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我国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

作者:普忠良 发布时间:2002-12-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语言关系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科重要的应用研究课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相互往来,共同生活,形成了双语产生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恰当地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双语关系,不仅有利于我国民族地区科学文化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更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发展。而对双语现象的研究也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和民族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拟对我国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我国彝族分布特点和社会语言状况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657万多人口。其中云南有405万多人,四川省有178万多人,贵州省70多万人,广西有7000多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路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等是彝族主要聚居区。其余一般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贵州境内的彝族主要与汉‘苗、回、布依、白等民族杂居,云南的彝族主要与汉、傈僳、苗、白、壮、景颇、藏、纳西、哈尼等二十几个民族杂居;四川彝族主要与汉、藏、纳西等民族杂居;广西彝族少部分与汉、壮、苗等民族杂居。小聚居,大分散是我国彝族的地理分布上体现的总体格局。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是彝族使用的语言,属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6大方言。由于彝语方言众多,差别较大,各方言之间难以用彝语交际,这种差别主要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语法结构差异较小。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社会语言使用情况与彝族的居住格局密切相关。根据分布格局所体现的语言使用情况,可分为聚居区,杂聚区和城区三种语言使用类型。聚居区内的彝族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在聚居区边缘带的彝族主要使用本族语外,与周边民族交际时使用周边民族语进行交际;杂聚区的彝族在家庭内部使用本族语交际,与杂居民族交际时则使用与之交往的民族语或汉语;居住在城区的彝族主要使用汉语交际,家庭内主要以彝语或汉语交际。据抽样调查,①聚居区的彝族阳.94%的人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杂聚居区的彝族使用语者多,有的地区除老年人外,青壮年一般不会说彝语而转用了汉语,如云南省普洱、蒙自开远、建水、镇雄、宣威和贵州的大方、毕节等县的部分地区;我国彝区的这种社会语言使用状况决定了在处理彝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过程中,不能采取仅用汉语教学的单一的教学体制。加之彝族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或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双语教育模式。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我国彝区彝汉双语教学模式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分布在我国滇、黔、川、桂四省区的彝族在语言环境,地理状况,语言基础及群众意愿等情况不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根据各省区的具体实际,即民族分布特点和语言使用状况选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依据我国彝区双语教学实施中各有侧重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模式。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四川“并行”模式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并行”模式主要用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L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及云南宁范彝族自治县等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并行”指的是在彝族地区中小学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简称一类模式)和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又开设彝语文课(简称二类模式)的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并举的体制。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彝族人口154万多人,占全国彝族总人数的24%,占自治州总人口数的42.9%。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经济文化落后,彝族,大多只通晓自己的母语。因此,早在五十年代,根据凉山地区的社会语言实际,各级民族院校及部分民族中小学实行了彝汉双语文教学,并取得过一定的成效。由于教学用语和学生的语言基础的衔接问题上严重脱节,致使彝区教育质量不高,导致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彝语文教学又一次得了恢复。1978年秋,彝语文作为一门主科被正式列入凉山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的教学课程。1980年,国务院批准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1984年,全省彝文教学工作会议根据彝区的特点,提出了在彝族地区实行两种不同的彝文教学体制(双语教学)计划。198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据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和讲求实效的原则,作出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彝、藏族地区要实行“各科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各科用民族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的两种教学体制并举的方针。由此,凉山州的彝汉双语教学真正地走上了名副其实的双语教育轨道,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符合凉山彝区语言实际的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并行”的新路子。