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王俊:新平县扬武彝族烟盒舞的文化内涵和保护模式初探

作者:王俊 发布时间:2025-01-02 原出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点赞+(

摘要:烟盒舞是深受扬武彝族群众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透射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烟盒舞不仅要提高认识,更需要通过继续原有的传承模式、实现多元参与和载体保障,并通过民族服饰和建筑艺术扩大影响,使烟盒舞保护从自发行为进入自觉行动。
关键词:烟盒舞;彝族;文化内涵;保护模式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yhw1.jpg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扬武彝族烟盒舞的来源、调式和意义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镇地处滇中腹地,是一个彝族聚居的乡镇,东临石屏,南邻元江,北接峨山,西连新平县城,国道213线和323线横穿集镇,距离昆明170公里,距离玉溪红塔区70公里,距离新平县城39公里,是全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重镇和玉溪25个小城镇试点建设乡镇之一。扬武镇辖10个村委会,99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全镇有6796户共20920人,其中彝族人口占70%以上。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扬武镇是彝族烟盒舞之乡。烟盒舞流传于鲁奎山和磨盘山一带,彝语称“楂奇比”(团团转)或“尼盖比”(跳姑娘),俗称“跳乐”,是当地彝族群众传统自娱自乐性舞蹈,以月琴、牛角二胡等乐器伴奏,人数不限。跳烟盒舞的时候,男的定乐调,女的手弹烟盒起舞,乐调复杂,舞步以双腿下蹲、骤起提步和双手下垂、小臂摆动为主要特征,有《楂摆地奇》(开头要跳)、《阿妹着节奏》(大嫂煮饭人)和《嫫笑斋尼该》(山神树冒烟)等多个不同套路。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这种复杂且极富特色的烟盒舞的来源,有一种较普遍说法是起源于鲁奎山彝族花鼓舞。鲁奎山一带的彝族跳鼓舞的时间很长,据明朝《石屏县志》卷二十三载,“邑人袁润有诗云:‘岭以栖霞志,林深任尔樵,同来忘况瘁,共唱乐逍遥,拍板旁敲斧,依腔复弄箫,高山才一曲,韵查入云霄’”。据说这是袁润在城里住腻了,从石屏来到扬武鲁奎山上游玩时,见到鲁奎山上的彝族砍柴人在山野唱歌跳舞时的感怀之作。鲁奎山彝族花鼓舞主要流传于扬武镇东麓彝族,一般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跳,它的产生与彝族群众的繁衍生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明朝时已是相当盛行。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透过袁润的诗,可以看出鲁奎山的彝族在明朝时期就有以鼓伴舞的习惯,扬武烟盒舞起源于何时,已无史料可考。扬武当地有一种说法,彝族群众外出劳作时,带鼓是不方便的,但要有伴奏才能起舞,于是他们开始寻找鼓的替代物,想到了以斧头敲击木板,以手拍击木板的响声来代替鼓声起舞的方法。袁润的诗句“拍板旁敲斧”就是彝族群众寻找鼓的替代物的一个佐证。在这个过程中,烟盒开始逐步走入人们的视线。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扬武镇彝族发明了三弦和小牛角二胡,把男子们装旱烟的烟盒交给妇女们弹奏,以月琴、三弦、小牛角二胡和烟盒为配器,弹奏悠扬和谐的乐曲,跳起了烟盒舞。烟盒是彝族吃烟汉子随身携带之物,轻巧方便,随处可见,酷爱歌舞的彝族群众可以用敲木板来代替鼓点伴奏,当然也就能想到弹烟盒,而且烟盒弹出的声音又脆又响亮,舞蹈时气氛更加热烈,确实是理想的鼓的替代物。于是,一人创新、十人仿效,一处创新、百处仿效,慢慢地流传开来,烟盒舞之名也就应运而生。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扬武烟盒舞有纷繁的套路和奇妙的舞步,套路按照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一般来说用《渣摆迪夺》(撵蚂蚱调)开始,《格的活》(合脚调)为正式起跳,最后用《阿咩阿谷肝》(大嫂拾螺蛳)收尾。根据扬武镇琴师的介绍,烟盒舞从古至今有72种舞调,每调又可以分为5个变奏调,每个变奏调又分为若干协奏调。烟盒舞从大的方面又可以分为起弦调、行弦调、收弦调和过门调四大类。起弦调是一次烟盒舞娱乐中的起始调式,一般有邀约跳舞的意思,舞蹈乐曲轻松舒缓,舞蹈语汇也比较简单。行弦调是一次烟盒舞娱乐过程的调式,是烟盒舞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一次烟盒舞娱乐曲调的全面展开,占烟盒舞乐曲的三分之二以上。行弦调舞蹈的动作和套路也变得复杂多样,有许多对调、蹲跳、跪跳、穿梭跳等内容。舞蹈语汇也变得丰富多彩,主要是由民歌中演化而来的部分报村名调、模拟生产生活动作调,赞妹赞郎调和即兴抒情调组成。收弦调是一次烟盒舞即将散场结束前的调式,大多是一些缠绵离别的曲调,舞蹈动作也多是难度大的蹲跳、跪跳、穿梭跳、对跳等,表达难舍难分的意思,是烟盒舞的高潮。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调查整理,目前已经形成的烟盒舞套路有58套,大部分套路都是舞蹈者围成圆圈,以左肩对圆心转圈跳,也有少部分是在保持圆圈的基础上舞蹈者相互面对面或是背对背朝相反方向穿花。烟盒舞人数不限,除三名男子固定在场内伴奏外,其余基本是妇女,要在场内跳完全部套路,男子则大多站在场外围观,有少数也进场拍手参加舞蹈。烟盒舞不仅是精深的曲调库和舞蹈库,更是彝族群众欢乐的海洋。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hw2.jpg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扬武彝族烟盒舞的文化内涵

