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成本与象征收益——美姑县彝族农民阿伙某某家尼木措毕消费观念研究
【摘要】关于彝族尼木措毕的研究论文较多,但从仪式的成本与收益及消费观念的角度讨论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应该是初次尝试。尼木措毕仪式是凉山彝族每个家庭几乎都要完成的一场大型的宗教仪式,仪式花费巨大。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的彝族家庭都传承这样的一个仪式,仪式的动力基于完成历史责任或期望通过本仪式获得预期收益等原因。仪式本身耗资巨大,未来收益无法在短时间得到体现,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彝族的尼木措毕仪式的消费观念应属于非理性消费,但从宗教学的意义来说,它又是非理性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仪式;成本;收益;尼木措毕;消费
【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博士后第57批面上基金项目“信仰的乡愁—彝族进城务工及创业人群的宗教信仰现状调查”(2015M572485);西南民族大学彝族文化研发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编号:13TD0058)的阶段性成果。
凉山彝族大多信仰本土宗教,其核心内容是万物有灵及祖先崇拜。彝族家庭的宗教信仰最为直接地表达方式在于一年中的两次固定季节性仪式及几乎每个家庭都要举行的大型送灵归祖仪式—“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在凉山彝语称为“尼木措毕”,又简称为“措毕”。“尼”为古彝语彝族自称;“木”为“居住之地”,“措”为“人”,“毕”为“诵经”,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故“尼木措毕”直译为“彝族地区的净灵归祖仪式”。[1](P24-30)
尼木措毕是以祭祀祖先、生殖繁衍为内容,送灵归祖为任务,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民俗活动,至今保留完整。彝族先民供奉祖灵的传统,远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存在。彝族祖先崇拜产生于彝族母系氏族外婚制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或更早一些。考之汉文古籍,明清之际,祖灵信仰中的安灵仪式十分盛行。尼木措毕以宗族或家庭为单位,按下一代送上一代的规律,在冬季择吉日请毕摩进行,通常需要3至7天,其归向是将家中供奉的祖灵牌“玛都”通过特定的祭祀程序后送往象征祖界的祖灵箐洞。
一、尼木措毕的研究现状
前期已有许多学者对尼木措毕仪式展开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仪式过程、仪式本身的研究,如吉郎伍野阿牛史日的论文《凉山彝族送灵归祖“尼木措毕”仪式及社会价值》,该论文主要内容是“尼木措毕”的仪礼表现、彝族“尼木”的历史渊源、“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濒危状态、“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的独特价值;另一篇重要的论文是马锦卫的《凉山彝族的祭祀仪式—以“尼牡措毕”为中心》,该论文通过“尼牡措毕”的超度亡灵活动,充分表达出彝族的宗教理念与信仰习俗。以“尼牡措毕”仪式为中心,探讨了祭祀活动的主要仪式,并对各种尼牡的概况进行介绍。马锦卫在文中提出“凉山彝族毕摩从事的宗教活动,分为‘赶哈(路上方)’和‘赶止(路下方)’(意为‘上层(级)和‘下层(级)’)。‘赶哈’仪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超度送灵的‘尼牡措毕’。”