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及其生态意义——以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

作者:黄龙光 白永芳 发布时间:2020-07-17 原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摘要彝族民间林木崇拜习俗,出于林木在彝人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源于彝族古老的以祖灵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彝族林木崇拜的内涵丰富,涉及的林木、林地种类繁多,它们自古受严格而神圣的民间规约保护,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义。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下,有效传承少数民族林木崇拜的文化传统,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接,可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林木崇拜;生态意义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09XJCZH013)、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YZWH1027)、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11CMZ023)阶段性成果。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jpg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峨山彝族自治县自然人文生境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彝语地名,意为“长有竹子的山川平坝”,地处滇中腹地,位于东经101°52′—102°37′,北纬24°1′-24°32′之间,东接玉溪市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县山水相连,西北与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县毗连。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史籍记载,峨山在先秦时期属于古滇国辖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胜休县地(一说俞元县)。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55年),属兴古郡胜休县。隋朝时期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南宁州绛县地,后属南诏通海都督府。唐南诏末年(880年),设嶍峨部,是三十七部蛮之一。宋大理国时期隶属秀山郡。元宪宗六年(1256年)设嶍峨千户,辖怕念、俄爽、塔甸、洒冲甸四个百户所。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嶍峨千户为嶍峨州,隶临安路,领筇川、平甸二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嶍峨首设流官。清顺治十六年(1660年),嶍峨土官禄益(彝族)、王扬祖归顺,授世职。康熙四年(1665年),土官禄益、王扬祖附宁州禄昌贤反清失败,从此“改土归流”。民国18年(1929年)直属云南省政府。次年,嶍峨县改称峨山县。1949年,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成立了峨山民族自治县,1954年改为“峨山县彝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峨山彝族自治县”。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属高原地貌,丘陵、河谷、平坝与高山相间,整个地形像一个三角形,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峨山气候立体特征明显,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20.7℃,全年无霜期达267天,年平均日照射2244.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34.6毫米。峨山山区广阔,植物种群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5.8%,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栗、油衫、旱冬瓜等,名贵树种有香樟、红椿等,果木树种有桃树、梨树、板栗、核桃等,还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树蕨。境内峰峦叠翠,林海苍苍,江水奔流,景物繁茂。峨山县境内现分布有纳苏、聂苏、山苏三个彝族支系,总人口八万多。其中,纳苏和聂苏话差别较小,山苏话差别较大,不能互通。但山苏人基本都能讲纳苏话,纳苏话为境内彝族通用语。在族源神话史诗与谱牒中,三个支系皆源自共同的彝族始祖阿朴笃慕[注1],普遍笃信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峨山彝文史诗《洪水泛滥》记载,阿朴笃慕即打制木箱漂浮,才安全躲过了远古那场旷世洪荒成为人祖。