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节庆与民间娱乐

丰富多彩的彝族儿童游戏

作者:杨阿洛 发布时间:2014-10-29 原出处:《凉山彝学》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1. 抓子
 
  彝人称抓子为“ꌻꈩ ssep ggep”,通常两人为对手,也有不限人数,大家围成一圈轮着抓的,每局末尾垒“银锭”时,如果欠了上家的“银锭”要先还清,余下的再向下家放债。子通常用鸽蛋大小的石子,最好用稍平一些的,我们小时候正赶上新修学校,有很多碎瓦片,因瓦片平整特别好垒“银锭”,因此几乎每个人都精心磨了一些瓦片装在书包里,一下课就忙不迭地平整出一方手帕大的平地,两人一组就开战,到上课铃响时还在恋战,有时坐在课堂上还惦记着这局赛事进行到哪个环节或放给对方多少“银锭”,或欠了对方多少“银锭”,正在走神时老师的教鞭将面前的桌子抽得粉尘飞起才回过神来。因为放学路上也忙抓子而耽误了打猪草,经常被父母臭骂。瓦片又总是把书包磨出洞,给母亲们添麻烦,因此招来母亲们絮絮叨叨的数落,但抓子的乐趣实在太诱人了,一见子手就发痒。
 
  我们那时抓子抓五颗,比赛的规则大致如下:
 
  (1)ꌻꏀssep shyt,将五颗子握于掌中反腕向上抛,正掌接住,看谁接的子多谁优先抓。
 
  (2)ꋍꂿcyp mo,即一次抓一颗。先把五颗石子撒在地上,捡起一颗向上抛的同时迅速抓起地上一颗后接住落下的那颗子,有时将捡起的子都握于掌心,有时交于左手,这要依比赛规则。向上抛一颗捡起地上的一颗接住落下的一颗……顺利地捡完地上的子,第一环节就算完成。只要不犯规,接着是第二环节、三环节……
 
  在捡子时,不能触动其它的子,如触动了其它的子就算作“ꆀ nip”,就算犯规了。为了不触动其它子,撒子时稍微撒开些,但三子一齐抓或四子一起抓时,撒得太开又不能一把抓起,所以撒子得灵活。如果有挨着的,又不能一起抓,这时就轻轻地用手指头抠开上边一颗作为第一颗向上抛的。如果一下接不稳落下的子,可以连续颠三下,在颠子时对方可用掌作刀劈正在落下的子,使颠子者接不住。
 
  (3)ꑍꂿ nyip mo,即一次抓两颗。先把五颗子撒在地上,捡起一颗向上抛的同时迅速抓起地上的两颗子后接住落下的一颗;再向上抛一颗抓起地上的两颗接住落下的一颗,第二环节完成。
 
  (4)ꌙꂾso mox,即一次抓三颗。将五颗子撒在地上,捡起一颗向上抛的同时迅速抓起三颗后接住落下的那颗,再向上抛一颗的同时抓起地上的一颗接住落下的那颗,第三环节完成。
 
  (5)ꇖꃀly mop,即一次抓四颗子,将五颗子撒在地上后,捡起一颗向上抛的同时迅速抓起四颗子,为了便于将四颗子一同抓在手中,这个环节不要把子撒开了。
 
  (6)ꇣꐔgax qy,即吃进一颗屙(放)下一颗。将子撒在地上后捡起一颗向上抛的同时捡起地上一颗,这时掌中有两颗子,把其中一颗向上抛的同时捡起地上的一颗,把原握于掌中的一颗屙(放)下后接住落下的那颗子,就这样向上抛一颗捡起地上一颗,屙(放)下掌中一颗,接住落下的子,直到把地上的子捡个遍,掌中还是只有两颗,把其中一颗向上抛的同时,放下一颗,如果这一颗子能垒在下面的子上,垒在一颗上等于向对方或下家放了十锭银的债,垒在两颗上为五锭银,垒在三颗上为一锭银。如果没垒中也没关系(如垒中了算是一项额外的“收入”,因为多了获取“银锭”的机会)将手上的一颗向上抛的同时抓起地上的四颗,接住落下的一颗,这环节就算完成。
 
  (7)ꇥꍽgap rra 将子撒在地上后,捡起一颗向上抛的同时迅速抓起地上一颗,接住落下的那颗,这时手中有两颗子了;把这两颗子向上抛后迅速抓起地上一颗的同时接住落下的两颗,这时手中有三颗子了;把这三颗子向上抛后迅速抓起地上一颗的同时接住落下的三颗,这时手中有四颗子了;把四颗子向上抛后迅速捡起地上最后一颗的同时,接住落下的四颗,这时五颗子都全在手中了,这环节也算完成了。ꇥꍽgap rra这一环节因为抛上去的子多,如抛得散的话不容易把落下的子全接住,有些技巧特别到家的能把子抛成上下一条线,然后稳稳地接住。为了能有充裕的时间抓起地上的子,在向上抛时稍微抛高些,这样能比较稳当地接住。
 