[2](P52)此类研究,还有黄安强的论文《凉山彝族宗教信仰的建构与认同—以美姑县“尼木措毕仪式”为例》、肖雪的《凉山彝族死亡认知的本土表达与现代调试—以“尼木措毕”仪式为例》;对尼木仪式的艺术研究,如陈荟洁的论文《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剪纸—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俄干村阿支家族祭祖送灵仪式为个案》;对仪式及仪式用经籍的研究,如吉尔体日、曲木铁西、吉尔拉格等著《祖灵的祭礼:彝族尼木撮毕大型祭祖仪式及其经籍考察研究》,该专著主要内容包括:占卜和仪式前的准备、咒鬼仪式、宴灵献牲仪式、祈福送灵仪式、遣返咒语赎魂仪式。另外朱崇先著的《彝族氏族祭祖大典仪式与经书研究—以大西邑普德氏族祭祖大典为例》一书也是该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在云南彝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祭祀礼俗之中,‘氏族祭祖大典’极具典型性,也最有影响力。”[3](P25)除此之外,还有较多拍摄尼木措毕的纪录片。无论是对仪式本身的研究、仪式文化内涵的阐释,还是仪式用经籍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尼木措毕仪式的成本和收益、消费视角的研究,还未有前人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无论是尼木措毕仪式,还是凉山彝族家庭年复一年的大大小小的宗教仪式,仪式所需的成本已约定成为一个家庭重要的开支。有趣的是无论是彝族贫困家庭、彝族个体户、彝族机关干部、在外务工、创业的彝族人,都将一年中宗教生活需要的仪式成本作为一个家庭的最为重要的开支,区别在于仪式消费的多与少,但仪式过程不会因为仪式消费的数额而变得繁与简。笔者来自大凉山彝族腹心地带美姑县,从小就是宗教仪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经历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宗教仪式,并且也见证了仪式成本从少到多,这期间彝族信众对仪式本身一直持有的热度不减。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彝族信众对宗教仪式的消费观念是基于怎样的心理?这种消费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消费?仪式带给彝族信众怎样的收益?或是象征收益?带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于2016年2月1日走进了美姑彝族农民阿伙某某家的尼木措毕仪式。
二、问题的缘起——关于阿伙某某家的尼木措毕
在众多的尼木仪式中,笔者选取的个案是美姑彝族农民阿伙某某家的尼木措毕仪式。在这里强调彝族农民,是因为彝族农民、彝族个体户、彝族干部家庭对于同样一场尼木措毕仪式消费的数额、参与人数、参与群体等都会有较大的区别。如仪式用牲,农民家庭用自己喂养的就能满足仪式的需要,个体户家庭可能要去市场上购买仪式所需用牲,彝族干部家庭的仪式会去乡下老家完成等。阿伙某某家远离县城,尼木措毕仪式的过程与内容十分纯粹,没有过多的派生出其他的内容。如今凉山彝族的尼木措毕仪式中,有的出现了类似于“炫富”的个案,在仪式中除了传统的内容外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如摔跤、赛马、选美等。而阿伙某某家所处的地方是凉山较为贫穷的地方,经济收入低,仪式主家是家里唯一的男性,因此他家的尼木措毕仪式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内容和程序。
阿伙某某家居住在美姑县井叶特西乡沙马乃拖村四组。该村海拔近4000米,属于高寒山区。2016年2月1日课题组一行到达时,刚下过一场大雪。村子连着海米惹自然保护区,满山遍野的日本落叶松,挂满洁白的雪,让人置身于梦幻般的冰雪世界。沙马乃拖村四组共有14户人家,阿伙4户、乌尔5户、马海3户、的2户,计67人。据说沙马乃拖村是因该村居住了大量的沙马曲比家,就取名为沙马乃拖村。该村紧靠雷波县,有许多人都举家迁到雷波县较好的地方去生活了。仪式主家阿伙家支在该村已经生活了17代。
(一)择吉日约请毕摩
