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红河州彝族志》的四个结合五大特色价值

作者:云平 发布时间:2022-06-23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摘要:以史为鉴,明察盛衰。在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演进过程中,七彩云南的缩影红河州呈现出古老文化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优秀素材。《红河州彝族志》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载体,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交流脉络,反映了红河州彝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地理、节日习俗、生产生活、语言文字、医药卫生、天文哲学、文学艺术等。这部汉文史料和彝族文献、考古及田野调查材料相结合的专志,经过认真编纂、审定补充,形成了用得成、留得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专志巨著。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红河州彝族志》共79万字,于2021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按照《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要求,专志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红河州彝族的历史社会发展过程,用彝族历史社会发展演变脉络抢救展示了地方文化。根据“纵不断线、横不缺项” 的原则,纵贯古今,上限溯自彝族先民文化活动有据可考之时,下限至2015年12月31日。以章节目体形式横列门类,囊括众学科,设凡例、概述和大事记,主体内容24章,志尾设附录、后记。采用述、记、图、录等体裁,珠玑连串,一气呵成。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书具有四个结合、五大价值特色。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四个结合特点

(一)多学科结合,全面系统展示

本书以红河州彝族历史文化脉络为纲,用专志结构模式,通过采录考古资料、古今地方志、中共地方党史、各种统计数据、彝学研究成果、彝族文献翻译内容、田野调查材料等。建国至2015年的内容,遵守大局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纲目服从大局,叙述准确,案例具体可查。使志书达到了“存史、资治、育人”的价值作用。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左图)3~5万年前个旧阿邦人头骨化石,(右图)1万年前蒙自人头骨化石

(二)汉文献与彝族文献相互验证,内容详实具体

红河州的彝族历史文化,明、清以后才大量出现在地方志书和文人墨客的笔下,但不系统。特别是历史文化地名和其他文化内容,受彝语影响和历史的局限,出现曲解真实内容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方面,本书通过各种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互相参证,提出了符合历史文化事实的说法,厘清了不少学术误区。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书面材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保障史料的真实性

彝族与彝语支民族和汉民族之间,历史上交叉互融、难分彼此。“盐巴辣子一臼冲、哈尼彝族一娘生”的谚语在彝族和哈尼族中扎下根。相同家族祖先的张、李、刘、杨等姓氏,在上世纪50年代划分民族时,居住河谷坝子的多数识别为汉族,居住山区半山区的列为彝族。如,本书在采录石屏哨冲罗氏彝族文献家谱翻译材料所涉及的迁徙路线时,同时采录了罗氏口传迁徙史。彝族文献家谱迁徙史是修订家谱时记载的彝族先民迁徙史,从第一世始祖开始父子连名制到36代六祖分支,记录到罗氏入赘改彝姓彝名,本家族彝汉姓者、阿、波、拜、罗、矣、期、额、系、瓒、普、井、努、哉、鲁、查、希、基、邑、年、所、早、景、杜、左混用,至道光年间固定用“罗”为姓。按续谱民俗,直到光绪年间家谱用字从纯彝文、彝文为主汉文夹杂(嘉庆年间)、汉文为主彝文较少(咸丰年间)、只写汉字(光绪年间)四个变化阶段。口传迁徙史是罗氏于明朝时期入赘彝家,按汉姓罗氏祖先从内地迁徙入滇路线记录。两份材料保留,有助于彝汉交融历史的真实反映。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左图)泸西西汉青铜手镯,(右图)泸西汉青铜立虎扣饰

(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抢救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红河州彝族呈大聚居小分散,内地市县多于边疆,山区多于坝区,农村多于城镇。按语言分南部方言、东南部方言、东部方言,近20多个土语、次土语。上世纪90年代,在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丛书·彝族卷》带动下,《红河彝族辞典》编纂工作专家组把红河州彝族归为尼苏颇(他称花腰、三道红、母基)、濮拉颇、阿细颇、阿哲颇、撒尼颇、阿务颇、诺苏颇(他称大黑彝)、斯期颇(他称小黑彝)、葛颇(他称白彝)、腊鲁颇(他称香堂)、倮倮颇、阿普颇、 勒苏颇(他称山苏)等。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方言、各支系,或同一支系不同地域所保存的传统文化不同,给编纂综合带来考验。诸如服饰、节日习俗文化,本志书采取突出共性、按支系或区域保留差异性的方法,达到“存史”的目的。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弥勒高甸狮子山红石崖铜釜型崖画

image.png

高甸燕子形崖画

二、五大价值特色

(一)《红河州彝族志》填补了地方志空白 

红河州的彝族,清朝以前散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元史·地理志》《明·天启滇志》和郦道元《水经注》及《徐霞客游记》等书里面。元朝在滇南彝族核心区建水设临安路,明改临安府,清朝初年地方政府组织编纂府志、州志,红河州的彝族按行政区划才纳入介绍范围。但仅局限于风俗生活、服饰等简单方面的内容。民国年间地方志书和个人的作品涉及彝族历史文化比较多,建国后各市县志书和州志对彝族分章节介绍。《红河州彝族志》是红河州11个世居民族中编纂出版民族专志的首创,填补了地方志的空白,拓展了地方文化研究空间,提升了红河州的知名度。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乾隆五年云南抚都院彝汉文特示