  (8)ꌻꏀssep shyt,将手中五颗子握于掌中反腕向上抛,然后翘起四指用手背指背接住,因为这时的子必须是单数,接住双数得设法减去一颗,使其成单数,减子时不能用另一只手去捡(抓子比赛一般都用单手),只能运动手指减去。然后将就手背向上抛正掌向前抓住,抓不住就算失败。抓住了接着进行下一环节。
 
  (9)ꐍꄂqux di,五颗子全握于手中,向上抛一颗子的同时将其它四颗子放在地上,再接住落下的那颗。将手中这颗子向上抛的同时捡起地上一颗(先就观察好捡哪颗不会触动其它子,又能垒出十锭或五锭的大数),接住落下的一颗,然后将手中两颗子一颗向上抛,一颗垒在地上的三颗子上(和前ꇣꐔgax qy环节一样,垒在三颗子上为一锭银,垒在两颗子上为五锭银,垒在一颗子上为十锭银)接住落下的一颗,又将这颗子向上抛后迅速抓起地上垒成或十锭或五锭或一锭的四颗子,接住落下的子,宣布给对方或下家放了多少锭银,或者还了对方或上家多少锭银。如果垒不上就算这环节失败。反正败在哪个环节,轮到自己时从那环节重新开始。抓子最要紧的是手疾眼快,动作协调、敏捷。
 
  这是我们作为儿童时的抓子比赛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抓子的比赛规则也在发展变化。我曾经问侄女们“你们玩抓子比赛是怎么个玩法?”她们说有时用三子,有时用五子,有时用七子,有时甚至用十一子,而且发明出我辈难以掌握的许多复杂的环节与规则。真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2. 碰豆
 
  处暑过后,山里的豆类渐次成熟,这时四季豆也进入收获季节,大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披星戴月地忙活,儿童们也不亦乐乎地忙着玩一种叫“碰豆”的游戏,这种游戏彝语叫“ꏧꄔꁻꈧ jiep dut nbie ggex”。
 
  儿童们选来子实饱满的半干豆角剥开,里边的豆子有蓝紫色的,蓝紫中带白点的;有粉色的,粉中带白点或红点的;有晶蓝色的,晶蓝中带白点的,象一颗颗玛瑙翡翠,美得叫人舍不得将它们下锅煮了果腹。
 
  儿童们从中选出粒大实沉的,说定用多少颗赛一场,通常为每人十颗赛一场,然后两两捉对,各出左手十指交叉成圆窝,将各自得意的那粒豆子(两粒豆子的颜色要有区别)放入圆窝后,用各自的右手捏拳一边由慢到快,由轻到重地击各自左手掌根,一边念:“ꄎꇉꃬꋖ,ꀋꊋꂷꌠꐗ dox lo va zzie,ap we ma su qyr”。意思是两只公鸡相斗,败者烧了吃。也有的将豆子比作斗牛。击掌根时两粒豆子就在圆窝中不住地跳荡,最先跳出窝外的被视作斗败落荒而逃的公鸡或公牛,被赢家收了去。就这样一直斗到规定的颗数输完,一轮比赛就算完了。
 
  就像淘汰赛,赢者和赢者接着斗,最后的冠军当天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坐着使嘴巴,输者则得服劳役,要么捡拾干树枝或割蕨草或到地里撬洋芋为大伙准备晌午,要么将挨近林子或庄稼地的离群牲畜吆回来,各种具有比赛性质的游戏几乎都是输者听赢者使唤。
 
  3. 背着“婆婆”跑
 
  这个游戏彝语叫“ꀊꂵꈾꆷꏧꀕ a  mat mge lit jiep w”,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
 
  玩法是两人背对背,背人者反手箍住被背者腹部,被背者仰天一路拍手为负重疾跑者冲向终点鼓励。比赛时以快速顺利到达终点者为胜者。有时用淘汰赛,胜者和胜者接着赛,最后的胜者就是冠军,有时取名次。组合间最重要的是协调与默契,场地要选平坦的地方。
 
  4. 老鼠驮粮袋
 
  这个游戏彝语叫“ꀉꉌꋙꏦꀕ ax hxie zzax jie w”,三人为一组,力气大的当“老鼠”,两个相对较轻的当“粮袋”。开始比赛前“老鼠”趴在地上,让两个“粮袋”在两边将脚搭在“老鼠”背上,相互勾牢对方的脚背后,“老鼠”用膝盖和手撑起身子爬行。最先顺利到达终点者为胜。有时用淘汰赛,有时取名次。场地要选平坦的地方。
 
  5. 蚂蚁筛麦粒
 
  这个游戏彝语称其为“ꁬꃷꎭꂷꏢ bbut vup sha ma ji”。三人一组,两人当蚂蚁,一人当麦粒。当蚂蚁的一人捉住“麦粒”的双手,一人捉住“麦粒”的双脚,甩啊甩啊,直到甩累了才放下另换个“蚂蚁”来当麦粒,轮换角色接着玩。有时几个组比赛,看哪个组甩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6. 转碾子
 
