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生命自由跃动的力量——彝族原生文化的美学阐释

作者:喧嚣尘世 晓晓木凡 发布时间:2022-01-01 原出处:木凡的文艺苦旅 点赞+(

摘要:国内学术界对于彝族文化与社会历史变迁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发展成熟、学科融合的彝学。学界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取得很多成果,但美学上的阐释较为稀少。彝族作为贵州地区最大的原住少数民族群体之一,有着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审美价值。彝族先民创造的史诗、神话传说、民俗、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彝族人的生命自由跃动的审美文化内核和力量。本文在阅读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审美文化出发,对彝族原生文化进行美学上的阐释,以图丰富彝族原生文化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彝族;原生文化;审美内涵;美学阐释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引言

综观彝族文化研究的现状,对彝族文化的研究上做出贡献最大的要算以《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为阵地的彝族文化学派。其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哲学、历史、考古、民族民俗、教育、天文、医学、地理、语言、考据、神话、人种等多种学科。彝族文化学说作为一个族别文化研究体系,已经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影响。彝学研究硕果累累,诸如彝文古籍文献的整理、彝族语言文字探究、彝族宗教信仰、彝族社会历史、彝族哲学思想、 彝族文学、彝族艺术以及结合体质人类学的医学研究等方面,均有了重大进展。这些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为进一步阐释彝族先民原生文化中的审美内涵奠定了详实的资料基础。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悠久。对于彝族的起源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比如凉山彝族古籍《勒俄特依》(《史诗》)中曾有《选任地》一节,叙述的是彝族先民的迁徙路线。此外很多彝文典籍中都有着关于彝族起源、民族迁移与祖先世系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缺乏具体的年代,而且夹杂着许多神话传说,所以不能单从彝文文献来解释彝族的族源问题。目前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观点认为彝族是以从“旄牛傲外”南下的古羌人这个人们共同体为基础,南下到金沙江南北两岸以后,融合了当地众多的土著部落、邦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远在距今6000一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矫健剽悍的古羌人部落,就从河湟流域的根据地出发,开始向四方发展。他们所居无常,依随水草,主要以畜牧为生,间亦稍事农耕。彝族和彝语支其他民族(纳西、哈尼、拉枯、傈僳、白、基诺)便是以“越切羌”、“掩牛羌”或“青羌”为共同的历史渊源,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分别分化发展起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彝族起源和“羌族”的关系。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理解了彝族的起源有利于把握彝族原生民族文化的审美内涵。贵州的彝族人集中分布于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贵州彝族人分布较散,且多与布依、仡佬、回、汉、苗等兄弟民族杂居。丰厚的彝族文化的积淀,再加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各民族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得现在彝族文化呈现一种文化融合的状态。但在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和高原大地上上,远古彝族先民就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伦理哲学思想。在自成一体的宇宙观和传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又汲取不少汉族传统哲学中的积极成果,兼容贯通,逐渐形成了一套颇具民族色彩的哲学思想体系。尤其是在探寻万物起源,宇宙本原,对人类发展的认识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朴素唯物辩证的特点。彝族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支系繁多,分布广泛,所以各地均有自己的彝族古籍文献,这些典籍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用于相关的献祭、祈愿、诅咒、占卜、述源、丧葬、历法等。历史典籍《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作为古代彝族宇宙论哲学的代表作,深刻地体现了贵州彝族先民朴素的美学思想。“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多种信仰为一体的复杂的宗教体系。”这种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信仰体系之中也集中体现出了彝族先民的审美内涵。除此之外,彝族先民形成的土司文化、夜郎文化、毕摩文化以及傩文化等等文化形态,民族服饰、民俗、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形态都是彝族先民生命跃动的力量的体现。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李咏吟老师“美是生命和文明自由跃动的力量”的观点来看,要对彝族原生文化进行美学的阐释,挖掘彝族文化的核心审美内涵,就要从其文化的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而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恰恰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所以对彝族原生文化的美学阐释就是要挖掘彝族先民创造出的多彩文化背后所蕴涵的生命和文明力量。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先民的自然宇宙观

