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宗教祖灵观的文化分析 ——以当代彝族诗歌为中心
提要:彝族先民相信超自然力暈的存在,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视为神灵所主宰,这样也就形 成了彝人与神灵较为亲密的关系。现今,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 然崇拜于一体的多神教宗教体系。作为毕摩教中的祖灵观念影响着彝族诗人的创作,形成了诗人们独 有的生命观、死亡意识和伦理精神。本文从彝族的祖灵信仰来探宄诗歌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认为送祖 归灵、祭祀祖先等仪式传递了对祖先的尊重,由此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及其与他人、自然等的和谐 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主题词:吉狄马加 阿库乌雾 毕摩教 祖灵观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中国大西南地区的 彝族人长期以来居住在一个神性的世界,形成了 和汉族地区迥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其原始宗教形 式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 等贯穿于彝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成为彝人与神灵 对话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彝族人渐渐建立自 己赖以生存的神巫世界。而对彝族后人的生产、 生活起决定作用的便是祖先的魂灵。在彝区,子 孙不孝,行为不轨,父母的魂灵就会惩罚他们, 这样祖灵在彝人看来具有一定的震慑力,约束和 规范着他们的會行举止,影响了他们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这样看来,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 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于一体 的多神教宗教体系。送灵归祖就是请毕摩将死者 的灵魂送到祖界,灵魂就会安宁地和祖先生活一 起,共同护佑子孙繁荣昌盛,倘若灵魂回不到袓 界则会作祟子孙。因此,送灵归祖仪式在彝人看 来是一件大事,而祖界在各地彝族的仰中是本 民族先祖发祥分支之地,是始袓笃慕和后世各代 先祖灵魂聚集之地。因此,彝族人认为人的最终 归宿是死后让自己的灵魂回到本族裔祖先最初的 迀徙地,这种观念影响至今,笔者在很多当代彝 族诗人的作品中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祖灵信仰意 识。今天,生活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的彝 族诗人以一种洪荒之力挖掘毕摩经籍文化,试图 探寻本族裔文化根脉,在诗歌中展现了奇特的神 巫世界。“所谓‘神巫’,即言说主体,可以理解 为具有非人的言说能力,并能言说出对人极有思 考价值的话语所在。” 而彝族地区影响较大的神 巫便是毕摩,毕摩具有通晓鬼神和指导人事的社 会文化职能,是彝区有文化知识的人,孚有很尚 的社会地位。他们行使祭祀仪式、巫医、占卜以 及祝咒等宗教职能,同时也主持婚嫁、征战、疾 病、节庆等民间习俗仪式。本文主要分析毕摩教 中的祖灵观在当代彝族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从祖 灵观的特性、袓灵崇拜及其伦理价值来展开研 宄,旨在探讨祖灵观在当代彝族诗歌创作主题中 的作用和美学价值。
一、祖灵观:毕摩教的根本