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和拓垦‘,凉山州的彝汉双语文教学“并行”体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本上实现了“80年代打基础,90年代初步形成两种体制并举”②的彝汉双语文教育的新局面。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云贵“试行”模式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和贵州省都是我国西南各省中民族成份较多的省。彝族在两个省内都有广泛的分布。两省共有彝族近480万人口,其中云南省为405万,占两省彝族总人口的84%,贵州为70多万,占两省彝族总人口的16%。虽然在人口比例上存在着差距,但两省彝族都具有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特点。云南彝族主要分布在两个自治州和14个自治县外,全省几乎一百多个县 市境内均有广泛分布。而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等地区。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彝族六大方言在云南境内均有分布,方言间差别大,加之云南彝族在境内聚居或杂居  情况不同,人口数量分布的多少及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语言间相互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受汉  语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同时语言使用情况及对彝族文字的要求不一。彝汉双语教学很难用已经(1987年5月)省政府批准的“云南规范彝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试行,而只能选择具有  代表性的彝族聚居区内的某村或某乡作为试点,进行试验性推行。在试行中采用的是“双语教  育体制”中的“二类模式”,即以汉语文课为主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彝汉双语文教学,这是单一  型的彝汉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在云南彝族地区还处于试验推行阶段,还未能形成从小  学到初高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的双语教学“惯制”,其试行仅限于小学阶段的辅助性教学、彝文师资培训和社会扫盲,办彝文夜校等范围。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彝族所操用的彝语虽然主要是东部方言,但以威宁和赫章为代表的黔西北次方言及  以盘县、兴仁等地为代表的盘县次方言之间,内部仍存在土语差别。两个次方言之间完全用彝语交际也存在困难。同时除黔西北次方言的威宁、赫章的彝族地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较全些外,盘县次方言的大多数地区都或多或少受当地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音点作为规范彝文进行统一的彝汉双语教学。因此,贵州省彝族聚居区的彝汉双语教学也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采用“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彝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贵“试行”模式虽然在试行规模、试行程度和试行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别,但都处于一种试验或摸索中的彝汉双语教学阶段,还未能够形成“惯制“。因此,要使云南和贵州两省彝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达到四川凉山的“并行”规模和效果,仍需要一定时间。但是,按照两省目前实际情况,这种“试行”的“二类模式”彝汉双语文教学,经过逐步规范是比较合适两省彝区的实际情况的。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使之在彝区成规模出成效。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分布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近7000多彝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壮族、苗族等民族杂居生活,受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深,汉语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学校教育基本上均用汉语文教学,后文就不再赘述。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我国彝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体制”虽然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但经过十多年来的耕耘和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喜效果,为中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四川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彝区自1984年在彝族聚居区(主要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确定实行彝汉双语教学“两种模式并行”方针后,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创业和摸索,在双语教学体制建设、双语教学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汉双语教学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具有凉山特色的完整的双语教学体制。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统计,到目前(1997年)为止,凉山彝区有二类模式小学642所,学生44102人,初中68 所,学生14457人,高中7所,学生1532人,共有专任彝汉双语文教师980人。从1984年开始在聚居乡举办各科均以彝语文来授课同时又开设汉语文课的中小学(一类模式),现有8个县36个乡217所,学生10053人,专任双语教师294人,初中8所,学生1221人,高中2所,学生386人,专任双语文教师113人。全州开展彝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人数计达82880人,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总数的39.57%。③已基本形成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两类体制“并行”的教育模 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四川彝区双语教育的“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两次合流,以乡规划,20年分三步走”④的发展思路。即“在凉山绝大多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实行汉语文和民族语文同时使用的双语文教学,根据语言环境,群众意愿和办学条件采取开设彝语文课和举办彝语文中小学两类模式;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阶段两类模式可以根据语言转化和学生意愿进行相互渗透以拓宽升学和就业渠道;小学以乡规划,初中以县规划,高中以州规划,大专以省规划;从八十年代到下世纪初的大约二十年时间内分为恢复探索。