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七擒孟获”之说纯属是编造的历史神话

作者:王继超 发布时间:2020-07-25 原出处:阿洛兴德博客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摘要 孟获作为历史人物,被编造成为诸葛亮所“七擒七纵”。这一类似神话的故事被演义了千年之久,一方面,因为只有传说性的孤证,难能为史学界认同;另一方面,又因为小说、戏剧等载体的广为传播,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是成了史实。对此,一些史学家进行了有力的考证和批驳,这对于还原历史真面目是十分可取的。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诸葛亮七擒七纵 孟获编造神话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嶲。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华阳国志﹒南中志》)。”将雍闿的继任者孟获打败,因为这一事件,后来的《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编造了关于“七擒孟获”的弥天大谎,经《三国志》引用后,又由小说《三国演义》等的进一步传播,谬传了一千多年,将诸葛亮抬到神殿的同时,把南中夷人及其代表孟获都贬为愚不可及之辈,并作为千年贻笑之料。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孟获是一位夷汉共服的的首领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孟获作为一个夷汉共服的首领,他的简历为: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益州郡汉族豪强雍闿说服他参与反蜀,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赴蜀都为官。孟获的身份是一位“为夷汉所服”的首领。孟获的族属彝族说和汉族说两种。汉族说的的理由是《华阳国志﹒南中志》说的“……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柯太守。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1]。”时南中地区有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汉族大姓,孟是其中之一,孟氏还有朱提孟氏和建宁孟氏之分。朱提孟氏自西汉时就有在内地为官者。而建宁孟氏是朱提孟氏南迁而来的。三国时有孟琰(朱提)、孟干、孟通等。彝族中既有孟获是彝族的记载或传说,如《彝族源流﹒蜀汉入彝地》所记的抵抗诸葛亮的罗纪孟祖,可能就是孟获,同样,四川凉山彝 族自治州采集的彝族长篇传说故事《勒格诗惹》中的主人公勒格诗惹被认为孟获,是彝族,贵州彝文文献的记录和凉山传说故事里,都把孟获归于罗纪(勒格、也作罗阁)支系。也有彝族帮助诸葛亮打孟获的传说,如《彝文金石图录﹒妥阿哲功碑》、《彝族源流﹒蜀汉入彝地》等记载水西妥阿哲(被讹为济火者)助诸葛亮部将李恢征益州孟获[2],因而获罗甸王的封号,即认为孟获有可能是南迁的汉族。然而,历史上多有少数民族首领被赐汉姓者,在秦汉时期的南中地区,活跃着朝廷代表的太守、地方势力的汉族大姓、土著势力的“夷帅”三股势力,到汉晋时期,南中地区,由“夷帅”、大姓和代表朝廷势力的郡(太)守三大势力所控制,在长期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地方势力的汉族大姓、土著势力的“夷帅”势力往往以“遑耶”的形式结为联盟,有一部分“夷帅”还使用了汉姓,如、高定元(一作高定)、于承陵等,明显是使用了汉姓的,水西妥阿哲助诸葛亮部将李恢攻打益州孟获,有巩固自己地盘的需要,也有当时彝族“乌蛮”和“白蛮”存在很深矛盾的因素,因此用姓氏是无法判断孟获的真实族别的。孟获要么是夷化了的汉族大姓,即准彝族;要么是使用了汉姓的“夷帅”。至于历代统治者挑动少数民族互相残杀,或此少数民族奉命征剿彼少数民族,正是诸葛亮以来“以夷制夷”的策略的实施。所以彝族帮助诸葛亮打孟获并不能作为孟获是汉族的证据。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所谓“七擒孟获”的历史背景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晋时期的南中地区,由“夷帅”、大姓和代表朝廷势力的郡(太)守三大势力所控制,在相互争夺的过程中,“夷帅”与大姓地方势力出于各自的利益,有时也结为联盟同郡(太)守势力的抗衡,“夷帅”与大姓的结盟称“遑耶”。《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与夷为姓曰‘遑耶’,诸姓为‘自有耶’。世乱犯法,辄依之藏匿。或曰:有为官所法,夷或为报仇,与夷至厚者谓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为其逋逃之薮。故南人轻为祸变,特此也。”‘遑耶’即是地方汉族大姓和“夷帅” 也结为联盟的种方式。在晋太安二年(公元302年)至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间,南中大姓李睿、李猛、毛铣为南夷校尉李毅所杀,他们的夷帅“遑耶”于承陵于是举兵为之报仇。夷汉间的这种“遑耶”关系,在南中地区应当延续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代以来至南北朝时期,活跃南中地区而代表地方势力中主要一方的“夷帅”们,由于彝汉文献的记载不能很好地衔接,汉文献中的“夷帅”,除栋蚕、若豆、姑复夷大牟、高定元(一作高定)、于承陵等少数几人外,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笼统地称“夷帅”或“夷渠帅”、“叟帅”。