历史发展到今天,当很多原始宗教发展成颇 具影响的社会团体宗教时,中国彝族地区仍保留 着较完整的原始宗教习俗。另外,交通闭塞和经 济落后也是导致彝族地区仍然停留在原始宗教阶 段的重要原因。毕摩史称“耆老”、“西波”、“布 慕”、“鬼主”、“鬼师”、“呗耄”,毕摩主持各种 形式的原始宗教仪式,如送灵归袓、祭祀祖先、 占卜打卦等。“具体来说,毕摩是彝族民间传统 知识和生存经验的集大成者,毕摩文化是彝族先 民围绕毕摩所创造出来的有关信仰、仪式、职 能定义、传承规则和历史等的总和。毕摩的主 要职能是作毕、司祭、行医、占卜。毕摩吟诵经文,用语言来教导、规劝、诅咒、赞美神鬼袓 先,协调人、神、鬼三者的关系;毕摩与人、 鬼、神打交道外,还创造和传授彝文文字、撰写 各种典籍。毕摩的各种巫术与彝人的日常生活密 切相关。如接生、婚嫁、殡葬等仪式都由毕摩来 主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请毕摩来祭祀神灵, 禳解天灾疾病,捉鬼驱邪。可以说,毕摩的活动 左右着彝族人的0常社会生活,他们是彝族先民 信赖的文化人。这种宗教形式也被称作为“毕摩 教”,它是彝族社会中产生的一种宗教形式,而 毕摩教则集中表现为祖灵信仰。
繁衍子孙,壮大部落,是每个彝族人的职 责,因此,生命才会如此可贵。人们在对生命的 认识过程中渐渐对死亡产生深深的恐惧,这种恐 惧感使彝族人相信灵魂的永恒存在,当肉身死亡 后,灵魂便离开人的身体游离在另一个神秘世界 中,这便是彝族先人形成的灵魂观。灵魂观念是 所有宗教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是宗教赖以生存的 基础,它是“宗教所信关于居于人的躯体内而主 宰躯体的‘超自然体灵魂观是毕摩教世界 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毕摩文化兴起和发展的根 源和驱动力。在彝族人看来,“人们是通过灵魂 对生命的主宰力量和精神活动的相对独立性,说 明灵魂和肉体的分离特征;通过亡者和活着的人 们之间的精神与社会联系,确定灵魂与人类的沟 通特性。” 灵魂是游离于肉身之外,是永生的。 肉身死亡的灵魂称作亡灵,相信灵魂具有超自然 的力量。于是,彝族人便认为存在一个鬼神世 界,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仪式极大地影响 了彝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对于彝人来说, 与死人来往就如同与神灵或者其他神秘力量联系 一样正常,“一般来说,正是触摸不到的和看不 见的东西他才认为是实在的东西。”彝区处于远 离都市的边陲,长期保留着原始宗教文化形态, 这使得彝族诗人形成了特有的灵魂观,他们对死 亡价值的把握和理解也就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彝区毕摩的灵魂观与人的生死往往联系一 起,彝人很早就在探索人的生死问题,有感于生 命起源的神秘和伟大,他们开始想象存在着超自 然的神力,这便出现了生殖崇拜。阿库乌雾的散 文诗《神巫的祝咒》颂扬了生育神的重要性,在 《女子‘格非’神》中:“生育能力的发现、生育 角色的分工、生育文化与生育信仰的建构,成为 人类文明自然推演历程中的第一要务和首要标 志。”诗人同样书写《男子‘克坡’神》:“那招 ‘克坡’神的魂的仪式‘克坡特格’ (ke po te gep)只有山林里的‘毕摩,才会,谁去请”从 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格非 和克坡两种神灵,主宰彝族人的生育,也就形成 了由血缘纽带联结一起的氏族或部落。因此,能 否孕育优良的氏族后代,便成为决定部落兴衰的 决定因素。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基于对女 性的生育功能,远古人把这种自然力视为神秘 的,久而久之形成对女性生殖崇拜,奠定了女性 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男性在 生育中的作用被发现,“男性在生殖中的决定性 作用,成为性生观念、父权制、一夫一妻制家庭 的基点。在彝族诗歌中,书写了男女生殖崇 拜,彰显了彝族人的生命意识。随着人类历史的 前进,男性的社会地位提升,祖先崇拜成为宗教 的主要形式,一直延续下来。在诗人李骞的《彝 王传》里:“彝王六个部落的父亲/全世界彝人供 奉的祖神。“彝王”成为神话传说中的祖先, 成为英雄初祖的典范。又如,“彝王和彝王的儿 孙们/听见仙树磨牙的声音/雄性生殖液体穿入茫 茫太空/一个造人的神话遍及九州大地。”®通过 造人神话,诗人表达了对彝王的崇拜和对神奇生 命力的赞美。通过书写从生殖崇拜到袓先崇拜的 发展过程,诗人呈现了彝人对本族裔生命起源的 探索,反映了远古人对生命力进行神话想象的思 维方式,也折射出他们对生命力量的敬畏。