  这个游戏彝语叫“ꒈꐂꇓꏾ yyx qie lur qi”,四人一组,两个人脚掌对脚掌,另两个人在两边拉着他们的手转圈,如果只朝一个方向转,一会儿就转晕了,所以只一个组自娱自乐时,一会顺时针转,一会儿反时针转。如果有几个组比赛,只朝一个方向转,哪个组转到最后,哪个组就是赢家。由于四个脚根不住地旋转,土巴比较松时地上被旋出一个窝凼,如果土巴比较瓷实,脚跟免不了被跐破,但正在兴头上谁也忘了疼。
 
  7. 数草棍
  这个游戏彝语叫“ꀨꅞ bop ndop”,比赛双方取相同数量的、约一拃长的草棍或细树枝,两人捉对,念“ꀉꁘꀕ……ꁘꀉꏾꈻ ax bbi w……bbi ax qi mgo”决定优先权。握有赛权者从草棍中抽出三根,用拇指食指捻转使其落地,如三根草根相交呈一个三角地,就取其余适量草棍握成一束戳三角地中间,在戳的当中如果触动三根中任何一根就算犯规,赛权交由对家。如果赢了就数这束草棍有多少根,对家数给赢者相同数量的草棍。有的贪多,用一大束草棍去戳三角地,结果触动地上的草棍而犯规。
 
  8. 玩弯弯猪脚
  弯弯猪脚特指两个被火烧卷成犁弯一样的猪前脚。一到秋后大人们开始给过年猪喂精饲料催肥时,孩子们就搓好拴弯弯猪脚的灯芯草绳,掰着指头算离玩弯弯猪脚还有多少天。
 
  玩弯弯猪脚这个游戏彝语称其为“ꃮꑭꇂꈪꈩ vot xy lap ggut ggep”。通常都在彝族年第二天举行。
 
  这天一大早,村中若有老是带不活孩子的人家,就请愿意扮叫花子的孩子们(人数不限),请他们背上孩子,外披巾巾吊吊的烂披毡、烂瓦拉,拿上破家什,拖着打狗棍从村头到村尾一家不落地“讨口”。他们装作很可怜的样子,抖抖着声音学叫花子说:“主人家,行行好,可怜可怜我们,给点吃的吧。有熟的给点熟的,没熟的给点生的也行……”所到之处乐善好施的“施主”们都热情地“施舍”给他们砣砣肉、荞馍、米饭,或多或少不会让他们空着手走,“叫花子”们得到施舍后自然也少不了将“子孙兴旺、五谷丰登、六畜满圈”之类的吉利话回赠主人。所以“叫花子”头儿还得请能说会道聪明又俏皮的孩子。
 
  之所以背上孩子“讨口”,据说魔鬼不收脏啦瘦啦丑啦贱啦之类的孩子,因此彝人最忌讳夸孩子胖孩子漂亮孩子干净等等,而“叫花子”是人间最低贱不过的,魔鬼自然对他们的孩子不屑一顾了。所以孩子不好带活的人家多半给孩子起些贱名,比如ꈌꐔꌺ ke qy sse,意为狗屎;比如ꋚꂟ zza hmot,意为“讨口”,也就有了过年背着孩子“讨口”的游戏。
 
  讨得的东西拿到有大树或大石包的地方聚餐。孩子们都带上各自弯弯的猪脚,孩子多的人家连猪后脚甚至猪尾巴也带上了,还要比谁家的猪大猪肥。这么多肉自然吃不完,那么就让主持聚餐者从每个孩子的猪脚猪尾巴上切适量的肥肉瘦肉合在一块儿分食,剩下的各自带回去煮冻肉。分食前请儿女众多、家庭富裕的老人舀些肉、舀些汤和饭泼洒在大树或大石包身上,祈求大树或大石包保佑村中的孩子们无病无灾,长命百岁。
 
  过年了,家家都有肉吃,但小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这顿野外聚餐,觉得那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而没齿不忘。
 
  9. 狐狸护崽
 
  彝人称这个游戏为“ꀉꐩꌻꑃ ax jju ssep njur”若按字面意思应该是“狐狸踢子”,但实际上扮演“狐狸”者为保护身下的“崽(用几块鸡蛋大的石块表示)”不被抢去,俯身护住“崽”,有谁想挨近抢“狐狸崽”时就踢谁,被踢中者就当“狐狸”。如果直到身下的“崽”被抢得一个不剩,还踢不中替身,就把“崽”一个不剩地还给他,让他继续当“狐狸”。所以参与游戏者身手要敏捷如猴子,也因此除了事事都和男孩PK的“假小子”外,很少有女孩敢参与这种游戏。
 
