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浅析:关于古代中国彝人与南美印加人们之间的文化相似性

作者:吉差伍来 发布时间:2024-05-0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序言

2016年11月在《凉山日报》上看到一位来自南美洲秘鲁国立库斯科大学物理系教授Milfon Rojas(米尔弗•罗杰斯)到中国西昌来和彝族人们交流认亲。他说“我们南美洲秘鲁文明古国印加帝国分别有十八月历和十月历这两种历法,秘鲁天文历法和彝族十月太阳历相通。有观点认为,玛雅文化、古印加帝国的开创者正是亚洲中国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先民。”所以,我要到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来到西昌找我的兄弟姐妹!在交流中他还说“彝族农历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我们印第安人也在每年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 等等。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在看了米尔弗•罗杰斯的服饰上的图案后,发现其与彝族古籍上文字相同(类似的字还多,这里只截一部以对比)。他穿戴的这条彩带有点类似彝族人传说中,上古君王(神人)支格阿鲁崛起后,推翻女性政权后定的妇规图案,其要求女性绣在头饰或服饰上,并实时遵守(后叙)。以下为对比图: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dimage005.jpg

服饰上图案与彝文古籍上文字的对比

为此我高度关注古代中国彝人与南美印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或关联的追溯。在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考古、典故、传说)后发现了些更惊人的古代彝人与印加人关联,现整理出来,供题材爱好者们探讨,不妥之处一个请予以指正。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与美洲关联议题的提起

在1590年,法国学者阿科斯塔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的亚洲人。1752年,法国学者歧尼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中国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的说法。随后引发了西方学术界关于谁先发现新大陆的广泛讨论。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他在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尚书》时,提出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可能有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的说法。美国学者迈克•周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指,在墨西哥东海岸的拉本塔发现的美洲最早文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旅居美国的许辉博士提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史记中称作禄父)等王室成员在周初和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失败后,逃亡到了美洲大陆繁衍生息留下文化遗存。他认为:美洲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明”和中国商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一意见传出后,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墨西哥国立大学基奇霍夫教授说:玛雅历和彝历同属世界罕有的两个纯阳历,两者同源于中国远古羌戎虎历。在两、三万年前,印第安人远古先民离开中国经白令海峡抵美州时,便将虎历带去;尔后,印第安人远古先民在其基础上,又独立创造了玛雅十八月太阳历。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国学者马克•劳德编著《印地安人兴衰史》时,在其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印地安人几乎就是横渡重洋过来的中国人”。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39年中国学者陈志良最先提出这一猜想,他在《中国人最早移殖美洲说》一文中引述大量史料,推证商殷灭亡后,一部分人在曾被纣王囚禁过的箕子的带领下,向东北迁徙,伐木造舟,远涉重洋,最后到达美洲。此种猜想很是新奇,颇似神话,但未得到大家认可。20世纪70年代,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重申上述观点,他在《中国古代美洲交通考》中指出,武王灭商后,部分殷人怀着亡国之痛,通过长年东流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逃亡到了美洲,转而漂泊秘鲁。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考古发现的交往印记

国外考古人员在对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奥尔梅克(Olmeca)文明和玛雅(Maya)文明的多处遗存。考古学者在奥尔梅克遗址拉文塔(La Venta)太阳神庙祭祀中心地下发掘出十六尊高约七八尺的翡翠、蛇纹岩长颅或方形高冠雕像和六块玉圭。在这六块玉圭上,竟发现了铭刻着的殷商文字。经有关学者解读,这玉圭上刻写的正是殷人远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名号谱系。现任职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的许辉教授,曾先后寻觅到200多个奥尔梅克的玉圭、玉雕,上面也刻有与甲骨文相同的符号。许辉曾带着其中的146个甲骨文两次回中国,请教数位中国甲骨文权威专家,得到的鉴定意见是:“这些字属于先秦文字字体”。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殷人或羽人东渡的印迹:1919年云南省广南县出土的广南羽人船纹铜鼓,鼓面饰太阳纹,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种几何图案;鼓胸饰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4∽5人,人物头上带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纹饰生动、自然;鼓胸与鼓腰之间饰4耳。该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无锈蚀规整、圆滑,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如图: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1.jpg

 广南羽人船纹铜鼓

1976年,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金黄色,高9.8厘米,刃宽12.1厘米,锋利如新。如图: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3.jpg

 羽人竞渡纹铜钺

许多人认为这些是一种竞技的记录,我认为是一种横渡大洋壮举的记录。为什么要突出羽,应该是为了感知风向或借助风力,类似帆船。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残存在彝族中的怪异传说印证