我国古老的彝族先民,早在原始时期,就已对宇宙万物的产生进行过大胆探索,他 们的各种认识在许多古籍文献、史传、神话以及各种门类的祭祀经(词)中都有内容丰富的记载,虽未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但仍反映了他们原始的宇宙观。《西南彝志》中的《创世志》这一章主要记叙了彝族先民对宇宙的产生、人类起源的认识,描述与此有关的许多传说。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1984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毕节 地区彝文翻译组根据对译本编选的《西南彝志选》头页(第一章)开篇写道:“金锁管混沌,不讲嘛不明,要讲从头起,先叙哎和哺,哎哺未现时,只有啥和呢,啥清和呢浊,出现哎和哺。”这里所说的“混沌”正是远古时代宇宙空间形状。“哎”、“哺”及“啥”、“昵 ”均为称语音译,其意分别为影、形和清气、浊气。彝族先民认为宇宙的起源,首先是清气和浊气的变化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天和地。清、浊一气分别变成为“影”和“形”(彝 语“哎”和“喃”)。同样在祭祖经《裴妥梅尼》中,展示了彝族远古先民的原始意识,他们提出了清浊气是造物的基础,阴阳是造物的条件,红缘是物体的外在形象,神是万物的本原。在彝族史传《阿细的先基》和《梅葛》两书中关于天地形成观的叙述又有些不同。这两本书中记载在远古的时候,没有天,没有地,谁来造天造地呢?格兹天神放下九个金果,变成 了造天的儿子,沙方天神放下七个银果,变成了造地的姑娘。这些造天造地的儿 子和姑娘以彩云、青苔作衣,以露水泥巴当食粮,经过千辛万苦,终于造出了天地。除了天地创世神话之外,在彝族先民意识之中,人也是由神创造的,万物由神创造因而都具有灵性。宇宙间只有天地万物还不够,还必须有人类。于是“格兹天神来造人”,他“天上撒下三把雷,落地变成三代人”。这种人由神造,福祸由神意的思想体现了彝族先民的万物有灵性,和谐共生的观念。神在彝族先民的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神”多数通过神话故事反映,但这仅是形式,内容还是古先民简单而朴素的意识形态的写照。在他们看来,宇宙间一切 都是神安排的,宇宙万物的存在发展又都是神的作用,万物都有神,天有天神,地 有地神,人有人神。他们的神不同于宗教中所说的神。在《彝族创世史》中就记载了世间所有神都一个叫阿赫希尼摩的神所生。也就是说,众神有一个母神,而这个母神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这与宗教中虚构出来的神是不一样的。其次彝族先民意识的神灵是“群神”,是自然物和人的神化,且自成体系。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的这种神灵观同对自然的祟拜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于以前彝族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缺乏驾驭能力,因而把万物皆视为有灵物主宰,具有生命与意志。这就是万物有灵观念。这种崇拜大自然观念的产生,是和崇拜人类灵魂的观念同时发展起来的。彝族先民认为,人出生时灵魂依附于肉体,死后灵魂离肉体而存在,其形状与生时无异.有时会在人间到处游荡。因此,要请祭司作安灵仪式,并作灵牌在家中奉枢,使死者的灵魂安顿下来,以免到处去游荡。过三五年后,通过送灵仪式,将灵牌送到山洞或树林中,至此死者的灵魂就可进入一个在天之下、地之上的特殊境界。如贵州《献酒经》中说:“神有十三种。献酒到座前,天神是阿父,地神是阿母,原神银幕穿,野神全帐围,树神白皎皎,石神黄焦焦,岩神乌鸦翅,水神鸭以祭,露神露浓浓,雨神雨淋淋,光神光明明,雾神雾沉沉.坑神气薰薰。”这十三种神,无非是对天、地、原野、林木、石、岩、水、露、雨、光、雾、坑等自然实体的一种描绘与崇拜。神灵信仰,是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有的一种对理想人生、理想社会朴素的向往。而这种万物有灵的神灵观与自然观就是彝族先民生命意志的体现,人和自然万物都来源于神,具有灵性,是一种朴素的平等的对待自然的审美意识。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万物有灵的审美想象除了在神话传说之中外,还体现在彝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之中。在原始社会里,尤其是狩猎时期,动物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又是人们的四脚或两脚敌人。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的思维也不发达,所以人们往往处于动物的威胁之中。他们既要与各种动物作斗争,又要祟拜某种动物,将它们神化。这一过程就是彝族先民生命意识强化的过程。彝族历史上的动物图腾信仰是很多的,我们现在仍能见到的影响最大的有虎图腾、龙固腾、鹰图腾等等。但作为图腾神话,最有影响的是流传于云南的《九隆神话》。彝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以及运动变化的认识,都是从日常接触的自然去想像推测,所以带有自然万物的印记。这些彝族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体现出来的彝族原生文化的独特魅力正是一种对远古先民生命和所创造的璀璨民族文明的审美力量。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禁忌文化中的审美内核

关于禁忌,通常我们会认为是人类历史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殊复杂的民间文化现象。我国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了关于禁忌的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 泥于小数, 舍人事而任鬼神。”这里的禁忌一词就带有“禁止”的意思。而弗洛伊德在其名著《图腾与禁忌》中认为:“塔布 (Taboo), 就我们看来, 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崇高的 、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英文中的Taboo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在弗洛伊德看来禁忌是针对人类某些强烈的欲望而由外来所强迫加入的原始禁制。从本质 上来看,禁忌是人们信仰和崇拜生活世界中神秘的异化力量和神圣的悟性体验的感情表现。