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籍文献《勒格斯惹的故事》搜集整理和解读
题图摄影:吉乃
彝族古籍文献《勒格斯惹的故事》于2010年10月由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各方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强烈的反响,都认为这是一本质量较高,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的一本彝学佳作,也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勒格斯惹这个历史人物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弥为珍贵的佐证资料。为了进一步引导读者更细致地了解此故事的搜集整理、主要内容及研究价值,本文对其逐一阐述。
一、搜集整理的缘由及意义
其一,关于勒格斯惹的历史传说也好,民间故事也好,都有很多传闻,而且上了年纪的彝族老人都讲述勒格斯惹的故事,在彝区有名的毕摩都会诵唱有关勒格斯惹的赞歌,但真真形成文字出版的相关勒格斯惹书籍却不多,而且大多数都停留在口头传说上,没有像汉文史书那样详细的记载。其二,纵观历史,有关勒格斯惹的传说故事,目前,省内外学者从仅有的汉族文献推测,对历史上有无勒格斯惹(孟获)这个人物,勒格斯惹(孟获)到底是汉族人还是彝族人,以及是否有“七擒七纵”勒格斯惹(孟获)等众说纷纭。由此,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勒格斯惹这个历史人物,我们历时多年的时间从民间文艺工作者手中采访和调查后,才搜集整理出这个脍炙人口的精品故事。
“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先生在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指出,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专家、西南历史地理专家、原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先生在《诸葛亮南征路线考记》一文中说,七擒七纵孟获之事不过是民间传说,载于志书者更多附会,不值辩论。方先生还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书中对此问题作了一番深入考证,认定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虚构的。”当代著名三国史研究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良啸先生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说,七擒一事,实近乎离奇,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当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则令人难以置信。
那么,出现上述的种种疑惑,是因为没有确凿的古籍文献可供佐证,由此,及时搜集整理在民间口头形式流传的有关勒格斯惹(孟获)的传说故事就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发展了上千年的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力冲击,特别是彝族非物质文化这一块尤其显得突出。许多与彝族有关的口头文学(如民歌、民间传说等)、礼仪风俗、祭祀活动等都仅存在于高龄老人的记忆之中,而且完全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我们必须带着对中国文化高度负责的责任感、紧迫感,采用一切现代化的手段去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所以,对口头流传的勒格斯惹故事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对于研究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和促进本土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三、搜集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以彝族民间流传的勒格斯惹传说故事为着眼点,放眼各彝族地区,力求做到全面搜集,并进行归类与整理。坚持忠实记录的原则,对于不同方言区所流传的不同版本,搜集、研究者不进行自主的改动,尊重民间传承者的意愿。在搜集过程中,采用文字记录方式进行搜集,记录故事首先以彝文文体出版。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先后在凉山北部(越西、甘洛、喜德、冕宁),凉山南部(普格、德昌、会理),凉山东部(布拖、昭觉、美姑、雷波)等采访过数十名民间老艺人和故事家,收集到了一些彝文资料。但是,口头流传于民间的勒格斯惹故事或传说版本较多,对于全面搜集整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入。由此,我们在这些搜集到的资料基础上进行精心编选,形成了《勒格斯惹的故事》原本状况。
