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操兵节
在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中,云南弥渡县红岩镇福长村的操兵节(俗称敲兵节)尤具特色,是当地彝族继火把节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节日。据了解,操兵节在国内的其他彝族地区已失传,唯福长村彝族同胞把这一节日延续到今天。
图为彝族操兵节现场
福长村位于弥渡红岩镇东北面,全村有113户,385人,村民全部为彝族腊罗人。福长村人讲究祭祀,一年的祭祀活动很多,现有些节日已淡化,简单化,而操兵节一直被传下来。福长村村民称操兵节为“阿独敲”(彝语),“阿独”意大王,“敲”意操练,用汉语讲就是大王在出征前操练士兵。
操兵节属当地彝族的一种纪念活动。传说远古时代,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彝族部落兵马较少,为了抵御外来侵扰,增强士兵的素质,提高战斗力,在出兵前进行祭祀、占卜和操练士兵,以求能打胜战。解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操兵节也逐渐演化成体现民族风情和民族团结的一个节日。
操兵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进行,节日由来已久,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解放前,村里的土主庙旁有一块5亩左右的活动场所,称为操兵场,场中央有一棵树,树龄500年左右,称为领兵树。解放后,操兵场被划分给农户种田,操兵活动迁至土主庙内进行。
新中国建立前,操兵节的整个筹备工作由甲长负责组织。新中国建立以后,村里定出制度,每年轮派六户人家负责筹备工作,由阿毕呗(相当于部落首领)召集。解放前村里人少,操兵节的活动经费户均缴纳。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买一头黑色公猪,全村人聚在土主庙内杀猪。每户交500克大米煮大锅饭,猪肉按户均分,猪头、猪脚留在操兵节食用。后来随着人口增多,每年的活动经费户均缴纳人民币10元,不足部分由村民小组补助。每户交一升蚕豆,以示战马饲料。
参加操兵人员:大王装扮者啊毕呗(彝语)1人、卫士2人(童男15-18周岁)、士兵(10人,童男,12-15周岁)。大王穿着彝族传统对襟衫,外加羊皮褂,身背羊皮大包包,手持1米长操兵棒。卫士穿着对襟衫,抬着两面五色犬牙镶边大旗,旗杆约2米长。士兵穿着对襟衫,抬着五色旗各两面,旗杆约1米长。牛角号手1名。
操兵节是一项具有广泛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具有原始神秘性和民族特色。当天,八乡四邻的村民都习惯性地到福长村走亲访友,观看操兵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来观看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每年都在500~1000人左右;外来观看者观看结束后有的赶回家,有的在亲戚家中吃住。
操兵活动从农历六月二十六日早饭后开始至天黑结束。活动分领兵、操兵、打歌三个部份。领兵、操兵两部份的主角是大王、卫士,最后一部份是村民打歌送行,祝愿亲人在征战途中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六月二十六日早上,啊毕呗(大王)召集全村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土主庙内进行祭祖活动。早饭后,到亥时,号手吹牛角号,阿毕呗(大王)宣布操兵活动开始,所有人庄严肃穆,大王持操兵棒,带领甲乙卫士和所有士兵整齐地跪在大殿的香案前。大王逐一端放祭祀品敬献日、月、观音、土主、龙王、山神、土地后,“出曹”到庙外领兵树(一棵棠粟树)前供奉酒、肉、茶,烧纸火,占卜请求领兵。领兵回来后,大王带领士兵跪拜在操兵场内的案桌前烧纸火、占卜,请求能否开始操兵。
“阿嘟——”大王发号施令,开始操兵。大王持操兵棒在场上巡回追赶士兵,追赶途中大王用所持的操兵棒撬卫士,卫士也用手中的旗杆撬大王,士兵相互对抗,直到把对手撬倒为止。撬倒对手算一个回合。每个回合结束后,大王又带领士兵跪拜在场中心的案桌前占卜、预测能否出征。每个回合结束后收回一种颜色的旗,表示这个方阵的人马可以出征。这样循环撬五个回合,直到五种颜色的旗收完,表示五个方阵的人马都能出征打胜仗。操兵结束后,大王用手拧断母鸡(未下过蛋)的头将鸡扔至庙门,从鸡脖子所伸的方位来预测战事状况和本年村子里的发展状况。鸡脖子伸朝内表示战事不顺利,本年村里发展状况不好;鸡脖子伸朝外则表示战事顺利,本年村子发展状况好。
操兵结束后,村民跳起舞,唱起送男人们出征的歌:“果子是什么果子好?果子是火把节的果子好。年称是什么年称好?年称是今年的年称好”。以此祝愿天下太平,祝愿自己的亲人在征途中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面具(一)
- 2 彝族年
- 3 日记美姑彝年
- 4 彝族民间节日竞技活动
- 5 彝族年来历传说
- 6 彝族民间游戏竞技
- 7 彝族白倮人的龙树、龙衣、荞菜节
- 8 彝族节日之文山篇
- 9 新平彝族赏花节
- 10 彝家“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