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2014年4月2日,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毕摩文化传承基地举行成立大会,有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毕摩文化传承人、村民等约200人参加了成立大会。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彝族人网、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彝学研究中心、贵州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大方县彝学会、贵州慕俄格(彝族历史文化遗址)管委会、云南省彝学会、红河学院等单位和团体发来了贺信表示祝贺,云南省民委古籍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省彝学会、红河学院等单位派出了代表参加。云南省民委古籍办现场向彝族毕摩捐赠了整理出版的500本彝文古籍。同时,元阳县哈尼学会、傣学会也派出了代表到会祝贺。35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阳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基地设在元阳县新街镇(老县城)老峰寨,老峰寨距离新街镇2公里。据了解,将毕摩文化传承基地设在彝族寨子,这是元阳县彝学会的一个创新,这样可以加强村民、毕摩、学者、官员、游客之间的多维互动,以村寨为依托,增强毕摩的乡土威望,维护文化生境,在原生文化空间内进行传承,比将毕摩请到城里培训的做法效果要好。元阳县彝学学会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欢迎国内外游客、学术机构和学者来毕摩文化传承基地参观,进行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元阳彝学会做法,为全国其他彝区传承毕摩文化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借鉴。35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元阳县全县彝族毕摩有120多人,毕摩人均拥有古彝文古籍20多本,熟练掌握古彝文及其文献,以及毕摩道场科仪的资深毕摩有60多人。近年来,元阳彝学会已经举办了三届毕摩文化培训班,翻译、整理和出版了《元阳尼苏婚俗》彝文典籍、《元阳彝族彝文医药书》、《元阳彝族古籍遗产选译》,以及《元阳彝学》第一辑和第二辑、《元阳野史》、《元阳风情》等,在2013年,元阳彝学会被云南省彝学会评为“优秀彝学研究单位”。35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幕式后,参会的50多位毕摩参加了由师有福研究员讲授的彝文培训班。之后,毕摩们进行了集体诵经祈福仪式和毕摩才艺展示,老峰寨及来自其他寨子的彝族村民们表演了乐作舞、烟盒舞等彝族传统歌舞。之后,全体村民和参会嘉宾举行了聚餐。35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挂牌仪式中主席台上就坐的领导、专家和学者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红河州彝学学会副会长师有福先生讲话
云南省民委古籍办向彝族毕摩们赠送了整理出版的彝文毕摩经籍
在毕摩们诵经声中揭牌,标志着毕摩文化传承基地正式成立。
元阳县彝学学会会长白文光先生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毕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毕摩文化是现代彝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为彝族人民所共同认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毕摩文化处于濒危状态,毕摩人数日渐稀少,毕摩传承出现衰弱、断代和失传趋势。如果彝族毕摩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了,我们将愧对祖先和世人。当前,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中国梦”的召唤下,彝族人民跟随着党中央,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为实现彝族文化的复兴而努力奋斗。35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彝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白兴发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承载着民族和社区特有的生活世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和民间智慧。历史上,彝族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开拓、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中,彝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文化复兴梦也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集体财富、无价之宝,每一种文化或文明的消亡,对人类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对彝族毕摩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救人、救书、救科学,是全国800万彝族同胞的共同心愿。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和重视,制度上出台保障措施,行动上立即展开抢救保护工作,多方出力参与,共同抢救、保护和传承好毕摩文化。
