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评述

作者:王成平 发布时间:2019-02-17 原出处:《人民论坛》 2011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摘要】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族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重任,其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直接影响着彝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在30年历程中,规范彝文字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了一大批令人鼓舞的成果,彝文信息处理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正开拓前进。应继续加强彝文信息化处理研究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彝语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彝语言文字 发展历程 信息处理 展望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引言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族人民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沟通的重任,而其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迈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步伐和速度。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彝族作为一个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西南云贵高原以及四川和广西等省市,其语言文化的更新将影响着一大批人口。彝语包括六种方言,无论是在读音、写法还是表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给彝语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要发展彝文,使之在新时期发挥作用,就得对彝文进行必要的整理、规范,1980年,国务院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以〔1980〕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规定了以彝语北部方言的圣乍语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规定一字一音,819个字加次高音符号的字以及一个替音符号,共1165个字符(核心部分);书写一律从左到右横排;还确定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和彝文原有的数字等内容。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30年的实践证明来看,彝文规范方案推行后,培养了一大批彝语文专业人才,彝语文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有力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必要规范改革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同时也为规范彝文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信息处理技术30年的发展历程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当时的四机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出版局等部门发起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工程”,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工作开始提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日程。在研究汉字信息处理时,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工程,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系统的开发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信息处理工程也正是在这股语言信息处理浪潮中启动和发展壮大起来的。彝文信息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彝文进行转换、传输等加工的科学,是一门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相关联的边缘交叉性科学。从过往的经历来看,我国早在1982年就已经开始了对彝文信息化的研究工作,回顾这30多年的历程,其道路颇多曲折和困难。细数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PGYW彝文计算机》在1982年诞生,标志着我国彝文信息处理的良好开端。随后,又在1984年成功研究开发出了《微型计算机彝文处理系统YWCL》,并在同年10月份通过了省级专家技术鉴定,随后又在1985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之后,由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华北终端设备公司以及北京民族印刷厂三家单位合作推出的《CMPT Ⅱ大键盘彝文系统》,顺利地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供了文件印刷工作。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快,我们又成功推出了《计算机激光彝文/汉文编辑排版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解决了过去彝文不能实现激光照排,不能进行电子编辑及出版工作的难题,此项技术在北京“全国‘六五’期间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展览会”上成功摘得了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公室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紧接着,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和北京民族印刷厂再度合作,又一次推出了新一代的《华光Ⅱ型彝文、汉字、西文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1989年,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北京等省、市、自治区的有关专家、学者在西昌会议上一致通过了把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规范彝文方案作为我国彝文信息处理标准。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了沙马拉毅教授为主要起草人制定的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集》、《信息交换用15×16彝文点阵字模集》等多项规范彝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从而使彝文信息处理工作得到了顺利发展。1992年,《北大方正彝文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字处理工作以及编辑排版工作的顺利落实,这大大改进了我国主要使用彝文信息处理系统单位的工作效率。1997年国务院批准的《信息交换用彝文24×24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以2000版的国际标准《多八位彝文编码字符集》等的颁布,受到了两院院士王选的大力肯定,并将其命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8年,在滇、川、黔、桂四省(区) 彝族古籍整理协作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将国务院批准的四川规范彝文作为我国彝族统一文字的会议纪要”。此后,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体系完整的彝文信息处理技术也得以真正实现:2001年出版了专著“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2003年“计算机彝文输入码及其键盘”获国家专利;2005年研制出的“中小学汉彝对照电子词典”和“彝文文献全文数据库研究与开发”均填补了国内相关方面的空白;2006年西南民族大学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的UNICODE彝文系统问世,计算机彝文字体从开始的2种发展到现在的8种字体;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发的彝文书版研发成功;2008年完成了“彝语六大方言语音库”的建设;2008年研制出的“彝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彝语和汉语的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2009年研制出的“彝语语料库”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彝语语料资源库;2009年西南民族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合作“彝语声学参数数据库”的研制成功,开创了彝语实验语音学研究的先河,也为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2009年研制成功彝文手机,被誉为“彝语文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移动通信的融合大大改善了彝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2009年11月,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在西南民族大学成立,这是我国彝语文信息化处理研究工作的一件大事,对进一步推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语文全面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促进彝语文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在以西南民族大学沙马拉毅教授为主要代表的众多人士努力下,规范彝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30年中产生了一大批令人鼓舞的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彝语文现代化取得丰硕成果,有关彝语文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的国家法规、标准及规范已经形成;二、彝文信息处理技术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并在实际应用中日趋成熟;三、已建设完成一批颇具影响的信息处理用彝语言资源库,部分彝文信息处理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四、彝文信息处理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机构和环境已经建立,彝文信息处理正在时代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逐步开拓前进。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30年的社会实践,彝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成果已经赢得了全国广大彝文计算机用户的青睐,现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党代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以及彝族地区的新闻出版、教学科研、国家机关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且加快了彝语文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进了彝族社会进入现代化信息时代的进程。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规范彝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展望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现有的中文信息处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彝语言资源数据库的现状,规范彝文信息处理以后要做的研究课题相当多,如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及其他民族语言对照词库、跨平台的操作以及计算机彝文网络系统等等,还要开发基于彝语言资源库的多种应用系统,如果这些项目都实现了的话,规范彝文信息处理将会有更辉煌的发展前景。我们在彝文信息化处理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还有很多欠缺之处,我们面对的还有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然而时代在快速发展,随着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相信我们的彝文信息化处理也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也一定会有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当中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规范彝文信息处理会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经过众多学者长久的、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期待着语言学(包括计算语言学)、语音学、信息科学、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密切合作,在规范彝文信息处理中实现“规则与统计共舞,语言随计算齐飞”。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的信息化处理研究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而功在千秋的重要工作,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切实加强彝语言文化的传播功能,更好地发挥彝语的社会功能。同时,语言文字的繁荣和发展也将促进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在今天,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联接了起来,共享信息和技术是必然的趋势和需要,因此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各种语言信息资源的互相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规范彝文信息处理技术及其相关运用系统的研制开发,将会提高规范彝文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吸引更多的彝文用户,提高规范彝文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更重要的是,开发基于文本理解的彝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对于促进规范彝文的现代化,促进彝族地区信息化的建设,宏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研院)r7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