根据彝文文献记载,当时活跃在社会上层的“夷帅”,大多出自称为“吐(白)之七勾则”的“白蛮”彝族武僰系统的阿着仇、支嘎阿鲁、武色吞、武陀尼、武古笃、武德本、武蒂等各部,以及“六祖”系统的武、乍两支,部分也出自“六祖”系统(即彝族中的“乌蛮”部分)的布、默、侯三支。“夷帅”即是所述各部的有数十代父子连名的“君长”们。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年(公元225年)春,亮率众南征,”在诸葛亮南征的大兵压境的紧迫状况下,由大姓和“夷帅” 结为的联盟体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试图借东吴的势力减轻蜀汉对南中的政治、军事压力。面对“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的事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於昆明。” “恣睢於越巂”的“夷帅”高定和“跋扈於建宁”大姓雍闿组成同一战线。当夷帅”高定在越巂(今四川凉山州的昭觉一带)被诸葛亮传围困,建宁”大姓雍闿在率部救援的过程中,雍闿为高定部下所杀,高定亦为诸葛亮所败,孟获在这危急与混乱的时候接替了雍闿的大姓和“夷帅”盟主之位,很快战败,并被擒获。后来一部名叫《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编造了关于“七擒孟获”的弥天大谎,并被但作诸葛亮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又作为他“攻心为上”的示范进行标榜。经《三国志》引用后,又由小说《三国演义》等的进一步传播,谬传了一千多年,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才有大学者方国瑜先生对其进行了戳穿。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方国瑜先生等学者对七擒孟获的批评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擒孟获的传说,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说:“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又《华阳国志﹒南中志》亦载:“亮渡泸,进征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此,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当不为恶矣!”方国瑜先生在评《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时说:“ 常璩所记不足为信。习凿齿的记载,往往臆造,裴松之已批注过,如《三国志﹒魏志﹒王凌传》引《汉晋春秋》后说:‘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于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又《三国志﹒蜀志﹒董允传》注引《汉晋春秋》及《襄阳记》二书所说不同,断语说:‘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的也。’足见习凿齿之言不必可信。给习凿齿记载下了“往往臆造” ,“足见习凿齿之言不必可信[3]。”的结论,同时批评了“ 常璩所记不足为信。”方先生进一步找出七擒七纵孟获的传说来源,他书说:“关于孟获这种离奇情节,后来的演义、剧本加以渲染尤怪诞不稽。又在传说,历指七擒七纵的地名,冯甦《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条载之甚备,说孟获被擒在白崖(今弥渡),二擒在嚎猪洞(在邓川),三擒在佛光寨(在剑川),四擒在浪渠(今宁蒗),五擒在庆甸(今凤庆),六擒在怒江(永昌境),七擒在普坎(缅甸境内),历次的情节都讲了一大堆话,象煞有其事,完全是虚构的。张华烂作《孟获辩》,说孟获为‘无是公’,他认为:‘陈寿志于南中叛党雍闿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 ’‘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擒纵至于再三,已不近人情,而曰七擒七纵,岂非滑稽之甚?夫人之无耻,至于五六纵擒而尤不服,此其全无心肝;设十擒百擒而犹不服,又将十纵百纵乎?无论天地间无此怪事,无此怪人,藉曰有之,以此无耻之人,又安能汉夷并服乎?’(南京云南同乡会出版的《南强杂志》)他说的没有七擒七纵之事是对的,但不能说孟获无其人。”方先生是很肯定张华烂作的《孟获辩》的,其中的“以此无耻之人,又安能汉夷并服乎?”的确是《孟获辩》中的点睛之笔,孟获无论是汉人抑或是夷化了的汉人,还是夷人,不管其族属如何,他都是夷汉共服的人,在汉族大姓的圈子内,还是在“夷帅”的圈子内,都有很高的威信,从“益州夷复不从闿,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这件事上就足以反映了出来。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雍闿的出身,大致为,其祖在汉高祖六年(前206年)封为什邡侯(《汉书.高祖纪》之《功臣表》),后来雍姓从什邡迁滇池。时益州郡有很多家大姓,到雍闿这一代,成为诸大姓的首领。“其次是夷帅,从东汉后期以来,共同反对汉王朝统治,结合成地方势力,雍闿反对张裔,假借‘鬼教’来号召,鬼教就是所谓‘夷经’,证明大姓与夷帅合谋来处理这件事情。