  那么“狐狸”是怎么选出来的呢?“狐狸”是通过一个有些像汉族儿童拍着胸脯喊“摸摸喂——”翻手心手背的方法决定谁当游戏中比较难当的角色一样,只不过彝族儿童们围坐成一圈各伸一只脚出来后,孩儿王一面念“ꀉꁘꀕ ax bbi w,ꁘꃀꂮ bbi mop mit,ꃀꂮꍽ mop mit rra,ꍼꆽꃮ rrax lie vat,ꈍꁮꑖ kep bbu nyox,ꊩꌕꄡ zyx suo tat,ꌕꄡꃰ suo tat vo,ꁘꀉꊪꇖ bbi ax zy ly,ꁘꀉꏾꈻ bbi ax qi mgo”的口诀,一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挨个点参与者的脚背。口诀中除了最后一个音“ꈻ mgo”具有“抽回”的意思外,其它都是没实际意义的衬词。就这样,念一句点一下,念到“ꁘꀉꏾꈻ bbi ax qi mgo”时,被点中者将脚抽回,余下的按顺序继续一面念“ꀉꁘꀕ ax bbi w……”一面点,最后剩下者就当倒霉的“狐狸”。“狐狸护崽”纯属娱乐性质的游戏,场地选平坦的地方。
 
  10. 蒙眼婆婆
 
  这个游戏彝语叫“ꀊꂵꑓꎭ a mat nyuo sha”,被蒙住眼睛者叫“ꀊꂵ a mat”,谁当倒霉的“婆婆”也是用念“ꀉꁘꀕ ax bbi w……ꁘꀉꏾꈻ bbi ax qi mgo”点脚背的办法,最后剩下者当“蒙眼婆婆”。
 
  玩“蒙眼婆婆”人数不限,用厚褂子蒙住“婆婆”的眼睛后,参与者一面跳来跳去地高声叫着“ꀊꂵꄚꇬ a mat tit go,ꀊꂵꄚꇬ a mat tit go”(意思是“婆婆,我在这里”。)一面趁“婆婆”转过身去时拍婆婆的背脊。“婆婆”则循着声音张手乱舞着捉拍他(她)背脊的人,不幸撞在“婆婆”手上被捉住的人便接替“婆婆”的角色继续游戏。
 
  张开手乱舞着捉替身的往往捉不着人,守株待兔般静静地站立在那里等着人来拍他(她)背脊的人反而能出其不意地捉住屏住呼吸蹑手蹑脚走近他(她)的人。这种紧张又刺激的游戏即使玩上一天也玩不够。场地要选平坦的地方。
 
  11. 老牛跳栏
 
  老牛跳栏这个游戏彝语叫“ꇌꃀꇌꉺꐂ le mop le hox qie”。玩这个游戏人多气氛才热烈,除了扮“老牛”、扮“荞主人”者外,还要有众多手拉手围成圈的“栏桩”。
 
  这个游戏其实是在演一出戏,一开场“荞主人”在圈外辛勤劳作,他一面作撒荞种的动作,一面念念有词地念:“ ꊈꄯꁯꃛ mge wo tep bbup fup,ꈾꏾꆫꁯꃐ mge qi hlut bbup fip,ꈾꂷꄁꀺꒊ mge ma dix pi yyp”祈祷“荞杆粗壮象棍子,荞叶长来斗笠宽,荞粒石臼一样大。”然后象征性地倒地睡一小会儿表示过了一段时间,当他怀着喜悦的心情来荞地巡视时,眼前的荞苗被牛糟蹋得不成样子,还有一堆堆“牛屎”(围成圈的儿童们吐的唾沫),令人惨不忍睹。
 
  当愤怒的“荞主人”循着“牛蹄印”找到“牛主人”理论时,“牛主人”竭力狡辩说他家圈栏很牢实,牛不会跑出圈栏去吃荞苗,“栏桩”们也七嘴八舌地附合着说他们家的牛喂的是猪肉米饭,喂的是荞面馍羊肉汤,喂的是大麦饭鸡肉汤,而荞地上的牛屎是吃草的牛屙的。
 
  于是“荞主人”就试“牛主人”家的圈栏牢不牢——一个一个地拔扮“桩”的儿童,儿童们们便死沉沉地坐在地上不让他拔离地面,因为被拔离地面就意味着桩不牢;拔不动桩后又试门扣——儿童们相互紧扣的手——牢不牢,一个扣掰不开又试掰另一个扣。要是哪个“桩”被拔离地面或哪环扣被掰开,“荞主人”就进圈追打“老牛”,从圈里追打到圈外,又从圈外追打到圈内,这时扮“栏桩”的儿童们便不失时机地拦住“荞主人”,有时因为扮“牛”、扮“荞主人”的力气太大,以至扮“栏桩”者被带翻一串。直到捉住“老牛”狠狠地抽一顿,“牛主人”答应赔偿,这出戏才算落幕。所以扮“牛”、扮“荞主人”者要选块头大力气大的,否则演不下来。玩这个游戏要选平坦地方。
 