(二)《红河州彝族志》丰富了彝学学科内容 

在《中国彝族通史》《中国彝族大百科全书》等滇川黔桂彝学界合作研究出版的重大课题基础上,世居红河州一百多万彝族的历史文化如何用志书形式留存下来,这是红河州彝族干部和学者考虑的问题。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红河州、楚雄州、毕节、大理、昆明、玉溪、文山、普洱、六盘水、临沧,这11个地州市的彝族人口分别超过了30万人。就目前来看,以地州级为单位组织彝族志丛书的编纂出版,红河州是第一家。单一民族专志的体例必须符合志书的要求,时间纵向的历史文化脉络必须符合民族历史发展事实。志书比专著、普通丛书要求更高,参考价值、应用价值方面更突出。《红河州彝族志》的出版,拓宽了彝学视野,丰富了彝学学科内容。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临安府毕摩会考时盖有府印的彝族文献

image.png

纳楼土司印章

(三)《红河州彝族志》展示了彝汉和谐发展历史 

汉藏语系的汉彝两个民族,从文化现象上看,甲骨文和彝文的关系、彝语与汉语的亲属关系、中国传统道教与毕摩教的关系都具有同源异流的脉络。从民族形成方面说,西汉时的彝族先民由云贵高原土著民族融合南下羌人和西迁濮人及中原人而形成。蜀汉、魏、晋、南北朝,内地富豪迁入彝区成为大姓者逐渐增多,彝族首领受内地文化影响变成夷帅的也在这个时候。这一时期,大姓与夷帅协调治理南中地区。唐宋时,彝区先后出现了南诏国、大理国、自杞国地方政权。“宋挥玉斧”把大渡河南面视为可有可无之地,元跨革囊平定大理国、自杞国,云南真正以“省”的级别进入中央版图。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1950年10月3日晚,宜良专区弥勒县第五区区长龙介仁向毛主席敬献锦旗

明洪武年间开始,军屯、民屯、商屯相继在红河彝区推行。明清两朝,由于原因多种,汉民自主迁入彝区或入赘彝家的不少。如,嘉庆年间抄录彝族文献《母书》的李万春,祖先居住上海松江府,锻刀剑为业,因种种原因迁入临安苏租(今建水盘江),后向彝族毕摩学习礼仪经书,成为毕摩。又如开远小龙潭孔荣昌,其墓碑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彝汉文对应叙述家族简况。说孔氏迁入彝区成为彝人等语。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红河州,如果以建水文庙儒学为标志,元朝是彝文化走向汉文化的开始。以父子连名制的彝名转变为固定姓氏的汉名来说,明朝是彝变汉的开端。本书用彝族文献家谱内容和田野调查、家族墓碑考察材料,介绍了明清彝汉文化融合情况,反映了彝汉和谐共融的历史面貌。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抄于清嘉庆年间的五色木命图

image.png

抄于清初的十卦十月太阳历历周转图

(四)《红河州彝族志》具有资治育人作用 

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事为鉴明成败,以人为镜识荣辱。《红河州彝族志是以彝族历史文化为主线反映红河州远古至2015年的专志。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书从专志的角度真实记录了红河州彝族各方面的历史变化、发展脉络,用详实的史料、真实的事件把24个方面的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促进地方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咨询作用。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红河州彝族志》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探索出新路径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下文提出“救书、救人、救学科”以来,中华文化抢救工程成为丰富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手段。民族文化遗产如何抢救保存,特别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如果不抓紧抢救,受网络化冲击的弱势群体的文化,随着老文化工作者退出历史舞台,部分重要遗产将在几年内消失。面对文化濒危或消失,本书在参考地方志书、史料、个人著作的基础上,大量采用了彝族文献翻译成果,考证论证基础上纠正了许多历史上的学术误区。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红河州彝学学会部分成果和奖状

这部汉文史料和彝族文献、考古及田野调查材料相结合的专志,经过认真编纂、审定补充,形成了用得成、留得住,具有“百科全书”内容的地方民族专志巨著。在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中,探索出了新的路子。 W1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云平,红河州彝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红河州彝族志》丛书主编。

所属专题:

红河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