1、烟盒舞是扬武彝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动反映

无论是最初的花鼓舞,还是现在的烟盒舞,都和彝族群众的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出彝族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舞蹈的大部分套路及基本动作来看,烟盒舞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仍保留有原始生产劳作的痕迹,如《合脚调》、《阿哥尼乍人》、《蓑衣尾巴》、《捉泥鳅调》等套路,舞蹈者用“踩脚步”、“戽水步”表现在田间踩泥、搅水的动作;《打主意开荒地》、《疙瘩调》等套路则从某个角度再现了古代刀耕火种的劳动场面;又如《舂新米调》,表现踩碓的动作;《犁后兜调》,舞蹈语汇是扶犁搅水踩泥的动作;《茯苓调》有采摘茯苓的舞蹈语汇;《新麦上场调》、《铜锅烧水调》等也很能反映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阿八的爸爸》、《盐巴加辣子》、《铜壶煨开水》、《阿哥弹三弦》等套路,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由于源于生活,取材丰富,再加上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提炼,扬武烟盒舞更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首先必跳的《撵蚂蚱调》,表现的是彝族群众跳舞前要把在跳舞场上和草丛中的蚂蚱、蟋蟀等有生命的小动物撵开,不能因为自己玩得高兴而踩死它们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烟盒舞是扬武彝族群众十分喜爱的娱乐方式并达到健身功效

“听见弦子响,脚杆就发痒”,足见歌舞在扬武盛行的情况。“村村有舞队,寨寨都会跳”,扬武烟盒舞普及面广,保留完整,形成规模,是当地彝族群众的全民健身的活动。烟盒舞以身体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感情,一方面是源自日常生活中情感动作、体貌姿态的表情语言的集中、发展;另一方面则又来自对培育身体力量和精神品质的操演锻炼动作的概括、提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彝族群众在村里跳、镇上跳、县上跳、县外跳,烟盒舞不仅深受百姓喜欢,也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2002年底,占地48.7亩的扬武广场建成,为彝族群众跳烟盒舞提供了场所,参与到其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当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当袅袅炊烟随风飘散,扬武镇广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劳作了一天的彝家儿女围成一圈,跳起欢快的烟盒舞,他们以独有的方式诠释幸福的生活,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又能增强体质,陶冶身心。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烟盒舞是扬武彝族群众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和社区和谐的纽带