三、主要观点
本书在原有前期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再次逐步扩大搜集范围,较为全面地搜集流传于凉山地区的勒格斯惹的故事,为其研究者提供了首部珍贵的文献资料。
1、有关勒格斯惹的传说,在彝族的毕摩祭祀书里有记载,在彝族传统民歌里也有流传,在凉山民间也有人能够流利的讲述着勒格斯惹神奇的传说,而且作为一个英雄形象出现,据考证彝族历史却有其人,勒格斯惹是1000多年前的人,勒格是姓,或家支姓,斯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即伟大人物之意。
2、勒格斯惹与其俩兄弟曾经率领彝族的部落兵抗击过诸葛亮的部队,与其他的藏族部落一起抵抗过诸葛亮的南进,他曾联合各十八大王共同抵挡过诸葛亮。
3、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的力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4、本书从民间艺人和毕摩手中采访和调查所得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而成,全面讲述了勒格阿史斯惹及其儿子孟获、孟优、孟铁等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业,反映了历史上西南地区原住民部落与来犯侵略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四、主要内容
(一)故事梗概
智慧、勤劳勇敢的彝族部落首领,他的名字叫勒格勒普,属于木勿勒格氏族。由于他聪明能干,当地的部落民都尊敬地叫他为勒格斯惹(勒格斯惹),他的三个儿子即勒格莫吼汉族名字叫孟获(崇尚武),老二叫勒格阿尤汉族名字叫孟优(崇尚文)、老三叫勒格莫铁汉族名字叫孟铁(崇尚毕摩即宗教活动)。这儿我们所讲述的勒格斯惹泛指三国时期的勒格莫吼即孟获:
“勒格斯惹与乌乌拉亚家和好以后,勒格俄卓这个地方,人们安居乐业,生活过得很幸福。这个地方的物产也很丰富,人们除了种荞子、洋芋和其他粮食外,还能炼铜、采银子、金子、各种宝石和盐巴。由于物产丰富,勒格斯惹富得流油。外地商人到这个地方来做生意的人很多,有濮叟乌乌拉亚家、有峨助人(过去民间称西番峨助人即今日的藏族)等,有格倭人,生意很兴隆。勒格斯惹是个开明的部落酋长,他明确提出:做工的要有金银收入,务农的有粮食收入,狩猎的有兽皮收入,经商的有财产收入……士兵只管兵事,平常大部分时间种地,也有粮食收入。老年人缺了牙也笑哈哈的,青年人像雀儿一样在地上跳,小孩子一天嘻嘻哈哈的游耍,到处是一派安乐景象。
同时他还提倡老百姓除了种庄稼以外,还可以开采金子、银子、宝石和盐巴,也可以做生意,可以四处狞猎,可以到江河里打鱼。但不能采珍珠,珍珠只能由勒格斯惹自家人才能采摘,以免被其他人破坏。
当时,勒格斯惹富得流油,名气也很大。他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预防他人窜夺他的领导权,特意在他的宫殿里设有五等三级的官兵,随时调遣为他服务,这些被人分成五种:第一种是“兹”,按法典规定征收人们的税;第二种是“莫”,管政府事务,军队补和民事调解即相当于管家或高参;第三种是“毕”,管祭祀天地,教育人们识字,著作经书和记录法典;第四种是“格”,管理修建宫殿,提供修建房屋的技术;第五种是“卓”,是指各种干体力劳动的人。除此而外还设有统帅军队和军事工作的指挥官叫做“莫获”即招呼指挥统率之含意,并不是实指孟获本人。那时的勒格斯惹拥有九十九队弓箭兵,七十七队马兵,五十五队水牛兵,三十三队大象兵。他养牛的地方叫阿嘎迪托(云贵高原),养象的地方叫漯峨;还有制造铠甲的作坊,铠甲是用野兽皮、野猪皮、藤子做的;又有造宝剑和战刀的工坊,宝剑和战刀是用青铜做的。这些兵器,把勒格斯惹的军队装备得非常强大。据说,勒格俄卓地方当时采出来的盐巴销到四面八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布都苏鲁(东边或东方)已经销到黑水边(贵州省境);布吉苏鲁(西方)已经销到阿萨坝子(阿坝州境内);依夫苏鲁(北边或北方)已经销到撒尔波嘿地区(大渡河以北);依木苏鲁销到兰普以达江边(云南省丽江)。由于商人多,生意好,勒格斯惹的财产也很多,勒格俄卓地方的人们生活也过得很好。
勒格斯惹除了富有名声大振以外,他还有呼风唤雨、召集飞禽猛兽打仗的法术,据说这些神奇的本领是天神赋予他的呢。他可以把野兽呼唤起来,一队一队地给它编成队列,首先他把老虎编成第一战斗力布置在斯足拉达,把豺狼编成第二战斗力布置在斯溪来雾,把羚子编成第三梯队布守在斯西勒科,把蟒蛇编成第四梯队部署在尔觉地戈地方,把雄鹰编成第五梯队部署蓝色的天空上……在打仗的时候,勒格斯惹就把这些飞禽走兽的队伍统统调集起来,让他们各显神通。