而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祖灵信仰亦表现为强 烈的生命意识和死亡观。如《羊驼》:“羊驼自已 倒地而死/常常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诗人吉 狄马加探讨各种死亡的缘由,捍卫生命的尊严而 死令人可敬,相对于自然死亡而言是一种高贵和 有价值的形式。他还强调有生而死的自然性,认 为人死后灵魂归祖是人的最终归宿,现实的人和 彼岸的祖先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凸显了彝族家支 生活的特色。而家支是指家族支系,是凉山彝族 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以父系为中心,依靠血缘关 系而形式的社会集团。因此,彝族的祖先崇拜意 识就显得更为强烈,人死后,灵魂回到祖地,护 佑家支乃至整个民族。从家支到整个彝族,这就 使得个体对家族、民族产生认同感。彝族人相 信,人死后,灵魂仍然存活在这个世上,并且和 祖先的灵魂一起庇佑自己的子孙,反映了彝族人 对生命不死观念的认可。灵魂与肉体存在着一定 的依存关系,灵魂离开肉体则被视为失魂落魄, 需要请毕摩来举行招魂仪式,通过书写毕摩做招 魂仪式的诗歌《招魂盔“库姆”》:“我是那些曾 经被你一次又一次招回的无数灵魂中最顽皮的那 个灵魂的主体……可你却实实在在地记录着一个 古老民族最纯真的生命学说呵!”,彝族人相信 灵魂可以永生,肉体虽然死去,但灵魂却依然活 在世上,他们希冀借助灵魂不死的观念来使得生命延长。
彝族的祖灵信仰集中反映了灵魂不死的观 念,这是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心理体现,是人探 讨死亡的最高境界。这种永生观念也内化为一种 集体无意识潜藏在彝族诗人的大脑里。在《神巫 之死》中:“死亡与诞生再次模糊”,死和生的 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不再纠缠死亡的终极意义, 而是一种释然、放下,归于一种信仰层面的内心 平静。又如《毕摩的声音》:“召唤神灵与超现实 的力量/死去的生命开始复活!诗人吉狄马加 颂扬灵魂的复活,生命的永存通过复活的形式来 诠释,带给彝人新的希望。实际上,他用诗歌传 递了一种民族自信心,唤起彝人在新的时代捍卫 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而阿库乌雾的《招 魂》和《歌神归来》便是招诗歌灵魂的回归和诗 歌复活的两个过程。如前者,“深埋于田垄泥地/ 也要破土而归/久困残垣断壁/也要冲墙而归”, 后者,“发源于神灵故园‘世姆恩哈’的歌神归 来了;诞生于祖先发祥地‘兹祖普巫’的歌神归 来了;丢失在族群迀徙中阿伙诗依’ (ax huo shy yy)的歌神归来了。……歌神归来了!歌的 民族复活了。歌神归来了!歌的子孙腾飞了;让 我们再次祈祷:歌不绝啊人不灭!”复活观念被 诗人拓展到更为深广的内涵。
二、以祖灵为中心的书写
祖灵有很多种,“‘三魂’是滇、川、黔彝族 地区存在的观念。彝族认为人死后存在主个灵 魂,每一个灵魂都有不同的归宿。一魂守坟墓. 一魂守祖地,一魂守祖灵牌。” 又如,这些地区 同时还存在三灵观,即游灵、家灵、族灵,与三 魂说密切联系一起。“游灵,指制作灵位前游荡 不定的祖先灵魂;家灵,指附着在灵位上供于家 中的祖先灵魂;族灵,指灵位被送入同宗祖灵箐 洞后的祖先灵魂。” 人去世后,按照彝族的传统 习俗,要制作灵牌,设置灵位。魂和兰灵都是 祖先灵魂的一种象征,在彝族地区,灵魂崇拜也 是重要的仪式,起着消灾祈福的作用。