据说在解放前,跳烟盒舞的男女双方要挑上吃的东西,到深山老林里的歌舞场上跳满十天半月才归家,而现在则一般到深夜即散。过去烟盒舞是村与村之间进行联系、男女青年进行沟通的桥梁,男女青年在跳舞场相识相知,从而产生感情,定下终身,组成家庭。现在这些传统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喜事、周岁、起梁立柱,无论男女老少、本宗异姓,可以场合不分、人数不限地参加舞蹈,这也是彝家盛世平安、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的一个体现。烟盒舞在丧事时一般是不跳的,但死者为年老高寿者例外,除了绕棺时是在家里跳外,都在村外跳,而且气氛与其他场合迥然不同。现在,烟盒舞已经成为扬武彝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镇所有自然村,除了汉族聚居的塘房、麻木树、藤子箐等12个村寨外,其余彝族村寨都在跳烟盒舞,而且越跳越盛行。扬武的彝族群众不仅在当地跳,周围的元江青龙镇、石屏的龙武镇、峨山的塔甸镇都经常来邀请烟盒舞队去表演。素不相识、不同村寨的彝族群众因为跳烟盒舞会很快认识,他们协调的舞步和悠扬清脆的乐调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桥梁,是社区与社区之间和谐共存的纽带。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烟盒舞是一项历史悠久、普及面广、保留完整、深受彝族群众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能够反映生产生活、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还能增进人际沟通,促进社区和谐,透视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在调查中也观察到参与烟盒舞的彝族群众中,以中年、老年人为主,青年人较少;琴师年龄普遍偏大,年龄段连续性已断接,传承的后续力量出现了断层现象;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丕且莫村,参与跳烟盒舞的彝族青年比例相对高一些。这个现象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外出打工潮是影响当前年龄段连续性断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另外,外来多元文化的进入与内生的单元文化发生了碰撞,尤其是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汉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给烟盒舞传承带来了影响。因此,在新的条件下探索烟盒舞保护和传承模式,对发挥烟盒舞作用,促进扬武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hw3.jpg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扬武彝族烟盒舞保护传承模式初探

1、原有传承模式的继续

“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腿不会跳,俏也没人要”。扬武彝族喜爱烟盒舞,还把跳烟盒舞与食盐看得同样重要,前者比作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后者是维持人体生存的必须。烟盒舞在彝族群众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从思想意识上保证了烟盒舞传承的全民性。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亲子传承模式的继续。传统上,彝族的孩子们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对父母跳烟盒舞“耳濡目染”。这种起着先导作用的父传子、母传女的传承模式保证了烟盒舞传承的连续性。笔者就亲眼看见四五岁的小姑娘和成年彝族群众同跳烟盒舞的场景,对跳法韵律已经比较熟悉。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师徒传承的模式的继续。作为文化精英的琴师,在民众心目中是智者,是能人,他们喜教乐传、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他们的特殊地位使他们自然地成为烟盒舞传承的捍卫者和诠释者。这种传承模式保证了烟盒舞传承的纯正性和完整性。60岁的张世学住在大开门村委会云盘村民小组,是扬武镇彝族东麓烟盒舞的领头人之一。他的父亲曾经是扬武彝族烟盒舞队很有名气的牛角二胡手。1964年,张世学拜烟盒舞师傅张文会为师,学习弹月琴、三弦、牛角二胡。他虽然不识字,但很勤奋,学习乐器时就经常跟师傅讨论彝族民间的各种曲调和烟盒舞的跳法及各种套路,十多岁时就熟练掌握了彝族烟盒舞各种伴奏乐器的演奏方法。张世学不断钻研,他不仅能跳现有各种套路的烟盒舞,而且还把当地烟盒舞的跳法和石屏花腰彝的跳法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多种新的套路和跳法。在大开门村一带,姑娘、小伙都喜欢跟他学习跳烟盒舞,每天晚上他的家里总是挤满了人,而他也总是耐心地教授,直到教会为止。近年来,张世学经常组织本村的彝族男女青年,利用农闲和节日时间,到邻县进行烟盒舞交流和联谊活动,他还把扬武彝族烟盒舞队带到昆明世博园、民族村、玉溪聂耳公园、澄江抚仙湖等旅游景区进行表演,提高了扬武烟盒舞的知名度。象张世学这样的琴师默默无闻地为烟盒舞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自然传承的模式的继续。这种传承模式是指在彝族的各种节日活动中,青少年们通过参加烟盒舞表演以及经常观看成年人表演,自然地学会烟盒舞并达到传承目的。这种传承模式保证了烟盒舞传承的普及性。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多元力量参与烟盒舞的宣传和保护