乌乌拉亚家的军队在勒格俄卓地方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与勒格斯惹发生了摩擦,不听从他的指挥也不遵守他所制订的各种条例。弄得勒格斯惹坐立不安。后来勒格斯惹干脆用佳织(锦绸)书写的信给乌乌拉亚家人的皇帝,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驻扎在勒格俄卓的这些乌乌拉亚家人部队,这些年来既没有遵守你皇帝的法典,也没有遵守我勒格斯惹的习俗,请皇帝命令他们必须遵守我勒格俄卓的法典。第二、今后这些军队必须遵守我勒格俄卓境内的所有习俗后,并服从我的调遣。第三、我勒格斯惹也要随时随地听从皇帝的调遣。”
勒格斯惹的这些要求,乌乌拉亚家的皇帝一接到上报来的奏章后,立刻召集身边的文武大臣进行协商,同意后很快就批复了。从那以后起,勒格斯惹就按照皇帝的指令完全统率和主管了勒格俄卓境内的尼人(彝族自称尼)、乌乌拉亚家人、濮叟人和峨助人的一切事物。勒格斯惹仍然按照原来的执政方略,积极鼓励人们生产,积极鼓励人们搞冶炼,积极鼓励人
们搞采集,积极鼓励人们上山狩猎,积极鼓励人们外出做经商……人们的生活安乐,有吃有穿,大家都拥戴勒格斯惹。”
(二)故事流传情况
有关勒格斯惹的故事,在彝文《古侯》公史篇里和彝族毕摩经书《尼牡特依》、《谱且特依》里面早有记载,在彝族传统民歌里面也找得到有关勒格斯惹的唱词,在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门前有一个高高的雕像这是以勒格斯惹为原型而塑立的。八十年代我们在搜集凉山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卷时,也搜到不少有关勒格斯惹方面的故事,由于当时不许篇幅过长的故事收录于集成卷的要求,因此没有把此类故事编入凉山卷中,编辑成册,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勒格斯惹,二十多年来,我们深感遗憾,始终牵挂勒格斯惹的故事,内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基于这种原由,我们才重新提出搜集整理勒格斯惹的故事课题。
故事流传情况进行了考察收集,介绍如下:
1、凉山北部的流传情况
凉山北部的彝族文献虽然保存的不多,但这里的老人也好,中青年也好都十分喜欢勒格斯惹的故事,而且许多人至今还能用母语,流利的讲述勒格斯惹故事,对勒格斯惹相当崇拜,讲述的内容也多,讲述人多用汉语讲述,基本上汉文化了,没有彝族的风味在里面。勒格斯惹的情况也不例外,有关勒格斯惹的神话、传说、故事、典故等民间口头文学几乎不成体系。除了有部分口头流传的,基本上与书面文献的基本一致,因此,这里就只分类介绍文献情况,免述口头流传情况。
2、凉山南部的流传情况
凉山南部的彝族文献不多,能够讲述勒格斯惹故事的人相当甚少,讲述的内容也不多,讲述人多用汉语讲述,基本上汉文化了,没有彝族的风味在里面。勒格斯惹的情况也不例外,有关勒格斯惹的神话、传说、故事、典故等民间口头文学几乎不成体系。当然还有部分口头流传的,但与书面文献的基本不一致,在凉山南部有关勒格斯惹故事文献中文学类的数量不多,目前笔者所见到的和所查阅到的资料甚少。这些文献主要是神话、传说、故事、英雄史诗类。
3、凉山东部的流传情况
凉山东部有部分文献的流传,但口头流传比书面流传的数量多得多,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这是四川地区勒格斯惹及其文学流传的特点。
(1)文献情况
在彝文创世史诗《古侯》公史篇里和彝族毕摩经书《谱且特依》里面早有记载。很有历史内涵,彝族人把他作为自己的历史书看待。在彝族地区千百年来,这些尊老爱幼的习俗和尚武精神,一代一代地鼓舞着彝族人上进,也一代一代地净化了彝族人民的心灵。这就是彝族尚武的美德所在:
“勒格斯惹与乌乌拉亚家和好以后,勒格俄卓这个地方,人们安居乐业,生活过得很幸福。这个地方的物产也很丰富,人们除了种荞子、洋芋和其他粮食外,还能炼铜、采银子、金子、各种宝石和盐巴。由于物产丰富,勒格斯惹富得流油。外地商人到这个地方来做生意的人很多,有濮叟乌乌拉亚家、有峨助人(过去民间称西番峨助人即今日的藏族)等,有格倭人,生意很兴隆。勒格斯惹是个开明的部落酋长,他明确提出:做工的要有金银收入,务农的有粮食收入,狩猎的有兽皮收入,经商的有财产收入……兵人只管兵事,平常大部分时间种地,也有粮食收入。老年人缺了牙也笑哈哈的,青年人象雀儿一样在地上跳,小孩子一天嘻嘻哈哈的游耍,到处是一派安乐景象。
同时他还提倡老百姓除了种庄稼以外,还可以开采金子、银子、宝石和盐巴,也可以做生意,可以四处狞猎,可以到江河里打鱼。但不能采珍珠,珍珠只能由勒格斯惹自家人才能采摘,以免被其他人破坏。