根据彝区习俗,人死后亡魂要通过请毕摩作 毕的仪式将魂灵送到祖地。在毕摩们撰写的经书 中,“逝者灵送毕/祭祖即繁衍/袓魂降生魂/祖灵 将育灵/祭祀祖妣安/子孙会兴旺/鲁呼即朵应” 送灵祭祖的殡葬观念已经成为彝族人的共识,而 魂守焚场和魂归祖先发祥地成为诗人们叙事的题 材,众多灵魂中以家灵和族灵最为重要,成为彝 族诗人们反复书写的中心意象。例如,在《故乡 的火葬地》这首诗中,“当然总会有这么一天/我 的灵魂也会飞向/这片星光下的土地。”这首诗 表明诗人的祖灵信仰方式,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 规律,想象死后的灵魂归于焚地和祖先的诸多灵 魂汇聚一起,体现他处之泰然和福佑自己家园的 旷达情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一夫一妻 的个体家庭和私有制形式形成,但对家族的依赖 仍然很强,因此,袓灵信仰必然成为彝人生活不 可缺的部分。“我们称这种既崇拜家庭祖灵又信 仰家族祖灵的观念意识和仪式行为为家庭一家族 祖灵信仰。这种观念意识已经内化为彝人的精 神世界,家族制度促成了祖灵信仰的共通性,影 响着彝人的思维方式,同时,祖灵信仰维护了彝 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安宁,发 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在《鬼魂在下》诗中, “患不孕不育症的男女成群结队,打出第一面旗 帜:祖灵必须引咎辞职! 祖灵信仰成为彝族人 生活的中心,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生育有问 题的男女必会请毕摩做仪式请求祖灵保佑,祖灵 成了庇佑彝族家支兴旺之神,因此,人死后请毕 摩将灵魂送回祖地则成为彝族人的头等大事。
在彝人看来,人死后的灵魂会转变成恶灵或 善灵,善灵会庇佑后人,而恶灵则会作祟后人, 要采取相应的祭祈,用祭品来劝导;也可以通过 毕摩的法器施以巫术,最终达到驱邪避灾的目 的。于是,吉狄马加的诗歌《听〈送魂经〉》“要 是在活着的日子/就能请毕摩为自已送魂/要是在 活着的日子/就能沿着袓先的路线回去。诗人 在听毕摩念经时展开幻想,想象自己的灵魂回到 祖先那里,叙述自己作为彝人的担当和社会责 任,试图打通生与死之间的界限,连接人与鬼神 之间的关系。送灵归祖在彝族人眼中是非常重要 的仪式,任何人都不敢怠慢,会请来毕摩做法 事,进行招魂、引魂和送魂的仪式过程。若送魂 成功,后代子孙就会获得祖灵的庇护而从此福禄 发达;若不成功,灵魂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化作 鬼魂来祸害子孙后代,使其不得安宁。因此,送 灵归祖便成为彝族人最为重视的活动。
从文化的根源来讲,祖灵文化和彝族文化根 脉息息相关。在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远古 的时候,天庭祖灵掉下来……为了人类起源烧/ 为了祖先诞生烧。”在《石尔俄特》史诗中,祖 灵回归袓先的住地仪式开始形成:“起灵之后插 在屋壁上/念经之后供在神位上/超度之后送到山 岩下/除了供奉祖先外/回到住地去/娶妻配成偶/ 只要这样做/生子即可见父亲。”以石尔俄特寻 父的故事来强调送祖灵仪式的重要性。石尔俄特 第八代生子不见父,男不娶女不嫁,宄其原因没 有施行送灵归祖的仪式,自从石尔俄特送灵归 祖,进行祭祀活动后,男子可以娶妻生子,孩子 可以有自己的父亲,从石尔俄特开始有了父亲、 祖先崇拜的观念。因此,送灵归祖是原始部落族 群记忆和情感的源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毕 摩文化之根脉。
送灵归袓宄其本质便是一种祖先崇拜的形 式,人类原始崇拜形式从动植物图腾崇拜发展到 祖先崇拜。彝族先民认为本氏族、部落祖先乃至 自己与自然界的某物存在着亲缘关系,并认定这 些是他们的图腾祖先。如彝族普遍把竹子、马缨 花、虎、鹰、葫芦等视为自己的祖先,形成了这 些图腾。因此,在诗歌中出现了很多竹、鹰、虎 等意象。彝族人认为马缨花象征着多子多福。马 缨花是高山杜鹃的一种,是女性生殖崇拜的对 象,相传洪水过后幸存的兄妹成婚生下血胎,血 胎被劈开后出现了数对男女,生下的皮肉挂在树 上便开了马缨花,马缨花便被赋予了生育意味, 成为一种图腾。“马缨花开映山红/马缨花开布谷 鸟唱。在《白虎》中:“你的头索玛花一样 把虎和索玛花相提并论,这里的索玛花在彝族人 看来也是马缨花,相传天神的女儿索玛嫁给了彝 人的远祖支格阿龙,索玛花就此得名。楚雄、石 屏一带的妇女将马缨花绣在服装的显眼部位。石 屏彝族妇女的唱调就有马缨花:“百里杜鹃花, 马缨花为王,马缨花为贵,马缨花为美,马缨花 先祖,缨木做祖灵,樱花人人爱,亲手绣樱花, 身佩马缨花,马樱护佑人。”