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闻一多学生梁伦:命名“阿细跳月”并将其推向世界舞台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03-11 原出处:彝族人网综合 点赞+(13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阿细跳月,又称彝族大三弦舞,是流传于云南省弥勒、石林、泸西、宜良、陆良等地彝族阿细和撒尼支系的彝族传统舞蹈。阿细跳月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它是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j2.jpg

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片来源:弥勒市文化和旅游局)

阿细跳月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多在祭祀、节日、盛典时表演,具有较强的自发性、自娱性和群众性。它集歌、舞、乐于一体,有规范的舞步和套路,其舞蹈可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舞步包括踹脚跳、鹤步单腿跳、弹跳步、跑步跳、转身跳、拍掌跳等形式,音乐为宫调式大三度五拍节,起舞时以大三弦、大中小竹笛、小三弦、三胡、月琴、唢呐、哨子等阿细民间自制乐器伴奏。阿细跳月节奏热烈欢快,动作豪放粗犷,舞姿矫健飘逸,韵律强劲,气势恢宏,具有较强的感召力。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iaod8.jpg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片来源:弥勒市电视台)

阿细跳月起源与发展

阿细跳月起源于弥勒县西山地区,传说起源于南诏国时期,其来历无明确文字记载。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阿细跳月”起源形成的动人故事。有源于“天火之灾”、“钻木取火”“爱情”、“战争”、“劳作”等之说。透过各异不同的传说,可或隐或现地窥觊到阿细跳月的源起、发展、演变的轨迹。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dd7.jpg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迁衍中,“阿细跳月”历经了“跳劳作”(种地、扑火)——“跳胜利”(捕猎、战争)——“跳火神”(祈求平安)——“跳农神”(庆丰收)——“跳自由”(婚姻、人生自由)——“跳欢乐” (阿细跳乐)——“阿细跳月”(跳幸福、跳健康、跳太平)的演变发展过程。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国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阿细跳月在弥勒和石林的彝族阿细和撒尼人之间迅速传播开来。其舞蹈形式和动作也不断得到变化和发展。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xd5.jpg

(图片来源:弥勒阿细人)

阿细跳月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跳乐,男女老少皆宜,可同场起舞,为2/4节拍,舞步简单;发展到第二阶段时,男女只独脚颠跳,为5/4节拍,即为现在的阿细老人舞;发展到第三阶段为青年舞,动作和乐曲热烈奔放,为男女青年对舞。阿细跳月是的助舞乐器主要是笛和大三弦。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名称的来历

虽然阿细跳月的历史起源没有明确记载,但“阿细跳月”这个名字的来历是有明确记载的。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者杨杨的著作《大学之光——行走在云南深处的西南联大》一书中,就有一个章节生动记录了“阿细跳月”的命名缘于西南联大的一批师生到弥勒西山的采风活动。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n2.jpg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5年,闻一多先生和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西南联大学子来到弥勒西山,他们在月朗星稀的夜晚看到了阿细人跳大三弦舞,热烈而奔放。当时人们将这种舞蹈叫做“阿细跳乐”,由于彝族阿细人白天忙于田间地头,只有夜晚在月光下跳舞,一个名叫梁伦的大学生忽然来了灵感,提出把这种常在月光下跳的舞蹈叫做“阿细跳月”,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由此就把“阿细跳月”这个名字定下并流传开来。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y1.jpg

(图片来源: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梁伦感受到“阿细跳月”的魅力之后,于是开始深入阿细人之间,对阿细跳月进行创作和改编。经过舞步的不断改创和规范,乐曲方面也不断提高完善。
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梁伦成长为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家、舞蹈理论家、舞蹈教育家。他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改编了民间舞蹈《阿细跳月》、《撒尼跳鼓》等。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l1.jpg

(舞蹈编导家梁伦先生)

阿细跳月大事记

1945年,梁伦等西南联大师生在弥勒西山采风,在月光下欣赏到了当地的“阿细跳乐”,提出命名为“阿细跳乐”,从此,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阿细跳月”,名声远扬,蜚声中外。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6年,“阿细跳月”首次跳出彝家山寨,在云南省圭山区彝族旅省学会主办的“夷族音乐舞踊会”上大放异彩,闻一多先生看了表演后说:“从这些艺术样式中,我们认识了这个民族的无限丰富的生命力”。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周年之际,“阿细跳月”作为西南观礼代表团的重点节目进京演出,第一次跳到北京,跳进中南海怀仁堂。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iao6.jpg

(1950年10月在阿细跳月中南海怀仁堂演出)

1951年,著名舞蹈家梁伦先生改编的舞蹈《阿细跳月》,参加柏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阿细跳月”第一次走出国门。随后几年,又跳到了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参加了诸多重要演出。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3年,梁伦第一次带“阿细跳月”节目到波兰华沙,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阿细跳月”获得了金奖。至此,阿细跳月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发扬光大,生生不息。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5年,“阿细跳月”再次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之后,共青团中央曾把“阿细跳月”列为全国推广普及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阿细跳月”得到了广泛的传播。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初,“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写进了我国基础音乐教材中。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t9.jpg

(钟鹤森/摄)

1992年,弥勒县组建“阿细跳月艺术团”,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县级农民艺术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之后,又赴湖北、北京等地演出。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大展风采。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dd10.jpg

(黄光平/摄

2000年,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第六届亚州艺术节、2010年上海国际旅游节、2011年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阿细跳月”一次又一次展示了其艺术魅力和风采,再次证明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定义。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dd11.jpg

(黄光平/摄)

2008年6月,“阿细跳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弥勒县将每年的8月7、8、9日确定为“阿细跳月节”,2015年“阿细跳月”被列为红河州“四大民族节日”活动之一,正式更名为“阿细跳月民族节”。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代需要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它是彝族阿细文化的千年积淀精髓,贯穿在阿细人世世代代的血脉中、骨髓里。穷也乐,苦也乐,体现了阿细人乐观、豁达、豪放的性格特征。“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这就是“阿细跳月”的强大感染力。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xd4.jpg

(图片来源:弥勒市文化和旅游局)

新中国成立后,激情似火的阿细跳月,跳到了全国和国外,曾经先后参加国庆庆祝活动演出,世界青年联欢会,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演出,中国艺术节等以及一些重大运动会,博览会上的演出。真是“跳的山欢水也欢,跳的云舞天也旋,跳的百鸟飞来看,跳的满山茶花开”。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l3.jpg

(图片来源:弥勒市文化和旅游局)

截至目前,弥勒市共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弥勒阿细跳月民族节”活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阿细跳月”让人忍不住为之而驻足,陶醉在“阿细跳月”的优美旋律中,久久不能忘怀。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ang12.jpg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片来源: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如今的“阿细跳月”,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元素,这是彝族人紧跟时代发展,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自信,展示幸福快乐,讴歌祖国繁荣昌盛的一曲赞歌。Q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素材来源:弥勒市融媒体中心、弥勒阿细人、弥勒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学之光——行走在云南深处的西南联大》、《阿细跳月》等。

【声明】本文的素材资料从公开的互联网平台搜集,并经过彝族人网综合整理,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相关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媒体,著作权人如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