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学者

学者档案:罗国义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06-2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罗国义(1910—1986年)彝名拟陇·阿哲,《爨文丛刻》翻译者罗文笔的幼子。早年随父攻读《诗》、《书》,兼习彝文典籍。因家庭信仰基督教,15岁时经教会介绍到重庆华西三育学校勤工俭学。历时三载,因家贫休学,受教会指派到云南省的昆明、大理及滇西各地传教达12年。1942年春,为赡养父母才返回贵州。1943年任家乡富乐彝民小学校长。此时国民党粮食部专员何育京,要罗文笔用彝文为他翻译蒋介石著《中国之命运》一书,但罗文笔已双目失明,又碍于无法推卸,只得口授译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书终未译就。罗国义在这项未完成的翻译实践中,吸取了他父亲的翻译经验,彝文翻译的造诣大有提高,为其后半生献身于彝文翻译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他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OK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1年5月,以费孝通为团长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大方,县民委请罗国义手书彝文锦旗为赠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彝族文字第一次在大方引起了人们的注目。OK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5年5月,中国科学院费孝通教授偕王静如教授率领贵州民族研究工作队到毕节,当时为了研究彝族历史的需要,在毕节筹建了彝文翻译组,罗国义受聘主持翻译工作。经过11年的时间,他与赫章县的王兴友经师译就彝文典籍《阿者后裔迁移考》、《水西传》、《水西制度》、《泸组记略》、《吴三桂入黔记》、《水西地理城池考》、《洪水泛滥史》及长达50余万彝文誉驰中外的《西南彝志》等彝族历史重要文献。OK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翻译组被解散,罗国文被迫回家务农,但他仍未放弃继承和发展彝族文化遗产的事业,劳动之余,自励奋学,整理了他长期在翻译岁月中积累起来的7000多古彝文单字,为以后编纂《彝文字典》创造了有利条件。OK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7年秋,应中国科学院编写《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需要,毕节地区民委恢复了彝文翻译组,他再次受聘主持翻译工作,译就了《奴仆工匠记》及彝族哲学名著《宇宙人文论》,编写了古彝文在历史上开拓性的第一本《彝文字典》和收入了3000多常用词的《彝汉常用词语》等工具书,并且还承担了《西南彝志选编》(汉文版)的总编工作。OK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1年4月应中央民族学院的邀请,赴北京清理由国家搜集在北京图书馆及民族文化宫等单位的彝文藏书两千余部。1982年4月至7月,在京担任《爨文丛刻》增订本和《宇宙人文论》两书的校对、审定工作。同年9月被中央民族学院聘为彝族历史文献班的教师。在这段时期,他还为国内外学业者译释了不少彝文考古资料。OK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8月,罗国义由北京返回贵州途中,偶罹沉疴,经治疗无效,于1986年3月逝世。罗国义毕生生活严谨,禀性淳朴,不计个人得失。自50年代从事彝文翻译工作以来,他以继承和发展彝族文化为重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业务知识,从他所遗下的工作及生活日记中看,历历皆然。OK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