流传在双柏、峨山县彝族古歌《祭树神》唱到:“树神是两个,守生莫另移。树神高处站,祭日来吃喝。站在山梁上,不要被火烧。你在高处好,大火烧不到。叶落雪片压,雪树闪银光。叶落同草枯,你使土地肥。地肥瓜果鲜,地肥山花艳。你保大青山,铺绿又盖红。[1](p.88)”林木崇拜是彝族民间最为重要和普遍的信仰情结,对于世居山区、半山区的彝族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生态意义。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民间林木崇拜的内涵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林木崇拜,属典型的自然崇拜。当地彝族崇拜的林木种类繁多,涉及林地面积广阔,它们既因特定实用功能尊享崇拜,更因其特有的原始宗教信仰而受尊崇,林木崇拜自然而然嵌入彝人日常生产、生活中。当地彝族崇拜的林木及林地,主要有以下几类: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咪嘎哈[注2]神林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村落民居群,往往背靠大山,沿山坡缓缓梯次展开。村背后的山被称为咪嘎哈神林,受全村人严格维护。神林中树木以常绿栗柴、椎栗、榕树等为主。虽无成文规定,但其“口头法”的规训强制力和约束力非常强。严禁人们随意出入咪嘎哈神林,捡拾枯枝、落叶,铲掘山草灰、腐殖土,更不允许砍伐林木。村组各自组织咪嘎哈祭祀仪式,均设有自己的咪嘎林和咪嘎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咪嘎哈祭祀场严禁女性进入和参与祭祀,一般将其选在宽阔地域。当地人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特别是老树和古树,不允许随意砍伐。毕摩和寨老们,选择树径较大、树干高挺标直、枝叶茂密常绿乔木为咪嘎树祭祀。一旦选定,除自然枯老朽败,否则不再更改。人们在祭期为其除草洒水,隆重举行祭祀,全村顶礼膜拜。以咪嘎树为中心的整个咪嘎神林,成为一个环保圈。过去全村统一管理的一个大型咪嘎神林,现分解为地理上连接、管理上独立的若干小型咪嘎神林,在文化上因咪嘎哈祭祀紧密粘结起来,成为管理更加严密的一个大环保圈。地域范围没有减少一分一厘,管理分而治之但又文化统一。咪嘎树和咪嘎神林,就这样“纲举目张”,有效维护着村寨。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咪嘎神林,不仅以关乎全村福祉为条件,禁止人们进山砍伐和铲掘。塔甸村村还广泛流传着大黑蛇[注3]盘踞咪嘎神林的传说,据说谁见到该巨大的蟒蛇,非死即病,让人“听而却步”。村民会不厌其烦地讲述,谁何时进山割草,见到该修炼成魔长有雄冠巨蛇后,惊吓过度突然病发而亡,或莫名上吊自杀等。集体神圣祭祀,加上巨蛇传说,一直充当着咪嘎神林的保护性神圣叙事。从实用功能的角度进行简单分析,村背后山脊是村里的“靠山”,建村选址要预防泥石流,地势坡度不宜过大,要有森林密布,地势和植被相互粘结后,有效防止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同时,可循环大气,涵养水源,从而调节整个村落生态系统。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风水林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人认为,一个完整的寨子,应有清晰的地理界标。寨子范围以前、后两道寨门为主要界标外,同时以风水树、风水阁为次界标,圈定成村寨地域范围。一旦立下寨门和风水树,这个范围内人、畜、家居等万物自然受天地神、祖灵、寨神保护。风水林养护在村背后山坡上,其实也是水源林。水源和风水得到保证,在当地村民眼中紧密结合在一起,涵养水源在外,维护风水在内,实际功能和和文化象征二合一,千百年来自然而行。风水林地域覆盖范围要远远大于咪嘎神林,咪嘎神林只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风水林中的林木种类,主要以常绿乔木和杂木为主,少有松树。乔木主要是质地较硬的椎栗树、水冬瓜树、黄柴木、杉树、野玉兰、榕树与五眼果树等,还有其它的一些黑果灌木、杂草丛等。事实上风水林涵盖了整个咪嘎神林,在村头和村尾两头以风水树为界标,风水林和咪嘎神林界域,就像两个同心圆嵌套在一起,层叠相交。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12月的某一天,村里SSM认为寨尾自家承包地旁近五十多年树龄的五眼睛果树,一来遮阳影响地里庄稼生长,二来可将其作为烤烟柴来烧,于是就锯倒了该树四桠枝中最大的两桠。当即有人告到组里,组里随即召开村民大会协商如何惩罚事宜。很多人一听到该五眼睛果树被锯倒,义愤填膺。老人们说这棵树是风水林东南向的界树,对整个风水林至关重要。彝族禁忌随便砍古树、老树,人们认为古、老树有树精树神,会怪罪下来。特别是对人有恩的果树绝不许砍伐,否则必遭罪。直到现在,很多人上山出工路过树底,会去捡拾五眼睛果吃,酸酸的开胃生津。老人们现场严厉训斥道:“你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人,也到化念‘学习’(早年S曾在化念监狱接受劳改)过几年,怎么会砍这棵风水树!?”老人们坚决要罚款5000元。后由于其家穷,最后本着以教育为目的的原则,罚了2000元。其三子有意见,主事的老人说:“如果这样的话,一分钱也不用出了,你只要把我们的树象以前一样好好养活起来就行了!你像发羊癫疯一样,老得糊涂了吧,人家小孩子们常来树底下拾果子吃呢,你怎么敢砍这棵风水树!?”