烟盒舞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政府部门应发挥文化广播电视和民族宗教等系统的力量,策划、编印《烟盒舞宣传手册》,介绍烟盒舞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点、组织形式及其在彝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材料,使当地彝族群众、广大干部真正了解烟盒舞,提高认识,并自觉地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烟盒舞的保护、传承、发展等工作。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通过因特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烟盒舞宣传工作,在现有的“玉溪网文化版”(www.culture.yuxi.gov.cn/)上增加更多的烟盒舞内容,或增设专门的烟盒舞网站,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手段向国内外介绍和烟盒舞,使更多人了解烟盒舞并领略其艺术魅力。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举办规模较大的烟盒舞比赛活动,邀请邻近各村寨烟盒舞队参加,以不断形成群众性的学习和推广热潮。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观摩邀请赛,研讨彝族烟盒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通过专家提高扬武彝族群众对烟盒舞比赛的管理能力来保障烟盒舞比赛能够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并通过提升现有烟盒舞队的活动意识,从培养其自豪感入手,把烟盒舞活动从单纯自发的娱乐健身活动提升到以保护和传承为目的的自觉行动,使烟盒舞在县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产生更大的影响。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与宣传和保护烟盒舞群体的多元化,即政府支持和推广,专家帮助和指导,群众传承和保护,实际上也是受益群体的多元化,即政府通过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专家通过指导实现工作价值,群众通过参与实现民族文化保护。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通过载体保障实现对烟盒舞的保护和推广

第一,抢救、整理优秀烟盒舞作品,编写和出版有关的宣传性、研究性的彝汉对照的书籍和研究文集,制作相配套的图文并茂、音像俱全的VCD光盘并注重市场推广。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把烟盒舞引进小学体育课堂,从娃娃抓起,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可以先选择小学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烟盒舞流行地区逐步推行。各小学还可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延伸到课外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每周定时训练,适时举办小学民族文艺调演。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重视、开展对民间琴师和舞者的培训,可以发给琴师和舞者级别资格证书,将这种培训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发展下去。烟盒舞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实现载体上的保障。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通过民族服饰和建筑艺术等内容来扩大烟盒舞的影响

2002年至2004年,扬武镇烟盒舞活动场次达到1000多场,参加活动人数达到20000多人,刻录VCD8000多盘。这些VCD内容反映了节日庆典、结婚庆典、同村人联谊、邻村人联谊等的烟盒舞表演场面。每逢表演,女子们就身着自己精心绣制的民族服装,去展示绣花技艺和优美的舞姿。彝族服装根据不同年龄和地点不尽相同,色彩艳丽,花饰各异,引起了许多对民族服饰有兴趣的人的注意。扬武镇丕且莫村的土掌房更具特色,彝族群众在欢快地舞蹈时,以土掌房为背景,更添魅力。扬武镇现有文化站一个,或可考虑建议社区活动中心,进一步挖掘和烟盒舞有关的民族服饰和建筑艺术文化,吸引更多对民族服饰和建筑艺术感兴趣的游客和学者进行观光考察,从更多的角度扩大烟盒舞的影响,提高烟盒舞的知名度。9A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聂鲁(彝族)《新平扬武彝族烟盒舞漫谈》,载《彝族文化》2005,2;
2、《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镇概况》,扬武镇政府提供;
3、《扬武烟盒舞:舞出彝韵悠悠》载《玉溪日报》2005,03,25。

作者简介:王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作者联系方式: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650034;电子邮件:kmwj001@yahoo.com.cn。
文章来源:​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图片来源:玉溪市文化馆网站。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