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中秋节——尝新会
彝族人的尝新会亦称尝新节,于每年农历八月稻谷成熟时举行,一般由同姓宗族的长者在八月初三至八月十五内任选一日。此日清晨,人们要去稻田中抽选发黄饱满的谷穗,再将谷穗拿回家脱粒,之后置于石碓内舂打脱壳,以用于尝新节祭祀和食用。中午,不论男女老少均按照姓氏的不同相聚于各自的尝新山上,各户自带刚舂的新米和陈年的腊肉,烹熟后先祭祀山神土地,再盛肉食喂家中之狗。彝族人认为在洪水泛滥时代狗游过万丈波涛,其尾上带了三粒稻种给人间,之后人们才得以种稻食米。所以,在过年和尝新节时都要先将将狗喂饱,以示感谢。事毕,以户为单位席地为桌,食用新粮。
此外,在彝族聚居的村寨中,在本年尝新节前生育子女的人家,要由其家人背着新生婴儿给每户都倒一碗泡有红糖的喜酒,以向众人分享喜悦,共庆族内增口添丁。倒酒时也别有讲究,若家中生得男孩,则在酒壶颈部扎一捆蓝线,如生得女孩则扎以红线,由此告知众人出生者的性别。同时,每户主男接过喜酒后,要根据男女性别道喜祝愿。
传说载:相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淹天,泛滥成灾,人世间生灵涂炭,万物绝种。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带着自家的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里漂流,历尽艰辛,最后漂泊到一座悬崖处。到洪水退去,阿笃兄妹藏身的葫芦挂在了马缨花树上,当五更鸡鸣犬吠天破晓的时候,从夭边飞来了一只神鹰,啄通葫芦,阿笃兄妹得以生还。从此人世得以延续。脱险后的阿笃兄妹惊喜地发现,在狗尾巴的绒毛上还粘着三粒谷子,在狗的膀子下还夹着两粒扁豆,原来是洪水到来之前,狗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嘻戏打闹粘上的。由于狗的功劳,世上的五谷粮种没有因洪水淹天而绝种,人的生计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的化身,救命的伙伴。平日里悉心喂养,出门劳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年重要岁时节日特别是尝新节时都要先喂饱狗,然后人才能用餐。
在白族中也盛行着尝新节的习俗,白族话称“因果鼎”,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举行。是时,人们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羊,举行家宴。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白族民间传说认为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当时世上没有水稻。狗漂洋过海跑到天上,在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上下粘满了谷粒,回来浮游天河时,身上的谷粒被水冲洗掉了,仅翘着的尾巴上剩下几粒谷子,带回人间后,才有了水稻。
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杂家巨著《吕氏春秋》中载:“天子乃以犬尝稻”的记载,发现这是远古孟秋之月一种重要的祭神酬报仪式。狗与稻之间的联系虽然只留存于传说之中,但是“以犬尝稻”的仪式仍然保留下来。包括彝族在内的很多民族,在每年尝新节总会先以新米饭祭神祀祖,再盛给狗吃,然后全家人才聚餐。
尝新节还和水稻种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彝族聚居的西南地区水稻的种植历史较早,从考古资料来看,滇池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的泥质红陶上有稻壳和芒的痕迹,并发现有稻谷的遗留。1972年,云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楚雄州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炭化的稻粒和其他农作物。此外,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中亦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里的黑水即金沙江,其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并流经滇川两省。明代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中曾说:“(云南一带)野生嘉禾,不待播种耘耨,而自黍实,谓之天生谷。每季一收,夷人利之。”从以上诸点中都可以看出云南一带的水稻种植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清代《皇朝职贡图》《云南通志》《武定府志》等诸多史料文献中都曾提及彝族人“种稻纳粮”“负米入市”,而这些资料单独强调其有稻作农业,说明此已异于当时周边诸民族的农耕结构,属较为特殊者。据《南诏德化碑》记载当时的南诏境内:“戹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地,下隰树园林之业。易贫成富,徙有之无。家绕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廩。”而《云南志(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中亦提及:“从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土俗唯业水田,种麻、豆黍、稷,不过町疃。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小麦即于冈陵种之,十二月下旬已抽节如三月,小麦与大麦同时收刈。”说明当时南诏境已经存在稻麦轮种的先进耕作形式。同书中还说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悉被城镇蛮将差蛮官遍令监守催促。如监守蛮乞酒饭者,察之,杖下捶死。每一佃人,佃疆畛连延或三十里,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收刈已毕,官蛮据佃人家口数目,支给禾稻,其余悉输官。”而据《新唐书·南诏传》载:“(在南诏时期)然专于农,无贵贱皆耕。不徭役,人岁输米一斗。一艺者给田,二收乃税。”从中可以看出在南诏时农民所收获的粮食按人口数留支给口粮后,均要交归官府,而所支之粮则为“禾稻”。另外,徭役是以一斗米抵扣。这些记载进一步体现了此时的南诏境内诸民族已经有了规模性的水稻种植,而彝族先民是南诏的重要族属之一,自然也就掌握了种稻技术。
此外,在彝族聚居的诸村寨中,到了撒谷种之日,要将杀年猪时留下的腊猪肚煮熟后首先献祭泡好的谷种,祈祷谷种撒入田里后能够风调雨顺、长势顺利。到了谷种发芽并长成秧苗,要于端午节前后移栽至水田,以扩大种植面积,此时需要先“开秧门”。“开秧门”仪式由家中女性长者主持,先折一束石榴花插在田埂之上,象征稻谷像石榴一样饱满,再用一枚鸡蛋和一碗米饭祭祀田公地母,祭毕,参与插秧的众人徒手抓食,不可掉落或剩余。至小满节令要抓紧将所有秧苗移栽完毕,并举行“关秧门”之礼。此日,要烹煮年猪后腿上的瘦肉献祭秧苗,以求到秋收时能够瓢腴钵满。祭祀秧苗后,合家欢聚共食此肉,庆祝农忙告一段落。到了中秋前后,稻谷成熟时前还要由家中男性最长者主持祭祀。祭毕,方能入田收割,若割到不饱满的稻谷要全部集中于一处,合家跪叩于此谷堆前,向粮神谢罪,之后扛于牲圈内饲喂牛马。
水稻是彝族人重要的农作物,也是其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其认为水稻是众粮之神的代表,所以对其的崇拜一直贯穿古今。直至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对水稻的信仰崇拜才逐渐淡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日渐频繁,各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和交融,彝族人的中秋节开始和全国各地一样,于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是日,全家齐聚,之后杀鸡烹煮,并在晚饭前以头、翅、爪祭祀家堂和先祖灵木神像。晚饭后合家围坐于院内庆祝丰收,等待着月亮升起。当月亮升至中空时,由家中主男在院心处设一案台,上置一升新米,内放一个加糖蒸制的荞麦圆饼,并在木升边沿围插三十六炷红香,升外则摆放核桃、板栗和瓜果等,以此祭月。祭月贡品摆放好后,众人由家中主男引领跪于案台前,对月叩首祷告,祈求月神赐福,保佑家中五谷丰登、无病无灾。此夜,家中老小均要等到月亮西斜,之后食净所有贡品方可入睡。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面具(一)
- 2 彝族年
- 3 日记美姑彝年
- 4 彝族民间节日竞技活动
- 5 彝族年来历传说
- 6 彝族民间游戏竞技
- 7 彝族白倮人的龙树、龙衣、荞菜节
- 8 彝族节日之文山篇
- 9 新平彝族赏花节
- 10 彝家“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