[注4]虽然当地现代社会群体凝聚和社会团结在平日里显示不出来,但一旦事关全寨整体利益,特别涉及到有关民族传统文化,寨老们的权威和群体的力量,即可与现代国家政治力量一道,成为维护村落最有影响力的双轨管理制度。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山神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彝族山神树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村落群体共有的山神,当属原始采集-狩猎生计方式的遗俗。一是各个家族祖坟山神树,属个体的而非群体的山神树,其护佑指向单独家族和家庭。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集体山神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俗语说:“山神老爷不开口,老虎豹子不吃人”。山神主管山川草木、溪流箐谷以及飞禽走兽。山神往往住在深山里,祭祀时以一棵躯干笔直、枝叶茂密的栗树或榕树为象征物。山神祭祀彝语称为“本佐索”,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属虎日进行。人们在一年之首即组织祭祀山神,主要目的是祈求山神保佑进山狩猎的人们不受伤害,保证猎取足够多的飞禽走兽以供食用。直到现在,大西普杰黑村彝族山苏人,每年均举村进行两次山神祭祀。据老人们讲,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山神树下,仅扛猎获麂子的木棒,就垒砌起近一人高的柴堆。人们不仅在正月初一和第一个属虎日祭祀山神,但凡猎获麂子等均要扛到山神树下酬谢,当场割下猎物舌头、耳朵敬献山神,用油脂抹在祭坛与树干上,之后就地炊爨集体共食。女人和孩子们的份儿由参加围猎、祭祀的男人们捎回。狩猎一般群体围猎,采取共产、共享即“见者有份”制度,凡参与狩猎甚至帮助指路等都被邀请参加飨宴。正月初一和农历二月虎日的祭祀,往往选用大红公鸡一只作为牺牲,由祭师带着助手等进行。祭祀后,男人们要现场模拟古时狩猎仪式,手持木棍等在祭场山上左右踏地、来回奔跑,象征围猎。可见,山神与猎神在这里合二为一了,它是一个复合神。虽现在彝区自然生态大不如前,枪支也被收缴,狩猎几乎已完全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作为一个曾经的山地狩猎民族,“靠山吃山”的思维传统,对于定居农耕的彝民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山神,不仅看护着彝族村寨的山林水土生态,承载着彝民古老的采集-狩猎历史记忆,同时也从心理上满足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延伸性诉求。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坟场山神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说,集体山神崇拜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及其实践,那么坟场山神崇拜完全是一个狭隘的信仰及其实践,因为它所指向的是单一家族或家庭,家族和家族之间的山神甚至还有排他性,各管各的,互不侵犯。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坟场立拜山神习俗,可能受明、清汉式土葬习俗影响。坟场山神树,人们一般选云南松、油松、沙松、牛筋果树等为主,如难寻林木,也有选巨石为山神的。一般由祭师来选定,要宰公鸡敬献举行山神树选定仪式,树下设搭接呈直角的两块石头作祭坛,上撒青松毛以供奉酒、茶、饭各三盅。现在,人们新立墓碑时,请石匠打制一块山神碑,立在树下定位。上有“山神之位”字样,有简单的线刻男性山神像。每年不论是清明扫墓,还是农历十月上坟请祖灵尝新米,祭祖先前必先祭山神,否则据说祖灵不敢、不能享祭。不论谁家的山神树,一般认为都有家族山神附在其上,日夜守护家族墓地。所以,忌砍、忌碰山神树,不小心误砍、误碰了山神树,都会对砍者带来非病即灾的折磨,非得请祭师举行相应仪式禳解。大西普杰黑村彝族山苏人对坟场山神,也恪守不砍、不碰的禁忌。十年前,有人曾误砍了一棵粗壮茂密的山神树,准备做盖房木料,第二天该男子就莫名发疯,常昼夜离家出走,发动全村人举火把到处寻找,最后在后山找到该男子。后来将背回家的木料全部丢弃,找巫师在山神树前宰鸡禳解,男子才渐渐恢复正常。被丢弃村头的整堆山神树木料,从此直到腐烂风干也无人感碰,人们经过此地时都行色匆匆。[注5]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祭龙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俗尚祭龙,“祭龙,夷民视为祈福避荒之要典,十室之邑皆奉行之。每逢春秋两季,择辰日就密林中认一大树为神,束松枝其上,处设香醴并牛羊豕各一,夷众各新冠服向树叩头。朝夕即会食林中,大烹滔肉,尽欢而散。所祭的树名祭龙树,枝叶不许折伐,以触神怒。男女有恙,即向这树祷祈,绝不医药,谓树神我佑而病自愈矣。”[2](p.11)这是民国初,峨山籍画家董贯之三十副古滇风俗图中对夷民祭龙习俗描述。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间祭龙习俗一直持续至今。彝族崇拜龙,不仅因龙神司雨水,管农作丰沛,更重要的是,彝族认为“人祖水中出”,自视为“龙族”。这也是彝族传统水文化的一大特点。祭龙树一般选龙潭或泉眼旁的榕树、椎栗树、水冬青等树种,这些树种不仅可涵养水分,同时四季常青,欣欣向荣。过去,春秋两季皆祭龙,现仅在农历二月子或辰日祭祀。隆重的祭龙仪式须敬献牛羊豕各一,简单的用一只公鸡即可。祭祀以全村为单位,仅限男性到场。