由于人们对神秘力量和神秘对象在观念上有所意识,在体验上有所感受,一般就会在情绪上产生惊奇、恐怖、畏惧以及尊敬爱戴等情状。这种敬畏感往往在行为 上表现出来,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秘对象的关系上,体现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 和禁忌规范,这就构成一种禁忌。通俗上来说,禁忌无非就是要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否则就会面临种种危害和受到惩罚。彝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禁忌文化,这些隐藏在彝族古籍文献、神话传说、生活习俗中的禁忌带有浓厚的彝族先民的原生特点。因此从这些彝族的禁忌文化之中就能窥探到其中的审美内涵,感受彝族先民在面对自然时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力量。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早期社会历史中提到的禁忌主要是通过神灵的活动得以表现,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些从神坛走向人间,并扎根于人类的禁忌,表现了彝族先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经历,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彝族社会的发展。禁忌的产生、存在、传播与彝族先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经历有密切的联系。彝族史诗和各种典籍记载的这些禁忌,是在人类尚处于“不曾住地面,栖居在树上,人与兽同处,兽与人相随”,“知母不知父”以采集捕猎为生的原始状态中就已存在的现象。除此之外,彝族原生的禁忌文化和当时灵魂以及鬼神观念的产生有着很大联系。这种鬼神观念的产生使得人们能够以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生命和自然界的谜团,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畏惧,也寄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自从鬼神观念产生后,在彝族社会的发展之中,鬼神观念浸透着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与禁忌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观念,极大地丰富了禁忌的内容,强化了禁忌的约束力。并且,原始禁忌与鬼神观念相结合,依靠神秘的力量来强化禁忌的约束力,保证禁忌的贯彻和传播。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这种禁忌文化表现最为独特的就是对鬼神的禁忌。彝俗尚鬼,自古已然。古时祭鬼至为隆重,主祭者即今天的毕摩,在当时之所以被汉文史志称“鬼主”,即与彝人尚鬼之风有关。万物有灵观念指导着彝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也成 为毕摩文化思想体系的认知基石。灵魂观念的滥殇,导致了一系列宗教意识及繁 复的巫祭仪式的产生,鬼灵信仰更是基于泛灵主义的鬼魂崇拜。迄今为止,古代咒术仍不失为彝族民间宗教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为巫师苏尼操行,也为祭司毕摩沿用。由此可见原始人类深信巫术的神秘力量,认为巫术可以用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也可被用来使他人蒙受灾害。同时,原始人类在灾难和困苦中挣扎前进,他们相信各种事物与各种现象之间存在着超自然力量的支配和与巫术的联系,所以,也相信事物与现象有吉祥和凶险的区别。他们渴望避免凶险,求得吉祥,他们误认为触犯了某种事物或行为禁忌,就会遭到危险或灾难降临,因此产生了许多禁忌规例。彝族社会的这些祈求仪式和禁忌习俗,都是一种企图避免灾祸的原始巫术,可以说这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具体的禁忌类型来看,彝族的各种禁忌无不体现着彝族先民的智慧,一种和谐共生的生命美德和文明感染力。在一些自然禁忌上,体现一种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如忌手持镰刀、背筐走于正在开花结籽的荞地上,否则杆叶枯黄,籽不饱满。忌讳砍到的树木倒在其它树上,如此则弃之不要;树上有鸟巢者不砍;树下有洞者不砍;雷击之木不砍;坟场之树不砍;独木不砍;枯木不砍;泥石流中的树木不砍;水冲倒之木不砍。还有在年节、火把节期间禁忌生产等等。我们通常说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彝族传统禁忌,即是一定时期彝族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如:从动物禁忌可反映 出彝族以游牧方式生活的影子。综上可见,禁忌在彝族的原生文化之中存在于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禁忌就是彝族人生活的规范,保障了彝族文明的传承。有禁忌,就会有人触犯禁忌。因此就会有相应的触犯禁忌的惩罚,或是化解触犯禁忌带来祸兆的相应仪式。通常来说禁忌的处罚不容分辩且无法分辩,而且具有长期性,可能在世时受到处罚,也有所谓“来世报”,可见禁忌作为无形法律的惩罚,兼有神灵与世俗的双重作用。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禁忌对彝族先辈和当代人的生活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 禁忌规范着和协调着彝人的生活秩序和社会活动。而众多禁忌事象的存在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正是禁忌具有满足人们心理和社会的文化功能。这些禁忌也就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意识力量影响彝族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创造,这在众多的彝族神话传说、文艺著作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中直接地体现出来。这些禁忌文化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彝族先民无限幻想的审美创造之门,形成了彝族独特的民族审美风格和内核。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民间艺术的审美魅力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属于 本 民族自己的音乐和独特的舞蹈形式。