因此,整个来看, 马缨花作为图腾出现实际上是对女性生殖崇拜的 体现。在远古时代,彝族的先人也逐渐形成了男 性生殖崇拜的习俗。例如,在《竹乐器》中: “自从那执意要寻找天边的不知名的英雄祖先的 灵魂被孝顺的儿子用竹根象征并从此有了竹灵崇 拜以来,彝族人的生活就未能再离开过竹。 《竹之巫》写到:“竹的子孙遍布人间大地远 古时代的彝人根据竹子的外形产生了生殖崇拜, 并将之视为自己的祖先,“彝族供奉的竹祖灵, 具有原始宗教灵物崇拜、植物崇拜、袓先崇拜的 多重文化观念。因此,竹子在很早就成了彝人 祖先崇拜的对象;鹰的意象出现较多,成为很多 诗人书写的对象。例如,在《看不见的波动》 中:“但我完全相信/鹰是我们的父亲/而祖先走 过的路/肯定还是白色/有一种东西,恐怕已经成 了永恒。”在《鹰图腾》中:“祖先和鹰联袂写 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的壮歌。鹰作为图 腾象征着祖先作为被彝族后代崇拜的对象。在 《鹰爪杯》中:“把你放在枕边/我梦见了自由的 天空/我梦见了飞翔的翅膀。鹰被视为神灵, 鹰爪杯难能可贵而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在《雏 鹰》:“一只鸟儿阴影/整整笼罩了一个民族/全部 的历史。”在《凉山之鹰》中:“自由地飞翔/却 不远行/你眷恋这方热土 /守护彝人的朵朵祥云 ……等等。诗人把鹰看作彝人的祖先勇猛果 敢,认为鹰是神的化身,能够镇魔驱邪;还有老 虎的意象如《虎子》:“虎子,是大泽中的阿扎花 /生生灭灭。”在《老虎来到我身边》中:“你想 追问到底/我就是另一只老虎。”诗人把自己喻 为老虎的后代威猛无比。因此,从这些图腾意象 来看,彝族人的崇拜形式是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 系氏族社会的反映。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彝人 开始从图腾崇拜转向了祖先崇拜,笃慕始袓带领 部落在洛尼山落躲避洪灾,六祖分支等神话传 说,这都说明了远古彝族先民对祖先的敬仰。 “六袓的后裔/象枯堵楚河/遍处分支流/象楚波鹿 角/有枝又又有衩/从此以后呢/六祖各家支/用马 论开亲/在歌唱见面/说的有道理。”六祖说便 是彝族较早的祖先分支,形成了彝族的家支制 度。因此,彝族为了家支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维 持家支的和谐关系。因此,彝族人请毕摩送灵归 祖、在祖宗牌位前祭奠,在重要的节日祭祀祖先 等仪式,目的是为了祈愿祖先保佑后人多子多 孙、为子孙们消灾祈福,等等。如《寻找祖灵岩 屋》:“将来有一天把属于我的灵片和我在冥界的 伴侣一同也要放进那岩屋中去,到了第九天时不 必来看我,我和我的灵魂的伴侣一定会给子孙后 代带来吉祥与兴旺。这里,诗人叙述了 “我” 的兄长破坏了鬼神的规矩,于第九天把跳出灵槽 的灵片放回去,导致自己出车祸而死的事情,道 出了祖灵信仰的忌讳。由此,送灵归祖仪式如此 重要,说明了这是整个毕摩文化的根脉,是家支 血亲最重要的向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 此,“子欠父债便是送灵归祖”成为彝族子孙们 必须履行的责任,这样的仪式便传播以“孝”为 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彝人对于“家支”的概念尤为突出和明显, 有了家支才有整个族群的存在。从而说明彝族在 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来源于对人的生死认识理念的 不断领悟和明白作为进程的。彝族诗人在诗歌中 反复强调灵魂的死亡意识,其目的则在于倡导重 视人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最好归宿。吉布呷呷描 写到:“你的灵魂飞向蓝天/随风飘去/毕摩指引 的远祖居住的地点/到了‘兹兹蒲乌’/别忘了给 我托梦。” _他们用诗歌诠释送灵归祖的重要性在 于强调一种现代和谐的殡葬文化观,体现人生命 的价值,体现对生命的敬畏,“鬼魂在下,鬼魂 以敌对的方式,促进和提升人类创造的能力,去 不断征服生命的天敌。” 