但龙神之神佑则被认福泽全村男女老幼。祭龙树关乎举村雨水福祉,所以受到严格的保护,其枝叶“不许折伐,以触神怒”。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求名”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认为古树、老树、大树经年累月遮天蔽日,能够通天地,具有灵性,绝不能随意砍伐。对于彝人来说,这些古老高大的树木,是旺盛生命力和充沛生殖力的象征。所以,咪嘎哈树、祭龙树和山神树,都选高大标直的常绿大树作为神树象征,因它们高耸入天,人们认为祭祀时神灵们将顺着树干下来享祭。这些树木在彝人日常生产、生活中,受到格外重视和严格保护。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凡是家里小孩体弱多病,请巫师卜算需求名后,人们往往会找一棵古树“认干爹”,向“树干爹”讨要一个吉名,意为成为古树的孩子,就带有了古树滋生的长寿与旺盛的生命力。求名仪式,需用一只公鸡敬献,意为与古树结为父与子的“血缘关系”。塔甸大寨三组就有一三十多岁L姓女子,因小时体弱多病,父母带她村背后一棵高大椎栗树前,打卦求得“结果妹”的吉名,后果然好养[注6]。树底下备有用石块搭建的简易祭坛,任何人经过树下就清楚该树的身份,也就不敢谮越妄为。因为当地人认为,“求名树”既然可赐福于人,当然也可对其不敬的人带来灾祸。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雷击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每年7、8、9月属于雨季,雷雨天气频繁,每每会有高大林木被雷击、雷劈。当地彝语“雷击”,意为“天打”。在彝人的观念中,天神是惩恶扬善的至高道德审判神。如子女对老人不孝顺、虐待老人,他们认为就会被雷劈。这样的观念和话语,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对他们而言,天神平日高高在上审视着地上的人界。只要一旦发生了雷击人事件,往往被人们将其与不孝联系上,“不孝遭雷劈”的训诫和规劝,就会更加神秘和惊悚。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旦某棵树被雷击后,当地人笃信这棵树就已不再是纯粹自然的树了,因其附有雷神而被神化,而雷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地人对雷击树的心理畏惧和恐慌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甚至认为,体弱多病者若从雷击树下经过,也会被雷神摄魂导致更加体弱多病,往往要请巫师叫魂还身才能禳解。简单的要在房顶或家门口举行叫魂仪式,复杂的必到雷击树下诚心叫魂,所供奉的牺牲简单的是一枚煮鸡蛋,复杂的必宰公鸡敬献。一些林木被雷击后,人们觉得雷神附在其上,所以即使该树是香樟、红椿木等名贵树木,即使家里再怎么缺乏木料,也绝没有人胆敢去砍伐、使用该雷击树材。如是五眼果树,秋冬季即使结满了累累果实,也没人敢去捡食。所以在彝区,往往会看到那些遭雷劈而半死、枯死的林木,孤零零就地直到老死、腐朽。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野果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野果树,因为可以充饥果腹,也被禁止砍伐。老人们都说过去饥荒时,山野果是最好的充饥物。当地山野果树主要包括野桃、樱桃、三里果(山楂)、多依树、棠梨果树、梅子、杨梅树、橄榄树等等。山里果、多依树、橄榄树、杨梅树等本身还有药用价值,所以倍加保护。其实,山野果树是人工驯化栽培果树的前身,是人类早期采集时代对农耕生产的一大贡献。即使在食物充足的今天,人们也会采摘野果作为水果、零食等。同时,禁伐山野果树,也是对历史上驯化野果历史的模糊记忆,是人类早期采集生产的遗留,虽果实不再被作为主食,但万一将来饥荒来临,其重要意义又会彰显出来,属于一种民间自然储备机制。更重要的是,当地人通过禁伐山野果树的禁忌,不仅要限制规约实际的乱砍滥伐行为,同时要传达一个道德寓意:靠野果充饥的历史不可忘记。这是当地人做人的原则和人格要求,否则就大逆不道。所以,禁伐山野果树的禁忌,深层次的是道德说教,具有理性规范社会的作用。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泉源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区大大小小的自然泉源,是其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来源。彝族世代迁徙择居,首先考虑要有充沛的泉源,然后才能依水而居。据长期生活经验,彝族祖祖辈辈发现,往往在山箐和密林深处,育有汩汩的山泉溪涧。一旦发现有泉源就将其养护起来,周围林木瞬即被认定为水源林而受到人们的保护。因为他们认为,没有树木就没有水,水必须由树木来涵养。这些树木往往以榕树等杂木为主,四季常青。缺水的彝族村寨,往往还会以民间规约的方式进行勒石立碑,严禁破坏和砍伐泉源处水源林木。一旦发生破坏和砍伐等违禁的情况,立刻就会有举报,同时寨老们马上召集起来共同商议给予相应处罚。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平时,老人们也会自发在泉源处栽些柳树、柏树、龙竹,其主要目就是为了涵养水源,为持续保有汩汩水源。彝族史诗《梅葛》,洪水过后柳树因助天神找到人种(葫芦),“天神好喜欢,封赠小柳树,‘小柳树是好树,等到人种找到了,人烟旺起来,倒栽你栽活,顺栽你栽活’。[3](p.41)”柳树喜阴,养水涵水,每年清明家家户户须插柳驱邪,故柳树是最受欢迎的泉源树之一。水源是从事旱地杂粮种植的彝族重要的生产生活依靠。这些人工栽种的树木,也不分是谁家的,权当作公益林木。