  12. 拔圆根
 
  “拔圆根”彝语叫“ꃭꂷꍠ vap ma zhyr”,玩法和汉族孩童的“拔萝卜”一样,选一个块头大力气大的扮“圆根”,拔“圆根”的人数越多,气氛越热烈。最前边的一个勾紧扮“圆根”者的手,后边的紧勾前边的腰,游戏开始时都齐心协力奋力向后拽,把死沉沉地坐在地上的“圆根”拔离地面就算赢了一场。
 
  有时哪个环节松了手,他(她)后边一长列就要倒成一串,有时“拔圆根”的一长列人正使劲,恶作剧的“圆根”一下起身朝前趋,“拔圆根”的人便倒成一堆。
 
  13. 雌鸟斗老鹰
 
  “雌鸟斗老鹰”彝语为“ꉌꊭꀋꃀꏬꇇꑣ hxie zyr ap mop jot lot xie”。玩法和汉族儿童的老鹰捉小鸡差不多。
 
  “雌鸟”和“老鹰”都选块头大、力气大的扮演,“雌鸟”、“小鸟”排成一列,“雌鸟”站排头,后面的拽住前边的后襟,当“老鹰”来捉“小鸟”时,“小鸟”要想方设法地躲开“老鹰”,“雌鸟”要张开“翅膀”(双手)拦住“老鹰”,保护“小鸟”,一列长队因此被甩来甩去地,有时后边的被甩在地上,“老鹰”就趁混乱捉走“小鸟”,被捉的“小鸟”就站到一旁表示已经被“老鹰”吃了。直到“老鹰”把“小鸟”捉尽后,“老鹰”和“雌鸟”的角色互换,然后又乐此不疲地接着玩。
 
  有个叫“ꍯꇌꀕꈩ che le w ggep”的游戏也和“雌鸟”斗“老鹰”差不多,也是排成一列,后边的人拽住各自前边的后襟。和“雌鸟”斗“老鹰”不同的是,打头的回过头来捉排在末尾者,排在最末的一位则要想方设法的躲开。
 
  14. 取蜜
 
  取蜜的游戏彝语叫“ꐚꄵꈧ”,“蜜蜂”人数不限,“取蜜人”数不限,“蜜蜂”们要千方百计把“蜂王”保护在中间,不让“取蜜人”抢走。“小蜜蜂”们一边拥作一团学蜜蜂“嗡嗡”的叫声,一边用指甲作螫针抓“取蜜人”的手,使“取蜜人”不敢靠前,但也有勇敢者不顾“小蜜蜂”的“螫针”“蜇”手,拽开小“蜜蜂”抢走“蜂王”的。特别是当某个姑娘作“蜂王”时,她的表哥、表弟们最乐意当“取蜜人”了,为了趁乱摸一下捏一下表姐或表妹的嫩肉,“取蜜人”总是把“小蜜蜂”挤得吱哇乱叫,即使手被抓得皮破血流他们也满不在乎。
 
  15. 抬大蜡
 
  这个游戏彝人称其为“ꄇꇂꐔ dat lap qy”因为彝人做什么仪式都不兴用香蜡,所以我估计这个游戏是从汉人儿童那里学来的。
 
  玩抬“大蜡”时,三人一组,两个人四手互握手腕成井字形,当“蜡”者两脚插在两个抬“蜡”人的怀中,手搭在两个抬“蜡”人的肩上,让抬“蜡”人抬着飞跑。如果有几个组就比哪个组跑得最快。
 
  16. 舂碓
 
  这个游戏彝语叫“ꁨꊰꄃ bbop ci dip”意思是舂碓,实际上是坐翘翘板。将一根两米左右的木头横搭在石包上,两人坐两头,随着翘翘板两边两人的起起落落不住地呼喊“ꁨꊰꄃ bbop ci dip,ꆿꋂꑃ lat ce njur”欢乐之声不绝于耳。
 