凉山彝族地区举行宗教仪式时,仪式主家都会打酒上门约请毕摩。随着通讯、交通的改变,约请毕摩的方式也有了变化。一般季节性的仪式,主家可以通过电话约请。笔者在西昌的某个小区,就见证了该小区一户彝族家庭举行“西哟布”仪式时,毕摩就是由彝族门卫打电话约请的。对于尼木措毕这样的大型仪式,约请毕摩的方式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方式,需由主家两到三人打酒到毕摩家去上门约请。阿伙家约请的主毕摩是来自美姑县峨曲古乡的阿鲁毕摩,系阿苏拉则流派27代传承人,是大凉山为数不多的黑彝阿鲁家族世袭毕摩。
“我们在早些时候,就通过占羊胛骨、加上主人家里男子的生辰八字等,算定了2月1日为石者家的措毕日,2月1日是牛日。日子是我选定的,之后我和石者就打酒去维其沟的毕摩阿鲁家约请。当时毕摩出外做仪式去了,毕摩的老父亲,还杀了一只白公鸡招待我们。后来等毕摩回来后,毕摩又做了一个自己是否适合去石者家措毕的占卜仪式,确定可以做后,毕摩就答应我们了。对于阿鲁毕摩来说,我们在沙马乃拖村生活的4户阿伙家,他并不陌生。我今年已经62岁,已经见证了3场措毕仪式,分别是:祖爷爷的措毕仪式、爷爷的、爸爸的,阿鲁家的毕摩是阿伙家的固定毕摩,每次仪式后,阿伙家的人都平平安安。因此,我们阿伙家的首选毕摩也是阿鲁家的毕摩。4组的4户阿伙家,除了石者家外,都早已完成措毕仪式,其余三家的毕摩都是阿鲁毕摩,我们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主人与毕摩之间的关系了,应该说他是我们阿伙家的守护神了。几家人都固定约请他。一般情况,阿鲁毕摩会带3-4个毕惹。当然,如果毕摩占卜后,不适合做这场措毕,我们就会请其他的毕摩,这毕竟是缘分问题。毕摩答应了2月1日中午会准时到达主人家,又交代了仪式需要提前准备的神枝、草等。我们回到家后,就开始分配任务。”
从以上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凉山彝族家庭一般都相信自己家庭的“守护神”,即家庭固定请的毕摩。一个家庭的宗教仪式请某个毕摩来完成后,仪式取得预期的效应即一家人平平安安,从此无论大小仪式,都会固定约请该毕摩,而主家对毕摩而言,也成为毕摩的“的色”,主家与毕摩之间已经变成了亲人般的关系。
(二)突然到访的客人
在县里熟人联系下,笔者和成都某高校的一个课题组,两队十余人出现在了阿伙家的尼木措毕仪式上。课题组是为了拍摄在该仪式上演述《勒俄特依》的纪录片。这一行人被安排在仪式主家叔叔辈的阿伙尔乌家住宿。笔者在阿伙尔乌家遇见仪式主家时,他有些担心,一再问笔者,自己家尼木措毕被拍成纪录片后,会不会有人来找他的麻烦,说这个是迷信。笔者当时还告诉他,现在形势好,有人来拍摄,说明大家感兴趣,另外这个不是迷信,是彝族传统文化。县里的毕摩文化研究中心,还是政府成立专门研究毕摩文化的,他们不也跟课题组一起来了吗?听了笔者的解释后,主家总算放心了。
三、仪式成本
尼木措毕仪式花费巨大,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完成该仪式所需经费是家庭中一笔大开支,即使是贫穷的家庭,他们也宁愿节约生活成本攒钱完成该仪式。而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尼木措毕仪式是一次展示自己家庭经济实力、人脉资源的机会,隆重程度不亚于当地的一个小型节日。
“宗教研究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使经济学锦上添花:针对‘非市场’行为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领域创造知识;演示经济模型如何加以修正来处理信仰、准则、价值等问题;探索宗教(可扩展到包含道德和文化)影响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经济态度和活动方式。”[4](P190-191)彝族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彝族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态度。他们认为完成宗教仪式的经济行为是必需的,是神圣的。一切信仰都是需要成本的,无论是时间成本、劳力成本、金钱还是实物。
从尼木措毕主家的角度来看,尼木措毕的开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力成本、人情成本和实物成本。阿伙家尼木措毕仪式的主要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成本:西姆洛姆和毕摩卡巴