彝族太阳历的制历传说:四川凉山一些彝族老人传说,彝族先民制历是从记日开始的。说为了掌握时间指导生活(生产)而在寻找介质时,发现太阳每年都在一座山的山脊上来回,根据这段来回时间,人们算出一个来回是365/366日。但是出现阴天时怎么办呢,人们也发现在高山上观星象,发现北斗的斗柄转一圈也是365/366日。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开始人们以捡石子或折树枝(小木棍)记日,或者是在地上画线记日,但是不便天出行中使用。后来人们发现人有20指(手指与肢指),便把记日转到人的身体上,为了不记混还用竹环套在指上,彝语称“洛比”(直译为:手读)。这也就是戒指的初形。从而也发现了戴一轮为20天,因此也发明了月。但是18个月后还有5到6日没法记入指中,按照彝人浑然天成的思想,没法理解。制历者们认为一年360日是天成的定数,而每年却要多出来五六日,他们无法理解,只有唯心的认为这五、六不是定数中日子。便认为这五、六日是用来休息的,不劳动的。后来结合斗柄指向发展成了节日。即:当斗柄指向正下时就过“彝族年”;而斗柄指向正上时就过“火把节”。起初还是每节为三天,但有时要少一天,于是就规定“彝族年”时,若算出只有两天时,就提前一天杀猪,到现在如此。所以今天的彝族法师们都还在说这两个节庆的日子都不是定数中日子,所以不用测吉凶或占卜等等。这应该是“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来源。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将指环套在脚指上始终不方便,于是发现除了母指外每根手指都有三节,就把记日移到了手指上,即:以手指记月,右手除母指处其他四指的指节记日,用母指掐日,这样就出现了一周为12日,为应对360日的定数,就规定3周为1月,每月为36日,一年为10个月。于时就出现了“彝族十月太阳历”。在凉山到解放前彝族民间仍在使用,特别是老一点的彝族毕摩(法师)在祈福或占卜时都用十月太阳历。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听到这样的制历传说后,我一直纳闷,是哪座山可以观察太阳的轨迹呢。也怀疑过这事,直到看到了秘鲁一处叫做“昌克罗十三塔”的遗迹,才猛然觉得观察太阳的轨迹的山脊是不是指的这里?还是这种观察山脊记日的方法被带到了这里?总之神奇的雷同让人不可思议。这也说明古代中国与美洲是有联系的。关于“昌克罗十三塔”是这样介绍的:昌克罗十三塔位于秘鲁沿海沙漠地带的一座矮山山顶,呈南北方向排列,高度从2米到6米不等,但塔间距都在4.7米到5.1米之间,排列成一条300多米长的弧。考古学家发现在石塔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观测点,从观测点看去塔群形成的弧线刚好覆盖一年中太阳升降的运动弧线。能记录太阳的上升和下降弧度,由此得出的太阳历可以精确到几天之内。可以说它们专门用来便利人们观察太阳升落的。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5.jpg

昌克罗十三塔

彝族古代著名毕摩(法师)求学圣地:即:相传古代彝族有名的大毕摩:毕阿史拉则,师成于“马丘比丘”地(用彝语解读,“马”指;“丘”是指变幻;“比”是指诵或诵经)。很多彝族老人或现在的大多数彝族毕摩都不知道其在何处,但能说出一些细节。他们说“马丘比丘”是群山中的一座如男人喉结形的小山,前后有两处山峰,有一条河从后面分成两条将其环绕,两处山峰常年有云雾笼罩,一般的人只能看清前山,有缘人才能见到后面一座塔形山。并说阿史拉则在这里求学,三年后才有缘看到了后面山峰,而他的师傅也是住在后山里的一个山洞里。见他学习虔诚,才收了他为徒,并带到后山的洞里传了真法。学成后归来,毕阿史拉则成了彝人中有名的大毕摩(法师)。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我第一次看到“马丘比丘”的地形时,我非常惊奇,彝族人是怎么知道的,经过千年口口相传仍如此清楚,难道我们真的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7.jpg

马丘比丘

关于毕阿史拉则,毕是指其职业的尊称。阿史拉则是名,但现学界中出现了阿史拉则和阿苏拉则两个名字,有的学者认为是同一人,但民间有的彝族老者却传说不是同一人,毕阿史拉则要早些。在《中国彝族古代文明史》中说阿史拉则是唐朝人,而有学者说阿苏拉则是明朝人。我在这里引用阿史拉则求学的事是40多年前一位叫“罗格阿古”的毕摩亲口讲的,我仅是传说而已,也有可能古代确有到“马丘比丘”求学的毕摩,只是时间久远了就出现了古代的人名张冠李戴的现象。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还说,在毕阿史拉则求学的“马丘比丘”这样地方,有一种神奇的特有动物,既象羊又象马,叫声为“叽叽”的。彝族人称它“哟木叽叽”(这里的“哟”指绵羊,“木”指马),可是在彝区没有人见过这种动物,后来的人们就把驴当作的此种动。可是直到看见“马丘比丘”特有的羊驼后,才发现“哟木叽叽”指的不是驴,因为它没有羊的属性。也觉得阿史拉则的求学传说可能是真实的,“马丘比丘”在历史上也有可能像是玄奘学经的“那烂陀”一样,是个神学地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14895045531444.jpg

羊驼

古代彝人何时东渡?怎么去的?