对生命的敬重是对逝者 与生者的双重尊重与双向抚慰,逝者更有尊严, 生者更受感染,透过高尚的生命意识和圣洁的丧 葬理念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彝族长期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先人从一个地 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那么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 被作为祖地,灵魂回到祖地视为回到祖先发源 地。例如,“望着太阳,我便想从它的光线里/去 发现和惊醒我的祖先/望着太阳,大声说话/让它 真正听见/并把这种神秘的语言/告诉那些灵 魂” ©吉狄马加在这里试图建立人、自然和灵魂 的和谐关系,传递了生命永恒的观念。
三、祖灵观的伦理道德精神
以祖灵信仰为中心的灵魂观将彝族家支传统 延续至今,家支制度使得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结 成一个个社会集团,结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 理秩序,这些人伦关系将彝族人紧密地团结一 起,因此,倡导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 谐关系尤为必要。彝族诗人在诗歌中诠释伦理道 德价值和意义。他们的很多诗歌开始探索死亡与 生命、生存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超度是另 一种攀登》中:“人类最为深邃的生命哲学,莫 过于人类对自身生命伦理最透彻的理解和最理性 的把握。对于彝族诗人来说,相对于生来说, 死亡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甚至上升到伦理精 神层面。超度这种巫术仪式把彝族的亡魂观念和 社会伦理精神联系一起,“很多与死亡相关的看 法和行为都告诉人们应该遵守的规则、规约,这 种道德的认知能够对个人产生一种普遍的、充分 的制约力量,并由此提供了某种动力,使人们理 性地遵从某些行为规范。”彝族人的祖灵信仰把 家支成员连接一起,制定了相应的家支制度,成 员们必须严格遵守,“立规子孙旺/立规人丁 兴”彝族人祭祖送灵仪式是宗族成员和亲戚们 必须参与的重要活动,德高望重的族人往往会为 本宗族立规矩,各成员根据规矩井然有序地生 活,子孙后代就会获得福禄安康。“宗族弟兄不 和者/勤加调解则和好毕摩做仪式姑且是为了 宗族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但其宗旨则祈求自然 万物的和谐。这样的和谐观念也影响了诗人的创 作,如《毕摩来了》:“毕摩来了/妖魔鬼怪将被 降服/人畜昌旺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整个 社会秩序才能稳定,这就是彝族人为何如此重视 袓灵的重要因素。
彝族人相信,只有祭祀祖先他们的子孙后代 才能得到庇护,消除疾病灾难,“为了送灵归祖 而前来/为了驱逐病魔而前来……人不祭不衍/我 们为了繁衍而前来”鬼魂使得人既亲切又恐惧, 具有两面性,这使得鬼魂处在死与生之间,丧葬 仪式实质上是人与鬼魂之间进行情感和行为交流 的形式。彝族人请毕摩为死去的人送灵,如果送 灵不成功,灵魂就会化为鬼魂作祟后人。彝族谚 语:“父欠子债是为儿娶媳,子欠父债是送灵归 祖”,这便形成了父子之间联系的家支传统,因 此,自然把送祖灵、祭祖等仪式内化为彝族人的 一种“孝”文化,通过对祖宗的尊敬和孝顺进而 推及到对他人的“善”,形成了稳定社会秩序的 伦理道德文化体系。人与灵魂的关系上升到伦理 层面,在彝族经典文献中《家族》篇中就谈到祖 先和子孙关系:“袓宗太心毒/子孙必衰落…… 祖宗有阴心/子孙前途艰。”通过祖先崇拜来传 递善恶观念,维持家族和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秩 序,“善”成了道德的核心观念,这正如吉狄马 加反复强调的:“望着太阳,尽管我/常被人误解 和中伤/可我还是相信/人更多的还是属于善 良”,善成为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则,也成 为彝人行事的准则。