仪式的人力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指参与仪式准备、仪式开始到结束时的邻居、亲戚、家门、姻亲等各路人员帮忙的劳力成本。如为了圆满完成阿伙家的尼木措毕,邻居们专门成立了等同于“仪式筹委会”组织,男女分工明确,各个成员负责自己的一部分,整个仪式过程有条不紊,积极配合主毕摩完成这一神圣仪式,参与仪式投入劳力达80多人。女人的任务是煮饭、接待客人,男人的任务是准备神枝、准备仪式用祭牲等。以下是阿伙家尼木措毕仪式的“指挥小组”及主要成员情况。
总指挥:乌尔勒石、的拉哈
成员:乌尔拉红、乌尔干部、乌尔哈布、马海石一、马海石培、的拉古、的拉力、乌尔木乌、乌尔木叶、乌尔木子
劳力成本的另一部分,也是仪式中核心成本即毕摩的劳力成本。数个毕摩服务于仪式,主家需要为毕摩的服务买单,支付他们的劳力成本,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毕摩卡巴。主家给毕摩的卡巴分两个部分:措毕仪式中每个小仪式结束时,主家给的现金及祭祀用的牲畜和鸡,还有来参加仪式的客人给的各种卡巴,这类卡巴既包括给帮忙人的卡巴,也包括给毕摩的卡巴。阿伙家尼木措毕仪式共7个毕摩,其中主毕摩阿鲁某某,带来5个毕惹,仪式主家的毕摩1人,毕摩仪式时间花费了三天三夜。主毕摩和他的4个毕惹获得的卡巴总计为9100元。
“过去毕酬有给白银的。20多年前,我得过一锭银子。那时候的价格应该是等同于150元,现在一锭银子已经涨到七八千了。
如果措毕只是父母亲的灵牌,嫁出去的每家人要送4头羊,两头是父亲毕,两头是母亲毕。分别会给毕摩一头羊。主人家自己是没有的。过去给不起金银的,也是给祭牲给毕摩。如果毕摩给1000元,邱莫就给500元。毕摩相当于周旋在人与鬼之间,主人给辛苦费。尼木这一年,活着多少女儿,才会用多少祭牲。”
从毕摩的视角来说,尼木措毕仪式花费大把的时间,最短为3天。毕摩在仪式主家进行仪式时,不管户外天气如何恶劣,毕摩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认真完成整个仪式。
“今天这样的冷天、又在下雪,我们毕摩晚上都不能进屋睡觉,也要睡在外面的青棚里,不能随意离开,就像女子出嫁时,一直要坐在青棚下,没有梳头和吃饭前,是不能随意离开的。”
(二)实物成本、仪式祭牲
除了毕摩的卡巴,仪式上所需祭牲也是一大笔开支。搓毕时祭牲要用猪、羊、鸡,大概需要几十个,富裕家庭甚至会用牛作祭祀用牲。以下分别是美姑阿伙某某家及甘洛县两户彝族农民尼木措毕时所用祭牲的统计表:
从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同是凉山的三场彝族农民的尼木措毕仪式,阿伙家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所以祭牲没有牛,而甘洛县的两家仪式,因为主家弟兄多、姻亲经济条件允许,所以祭牲用了多头牛。仅从这一项来比较,成本数额相差较大。
实物成本中除了祭祀用牲外,还有仪式所需的各种实物。如仪式用的植物、树木、粮食等。尼木措毕仪式上需要大量的花神枝、白神枝、黑神枝、麦子、燕麦粉、苦荞粉、苦荞饼、猪头、泡水酒、搭青棚用的树木、树枝等。这一类实物成本对于主家来说,不需要去市场购买,家里或邻居就能帮忙解决,用到的实物都是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
(三)人情成本—礼物的流动
尼木措毕仪式的人情成本包括劳力成本及各类群体出的份子。劳力成本主要是阿伙家仪式上捧场的、帮忙的,甚至来喝酒的,他们在这场仪式中花的劳力及时间等,都是建立在主家的人缘基础上。
尼木措毕仪式也是彝族家庭的一件大事,花费巨大,需集大家的力量来完成,邻居、家门、亲戚、姻亲出份子,早已是不成文的约定。份子规则对应的每个家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阿伙家这次尼木措毕,份子的原则是邻居1户出两只鸡,阿伙家的家支成员要出猪、鸡、酒,还要负责帮主家接待姻亲。本家支按户数分别接待不同的姻亲。参加仪式的姻亲和客人除了第一天在主家接待外,其余时间都由阿伙家支的成员来接待。本次仪式收到的份子清单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阿伙家尼木措毕仪式的份子清单大体出自以下几类群体:
1.家支的份子
尼木措毕这样的仪式是凉山彝族家庭的大事,凉山彝族人按家支聚集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同一家支内部相互协作完成本家支重要的事情。某个家支间的团结、在社区中的威望等,都会通过日常的家支内部处理事情、危机公关等实践上取得成绩在社区被其他家支赞扬和效仿。像尼木措毕这样的大型仪式,家支内部出钱出力,是家支成员的义务所在。份子的数额和实物基本是一致的,除了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往往高于一般成员外。在阿伙某某家的尼木措毕仪式中,阿伙家出的份子(现金类)是1720元,占尼木措毕仪式份子的34.8%,出的实物是4只鸡。
2.邻居的份子
邻居也是这场尼木措毕仪式的主角。仪式主家的邻居要靠平时人脉的积累。阿伙家的尼木措毕仪式中邻居出的份子是16只鸡,140元人民币。从上面的清单中可以看出,邻居在出份子时,数额基本一致,大多是两只鸡。
3.朋友的份子
鉴于家支和邻居间,居住地不在一个社区,甚至隔得较远,但出于朋友的情谊而出一份力。在阿伙家的措毕中朋友出的份子是5只鸡,80元人民币。
4.姻亲的份子
仪式主家的所有姻亲是这场仪式中非常重要的团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支。姻亲间在尼木措毕仪式上相互竞赛,展示自己家支的实力,通过参与仪式的人数、穿戴、给主家送来的礼金和实物、在仪式场上给各路人员的卡巴等。阿伙家的尼木措毕仪式上笔者未发现实力非常强的姻亲,主家的四个姐姐的姻亲关系网在仪式上一目了然。主家除了有个姐姐二婚嫁给汉族外,其余三个姐夫都是彝族。在这场仪式中,四个姻亲所出的份子也基本一致,且在尼木措毕仪式开始前,主家就已经大概知晓。在这场仪式中姻亲出的份子是:16头羊,2800元人民币。按每头羊2000元的价格计算,16头羊共计32000元。笔者在调查其他的尼木措毕仪式时,曾看见炫富的场面:出嫁的女儿们回来参加仪式时穿戴十分讲究,崭新的彝族服饰、全套的彝族银饰及金饰。男人们在卡巴环节大把的撒着百元大钞,姻亲给主毕摩的卡巴甚至有碎银。仪式传统内容上也增加了许多画面感极强的场面,如赛马、选美、摔跤、克智等内容,竞赛项目多,奖金丰厚。
“记得最多的一次,是去一家阿莫石坡家支家去做仪式时,那次也是措毕仪式。一共有36个玛杜,还有噶博,许多毕摩没有看见过嘎博,很多毕惹都想去见识。那次毕惹和毕摩去了100多人。主人家没法用甑子蒸饭,最后只能用大口大口的锅做饭。那次是我目前见到过的最厉害的一次。”
在分配系统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再分配,称作摆阔消费。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摆阔消费的例子。北美西北部海岸的夸扣特尔土著印第安人的夸富散财宴(Potlatch)习俗。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上各路姻亲实力的竞技、不同家庭间尼木措毕仪式参与的人数、仪式的内容、人们的穿戴、仪式花费、仪式上给毕摩及各路帮忙人员的卡巴等,都成为仪式后人们的谈资,为了名气,富裕的家庭会花费数倍于阿伙家尼木措毕仪式成本来举行这场仪式。这种“炫富”的方式和非洲的夸富散财宴,或许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来参与阿伙家尼木措毕的各类群体也代表了凉山彝族其他家庭尼木措毕时参与人的类别。“涂尔干、维克多-特纳等主要关注大型仪式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往往由社区举行,参与仪式的人即便不是陌生人但也不仅仅是相濡以沫的熟人,他们的血缘、家庭、地位、职业、等级等身份似乎会在仪式的高潮中短暂消失,仪式因、‘阈限’的归零方式而起到整合社会的团结作用。”[5](P63)参加阿伙家尼木措毕仪式的人,其中包括平时关系亲密的,也有关系一般的,参加人员中有地位高的、有经济条件好的、有固定职业的,但在仪式过程中,所有人的“标签”都会暂时消失,共同的身份就是信众,通过仪式的洗礼,那一刻,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与共,对加强彝族社区的凝聚力有一定的意义。
