饰以及彝器、彝绣等,无一不彰显彝族文化的浓厚与独特。
“彝族人民从远古洪荒的创世中走来,从农耕文化的文明中走来,时间不语,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正如民俗馆馆文中描述的那样,借着发展的东风,底底古村将乘势高飞。
除了民俗馆,村里还有坐落在大山幽谷,别具一格的各式民宿,它们与彝家小院一起,构成最惬意质朴的田园画卷。
畅游黑竹沟
黑竹沟,彝语为"黑竹那达”,“黑”意为“云雾”,“竹”是"居住、停留”,“那达“是“山谷”,即云雾长期居住、停留的山谷,
张正宣 摄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被评为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王永春 摄
作为动植物的绿色天然基因库,高低落差达三千米的山峰,纵横交错的沟壑,以及垂直分布的植被共同造就出这里阶层分明的动植物世界。无数的山野精灵,在黑竹沟找到了生命的乐园。
景区面积达575平方公里,含沟口、石门关、荣宏得,特克马鞍山、涡罗挖曲、罗索依达和大小杜鹃池—挖黑罗豁等七大景区,不过目前可供游赏的只有沟口景区的蜂巢岩和马里冷旧两个景点,但我们可欣赏的风景仍然很丰富。
这里夏天层峦叠翠,宁静悠远;秋天绮霞低映,山色如黛;冬天轻雪素妆,雾凇满缀;而春季,则是珙桐的世界,杜鹃的时节。
时值初春时节,虽然还看不见漫山杜鹃的争奇斗艳,但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马里冷旧的树枝上已抽出星星点点的新绿,大树旁已有成片的草地,绿意融融,还有那路边盛开的小花都是春意盎然的前奏。
春归水暖鱼先知,池底的鱼儿们纷纷浮上水面,围绕在牵手桥的两侧,时不时还会将头探出听听旅人们的闲话故事。
而蜂巢岩的春色更明显,林间小道上石头上的苔藓长旺了,稚嫩的树芽也悄悄地冒出了头,点点嫩绿再过不久便会长成树叶,成为春日里耀眼的绿海。
峨边美味
彝族美食讲究新鲜、原味食用方法以“大块”著称多为煮或烧,少有蒸、炒食法风味独特,令人流连忘返:
■ 坨坨肉
彝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坨坨肉便是彝族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头等佳肴,彝族人民常说“没有坨坨肉不像是招待客人”,可见坨坨肉在彝族人民的饮食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 苦荞饼
用热水拌和荞面做成扁圆形开水下锅,煮熟即成清香爽口,营养丰富。虽然做法简单但却充满彝族风味。
■ 烤小猪儿肉
峨边的烤乳猪,不加孜然而是加一种叫“木香”的香料,炭火烤去了多余的油脂后,外皮焦香酥脆,内里肉质鲜嫩,是来峨边不可错过的美味。
■ 锅巴泊粉
这道菜已有百年历史,一口咬下去绵韧耐嚼,香脆酥松。
■ 坛子牛肉
坛子牛肉是用牛肉的腿子肉制作而成,牛肉加上食盐、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调料,放入土坛子内并封好,用菜叶封好后再用瓦泥包封一寸厚,放在阴凉处等待30天左右就可以吃了,肉外脆里嫩,味道鲜美。
■ 泡水酒
泡水酒,彝语叫执依,是彝族人民招待客人最为珍贵的礼物,是彝族人民用玉米、荞麦和粬子三种原料经过精心酝酿而成。入口有点黏,回味有点酸,会在嘴里留下淡淡的清香味。
(素材来源:峨边在线、乐山日报、乐山文旅)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黑石大洞 梭山一绝
- 2 精美的石头不仅仅只会唱歌
- 3 神秘的撒尼村
- 4 昙华山马樱花
- 5 我的彝乡旧情
- 6 寻访阿诗玛
- 7 泸沽湖,一个打不开的结
- 8 路南石林――叫一声阿诗玛
- 9 探奇揽胜黄莲行
- 10 余秋雨“点金”普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