毕摩吟诵经文,用语言来教导、规劝、诅 咒、赞美神鬼祖先,协调人、神、鬼三者的关 系,向人们传达一种人伦道德秩序,引导人性向 善。在《故乡的火葬地》中:“用那无形的嘴倾 诉/人的善良和人的友爱/如果这大地上/还会传 来一点回声/只要那是人的声音/我们就立刻在这 土地上/让灵魂甜蜜地长眠”@诗人写“我”穿越 时空和祖先的灵魂汇聚一起,诠释了人性的善与 爱是灵魂安息的最好方式。吉狄马加强调了彝族 对善与爱的推崇,实质上,人和灵魂的亲密关系 上升到道德伦理层面,这种仁爱观念便是中国传 统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把社会各个阶层有机地联 系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彝族社会秩序。只有 社会稳定了,彝族子孙后代才能不断繁衍发展。 因此,祖灵观念便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在祖 灵信仰的启示下,爱和善又被不停升华为超越民 族、国家的正义、自由及和平。爱和善表现为对 生命的尊重,诗人强调了种族没有高低贵贱之 分,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命运让我选择了 崇尚自由/懂得了为什么要捍卫生命和人的权 利。对于曾经历了种族压迫、战争暴力的彝族 人民,诗人相彳目内心善良才是获得自由、和平的 根本,而这一切又源于彝族的灵魂观。如《彝人 鬼谷“达布络魔”》:“可我们也发现人类始终无 法决然放弃一个与鬼为邻的世界而去创造一个纯 粹无鬼无灵的世界,”如《鬼魂在下》:“鬼魂 在下,鬼魂随时给人间带来危险与警策,防止人 类坠入灵魂麻木的深谷人和灵魂的亲密关系 上升到道德伦理层面,这种袓灵信仰观念便是彝 族毕摩教的宗旨,它把社会各个阶层有机地联系 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彝族社会秩序。只有社 会稳定了,彝族子孙后代才能不断繁衍发展因此,在彝族诗人心中,袓灵观的内涵逐渐 延伸,在诗歌创作方面隐喻诗歌的灵魂。作为人 类学家和诗人,阿库乌雾的《招魂》更是把祖灵 的内涵和价值上升到一个高度,这己经超越了死 亡层面的涵义,进入文化复兴层面,实则指诗歌 灵魂的复活。长期以来,彝文典籍束之高阁,彝 语没有得到普及,很多彝人不会用彝文书写,彝 语文学的发展遭受挫折,相应的发展。在诗人看 来,这犹如诗歌缺少了灵魂,彝文诗《招魂》呼 唤诗歌灵魂的回归,如,“OLA! OLA! /魂之 归来!归来! /深埋于田垄泥地/也要破土而归/ 久困残垣断壁/也要冲墙而归! ”这是一个当代毕 摩的声音,呼唤主宰彝族文学的灵魂回归
结语
灵魂不灭则是人类永恒的观念,不管一个民 族是如何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唯物主义观,也 不管其有着多么严密的逻辑思维,多么发达的科 学知识,那些自古传下来的幽灵总在人们臆想的 世界上游荡,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一起。彝族子 孙始终和祖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死后自己的灵 魂回到袓地和袓灵们在一起才是他们的最终归 宿,而且灵魂对现实生活中的彝族有这样大的吸 引力。鬼魂世界和现实世界共同支撑了彝族人的 精神世界,体现了彝族人相信生命永恒,灵魂回 归祖地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也从侧面反 映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作为彝族地区的 人来说,祖灵信仰带有半社会半宗教的功能,通 过对祖先的崇拜和尊重,来规范彝族人的伦理道 德秩序。通过鬼魂的震慑作用来引导人向善向 上,发挥一定的正能量作用。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原载:《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1期
作者:周芸芳,文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宄所在站博士后。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