那时夷帅被雍闿利用着。‘益州夷复不从闿,闿 =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 螨脑三斗,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为然, 皆从 。斫木坚刚, 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获以欺夷。’”(《华阳国志·南中志》)。孟获作为一个夷汉共服的领袖,他若是个出尔反尔,一次次被捉住,投降后又放回来,又一次次组织汉族大姓和“夷帅”的势力来反抗诸葛亮,有可能吗;汉族大姓和“夷帅”的势力还能听他的吗?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宁,硃褒反叛於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於昆明。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绐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於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南土平定,”(《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及丞相亮南征讨闿,既发在道,而闿已为高定部曲所杀。”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华阳国志·南中志》:“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壘守,亮欲候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等,孟获代闿为主,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牁,李恢败南中。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方国瑜说:“可知雍闿已亲自率领部曲到越嶲救援高定;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他们有着共同利害关系,蜀兵主力在越嶲,雍闿驰往应援,是必要的;可能因小故与高定部下争抗而被杀,越嶲、益州同盟军内部自相残杀,给诸葛亮击败敌人的机会。孟获带领雍闿部曲,事出苍卒,已不能与高定部曲合作,而在战争紧张之时,只得即时由原路撤退,被诸葛亮连路追击,可能屡战屡退,最后被擒,于是有所谓七擒七纵的离奇情况。”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方国瑜先生之后,还有许多学者对诸葛亮“七擒七纵” 孟获之说进行了否定,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先生在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指出,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良啸先生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对诸葛亮“七擒七纵” 孟获之说提出质疑。童超先生在《三国志》精华注译“前言”中也说: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不符合情理”,“而南人不复反”,则并非事实。 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个能武善战的民族。尚武、尚力、崇勇早已成为彝族的普遍风尚。这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赵树询教授所评价的:“彝族都素有习武崇武、勇猛苦斗的传统,赴汤蹈火,喋血疆场的英雄气概是受人们的推崇的,而胆小怕事,贪生怕死的懦怯则遭到社会的鄙弃。在对外的战争中,他们身先士卒,一旦形势需要,便毫不犹豫地奋勇向前拼死战斗,为本阶级、本等级、本民族的利益去抛头颅洒热血,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宝贵品格”。 被“七擒”后又被“七纵”,对此还满不在乎,是根本不符合彝族人的性格的。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擒孟获”的神话故事一直被扣在孟获的头上,也成了代表西南少数民族有勇无谋的千年笑话。方国瑜先生等对“七擒孟获”的伪造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揭穿与考证,且将其例为传说。传说和班固所说的“小说家之言”一样,是不足为信的,更不能当作史料来引用。“七擒孟获”的神话故事不过是“小说家之言”罢了,只有可笑的庸人才会把它当作历史看待。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晋)常璩.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王继超,王子国.彝族源流·蜀汉入彝地(第二十一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方国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阿洛兴德博客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k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