红河州彝学会常务副会长师有福研究员发言指出:毕摩信仰是彝族文化的核心要件,毕摩是彝文的保管者、传承者,毕摩经典是彝族文明的结晶。毕摩不仅是宗教祭仪中的祭司,其还通晓彝文,是古代彝族的知识分子,又是彝族古代典籍文献的保管者和传承者。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云贵川桂的毕摩文化没有机会继续发展。解放后一段时期,由于受极左思维的影响,毕摩文化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四旧”,一度遭到打击和毁损。改革开放后,彝族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毕摩文化处于濒危状态,毕摩人数日渐稀少,毕摩传承出现衰弱、断代和失传趋势,亟需拯救和保护。彝族毕摩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当前若不及时抢救保护,后世再投入巨资,也难以挽回。
云南省红河州是继凉山州后彝族人口第二多的自治州,彝族人口已经达一百万人,在州内少数民族中位居第一。毕摩文化在红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毕摩人数多,古彝文统一,民间散落着大量的古彝文文献,文化传承基础较好。在明清时期,滇南临安府曾举行过彝族毕摩会考制度,在中国创下了官方支持彝族毕摩文化的先例。红河州拥有彝文及彝文古籍的支系主要集中在尼苏人(尼苏人总人口约110万,其中,红河州人数约60万,玉溪市30万、思茅市10万,楚雄州10万)和阿哲人(在红河州人数约10万)中,尼苏人自称“尼”,阿哲人书面语自称为“尼”,口语自称“阿哲颇”(即古代贵州彝族阿哲部后裔),阿哲人为唐宋时期从贵州迁入红河。尼苏彝语和阿哲彝语口语不能互相通话,但是古彝文可以互通。尼苏人和阿哲人村落中毕摩众多,散落着大量还不为人所知的古彝文文献,由于受市场经济及抢救保护不力的影响,红河彝族尼苏人和阿哲人的毕摩文化面临严重的失传危机,迫切需要进行抢救和保护。
元阳县有彝族人口约10万人,近年,随着元阳“哈尼梯田”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元阳县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申遗成功对元阳彝族及彝族文化造成了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元阳哈尼梯田核心风景区内彝族村民的梯田占多数,元阳哈尼梯田以后将打造哈尼文化品牌,意味着以后元阳梯田旅游经济大餐中,元阳彝族将被日益边缘化,原本歌舞艺术繁荣、毕摩文化深厚的元阳彝族文化,在未来梯田文化的重构中也将被边缘化。目前,一些国内外游客中就出现了以为元阳梯田风景区内没有彝族,张冠李戴,误把彝族当成哈尼族的情况。这已经说明,元阳彝族及彝族文化的发展空间日益被压缩和边缘化。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为了彝族千年的优秀文化不在当代人手里丢失,元阳县彝族文化研究学会本着抢救、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集思广益,汇聚各方力量,从彝族非物质文化、彝文文献、毕摩传承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申遗成功之后,在目前梯田旅游文化的重构过程中,元阳彝族文化正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化内涵。
挂出了欢迎布标的元阳县新街镇老峰寨寨门
老峰寨距离新街镇有2公里,这是前往老峰寨的山间道路。
到集镇上买东西的彝族村妇
云山、绿树、雾海
古道边有凉亭
信毕摩、讲道德、重伦理是元阳彝族的传统,这是进村道路边的指路碑,这是一种毕摩信仰中的善举。
老峰寨彝民的梯田位于村寨下方
毕摩和村民夹道欢迎来宾
老峰寨是省级重点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各乡镇的毕摩和村民代表陆续到来
用汉字和彝文书写的路标
老峰寨村内一景
依山势而建的典型元阳彝族山寨,红河流域的彝族村寨在选址上讲究:后山有草甸、森林能放牧、打猎,村头有祖先安息的坟墓地和祭龙神树林,山谷间需有小溪流水,山下有水田旱地可耕种,村中有场地可唱歌跳舞。
老峰寨村内的公共厕所
老峰寨内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老峰寨内的小学为香港人援建
来自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的专家和村民合影
村内的毕摩传承基地宣传海报
元阳县彝学会会长白文光先生在给毕摩们讲话
著名彝学专家师有福研究员在给毕摩们授课
来自元阳县各乡镇的毕摩们集体诵经
元阳彝族毕摩的典型装束
毕摩法帽、铃铛、彝文经籍是毕摩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
拥有神杖的毕摩
传了好几代人的毕摩法帽,法帽上插着森林中的彩山箐鸡的华丽羽毛,彩山箐鸡犹如孔雀,只入住清净、圣洁,充满鸟语花香的密林中。彩山箐鸡的羽毛象征着毕摩法帽天人合一的神圣和洁净。
老峰寨的杨正忠毕摩会用野竹子制作笛子,能吹奏很多乐曲。
杨正忠毕摩保存和抄写的彝文宗教经籍。
杨正忠毕摩家的客厅,客厅右侧有毕摩祖师爷的神位。
杨正忠毕摩家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他参加的文体活动留影照片。
杨正忠毕摩拥有许多证书
杨正忠毕摩是党员,曾做过村长。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