凉山彝族的宗教仪式往往通过群体来表达,不仅是尼木措毕这样的大型仪式,其他小型的仪式,最少也有10多人参加。为什么尼木措毕仪式参与人数最多?是否参与人数越多仪式效果就越明显?笔者在美姑访谈了几个彝族老者,看法基本一致:仪式主家的实力和人缘决定了参与人数的多少,普通信众认为仪式参与人数越多越能达到仪式效果。2017年2月3日美姑县井叶特西乡果核村曲比某某家的尼木措毕仪式,据说参加仪式的约三百人,大部分是同村的邻居和亲戚,还有两家姻亲。
四、仪式的象征收益
文化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宗教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宗教信仰的系统,一是宗教仪式的系统。宗教的功能表现为:给人生赋予意义、心理上的支持、强化和维持文化的价值体系、减少冲突、增强社会控制、维护社会集团内部的团结,增强集团成员内部的认同感、保存知识文化、促进社会变迁、调节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带给彝族信众的收益如何?尽管花费巨大,主家认为仪式的效果和后期收益是可以预见的,这是彝族社区积累的实践知识,且通过无数次实践获得。阿伙家的尼木措毕仪式的收益或象征收益主要体现在:
(一)幸福、兹莫
“宗教似乎还影响到精神和肢体健康。尽管弗洛伊德非经验性的传统把宗教指责为恐惧症、偏见和独裁主义,但经验研究持续证明,较高的宗教捐献率和宗教活动参与率有助于精神健康、减轻压力、增加生活的满意度”。[4](P202)
完成尼木措毕仪式,主家的自我满意度、幸福感增强,安全性高。尼木措毕仪式是凉山彝族社区几乎每个彝族家庭都要完成的任务,是孝敬逝者,祈福生者的仪式。完成仪式是对逝者的告慰,同时也是对生者的交代。一个家庭通过自身的努力,出钱出力完成仪式,对仪式主家来说,是件自豪的事情。主家在社区更有话语权,仪式给主家带来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主家寄仪式希望于眼前或未来的收益,希望通过仪式带来家庭和睦、子孙繁荣、家人平安的象征收益。或许仪式的收益无法立即兑现,但将来的收益带给主家无限的遐想。
(二)互惠、认同
尼木措毕仪式是凉山彝族家庭加强自我认同、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彝族宗教仪式反映的文化现象加强了族群文化认同。彝族文化传承的机制与途径主要是宗教仪式。因为每个族群的文化认同与传承都需要形成集体记忆,而宗教仪式本身具有形成集体记忆、保持族群认同的重要性。在彝族人观念里纯粹的彝族都要举行该仪式。仪式从准备到进行,构成了一幅社交网络的场景图。仪式主家、邻里、亲戚、姻亲、甚至是突然到来的客人,都是社交网络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尼木措毕仪式的筹备、花费、组织,需要得到邻里乡亲的帮助,仪式中的重点也是邀请来的各个姻亲,他们在这场庞大的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财力的支持、还是人气的捧场,家支、邻里、姻亲在这场仪式中永远都是主角。凉山彝族地区自包产到户以后,人们的社交圈缩小、社交平台仅限于婚丧嫁娶及宗教仪式,尼木措毕这样的大型仪式,为各类参与群体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在尼木措毕仪式上,无论是帮忙的群体、远道而来参加仪式的群体,互惠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情和参加人员的随礼,都是主家多年人脉资源积累的集中展现。互惠原则包括一般互惠、平衡互惠、负值互惠。凉山彝族社区的互惠属于一般互惠,即不计算价值、不明确报偿时间的交换,捧场的、帮忙的,甚至来喝酒的均在其中。礼物的流动,日后需要反馈。
(三)仪式的传承与发展
尼木措毕仪式是大型的宗教仪式,能主持仪式的大毕摩是大家认可的毕摩,一个主毕摩带着多个毕惹一起完成该仪式。为毕摩仪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践机会,且给毕摩带来不菲的酬劳。如今在凉山,能独立主持尼木措毕仪式的毕摩越来越少。
“能够进行尼木措毕、猪胛卜等大型仪式的高级毕摩有93人,占毕摩总数的3%;能够进行中型仪式的中级毕摩有478名,占毕摩总数的16%;只能做晓布等小型仪式的初级毕摩有2348名,占毕”摩总数的81%。