舞蹈撮泰吉作为彝族人世代相传的一种独有 的艺术形式,因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护佑人畜 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之中,具有极大的民俗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审美魅力。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古以来,彝族人对自然的热 爱以及对万物有灵的崇拜,使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宗教禁忌文化。彝族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将这种文化融入戏曲舞蹈,使应运而生的撮泰吉蒙上一层原始神秘的面纱。日积月累,撮泰吉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和审美风格。在撮泰吉的编演当中,人们通常以佩戴面具的方式示人,通过面具的大小、形状、纹饰来区分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撮泰吉有演员、有角色、有道具、有剧情,演出通常在夜间进行。在 深夜神秘恐怖的气氛下,火把灯笼闪亮发光,交相辉映,十分壮观。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艺术的审美内核之一就是万物有灵信仰。撮泰吉演绎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寄托,表现彝族人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赖和畏惧。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灵性的,因此人们将天降甘露,山川树木,季节变化,自然灾害,生殖繁衍等自然变化规律视为神灵的产物,都通过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其次,“火”在彝族的艺术文化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因而彝族又被称为是火的民族。在彝族的歌舞之中,“火”变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元素,除了闻名遐迩的“火把节”之外,在异彩缤纷的舞蹈艺术之中还有“火把舞”、“火龙戏珠舞”、“接火把”等等。这类舞蹈动作夸张大胆、粗狂豪放、动感十足。熊熊烈火,热情的民族,多样的舞蹈种类,彝族人民将生活的智慧融入舞蹈。在撮 泰吉的表演环节中,最后的一个大项目是扫寨,也叫“扫火星”,时间限定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彝族人认为火有二重性,即吉火和凶火之分,要扫除凶火才能保证安宁。因而从审美文化价值上来看,撮泰吉的表演中有很大部分是作为神灵、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撮泰吉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气魄雄浑、情节拙朴、动作原始粗犷,特别是长途跋涉的迁徙过程中,体现了先民不畏艰险、勇敢地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求生存的顽强意志。同时,在声声纳吉祈福中,也凸显了先民祈求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以及积极的生活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彝族民间艺术的这种独特的审美魅力正是体现在这种生命和文明跃动的力量之上。这从彝族傩戏所带的独特制作的面具上就可窥见一斑,这种傩戏面具只有五面,以杂木刻成,面具雕刻稚拙,简单粗糙,线条粗犷,没有任何雕饰,仅在双眼和嘴处挖三个孔,用墨或烟灰把面具染黑,再用石灰或粉笔随意在黑底上勾画上线条,安上用麻线做成的胡须即算完成。“撮泰吉”面具于稚拙中透出的古拙、原始、粗犷、刚劲,黑白分明,给人一种紧张、肃穆的神秘感。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彝族的民族服饰上也能感受到彝族原生文化的审美影响。彝族男女皆披“擦尔瓦”;男子头扎英雄结,系青腰带,穿宽裤脚的灯笼裤;女子着绣花短上衣, 青、红、白三节裙,包绣花头帕, 戴银领花、银耳环。从整体看,彝族服饰体现了彝族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共同风格,这当中可见彝族的禁忌文化和灵性崇拜等因素的原始影响。“阿妹戚托”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舞蹈表现形式以脚为主要载体,踏地为节,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这一特殊的仪式舞蹈同样鲜明生动的展现出了彝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在贵州晴隆,彝族舞蹈“阿妹戚托”,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民间舞蹈植根于群众之中,在长期历史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历经历代民间艺人和广大群众的锤炼和创造,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比较典型地、形象地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群众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以及共同的审美情趣,成为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始终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印度现代学者巴哈杜尔说:“艺术的目的是对人精神的崇高影响……为了使人鼓舞,使人净化和崇高,艺术必须是美的。”而彝族的歌舞艺术无疑在自己原生文化土壤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审美风格和美学内涵。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彝族先民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原生文化,这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是古朴深厚的文献典籍、神话传说,当中都蕴涵着彝族人的审美价值,体现了美在于生命与文明自由跃动的力量的美学本质。