没人胆敢以任何目的去砍伐和破坏。所以,有经验的人在彝区行走山路,只要远远看见路边有密集的柳树、柏树等围拢,那儿肯定就有山间甘甜的泉水。过路人可一边在树底下歇息乘凉,一边用旁边备好的竹筒,舀清凉甘甜的泉水解渴。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竹子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竹子种类很多,在峨山彝族的竹子分类识别体系中,他们称为“漠”的金竹才是真正的竹子。而可制水烟筒的龙竹等则被称为“窝”,与竹子是不同的概念。当地彝人严禁在房屋周围种植金竹,也不许随意带回家,完全源于彝族对金竹图腾崇拜的文化记忆。现峨山大西彝族山苏人祝性和沐姓,源自其图腾“纹”(山竹)与“咩”(一种灌木)[4](p.32)。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彝文史诗《洪水泛滥》记载:“天边悬崖下,赤地石崖边,只剩一独人,旁有竹和麻,起源是这样,竹根当饭吃,尖刀草上坐。从古那时起,祭奠去世人,用木做神主,竹篾当作针,竹节做心装,丝线做绳绕,孝布做衣裳,祭奠人来到。”[5](p.42)彝祖阿朴笃慕在洪水过后,“竹根当饭吃”,才不至于挨饿。彝族民间老人过世时,必用马樱花木雕制神主供奉,“竹篾当作针,竹节做心装”。这一切皆因祖先阿朴笃慕与竹之间的亲缘-恩泽关系,以至于成为一种民族图腾进行崇拜。于是,彝人在其现实生产生活中,制定了相应的金竹禁忌。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彝族民间丧仪上,毕摩必手拄金竹棍,摇铃诵经书:“灵祖灵途中,要柱金竹棍。不拄金竹棍,魂魄难见祖……人死拄金竹,才能看祖灵……见祖灵途中,金竹莫忘带。身带金竹棍,见狗就打狗,见狼就打狼,见妖就打妖。身带金竹棍,路途无险阻。爬山山不高,渡河水不深。爬崖当梯搭,过江当船划;饿了当饭吃,渴了当水喝。寻祖道路上,若是天黑了,金竹似月亮,照亮你路途。寻宗道路上,若是天下雨,金竹似雨伞,保护你行程。”[6](p.40)以此,亡魂才能顺利回归祖界,以庇后世。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秃杉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明洪武十五年,滇中南彝区开始实施“改土归流”。因在文化上被认为火葬“野蛮非人道”,逐渐推行土葬。彝族对于秃杉树的崇拜,出于其土葬对棺木的需求。同时,因秃杉树板材价值颇高,成为财富的象征。在民间,彝族老人到了五、六十岁,就会操心准备自己“百年之日”的寿材。在所有的棺木材料中,红椿木被认为是最上等的,它质地坚硬耐腐蚀防潮湿。但红椿木数量稀少,基本都是野生原始林木,现受国家有关法律保护。秃杉树却早已被驯化种植,质地也较硬,相对耐腐防潮。相反,彝区满山遍野的松树和沙栳树,因其密度小,木质疏松,被人们弃用制作棺木。所以,彝人往往在自家林地边种植秃杉树,一来以备制棺,二来他日成材可出售获银。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民间林木崇拜的生态意义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原始宗教,是其林木崇拜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在万物有灵论支持下,彝族认为自然界一草一木,与人自身一样,都拥有灵魂和生命,这是一种自然与人平等的观念。“当某种文化里直接来自共同祖先群体的血缘群体,诸如,血缘家族、双系家族、家庭、氏族等,生者和死者之间便构成了重要的联系,即在血缘群体成员和其祖先群体之间出现了一种社会关系。”[7](p.185)作为一个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民族,彝族固有崇拜祖先的宗教情结,这种追溯族源历史和保持自身根骨的独特情结,其根深蒂固程度是其他民族难以想象的。从彝区严格的林木禁伐制度,足见祖先图腾禁忌之神圣,他们视之为先祖与后代间血缘纽带。彝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不仅是林木崇拜文化的源头,更是其有效传承的保障机制。彝族神圣的林木崇敬和严格的保护习俗,以不成文法的惯制力约束和管制着每一名族群成员,并以神圣祖训名义进行劝诫,属于一种有效的柔性文化规约。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借助各种神圣的祭祀仪式,以民族内部制度化的强制力规约着彝区大小村落社群及个体成员,不仅起着保护自然生态的现实功能,同时发挥着社会道德训诫的精神规约作用。林木作为山地彝区重要生产、生活资源,当地人起屋建房、婚丧嫁娶以及烧柴制具都少不了。林木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彝族民众集体惯常式习俗的保护,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当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彝族林地资源养护、水环境维护以及泥石流防治,首先都指向林木的整体保育和涵养。根据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经验,他们深谙世居山区及半山区一旦林木不保,水资源匮乏、泥石流灾害频繁等自然灾难就会不断袭扰,所以以祖先的名义进行圣劝与规约。这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文化策略,不仅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同时蕴藏彝人的生存智慧。