五、阿伙家尼木措毕消费观念
(一)主家尼木措毕仪式的使命感
尼木措毕仪式花费巨大,少则几万,多则十多万。凉山彝族家庭既然需要花这么多的钱去举行尼木措毕仪式,那么,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如何?家是否就可以省略这场仪式呢?仪式主家的态度如何?
“彝族不可能不措毕。这个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规矩,哪个都不可能去改变它。只要是真正的彝族、纯粹的彝族血统的,没有哪一家不措毕。富人有富人的措毕方式,但穷的也要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就是不吃不喝也要完成。前几年娃娃们小,花钱的地方也多。这三四年以来,我都有意识地在节约钱、多发展一点羊来卖钱。加上去年大儿子已经通过自己在汉族地区打工挣来的钱修了新的砖房,也不需要我的钱帮他修房子。其他的孩子也还小,还不到娶媳妇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时候是该完成这个任务了。就开始预算钱差不多时,就要开始措毕了。也该给去世的父母一个交代。别人经济条件好的,早就做了,我就是因为没钱才拖到现在。尽管穷,但该进行的仪式都得做,不可能简化。”
仪式主家阿伙某某,42岁,家有4个儿子、3个女儿。他自己是家里的独子,有四个姐姐都嫁往雷波县。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差,加上没有其他弟兄帮衬,所以阿伙某某家的尼木措毕仪式拖到2016年才进行。仪式主家阿伙某某的母亲37岁时去世,灵牌已在家放置了27年,父亲73岁去世,灵牌在家放置了10年。灵牌在家里供奉多年,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仪式主家才能体会了。
“我们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准备了,日子定下来后,就电话通知了嫁在雷波的四个姐姐,我是家里最小的,今年41岁,很小时母亲就去世了。我们家在这里生活了17代。到我这一代,就是独子了。你也看见了,我们这里条件差,没办法,所以本来该早就完成的措毕仪式,一直拖到现在才做,内心上过意不去,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准备了几年,今年终于攒了一点钱来完成仪式。这场仪式可能要花费4万多近5万元。这已经是最小规模、最紧凑的开支了。比起其他有的人的措毕仪式来说,我的就是基本条件了。邻居们对我帮助很大,我是独儿子,邻居们就像自己的兄弟。从准备砍神枝到通知其他亲戚朋友参加,都是他们在忙前忙后。准备神枝,4个人做了一天。因为需要白神枝、黑神枝、花神枝三种。”
彝族是有自己信仰的民族,他们相信举行尼木措毕仪式,离开的人和活着的人通过这场仪式分开了,断绝生死之间的联系,让死去的人安详地离开,活着的人吉祥平安。通过这场仪式,主人家希望达到孝敬老人的目的,不再欠老人的账,活人和逝者从此分隔,各有各的生活,不再打扰彼此。通过这场大型仪式完成逝者生前的所有遗憾,活着的后人有义务为逝去的人弥补遗憾。
对于阿伙家的尼木措毕,主家的观念:认为血统纯正的、真正的彝族都要举行该仪式。自己虽是独子,没有其他兄弟帮衬,经济条件再困难也要完成。这个使命是历史使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仪式过程不可能简化,既然要做这个仪式,该花的费用肯定是要花的。比起条件好的,花十多二十万来完成尼木仪式的,他觉得自己的仪式只能算是完成任务,也算对得起逝去的双亲了。宗教信仰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主家的选择是理性的,尽管仪式花费是在预期收益未知的情况下的非理性消费,但对于广大的彝族信众来说,仪式所需的花销是天经地义的,再穷也不能省掉这笔开支,尼木措毕这样的仪式也彰显了富人和穷人的平等性,核心的仪式过程与内容都有一套格式化的程序,主持仪式的毕摩带领众毕摩尽心尽力完成仪式。
(二)非理性的理性选择