  17. 推磨
 
  两三岁的小孩哭闹不止时,让小孩面向大人,大人一边念“ꉻꇉ ho lo,ꉻꇉho lo,ꁟꁠꏾ bbax bba qi,ꃀꀕꏾ mop w qi,ꑽꀕꏾyot w qi,ꀉꑳꍈ ax yi zha……”一边逮住小孩的手,前后左右摇晃做推磨动作,转移小孩的注意力,这招很管用,很快就能使小孩忘记哭闹而投入游戏,这个游戏叫“ꐂꇓꏾ qie lur qi”,和汉族儿童游戏“推磨压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个能转移小孩注意力的游戏,逮住孩子的小手翻过手掌从小指开始点,点小指头时念“ꀉꇤꏸ ax ga jy”;点无名指头时念“ꏸꃀꑐjy mop nyie”;点中指头时念“ꃀꑐꃺ mop nyie vyt”;点食指头时念“ꃺꆹꅓ vyt li ndi”;点拇指头时念“ꆹꅓꀊꂾ li ndi a mox”;点到虎口处时念“ꃅꆳꈳꅉ mu hlu mgax dde”意为风口处;点到掌中央念“ꄸꉺꄺꅉ ddi hox ddiex dde”意为打场的地方;点到掌下方念“ꈽꏜꄈꅉ mgex ry dax dde”,意为放荞秸的地方;点到手腕时念:“ꇇꈯꅑꅉ lot ggur ndit dde”,意为戴手镯的地方;点到臂弯时念“ꀉꑳꄋꅉ ax yi duox dde”,意为抱小孩的地方;点到肩膀处念“ꌩꈪꄛꅉ syr ggut tix dde”,意为扛犁的地方;点到喉咙念:“ꑐꆺꄝ nyie lip tip”,意为咽东西的地方;点到嘴巴念:“ꋠꈿꀯ zze mgep bup”,意为吃东西的地方;点到鼻尖念“ꏅꅰꁖ shyr hnat bbit”,意为擤鼻子的地方;点到眼睛念“ꂾꑓꋪ mox nyuo zzyp”,意为看东西的地方;点到耳朵念“ꈨꅳꀧ gge hnap bo”,意为听声音的地方,然后一面摩挲小孩头顶一面念“ꇪꇇ got lot, ꇪꇇ got lot,ꀉꐚꀊꍆꄚꈌꇁ ax jji a zhat tit ke la”,意为乌鸦喜鹊都到这里来做窝。里边儿歌除了解释的而外,其他的没具体意思。这个游戏一是止住了孩子哭闹,还让孩子增长了知识,真的是寓教于乐啊。
 
  18. 鸟儿“扑楞”飞
 
  这个游戏叫“ꊨꊭꁉꆪꐚ zyt zyr pop help jji”,参加游戏的都将自己两只手中指弯在食指背上,无名指弯在中指背上,小指弯在无名指背上,成为“鸟翅膀”,然后用拇指食指尖掐住另一支手背,摞成一长串,在念“ꌤꀕꏮ syt w jo,ꃑꀕꏮ fat w jo,ꏮꇊꈝꃀꅞ jo lop ggap mop ndop”时,最底层的手调到最顶层,念一句调一只,念快了就有可能秩序大乱,这时鸟儿就“朴楞”一下散了,有兴趣再继续玩,没兴趣到此为止。
 
  19. 绷母猪槽
 
  这个游戏彝语叫“ꃮꃀꅘꇉꒃ vot mop ndax lo yu”,意思是刳母猪槽,玩法及花样完全和汉族儿童翻花线一样。
 
  20. 架犁耕地
 
  这个游戏彝语称其为“ꃄꂿ mux mo”,两人一组,作“犁”者两手撑地,“耕者”攥住其脚踝处,比赛时,看哪个组最先顺利到达终点。
 
  21. 拉蕨勾
 
  夏末秋初,蕨基草已长老,这时节要在野外烧洋芋吃的话,燃料首选蕨基草,因为蕨基草烧出的东西有一股特殊的香。将洋芋平铺地上覆盖一层厚厚的蕨基草点燃,待这层蕨基草燃尽后将就余烬焐一下再将洋芋翻下为上,再覆上蕨基草烧,燃尽后还是将就余烬焐一下就可以将洋芋刨出来用蕨基草蹭去焦黑的外皮享用了。大人们忙烧洋芋时,小孩们把蕨基叶子剔去,剩下尺把长的主干以及主干两边寸把长的侧枝,比赛双方各逮住主干,让侧枝交叉,然后向自己一方用力扽,谁的侧枝被拉脱,谁算输。这个游戏彝语称其为“ꅙꁧꇪꈻꏡ ndax bbo got mgo jix”。
 
  22. 讨火种
 
  这个游戏叫“ꇉꈽꁉꄉꃆꄔꋌ lo mgex pop dam up dut cy”意思是开门讨火种。“火种主人”将左右手中指无名指向内交叉,小指肚对小指肚成第一道门,食指对食指肚成第二道门,两个拇指并拢。“讨火种者”用食指先抠开第一道门后又抠开第二道门。门要紧紧关住,使开门者费劲才抠开。打开第二道门后就“讨火种”,这时“火种主人”又将食指肚相对,与并拢的拇指形成夹板“狗嘴巴”,“讨火种者”将手伸进夹板时要很快往回抽,如果抽得慢就要被夹住,意为被主人家的狗咬了。被“咬”后角色互换,这个游戏看谁的动作敏捷,也就是看谁的反应快。
 
  23. 数星星
 
  数星星彝语称其为“ꃅꏸꃷ mu jy vup”,银河璀璨夜凉如水的夏夜,孩子们在外纳凉时总望天比赛数星星。他们口中念着“ꋍꀊꏸ cyp a jy,ꑍꀊꏸ nyip a jy,ꌕꀊꏸ suo a jy…”一直数到接不上气看能数多少,谁数得最多,谁为赢者。最有意思的是将“ꃅꏸ mu jy”尊称为“ꀊꏸ a jy”。
 
