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彝族文化的珍贵史料——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
文献遗产名称: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
文献数量:55部(册)
文献形成年代:1755年至1984年
文献保存者:贵州省毕节市档案馆、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共55部(册),其中,《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物始纪略》等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彝文古籍珍品。档案绝大多数为存世孤本,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算术、生物等,蕴含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宇宙人文论》星宿图
档案以羊皮、牛皮、麻布等为封面材料,以白皮纸为正文材料,使用彝族古文字(以下简称“古彝文”)书写,反映了古代彝族对宇宙和人类万物起源的认知,记载了西南地区彝族人民的发祥、发展、迁徙、分布以及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巩固西南边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历史。同时包含了彝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远古文化、民族政权方国文化(如古滇国文化、古夜郎国文化、古蜀国文化、古罗殿国文化、毗那自桤国文化)、土司文化(如水西文化、乌撒文化、普安文化)等丰富内容。
《宇宙人文论》天地运行图
古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cuàn)文”“韪文”“倮倮文”“夷经”等,彝族自称为“能苏苏那”“阿哲苏”“俄索苏”等。它是一种古老的、自成一体的自源文字。历史上我国民族文字共有30余种,多数为借源文字,即借助于其他民族的字母、形体、笔画、结构创制的文字,而古彝文属于自源文字。关于其产生的时期,现在还没有定论。但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土陶器及残片刻划符号、洛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三星堆遗址出土金枝上的古蜀图语、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贵州威宁中水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陶器刻划符号等,都与古彝文相同或非常近似,并且大部分可以用古彝文识读。2009年,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研讨会在香港召开,会议邀请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最终形成的《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评鉴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指出,古彝文可以与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而且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中唯一至今仍被传承使用的文字。据《彝族源流》记载:“哎哺传十代,哎哺好女根,传到娄师颖……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连写在锦上,锦上花琅琅,书卷好比日生辉,图画好比月生光。”此外,《西南彝志》《物始纪略》《勒俄特依》等古籍中都有彝族文字产生于母系社会的记载。这些充分说明,古彝文的产生年代十分久远。
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本土文字的原创性与文献典籍的丰富性而言,该档案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做好古彝文档案的征集、保护、研究及传承工作,对于赓续中华文脉,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史,彝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载:《中国档案报》2024年8月2日,总第4170期;供稿:第四版。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文图来源:中国档案报、国家档案局。
所属专题:
毕节彝学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文
- 2 彝族汉姓来源
- 3 彝族文苑中的奇葩:彝文碑刻
- 4 三官寨及其彝文古籍
- 5 毕摩经书:洞开彝族先民“记忆库”...
- 6 十三代内子孙有称谓
- 7 彝族名词解说之“阿加”
- 8 彝族尔比以及类别
- 9 “克智”:口头论辩
- 10 “勒俄”:史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