“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直把宗教当做与理性计算无关的行为类别。包括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孔德在内的19世纪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对宗教的热切奉献是彻头彻尾的非理性。[4](P193)经济学的角度把宗教投资定义为风险投资。投资于宗教仪式,是否能收到预期的效益,在仪式开始和结束时,是没有办法产出直接效应的,只能期待预期的未来效应。彝族尼木措毕仪式的收益也包含直接收益和预期的象征收益,用于仪式的开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次风险投资,但对于彝族广大的信众来说,完成仪式是自己首要的任务和责任,无论仪式成本如何,他们没有认为这是一场风险支出,相反认为这是一次“幸福之旅”的前期投入。
结语
本文探讨的尼木措毕应该是大凉山最小规模、花费最少的措毕。主家对仪式十分重视,虽然没有好的经济条件,但也尽力将这个仪式做好,觉得仪式是祖辈留下来的规矩,天经地义,正是应验了彝族谚语“父欠子债,娶妻生子;子欠父债,尼木措毕。”主家对亲戚、邻居对仪式的帮忙和支持,十分感激。主家在邻居遇事需要帮忙时,也尽心尽力去帮,“互惠”的原则无处不在。尼木措毕仪式花费大,占一个彝族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仪式隆重,占据彝族人宗教生活的重要地位。尼木措毕与贫穷富裕无关,经济水平高低不决定仪式是否举行,只是决定仪式举行时牺牲的多寡。尼木措毕虽然是大量经济的付出,但彝族信众收获的是无形的精神收益:精神安慰的回报和家族内部凝聚力的再次增强。
尼木措毕是彝族祖先崇拜的典型范例,也是彝族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民众的族群记忆,是联结和强化彝族家族成员间血缘认同、心理认同的主要纽带,对于民族自信力的演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尼木措毕仪式独特,文化知识内容极其丰富,是彝族民众传统知识的重要教育场所,对于提供传统文化教育范式、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寓教于乐具有重要的作用。尼木措毕的主要目的是送灵归祖,祖先信仰在彝族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即使在社会发展中,祖灵信仰依然是彝族人的重要内容。
从尼木措毕仪式的成本看凉山彝族其他仪式成本与象征收益及消费观念,具有共性。固定的、季节性的宗教仪式、不固定的、随时为化解危机、祈求平安的仪式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来支撑。尽管从经济学角度看似仪式行为的花销是非理性的,但在彝族人的消费观念里仪式所需成本是必需消费的一笔清单,是基于未来预期象征收益的提前支出或是完成历史使命的成本。凉山彝族农民家庭一年中在宗教生活与仪式方面的消费和投入占据家庭年收入的比例等问题,都是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吉郎伍野,阿牛史日.凉山彝族送灵归祖“尼木措毕”仪式及社会价值[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7,25(2).
[2]马锦卫.凉山彝族的祭祀仪式—以“尼牡措毕”为中心[J].宗教学研究,2003,(1).
[3]朱崇先.彝族氏族祭祖大典仪式与经书研究—以大西邑普德氏族祭祖大典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劳伦斯•R•伊纳库恩.张清津,译.宗教经济学导论[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3).
[5]嘉日姆几.群体关系的仪式表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2).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彝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
(文字来源:彝学公众号,主编:巫达)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