  24. 玩竹枪
 
  竹枪彝语叫“ꂶꀱ max bur”,取一节竹节长约50公分的高山竹作枪筒,再取一节能穿过高山竹的结实的箭竹棍,将节疤削光生,长度比竹枪筒短2公分左右,箭竹棍一端插在做竹枪时切下的带节的竹筒中作活塞柄。打竹枪时先把废纸弄湿团成小团作成弹丸后,从枪口塞进竹筒中,然后将活塞用力一推或在石板上一顿,里边的“弹丸”便“剥——”的一声从“枪口”爆出。也有将水抽进竹筒后,将活塞用力一推,水就从“枪口”射出。彝族男孩几乎每人都有一杆竹枪,用竹枪玩打仗的游戏。
 
  夏天,有湖泊的地方男孩们除了用竹枪打水仗外,还将裤子脱下用灯心草扎紧裤脚裤腰,浸在水中往里吹气,使其胀成“V”型,然后骑在叉口处在湖中打水仗。这个游戏是男孩的专项,只要有男孩在湖中玩,女孩儿得避得远远的。
 
  摔跤也是男孩的专项竞技游戏,彝语称其为“ꀈꑣꇱ ax xie gep”或“ꐮꊝ jjyx zo”,通常都用淘汰赛。传统习惯中彝族女人是不能观看摔跤比赛的,因为比赛双方在竭尽全力地比赛时,有可能憋出屁来,这是令人尴尬,甚至使放屁者颜面扫地的事,所以传统的彝族女性是不会到摔跤场观战的。
 
  25. 斗草汁
 
  高寒山区长有一种黑穗草,因其穗子朝上成熟时呈黑色,彝人们称其为“ꏝꅍꀑꆈ yyp ddu o nuo”,意思是黑头草。大人们说一到黑头草穗子发黑的时候,火把节就到了,所以小孩们就盼着黑头草快快长出黑穗。黑头草秀穗时,孩子们总是玩一种“ꏝꅍꀑꆈꌌꐮꁻ yyp ddu o nuo sip jjyx nbie”的游戏,意思是斗黑头草。
 
  选取较粗壮的黑头草,将草茎抽出后把草汁从穗端挤向根端,挤出一粒水珠,比赛双方将两粒水珠轻轻相碰,其中一粒总是被另一粒吸了去,赢者就成了一大粒水珠,输者则成了光头。
 
  26. 办姑姑筵
 
  彝语称为“姑姑筵”为“ꇢꇑꋛꋚꄂ gat lup zzap zza di”,游戏演绎的是大人世界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这个游戏各年龄段因其对社会生活认知程度不同有他们各自的玩法。比如四五岁还在村巷中玩泥巴的小孩用石板作锅,沙子作饭,小石块作砣砣肉,取水和泥挼“馍馍”,采来较宽的叶子作餐具,用挖耳草的花盘连梗作木勺,乐此不疲地玩邻居间相互宴请的游戏,在请邻居前来吃喝时用唱歌一般最柔和的声调,以表示主人家的热情。有时用两个小脚丫作墙板,将散发着潮腥的泥土撮在墙板中,舂出围栏后捏来大大小小的松果作山羊绵羊,看谁家的牛羊多。有时玩谁家生了小孩请客,扮“月母子”的小女孩抱着一块用褂子包着的长形石块坐在最角落,让大家忙前忙后地为她服务。
 
  稍大一些已作了牧童的孩子,带了洋芋荞馍之类的晌午饭,为了能凑在一块玩,他们千方百计地请求各自搭当——老牧人将羊群合放。老牧人们也为了能在一起抽着兰花烟闲侃消磨难捱的时光,答应将羊群合放,千嘱咐万叮咛牧童们别贪玩后,邀邀约约地到山头寻一处背风向阳,视野又开阔的地方,将瓦拉往地上一铺,或坐或躺地侃起了大山,间或站起来扯着大嗓门指挥牧童将跑散的牲畜吆回来。
 
  早上为了能在一起放牧满口答应不贪玩的牧童们,玩起各种游戏来早把承诺忘到九霄云外,因此经常发生牲畜糟蹋庄稼,牲畜进林子被豺豹咬死的事,发生这样的事免不了被老牧人臭骂,脾气暴躁的甚至抄起棍子打人。这还不算完,牧归后因被老牧人告了黑状,牧童免不了又被父母一顿打骂。这样的老牧人是牧童们的死敌,因此他们在拿小鸟玩转头驱邪仪式时,将老牧人当魔鬼诅咒;玩死人游戏时,拿木棍扎一副尸架,尸架中或放一只死去的鸟,或放一只死蛙,抑或是一只死蚂蚱,然后煞有介事地学大人捶着胸,不时地抹一把眼泪,擤一把鼻涕咿咿呀呀一唱三泣地数落着“哭”各自深恶痛绝的人。觉得这种人死了他们痛快不说,还可得一块馍馍两砣肉的口福。将“死人”抬去烧后,将凑在一起掰成小块的晌午饭一人几块地分食,然后让“丧事总管”——孩子头向大伙报告谁家出了多少头“牛”,谁家出了多少只“羊”。玩死人游戏千万不能让大人知道,若是谁告密让伙伴们受皮肉之苦,“叛徒”一旦被查出,往后就没人再和他(她)玩了,成了真正的“孤独的牧羊人”。
 