时至今日,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现象,不能像过去那样进行简单武断的干涉,不应一律斥之为迷信和神鬼论,它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对此,学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全面研究,思考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其合理的生态保护作用。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上世纪“破四旧”运动,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生产的集体单位权威性逐步消解,代之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单位的重要性则日益凸显,彝族民间林木崇拜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在商业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彝区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祖先圣训规约在某种程度上,正面临着种种诸如“林烟矛盾”等严峻而现实的考验。彝区的生态系统,也因事实上存在的乱砍滥伐、违法开垦、无止境的矿业开发,变得愈加脆弱。一方面水资源遭受生产和生活污染和浪费,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出现水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的匮乏。如何积极有效地传承彝族传统林木崇拜文化,积极引导其与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对接起来,相得益彰地进行林业和水资源保护,维护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是一个严峻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1]阿朴笃慕,也译阿朴独姆,即今川、滇、黔、桂四省区彝祖古代共祖阿普笃慕,曾主持大型祭祖分支大典——六祖分支。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2]咪嘎哈,当地彝语,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寨进行的大型节祭活动。祭祀多神格咪嘎哈神,求子、祈丰为主要目的。咪嘎哈神林,作为咪嘎哈祭祀的神圣仪式空间,自古受古老神秘的禁忌严格保护。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3]大黑蛇,其实是眼镜王蛇。当地人对眼镜王蛇的畏惧,几乎到了谈蛇色变的程度。一旦在山林中遭遇大黑蛇,必须草扎一条大黑蛇,用绳子系好,待天黑后送出寨尾,意为驱蛇魂。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4]被访谈人:MH,男,彝族,峨山大西普杰黑村第一个大学生。访谈时间:2011年3月16日。地点:普杰黑村。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5]访谈对象:WYM,男,彝族,1966年生,塔甸村五组农民,家就住在离树约五十米左右的村尾。访谈时间:2009年1月27日。地点:塔甸五组。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6]被访谈人:HZL,女,彝族,1944年8月生,峨山塔甸大寨农民。访谈时间:2011年7月28日。地点:塔甸大寨三组。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彝族歌谣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董贯之.古滇土人图志[A].峨山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Z].1990.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整理.梅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峨山县人民政府.峨山彝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洪水泛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查诗拉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美]奥特拜因.比较文化分析——文化人类学概论[M].章智源,张敦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1.jpg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此文时,黄龙光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白永芳系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博士后)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Av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