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红河:绚丽多彩的红河县彝族服饰
服饰记录着民族的文化,红河县彝族的服饰多样,纹样更是多姿多彩,下面来看看红河县彝族各支系的分布和服饰。
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据史料记载,彝族源于氐羌族群,西汉时期称昆明人,居住在今滇池和洱海之间。唐代称“乌蛮”,元明时期称“罗罗”,清代称“倮倮”。建国后统称彝族。
红河县的彝族,由石屏、建水、元江等地逐步迁入。红河县彝族人口为34060人,占红河县总人口的11.97%。红河县有“尼苏”“濮拉”两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大羊街乡、浪堤镇、车古乡、乐育镇、宝华镇、甲寅镇、石头寨乡、阿扎河乡、迤萨镇,多居住在开阔向阳的半山区或河谷山梁。
尼苏支系服饰
红河县的彝族尼苏支系,分布在红河县车古、大羊街、浪堤、乐育、宝华、甲寅、石头寨、阿扎河等乡镇。
尼苏男子服饰:
“尼苏”男子传统服饰多尚青色,穿矮领紧袖右衽衣或对襟衣,银币纽扣,下着扭裆打折长裤,头缠1丈余长的青布包头,穿绣花布底凉鞋。逢年过节喜欢穿对襟绣花马褂衣,儿童一般戴银饰镶边猫耳帽,老者戴瓜皮小帽或裹青布包头。
尼苏女子服饰:
分布在红河县车古乡车古大寨的彝族“尼苏”女子,传统服饰因刺绣精美的红绿花纹图案,故有“花彝”之称。
衣装上绣龙凤花卉图案,并镶缀银泡。工艺多施于背部、肩部、胸部、襟边、衣袖、衣领、腰带、鞋面等明显部位。图案一般以名贵花卉、飞禽走兽、昆虫鱼儿等组成,如牡丹花、荷花、桃花、八角花、蕨藤、葫芦;麒麟、凤凰、蛟龙、蝴蝶等。
分布在大羊街、浪堤、乐育、宝华、甲寅、石头寨、阿扎河等乡镇的彝族“尼苏”支系。
女子婚前编独辫垂于身后,戴银泡公鸡帽。婚后将发辫扭髻于头顶,缠青布大包头,有的戴用银质或锑质缝制的大盘帽。
彝族尼苏支系女子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头到脚都戴有饰品,灿烂夺目。晶莹华丽首饰缀于头、耳、领、肩、胸、腹、腰等部位。头戴布满银泡的公鸡帽,耳有耳环,手有手镯,指有戒指,项有项链。
濮拉支系服饰
“濮拉”又分“黑濮拉”和“花濮拉”,其支系自称有“尼苏颇”和“濮拉颇”,他称有“罗罗”“倮倮”“哈窝”“窝濮”“干濮拉”;“花彝”“水濮拉”“花濮拉”“黑濮拉”等。
濮拉彝族人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均有较大差别。主要分布在迤萨镇和大羊街乡的28个自然村。其居住地区比较分散,多居于气候炎热干燥的低山梁子。其女子服饰差别较大。
彝族濮拉支系的黑濮拉主要居于迤萨镇安邦村一带。女子头饰结发辫于顶,头罩圆形青布包帕,左右缀花结丝带,上穿青蓝色或黑色右衽小领紧袖衣,套小褂,下穿黑色长裤,未婚女子和已婚妇女的着装没有明显差异。
彝族濮拉支系的花濮拉,主要居于大羊街乡大梁子坡一带。“花濮拉”女子着装十分花俏,头饰蓄发盘髻以红布包头,喜欢在前额包头边系一束红缨点缀。衣装满身花锦,鲜艳夺目。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本文内容图片整合于:红河县民宗局。
图文来源:梦想红河微信公众号,编辑:李娟;审核:何燕强。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