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比兴义|古老的彝族文字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且地理差异大。
彝语在语种上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藏语系包括汉、侗傣、苗瑶、藏缅四个语族;藏缅语族包括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和羌语支;彝语支的亲属有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哈尼语等语种。
彝语分布辽阔,地理差异大,因此,彝语同许多民族一样存在方言分歧。据查,全国彝语共分为: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方言、中部方言六大方言区。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区,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语又分为北部次方言区和南部次方言区。北部次方言区含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南部次方言区含东部和西部两个地语区。马边属于北部次方言区义诺土语。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彝文规范方案》,规定彝语北部方言区统一以“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音为标准音,使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得到了统一。
彝族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彝文文字符号表示一个彝语音节,按每个彝文字的读音确定文字的意义。彝族的文字从图画记事、象形文字、会意文字的初级阶段,跨入了表音文字的高级发展阶段,我们目前使用的彝族文字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先进的音节文字。
彝文特点级现状:
彝文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系统。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和圆形。汉史上常用“状如蝌蚪”或如“蛇形”来形容彝文文字的形状。彝文字形结构十分简单,特别是经过规范以后,一画的字就有10个,最繁杂的彝文字也只有8画。彝族文字一般没有偏旁,笔画分主笔和付笔,主笔一般只有一画,占字形结构的中心位置。付笔一画到几画不等,是主笔的附加修饰的符号。书写是先写主笔,再写付笔,主笔和付笔在字意和字音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彝文的笔画多为直折形或宛曲形,行笔多为平拖直拉,平均用力。书写要求首尾齐头,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笔成线,看上去整齐平直,自然流畅,古朴美观。这种写法与形体大概受彝族先民用羽毛、篾片、木签书写的影响有关。
经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确定常用的彝族文字为819个,加上表示次高调音节的文字,常用的彝文字共有1165个,这1165个彝文字是彝文工作者从8000余个老彝文字中总结规范出来的,这凝结着彝文工作的汗水和心血。没有收入《彝文规范方案》的彝文字现在还大量留存于毕摩浩繁的典籍里,成为古老的彝族文字,是我们研究彝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珍贵的文化和史料价值,应继续予以保护和发掘。
后人传说孔子右手造汉字,左手造彝文字,因此,汉字的书写是从右到左,彝文的书写是从左到右。有学者按这一传说和彝文字成方形或圆形的特点,推测彝语源自汉文的六书,说彝文字的形成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距今不过1000年左右。他们试图以汉字的象形、会意、指示、形声等造字系统来诠释彝文的成字过程,然而彝族的文字已经突破了造字时期的作用和意义,他与汉字的表意系统纯属两个文字范畴,又与纯表音的文字有所区别,发展成为表音的音节文字。因此,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结果都无法自圆其说。也有学者认为,彝文起源于上古,彝族是上古时期氐羌部落的后裔,彝文源自于远古的氐羌文字。也有人说,彝文与西夏文、商周的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彝族文字和汉字都源自远古时期,只有同源关系,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引用人类最初源自高原的学说,以及通过彝文与汉文、与朝鲜文、日本文字进行比较,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目前,学术界仍然众说纷纭,对此争论不休,给彝族这一古老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彝文早期研究:
早在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就深入彝区,对这种神秘的文字着魔似地进行发掘和研究。一八九八年,他以彝、法两种文字在巴黎出版了由他翻译的彝文典籍《宇宙源流》一书,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绍了彝族的文化,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一九0 九年,他又在巴黎编纂出版了第一部法彝字典——《法、倮字典》,成为外国人士研究彝文和彝族文化的工具书。受他的影响,法国学者亨利•科尔迪埃也来到了中国。他深入西南彝族聚居地区,对彝族的文字和彝族文化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九0七年,亨利•科尔迪埃在法国巴黎《通报》发表文章,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彝族及其文化。从保罗•维亚尔、亨利•科尔迪埃开始,许多外国人就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深入彝族地区,对彝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国彝族文化成为外国人研究的对象,世界关注的焦点,彝族的文字和彝族的文化也从此走向了世界。
一九七三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郫县发现了一件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的铜戈,铜戈上有神秘的文字符号。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秘的文字符号,是一种与汉字迥异的古老文字,断定属于古代巴蜀文字,当时没有人能够破译。《凉山彝族奴隶制》编写组的同志前往识别,他们确能按彝文的识读方法破译了这些神秘的文字。同样,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彩陶红质黑纹,钵口上刻画着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符号。这些符号与贵州威宁中水出土的陶文刻画惊人相似,其年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凉山和贵州的彝文工作者,分别识别出了其中的部分符号和文字。这不能不让世人感到震惊,也不得不让世人对彝族为一古老的文字刮目相看。目前,学术界将彝文起源的年代初步确定在8000——10000年左右,成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彝文传说及早期记载:
对于彝文和彝族文化的发展,大小凉山地区还有这样的一则传说。传说著名毕摩毕阿斯拉者的儿子拉则格楚隐居山林,潜心整理彝文经卷,其母不知其故,故意跟踪,泄漏天机,导致格楚没法完成经卷,至使彝族失去了医治麻疯等病的药方,令后人为此追悔不已。阿斯拉者及其儿子格楚,成为彝族毕摩中的集大成者。从阿斯拉者、格楚的谱系推算到现在有二十八代,我们按每30年为一代计算,距今约800——900年左右,约在元朝初期。从现存的彝文典籍大多成书于明代看,彝文发展到明代时,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现存最早的彝文碑刻是在贵州大方发现的用彝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千岁衢碑记》,成字于明代嘉靖丙午年(1546年),距今458年。贵州罗甸水西地区发现著名的彝文刻本《劝善经》,其成书也是在明代。全书2290余字,是一部大型经卷。在贵州还发现了距今519年的现存最早彝汉铭文铜钟。在云南楚雄地区还发现了成书于明代,比《本草纲目》成书时间还早十二年的彝文药书。据马学良先生在1985年前的统计,彝文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典籍多达659部,1000余册。其内容涵盖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历算、宗教、祭仪、占卜等。解放后收集编纂的《西南彝志》就是其中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彝文巨著。全书共二十一卷,400多个标题,37万余字。包括现在大量留存于民间的文学,故事和经文,其大部分成书也都在明代。
彝文是一种非常先进,又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字,是彝族的先民们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彝文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整理和规范了彝族文字,翻译了大量的典藉,丰富了彝文资料。在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文字广泛应用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彝语文获得了新的生命。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文
- 2 彝族汉姓来源
- 3 彝族文苑中的奇葩:彝文碑刻
- 4 三官寨及其彝文古籍
- 5 毕摩经书:洞开彝族先民“记忆库”...
- 6 十三代内子孙有称谓
- 7 彝族名词解说之“阿加”
- 8 “克智”:口头论辩
- 9 彝族尔比以及类别
- 10 “勒俄”:史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