总的来说彝族原生文化的美学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美学,是一种带有原始的神灵力量的美,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贯穿在彝族生活与艺术的方方面面。所以,通过梳理彝族的原生文化及其艺术形式,进行美学的阐释和发掘意义重大。彝族原生文化美学归结起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首先就是一种原始的,不加任何雕饰的古朴的原生态之美。格罗塞说:“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 、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现。”这种原生态之美是彝族人的生命情调、审美情感、神秘境界、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一种综合体现。其次是彝族人民在他们的自然宇宙观和禁忌文化中表现出的那种自然朴素、和谐共生的审美形态。比如彝族的“撒麻舞”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遵循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开始。舞蹈展现了从开垦—耕耘—播种—苗出土—锄草—田间管理—收割—纺线—织布—缝衣整个过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充分表现,和谐产生了力量,产生了成果,产生了美,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和谐的氛围里得到了实现。彝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 ,彝族的发展史充满了血泪 ,在悠远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的战乱和迁徙塑造了彝族人民独具一格的精神品质,造就了彝族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彝族原生文化在经济浪潮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弱化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呈现被同化的趋势,很多原生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技艺不断走向消亡的边缘。那种彝族文化中的生命和文明自由跃动的审美力量正是其独特的审美文化魅力所在,因而对彝族原生文化进行美学阐释,尽力挖掘其中积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只是简单地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梳理,试图阐释其中蕴涵的审美力量和现实价值,这项工作远远还不够,对彝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还有很多可以作为的空间。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参考文献

①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梅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04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② 李绍明,冯敏著《彝族》北京:民族出版,1993.11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③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西南彝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03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④ 顾朴光,彝族古戏“撮泰吉”浅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4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⑤ 王德习.浅论彝族先民的神创万物观和原始的朴素辩证思想[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5(1)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⑥ 王富慧.浅论彝族的信仰与禁忌[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1)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⑦ 卢春樱.试论彝族传统禁忌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9(4)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⑧ 司亚勤,王路平.论古代彝族的宇宙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2(2)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⑨ 王明贵,《撮泰吉》与彝族寻根哲学观[J].山民族文学研究,2006(2)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⑩ 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 巴莫阿依,黄建明.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 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 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 陈世鹏.黔彝古籍举要[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 白兴发著.彝族传统禁忌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 张学立.彝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 《彝族简史》编写组,《彝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xQ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备注:本文转自百度“木凡的文艺苦旅”,作者具体信息不详,欢迎提供信息。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