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彝族文化烙印:彝族的碑文
【摘要】彝族碑文数量多,内容丰富。目前整理出来的一些彝族碑文有很多是关于彝族地区历史、文化、宗教等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开展逐渐深入,彝族碑文的历史、文化价值引起人们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
【关键词】彝族;碑文;价值
“碑”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周朝,西汉时期开始有碑刻文字。碑的碑身部分多为长方形石块,故又称碑版。上有碑首,又称碑额;下有碑座,又称碑趺;碑的正面称阳,背面称阴,左右叫侧。按照惯例,碑额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但也有碑阳和碑阴各刻一文的,有碑阳刻不完接到碑阴的。
南诏德化碑
碑铭根据不同用途可以分为墓碑、谕祭碑、封诰碑、记功碑、寺庙碑、塔楼碑、祠堂碑、宫殿碑、地产碑、桥道碑、进士碑、下马碑。
广义的碑用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的话说就是“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这里的“碑”便是一切有文字的石刻和线刻图画碑的总称,包括墓碑、功德碑、记事碑、题名碑、典籍碑、造像碑、宗教碑、书画碑、地图碑,还扩展到与碑相似的碣、摩崖、界石、井栏题记等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狭义的碑是指很多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种类中的一种,这类碑上刻有文字,具有一定标准、规格和尺寸。
彝族石刻文献的内涵应该有以下两个要素:载体形式是石头;具有民族特色,即石刻文献的内容记载、反映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宗教、习俗等各方面内容。据此,可以把彝族石刻文献界定为反映彝族民族内容的以石质材料为载体的书写历史、记录事情的各类材料。
1 彝族石刻文献的内容
彝族石刻内容丰富,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①日历碑,如《母虎日历碑》,碑为彝文书写,原位于云南西南涧县虎街山神庙内,后被移供于南华县兔街乡摩哈苴何家小村山神庙中。碑高32厘米,宽22厘米,中部大字为碑题,碑题两侧小字从左读起。
②书箱刻图,箱长38厘米,宽26厘米,高27厘米,其正面及左右两侧分别阳刻有图文。
③源流碑,如云南寻甸县光绪五年(1879)的《安姓籍贯源流碑》。
④山界碑,如《咪哩莫山界碑》,武定发窝乡分多村公所咪哩莫村境一个坟山上的一块坟山界碑,界碑是用沙石刻立,高42厘米,宽34厘米。
⑤地契石刻,如位于贵州织金县木汪乡保山村的《宣慰岩石刻》,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錾刻。这块碑長107厘米,宽87厘米,离地面5.3米,彝汉文合璧,部分文字残损,现尚能辨认彝文905字,汉文64字。
⑥山神碑,如武定县《矣赤丹彝村山神碑》。该碑上部为一石虎,左右配有彝文对联。碑高32厘米,宽36厘米,背面用彝文刻有“皇帝宣统二年重立”直书字样,字体小且刻划肤浅,细辨才能识读。
⑦纪事碑,如位于大理太和村南诏德化公园的《南诏德化碑》,为云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碑之一,碑文讲述了南诏王阁罗凤被迫叛唐投向吐蕃的经历。
⑧墓碑,根据刻写文字的类型可分为纯彝文墓碑石刻、纯汉文墓碑石刻和彝汉双文墓碑石刻三种。《万宗铺彝族凤氏祖茔墓碑》,此碑位于武定县万德乡万宗铺村彝族凤氏祖茔。碑高60厘米,宽32厘米,刻有彝文53字,从右至左读。
⑨宗族祠堂碑,《左氏祠碑》是这一类碑的代表,此碑立于清光绪年间,位于大理州南涧县。碑石汉文书写,保存比较完好。碑文主要记载了这个地方左姓家族的宗族源流。
⑩寺庙道观碑,如《重修窥山青霞观碑记》,碑文主要记述的是重修道观的事情和重修道观的功德,为汉文书写。位于窥山的魏宝山云隐寺的《云隐寺碑记》,是了解佛教文化在彝族地区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11)告示碑的代表是大理祥云县的《祥云县十二关长官司告示碑》,通过题目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告示,告示内容:因为水源灌溉引起的纷争,经由长官调停立碑纷争才得以平息。
(12)界碑,楚雄元谋有两方清代界碑,碑文内容:四川和云南地界的划界标识。
(13)村规村约碑,这类碑文主要是一种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章程的条约,很显然是一种民间的约定。
2 彝族石刻文献的作用
2.1 历史研究价值
彝族碑刻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材料。《南诏德化碑》是云南省最大的一块唐碑,碑文中详细记录了天宝之战的详细过程及其因果。碑文还记载了南诏时代云南的很多情况,如城池的规模、官职的体例、农业、畜牧、经济、纺织业等均有涉及,甚至还记述了温泉疗疾。其碑阴题名以及职衔对研究南诏的职官制度、唐代云南民族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碑是研究南诏风俗、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不可缺少的材料。
2.2 民族特色