  打猪草的孩子们也不亦乐乎地忙着玩各种游戏,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还没有把背篼装满,怕回家交不了差,于是耍小聪明在背篼中装上树枝后,将猪草放在上面做出堆尖的样子骗过父母的眼睛,一旦被逮着无疑又是一顿打骂,但总是记玩不记打。
 
  以上所提到的游戏中除了打水仗、摔跤等男孩子的游戏外,全是我在童年时代亲身经历的。这些游戏有些纯属娱乐活动,有些具有比赛性质,有比体力的,有比智力的,有比动作协调的,比身手敏捷的,比反应快慢的。不仅寓教于乐,教人顽强拼搏,教人团结友爱,教人遵守规矩,而且启迪智慧发挥想象。
 
  因简便易行,辽远的蓝天白云下,繁花盛开的草坝上,随时随处都可进行游戏活动,因此即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只要一投入游戏当中,我们的心灵是自由快乐的。只要一参与游戏,什么忧愁烦恼统统飞过了忘川。
 
  今天的小孩什么塑料玩具,什么电动玩具,什么电子游戏,五花八门数都数不过来,经济最差的人家也有可能给孩子买过几样塑料玩具,但都比不上我们孩提时代的快乐。现在的孩子很少放敞马聚在一起玩的,即便在幼儿园的大集体中也是囿于逼仄的活动室中被老师们吼来斥去的,很少有由着自己的兴致酣畅淋漓地玩耍的。这无形中限制了儿童天真烂漫的习性及丰富的想象力。有时我甚至觉得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多可怜,庆幸自己生长在无拘无束的、自由广阔的天地,度过这么快乐的童年。
 
  除以上自己的童年所玩过的游戏外,从有关资料上得知在其他一些方言区,还有一种叫“ꀉꑳꃀꈿ ax yi mop mgep”的游戏。就是在春季择算出一个属于“ꏁꆈ shyx nuo(即鬼界关门,人间最平安)”的日子后,通知村中各家各户酿好稀饭酒,准备齐火麻籽及燕麦粒。到了那一天,女人们将火麻籽和燕麦粒合炒,并准备米饭荞馍,男人们杀猪宰羊准备佳肴。男孩子拿竹片木片作刀,女孩子拿蒿杆作矛,到十字路口集中后,在大人指点下搭建一草棚,扎一个象征魔鬼的草偶,由一老者扮魔鬼使者。待毕摩诵完《驱鬼经》后,孩子们举刀举矛吼叫着将魔鬼使者赶跑,并将草棚草偶烧掉,还要吃火麻籽燕麦粒。据说吃过火麻籽、燕麦粒的人,火麻籽皮粘在牙齿上显得特别难看,使魔鬼看了都害怕,因此火麻籽成了辟邪物。
 
  我的家乡每年正月初一或以前发生冤家械斗出兵时也有将火麻籽和燕麦粒合炒,并且杀猪宰羊全村聚餐,在凑这些东西时一家一家地报上名来,不能有遗漏。在吃火麻籽炒燕麦粒、吃饭前将火麻籽燕麦粒和肉汤等端外面泼洒给前来乞食的孤魂野鬼,安抚它们叫它们别给村人带来灾难,然后再分食。即使在外不能前来聚餐的都要给他们留些火麻籽炒燕麦粒,说吃了火麻籽的人魔鬼不要,却不知道是沾在牙齿上的麻籽皮吓跑了魔鬼这层涵义。
 
  但从炒火麻子燕麦粒的同时杀猪宰羊,最不济时也作一顿大米饭洋芋酸菜汤聚餐的习惯,以及一句形容纷扰喧嚣的话——“ꌉꈿꀉꑳꌺꐛ sit mgep ax yi sse jjip”(意思是如玩打仗的小孩)这句话看来,我们那地方以前也兴过“ꀉꑳꃀꈿ ax yi mop mgep”这种游戏的。就象现在的甘洛等一些地方过彝族年时还兴转磨儿秋,但我们那地方空留下一块叫“ꈩꍫꈩꅉ ggep cho ggep dde”(意为转磨儿秋的地方)的平坦地块,问到“ꈩꍫ ggep cho”是什么东西,连我的爷爷奶奶辈都答不上来一样,很久以前曾时兴过的习俗慢慢就被淡化了。
 
  如今问起山里长大的青少年以上游戏,别说玩法了,就连游戏名他们都没听说过。但即使是没读过几天书的,对电子游戏、上网却异常迷恋,甚至到了魂不守舍的地步,有的还因此耽误了学业,贻误了前程。正处于传统文化断裂,外来文化强势侵袭环境下的彝族青少年前景真的是令人堪忧了。
 
  (原出处:《凉山彝学》,授权本网转载)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