结合印弟安人(印加人)的古老装束,我认为应该是支格阿鲁时代。根据彝族传说在支格阿鲁出生以前,或在支格阿鲁的前期,人世间是女在上男在下。所以,男人要打扮自己,女人则不打扮,女人不嫁给男人,而是选男人走婚。男人们打扮时一般是在头上戴(插)华丽的羽毛,每耳还穿三个眼,分别戴上大中小三串耳环,胸上戴虎狼犬齿(以示威武),并在女人周围舞蹈,供女人挑选。女人聪明于男人,因此,看家理政都是女人们的专权。后来因支格阿鲁的兴起,推翻了母系政权,才改变了这一切。他将打扮的事宜交给了女人,而男子只在左耳戴环,以示记念(至今如此)。支格阿鲁还用太阳金轮和妇规带缝在头帕(帽)上,让女人实时戴在头上,以示男在上女在下和相映相衬。同时也兴起了婚丧嫁娶,以及祭祖事宜。 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13.jpg

美洲印弟安人(左),影视剧中彝族部族首领‘孟获’(右)

据说支格阿鲁神力无边,他能射日月,战妖魔,也是一位圣君。关于他的传说在彝族人中非常多,已出版的书籍也多。后来因为取了青女和赤女为妻(大多人译为蓝女、红女),而两位妻子分别住在“滇帕梳诺”(现指滇池,彝语中‘滇帕’指天地分开,‘梳诺’指深海或黑海,喻指滇池是天地初开时形成的古海。但也有学都认为指的是太平洋)两岸,支格阿鲁骑着一匹叫“斯木帝尼”(彝语中‘斯木’指神马,也有木马之意;‘帝尼’指红云)神马往返,后因两位妻子各剪掉了一支翅膀,致使支格阿龙在飞越“滇帕梳诺”中落海而亡。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格阿鲁是什么时代的人?关于支格阿鲁的年代,彝族人只知道是古代的伟人,具体年代不清,但根据汉语史料发现其和后羿非常相似。据资料记载后羿(公元前约1899-前1940年)是夏朝君主,又称“夷羿”。这里要强调的是后羿的名中带羽毛,是否也是因为装束的原因。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以上的列举,是否可以有这样一种推测,古代有一部分彝人是乘红色的帆船,通过南太平洋上的岛链,利用季风和洋流,到达秘鲁。后来因为政权更迭或君王掉进海中,使横渡因财力原因而停止,而留在美洲的人却仍保留着当时的习俗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真的不可低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彝人视角解读的印加现象

印加帝国是一个高度政教合一的国度,君王即是神主又是人王。这和彝族人传说的君王(彝族称‘斯惹’)属性类同。其次是印加人的祭司和彝族人的毕摩(法师,其实也可以译成祭司)也雷同。祭司印加人唯一的知识分子,即是神职又是掌握知识,而彝族中毕摩的同样的职责,可惜印加人的祭司被西班牙人屠杀殆尽,导致大量印加史料和文化失传。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在印加语意为世界的中心。但用彝语解读为‘过年地’,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对过年定义是辞旧迎新,即:开启新的一年之意。所以库斯科也可以理解开启新的一年之地。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原本就指此意,只是都遗忘了。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印加人主要崇拜太阳,自称为太阳的后代。月亮、土地及其他星宿也被崇拜,但地位较低。仍保持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残余,各氏族公社以动物命名,视祖先为公社保护神。彝族也一样崇拜太阳,并自称是“格惹”、“勒惹”,意为太阳、月亮之子。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一类图案、符号和曲线的传承也是文化继承的重要因素。以下是一组古印加金饰图与彝族服饰图案的对比,从中也发现它们之间的高度相似性。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15.jpgimage017.jpg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束语

传说和典故的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应当有一定的历史事件作为基础,人们流传它也是为了记住或纪念它。也可说它是真实事件以过神化加工后的记述,是为了便于流传。但是随着时间的往后,越往后越让后来的人觉得是假说,因为后来人没透过神话表面去认识真实的事件。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这方面的事例“施利曼发现特洛伊城”是个很好的例子。特洛伊城毁于特洛伊战争,它源于荷马的《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许多人将它当成神化。但19世纪初,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从小读了其书后,深信特洛伊城的存在,长大后他根据《伊利亚特》的记录,于1871年在土耳其希沙尔克城附近的土丘发现了特洛伊城遗址废墟,并在同址发现了更多不同时代的城市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普里阿摩斯的宝藏”。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vi),特洛伊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因里希•施利曼将上古的传说与真实的历史链在了一起,说明故事不是凭空产生的。研究古代人类的历史必须高度重视传说与典故,研究彝族古代历史也是如此。s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4年5月1日)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声明:特此向作者致以诚挚的感谢!文章供学术交流和参考,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文中图片由作者从网络搜集提供,仅做公益展示和学术交流,如涉及版权事宜请与我们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本文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