位于云南禄劝县彝族苗族自治县的镌字岩《罗婺盛世史》,刻在掌鸠河畔的峭壁上。四周有围饰图案,刻文从左至右书写,石刻长206厘米、高80厘米。每段首起抬头两字,共4段581字。该摩崖记述了从宋代的罗婺部(武定凤氏土司),有着紧密父子连名的共14代350多年间的兴盛史。据有关内容的汉文史志记载和碑文内容及所载代系,可以推测该摩崖镌刻于明嘉靖十年(1531),迄今460多年。碑文中包含了祭祀、战争、庆典以及同朝廷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生活情况等内容,对研究当地、当时彝族的生产及其生活状况、婚姻制度、迁徙发展、政权变动、宗教习俗情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镌字岩《罗婺盛世史》
2.3 对古代少数民族天文历法具有重要研究的价值
彝族石刻文献内容记载了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为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历法。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了著名的《彝族十月太阳历》。现保存于云南南华县属彝村山神庙供奉的《十二兽历碑》彝文书有“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为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2.4 文学研究的价值
许多彝族碑文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信息,还给予了我们丰厚的文学滋养,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南曲靖的《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这两个碑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并且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爨宝子碑》碑文文笔华丽,音韵流畅,气势磅礴。这种琅琅上口、读起来气势宏伟的六朝骈文,创造了中国碑体文学的先河。骈文在南诏《德化碑》里也是无处不在的。从两爨碑到南诏德化碑,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发展和流变。
2.5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思想中历来重视“忠”“孝”。在《尚书》中最早使用了“孝”的概念,“克谐以孝”。《万宗铺彝族凤氏祖茔墓碑》位于武定县万德乡万宗铺村彝族凤氏祖茔。该碑高60厘米,宽32厘米,刻有彝文53字,从右至左书。刻立时间为清乾隆三十年(1765)三月初三日,迄今有230多年。碑文如下:“母贤儿孙亦贤,贤子沙定贤孙尼沙牛共同祭奠。此乃阿索夫妇墓,诚祈荫祐儿孙世代享高寿。大清皇帝乾隆三十年(乙酉年)树绿月(三月)初三日立。”碑文反映的就是传统的孝文化。如《礼记·中庸》所说:“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事死”之“孝”,则主要体现在葬和祭之礼。文中的碑文所反映的是“事死”之“孝”。碑文內容虽短,但是反映出的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彝文碑刻内容的涵盖面很广,彝族碑文是研究彝族文字、文学、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碑文是研究彝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历史、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及民族关系史等不可多得的资料。从现在研究的彝文碑刻来看,明以前基本上是单纯的彝文,明清两代基本上是彝汉文合璧,这说明两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参考文献
[1]朱崇先.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叶昌炽撰,韩锐校注.语石校注·卷三[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
[5]金其桢.中国碑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6]朱琚元.彝文石刻译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7]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8][出版者不详].尚书·尧典·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王世明.论语之学而为政[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10](清)程树德.论语集释·为政上·卷三[M].程俊英,蒋见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原标题:《彝族碑文略论》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文
- 2 彝族汉姓来源
- 3 彝族文苑中的奇葩:彝文碑刻
- 4 三官寨及其彝文古籍
- 5 毕摩经书:洞开彝族先民“记忆库”...
- 6 十三代内子孙有称谓
- 7 彝族名词解说之“阿加”
- 8 “克智”:口头论辩
- 9 彝族尔比以及类别
- 10 “勒俄”:史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