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从传说走向世界——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侧记
阿诗玛名播海外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一提起阿诗玛,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美丽善良的彝族撒尼姑娘阿诗玛,为了爱情和幸福,不向恶势力低头,最后化为一尊石像,天天翘盼着心爱的阿黑哥归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六十年代初改编成电影《阿诗玛》后,作为追求坚贞爱情和自由幸福的象征,阿诗玛的故事得到广泛传播。
如今,阿诗玛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也不只是中国人才知道的人物。她的名字早已跨海越洋,为世界各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及海内外游客所熟悉。
初秋时节,在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召开了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者会聚一堂,共同对中国的彝族文化进行广泛研讨,阿诗玛又一次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
百年彝学归故里
彝族是世居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阿诗玛所属的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不仅在此建立过古滇国、爨国、罗殿国、南诏国等诸多政权,而且创造了青铜器、十月太阳历等古代文明,并较早地创造和使用文字记录本民族语言,在社会历史、宗教礼仪、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都有鸿篇巨制的著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彝族悠久的历史、神秘而富于创造性的文化、复杂的社会形态,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算起来,彝学成为一门多学科的、国际性的研究领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学者、探险家、旅行家、传教士到中国彝区考察、探险、传教,他们调查彝族撒尼、阿细、诺苏等支系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化,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关彝族的论著,开创了彝学研究之先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林耀华、杨成志、马学良等中国学者对云南、四川的彝族社会、历史、宗教、语言、文献进行调查和研究,成绩斐然。五十年代,中国对彝族各支系进行民族识别,并对彝族语言、彝族社会历史及凉山彝族社会形态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彝学研究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彝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彝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1995年,首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举行。1998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希望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能在彝族的家乡、彝学的发源地中国召开。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9月4日至7日如期在石林彝乡召开。走过了百年历程的彝学研究,终于回到自己的发源地。
跨文化交流的盛会
本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波兰、日本、韩国、越南和中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参加。其中既有首次发起召开国际彝学研讨会的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郝瑞教授、德国杜易斯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海贝勒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樱井龙彦教授等外国知名学者,也有中国的资深彝学专家,还有不少年轻的彝族本民族学者。
大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内首位彝族女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巴莫阿依说:“此次会议是中外学者的一次学术大交流,其规模之大,涉及内容之广,研究水平之高,均超过了前两届,堪称国际彝学界的一次盛会。”
本次研讨会是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召开的,因此确定的主题为“彝族传统文化与彝族社会经济变迁”。围绕这个颇具现实意义的主题,与会学者就经济发展与教育、社会变迁与民族关系、历史文化、语言文献、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信仰与宗教等专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身穿彝族传统服装的郝瑞教授在作学术发言时认为,彝族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厚,其他学科如果没有彝族的社会、文化资料,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个案。他指出,在彝族社会经济变迁中,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与现代化相结合?怎样认识彝族文化对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贡献?怎样认识彝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此次研讨会探讨的这些问题,将为未来彝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会议收到的130多篇论文中可以看出,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嬗变等是中外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其中,阿诗玛是学者们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司佩姬教授在论文《阿诗玛从哪里来:撒尼人、彝族文化和世界主义》中,对阿诗玛从撒尼人的民间传说演变成为世界知名形象的过程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中国学者则从阿诗玛的故事对开发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研讨会上,各国学者充分表达各自的学术观点,展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外国学者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有的甚至会说彝语及撒尼话,会上气氛活跃、坦诚、融洽。许多学者反映,此次研讨会通过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分享了信息,结识了朋友,收获很大。
伴随着阿诗玛优美动人的歌声,为期4天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它标志着彝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如郝瑞教授所说:“如果说召开首届研讨会是撒下了一粒彝学研究的种子,那么现在它已长成了一棵大树。我希望将来它变成一片森林。”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