初步‘通车’,两次接轨的三个阶 段”。③从而基本上建成了独具凉山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初步实现了普通教育的“一条龙”入学体系。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彝区的彝汉双语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其成绩是显著的。在具本的教学实践中基  本上解除了人们关于进入“一类模式”双语教育后,能否进入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后顾之忧,“1990年,凉山州第一批‘一类模式,751名高小生毕业后,州、县根据实际及时在10个县办起了民族中学或县完中办起了初中斑。1993年州首届二类模式初中401名毕业生,升入中专中师86名,对口升入新办的一类模式高中178名,升学率为65.83%。1996年首届一类模式 130名高中生参加高考,升入本科20名,升人专科18名,升人中专、中师47名,升学率达65.4%”。⑤从而初步实现了双语教学从小学到高校的办学路子,使四川彝区的彝汉双语教学完成了探索恢复,并初步进入了以两次接轨为目标的第三阶段。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建健全双语师资队伍,逐步完善了彝文教材的基础建设。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语师资是保证双语教学健康发展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解决双语师资紧缺的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程中,四川省教委和凉山州教委始终按照由省、州、县分级负责的总体原则,采取轮流培训和正规培养渠道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双语师资问题。在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主渠道作用,依托西南民族学院彝文系,西昌师专,省彝文校,西昌师范及凉山师范学校举办双语师资班,培养正规的双语师资的同时,还根据开展双语教学起始阶段的急需,省、州、县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对原有在职教师进行轮岗双语教材教法培训。据统计,从70年代到90年代,州教育局、凉山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彝文系等先后共计培训小学双语师资,各类专业证书班、成人专科班,成人专升本等共40多个班(期),共计培养(训)双语师资近2800多人(次)仍。同时,四川省教委,州教委为解决双语教材与双语教学相脱节的矛盾,成立了省彝文教材编译室和州彝语文教 材编译组,着手编译各类急需的彝语文教材。并于1989年6月完成了小学语文、数学两套教材及参考书小学思想品德、史地、自然教材及初中各学科教材的编译任务。1994年在完成了高中各学科教材编译任务的同时,还圆满完成了中学各科教师的教材教法培训工作,并系统整理、规范了各学科的新词术语。出版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彝文古 籍、少儿读物l10多种和1300余万字的彝文图书,80多种1000多万字的彝文中小学教材。”⑧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四川省彝族地区和云南省的部分彝区(即指宁范县)的学校普遍使用规范彝文教材进行  双语教学,解决了教学用语和彝族学生语言环境相脱节的矛盾,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对巩固学生人数,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彝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⑨从而  基本上完成了双语教学所需的教材建设任务。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双语教学的教研及评估工作得到加强。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践证明,加强双语教学教研工作,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十多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各县建立起了三级教研网络,配备了专职双语教研员,理顺了双语教学的内外纵横关系,总结出了“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逐步靠近全国统一教学大纲要求”⑩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四川省彝区的双语教学工作沿着规范、科学的道路顺利发展。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四川彝区彝汉双语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经十多年实践、探索的四川省彝区虽然初步建成了独具凉山特色的彝汉双语教学体系,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四川省彝区教育教学实际的双语教学新途径,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由于双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双语教学是一项仍需不断实践,摸索和改进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川彝区开展的双语教学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尚有一些问题和困难急待解决。综合起来就是对彝汉双语文教学认识不够统一,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特别是部分学生家长)仍对双语教学持有无用、多余和过渡等落后思想意识,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长远性缺乏认识,给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影响;虽加大力度对双语教师进行轮流培训和培养,但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双语师资队伍仍难以摆脱量少质弱和不稳定状况,双语师资仍待加强建设步伐;各级各类配套教材、读物特别是参考读物、辅助读物、各种练习册等仍不能满足或达到当前教学要求,也需加快力度逐步解决;各县边远的彝区教师待遇、编制,资金投入,办学条件,校舍及其教学设备等一系列问题仍困扰着彝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急待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落实和解决。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云南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的规范彝文于1987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后,先后在有条件的昆明、玉溪、红河、楚雄、思茅、文山等彝族较为集中的地州市展开试行工作。经过十多年的试验推行,在双语师资培训,社会扫盲,彝汉双语教学,教材和配套读物的编译(写)出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立足省情,双语师资培训见成效。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是我国彝族最多的省份。省内共有405万多彝族,以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分布于  境内2个自治州、14个自治县及其余的各地州县境内。方言土语多,各方言或内部土语之间很难用彝语互相交际。这种实际为云南规范彝文的试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证,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素质合格,兼通双语和科学配套的教师队伍”⑩ 自然成为云南推行规范彝文,开展彝汉双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由此,云南省语委和各地州民语委办按照省、地、州、县分级培训和联合培训的办法,自1987年以来,先后培训彝汉双语师资培训班共34期(班),累计培训1226人。⑩这些来自省内不同彝语方言和支系的双语教师,毕业后,都成为云南彝区彝汉双语教学战线上的“排头兵,”成为彝区社会扫盲的“开路先锋”。初步缓解了在云南彝族聚居区试行规范彝文,展开彝汉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的困难。为云南彝汉双语教学的逐步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区社会扫盲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彝区大多地处山区或半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彝区人民处于与外界长期闭隔  的生活状况。不通或半通汉语的人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提高彝区人的文化素质,消除文盲或半文盲状况。全省先后开办彝汉双语结合的扫盲夜校140余班(期)学员达5100多人  次⑩,双语扫盲以周期短,传授科普知识与学习彝文和文艺活动紧密结合,深受聚居区彝族人民的欢迎。彝汉双语扫盲不仅丰富了彝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使大部分参加扫盲班的人  。实践证明,加强双语教学教研工作,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十多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各县建立起了三级教研网络,配备了专职双语教研员,理顺了双语教学的内外纵横关系,总结出了“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逐步靠近全国统一教学大纲要求”⑩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四川省彝区的双语教学工作沿 着规范、科学的道路顺利发展。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四川彝区彝汉双语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经十多年实践、探索的四川省彝区虽然初步建成了独具凉山特色的彝汉双语教学体系,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四川省彝区教育教学实际的双语教学新途径,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由于双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双语教学是一项仍需不断实践,摸索和改进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川彝区开展的双语教学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尚有一些问题和困难急待解决。综合起来就是对彝汉双语文教学认识不够统一,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特别是部分学生家长)仍对双语教学持有无用、多余和过渡等落后思想意识,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长远性缺乏认识,给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影响;虽加大力度对双语教师进行轮流培训和培养,但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双语师资 队伍仍难以摆脱量少质弱和不稳定状况,双语师资仍待加强建设步伐;各级各类配套教材、读物特别是参考读物、辅助读物、各种练习册等仍不能满足或达到当前教学要求,也需加快力度逐步解决;各县边远的彝区教师待遇、编制,资金投入,办学条件,校舍及其教学设备等一系列问题仍困扰着彝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急待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落实和解决。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云南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的规范彝文于1987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后,先后在有条件的昆明、玉溪、红河、楚雄、思茅、文山等彝族较为集中的地州市展开试行工作。经过十多年的试验推行,在双语师资培 训,社会扫盲,彝汉双语教学,教材和配套读物的编译(写)出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立足省情,双语师资培训见成效。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是我国彝族最多的省份。省内共有405万多彝族,以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分布于  境内2个自治州、14个自治县及其余的各地州县境内。方言土语多,各方言或内部土语之间很难用彝语互相交际。这种实际为云南规范彝文的试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证,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素质合格,兼通双语和科学配套的教师队伍”⑩自然成为云南推行规范彝文,开展彝汉双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由此,云南省语委和各地州民 语委办按照省、地、州、县分级培训和联合培训的办法,自1987年以来,先后培训彝汉双语师资培训班共34期(班),累计培训1226人。⑩这些来自省内不同彝语方言和支系的双语教师,毕业后,都成为云南彝区彝汉双语教学战线上的“排头兵,”成为彝区社会扫盲的“开路先锋”。步缓解了在云南彝族聚居区试行规范彝文,展开彝汉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的困难。为云南彝 汉双语教学的逐步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区社会扫盲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彝区大多地处山区或半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彝区人民处于与外界长期闭隔  的生活状况。不通或半通汉语的人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提高彝区人的文化素质,消除文 盲或半文盲状况。全省先后开办彝汉双语结合的扫盲夜校140余班(期)学员达5100多人   次⑩,双语扫盲以周期短,传授科普知识与学习彝文和文艺活动紧密结合,深受聚居区彝族人民的欢迎。彝汉双语扫盲不仅丰富了彝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使大部分参加扫盲班的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但是。对于拥有405万多彝族的云南彝区而语言,社会扫盲才刚刚开了个头,彝汉双语扫盲工作任重而道远。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有待加强和巩固的云南彝区彝汉双语“试验”性教学。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云南少数民族彝居区,从开始学校教育(包括开办私塾)以来,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教师使用当地民族语言辅助讲解汉语课文含义,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民汉双语辅助教学手段,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教育方法。1987?年云南规范彝文经省政府批准;在省内有条件的彝族聚居区试验推行后,又为传统“双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有条件的彝区试行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同时开设彝文课的彝汉双语教学以来,全省共有56个校点进行了双语教学试验。⑩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二类模式”教学的彝族小学生成绩普遍比只学汉语课程的学生好,如五溪地区的新平、峨山、华宁等县,红河州绿春县牛孔校区纳卡小学,楚雄州牟定,县风屯乡新房完小,大姚县县华中心完小等彝汉双语教学试点及弥勒县五山乡法果哨村试办的全日制学前彝汉双语幼儿班等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⑩十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按照自愿自择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彝族聚居区推行“二类模式”双语教学是完全可行的。但就目前云南彝区彝汉双语试行规模来看,由于未能够具体的落实教育规划,师资待遇,机构,经费投入,配套教材读物及认识统一等诸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云南彝区的彝汉双语教学仍无法形成规模和教育“惯制”,大多仅停留于在少数村寨办小学“试点”班的起始阶段,甚至有的教学试点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要使云南的彝汉双文教学试验有新的起色,必须转换 决策观念,统一认识,上下一致,及时落灾和解决好教学中存在的诸我问题和困难。只有这样,云南彝区的彝汉双文教学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贵州彝区彝汉双语教学发展现状与问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资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委于1983年联合发文,“决定在有关学校进行民族语文的教学  实验”后,苗文、纯彝文、布依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开始正式进入中小学。贵州省彝族聚居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也正式揭开了序幕。以汉语文为教学为主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二类模式”双语教学是贵州彝区推行的主要教学模式。在进行彝汉双语教学试行过程中,彝族较为聚居的毕   节地区的效果尤为显著。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汉双语教学工作有声有色。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毕节地区是彝族世居之地,拥有彝族45万多人,占贵州省彝族总人中口64.3%。  “90%的人都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的交际工具,50%以上的人不通或半通汉语”。⑩198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和省教委;省民委《关于在民族学校进行民族语文实验的通知精神》,毕节地区及各县民委在不通或半通汉语的彝族聚居乡村开展了双语文教学,受到了广大彝族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彝汉双语教学点曾一度发展到63个点,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l984年后,由于师资、教材、经费等困难和紧缺,双语教学点仅剩17个。彝汉双语教学面临崩 溃的边缘。1991年6月,毕节地委根据国务院国发(1991)32号文件,在毕节师专分别办了两个彝文辅修班共98人。并在当年把彝文列为毕节师专的选修课。各县民委也根据本县的实际,采取了各种形式对双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积极为彝汉双语教学点的发展和巩固创造条件。1992年,地委、行署在毕地发(1992)32号文件《关于加强民族语文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双语教学纳入正常的教育管理轨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地区教育局,地区民委近期要抓好培养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方案,经批准后,尽快实施。”并按照地区民委和教育局报经行署批准的(关于把我区“双语教学”纳入普通教育的管理体制)的报告,1992年9月,地区民委决定在毕节地区民族中学高中部增设彝文选修课。决定从1993年起,在毕节师范学校增设彝汉语文双语教学师资班。同年9月,招了第一届列入计划内招生的20名毕节师范双语师资班。在各 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有关政策和措施得以落实。截止1994年5月,全区双语教学点(班)又增到44个,在校生达4354人,其中彝汉双语班学生2227人。在各有关部门的相互协作和配 合下,全区许多彝汉双语教学点又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如毕节县三官小学彝文点⑥大方县天宝小学彝文点⑩,威宁县板底彝文点⑧等彝汉双语教学自始至终一直得以坚持下来,并为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等高校输送了近三十多名大学人才。目前,毕节地区双语文教学工作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已从乡村发展到城市,从民办小学发展到中学甚至中专大学,从短期培训发展列入长期教学计划。彝汉双语教师队伍也在稳定中逐步得以发展,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彝汉双语文教学工作正开展得有声有色。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双语师资队伍素质及待遇问题有待提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毕节地区为代表的贵州彝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的双语师资队伍状况而言,低学历或聘任的双语民办教师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贵州省1988―1989年度大方、黔西等县的彝汉双语文教师,属民委聘任的8位教师中,小学学历者占25%,达到初中学历者占62.5%,具有高中学历者占12.5%。而通过正规教育的双语教师数为零。受聘用的10位民办教师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而达到高中文化程度者仅为10%。教师达标率仅为10%。受聘用的双语教师都属民办,加之工资待遇太低(每月仅为60元),双语师资队伍极不稳定。从而影响了双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长期的深入开展,这是贵州彝区彝汉双语教学急待加大力度,逐步给予解决的问题。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双语教材和配套读物有待统一和规范。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语教材紧缺或不配套间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就目前的贵州彝汉双语文教材的建设状况而言,彝文课本除由贵州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小学1―6册课本外,其余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属双语校点自编的。‘如大方县天宝彝文试点班所用的《彝文识字课本》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写的《彝汉常用词语》、《彝文字典》、《彝文古今成语》、《常用彝语对话》等。⑨教材至今没能统一,而教材参考书和其他配套读物更是寥寥无几。双语教材的统一和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我国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前瞻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多中心、多元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的双语水平如何?将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昌盛发达的重要参数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生活的大家庭。双语关系(或语言关系)始终是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民族教育等有着直接关系的重要问题。纵观我国彝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令人鼓舞的同时,也让人忧虑。四川彝区的彝汉双语教育虽已初步形成体系,并达到一定的双语教学规模,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与完善;云南和贵州两省彝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试行虽有所起色,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重重,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发展前景不宜乐观。无论如何,我国彝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开展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但已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暂不论说各省的双语教学的规模如何?效果怎样?但有一个地方是共同的,不宜否定的,那就是它的实施给我国彝区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对促进我国彝区的教育发展,人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的繁荣、乃至意识观念的转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随着我国民族语文工作有关法制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彝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振兴,彝区双语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因此,在发展我国彝族地区双语教育问题上,只要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坚定不移地引进机制和改革创新经验,取长补短,逐步解决和完善彝汉双语教育中母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大纳和教材的设计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彝语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我国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将会开创出具有彝区特色的双语教育新局面。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  释: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①参见《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中国卷第l册语言?文字)G?D麦克康奈尔。18克让编,拉瓦尔大学出版社,1995年。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引自阿依《凉山彝汉双语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末刊稿)第8页,1997年4月。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④⑤⑧⑦⑩⑩潘正云,马文华《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发展综述》;载《西亩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8 卷)增刊。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⑧引见金鸟加佳《彝文图书出版今昔谈》,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⑨马文华《彝文教材建设经验点滴》,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⑩⑩⑩云南省彝文规范办公室《云南规范彝文试行工作汇报》,载《云南民族语文1995年第4期。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⑩张仲仁《云南彝文规范进程》,载《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通讯》1997年第2期,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处编。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⑩⑩⑥毕节地区《毕节地区双语文教学又上新台阶,载《贵州民族语文研究集》,张和平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⑥陈达明《贵州彝汉双语教学研究>,载《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⑩杨恩勋等《大方天宝彝文试点双语教学情况>,载(少数民族语文教学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⑩李小平《贵州双语文教学调查》,载《云南民族语文》1991年第2期。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②刘明祥等《大方天寡彝文试点双语教学情况》,载(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s9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