当时,勒格斯惹富得流油,名气也很大。他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预防他人窜夺他的领导权,特意在他的宫殿里设有五等三级的官兵,随时调遣为他服务,这些被人分成五种:第一种是“兹”,按法典规定征收人们的税;第二种是“莫”,管政府事务,军队补和民事调解即相当于管家或高参;第三种是“毕”,管祭祀天地,教育人们识字,著作经书和记录法典;第四种是“格”,管理修建宫殿,提供修建房屋的技术;第五种是“卓”,是指各种干体力劳动的人。除此而外还设有统帅军队和军事工作的指挥官叫做“莫获”即招呼指挥统率之含意,并不是实指孟获本人。那时的勒格斯惹拥有九十九队弓箭兵,七十七队马兵,五十五队水牛兵,三十三队大象兵。他养牛的地方叫阿嘎迪托(云贵高原),养象的地方叫漯峨;还有制造铠甲的作坊,铠甲是用野兽皮、野猪皮、藤子做的;又有造宝剑和战刀的工坊,宝剑和战刀是用青铜做的。这些兵器,把勒格斯惹的军队装备得非常强大。据说,勒格俄卓地方当时采出来的盐巴销到四面八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布都苏鲁(东边或东方)已经销到黑水边(贵州省境);布吉苏鲁(西方)已经销到阿萨坝子(阿坝州境内);依夫苏鲁(北边或北方)已经销到撒尔波嘿地区(大渡河以北);依木苏鲁销到兰普以达江边(云南省丽江)。由于商人多,生意好,勒格斯惹的财产也很多,勒格俄卓地方的人们生活也过得很好。
勒格斯惹除了富有名声大振以外,他还有呼风唤雨、召集飞禽猛兽打仗的法术,据说这些神奇的本领是天神赋予他的呢。他可以把野兽呼唤起来,一队一队地给它编成队列,首先他把老虎编成第一战斗力布置在斯足拉达,把豺狼编成第二战斗力布置在斯溪来雾,把羚子编成第三梯队布守在斯西勒科,把蟒蛇编成第四梯队部署在尔觉地戈地方,把雄鹰编成第五梯队部署蓝色的天空上……在打仗的时候,勒格斯惹就把这些飞禽走兽的队伍统统调集起来,让他们各显神通。
乌乌拉亚家的军队在勒格俄卓地方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与勒格斯惹发生了摩擦,不听从他的指挥也不遵守他所制订的各种条例。弄得勒格斯惹坐立不安。后来勒格斯惹干脆用佳织(锦绸)书写的信给乌乌拉亚家人的皇帝,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驻扎在勒格俄卓的这些乌乌拉亚家人部队,这些年来既没有遵守你皇帝的法典,也没有遵守我勒格斯惹的习俗,请皇帝命令他们必须遵守我勒格俄卓的法典。第二、今后这些军队必须遵守我勒格俄卓境内的所有习俗后,并服从我的调遣。第三、我勒格斯惹也要随时随地听从皇帝的调遣。”
勒格斯惹的这些要求,乌乌拉亚家的皇帝一接到上报来的奏章后,立刻召集身边的文武大臣进行协商,同意后很快就批复了。从那以后起,勒格斯惹就按照皇帝的指令完全统率和主管了勒格俄卓境内的尼人(彝族自称尼)、乌乌拉亚家人、濮叟人和峨助人的一切事物。勒格斯惹仍然按照原来的执政方略,积极鼓励人们生产,积极鼓励人们搞冶炼,积极鼓励人
们搞采集,积极鼓励人们上山狩猎,积极鼓励人们外出做经商……人们的生活安乐,有吃有穿,大家都拥戴勒格斯惹。
(2)口头流传情况
英雄勒格斯惹的名字在四川彝族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很多,而且各有特色。每个传说故事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成分和不同色彩。
“十多年过去以后。乌乌拉亚方不晓得出了件啥子事情,远在勒格俄卓境内的勒格斯惹及其他乌乌拉亚家的部队都不晓得。有一天,一支来历不明的军队由名叫翏夫的人负责领兵来到了勒格俄卓境内。勒格斯惹派一个莫科去问:“是些啥子人?”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队伍。”莫科问:“你们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军队不是早就驻扎在我们这里吗?乌乌拉亚家皇帝怎么又派你们来的呢,你们肯定是冒充乌乌拉亚家的人来的,赶快走开!”
翏夫他们十分肯定地回答说:“我们确实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管理勒格俄卓地方的,你赶快回去叫你们的首领把权力交出来!”
莫科赶紧把他所遇到的事情详细向勒格斯惹禀报了。勒格斯惹听到后急忙召集各方的大头人及其手下的三等三级官兵和原来驻扎在这里的乌乌拉亚家带兵的首领一起商议,如何对付这件事的问题。勒格斯惹把那支自封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带兵人所说的话给大家作了通报。大家听后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支队伍不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有的说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有的说是其他部落的队伍冒充乌乌拉亚皇帝的队伍;有的说这些人是想来侵占勒格俄卓地方的;有的说乌乌拉亚皇帝不可能这个时候说这种话、那个时候又说那种话……
最后,原来驻扎在勒格俄卓地方的乌乌拉亚家带兵的首领说话了:“估计是我们皇帝家里出了大事,来的这支队伍可能是不听从皇帝命令的。由于路程很远,皇帝最近也没有来过啥命令,到底出了啥子事我们也弄不清楚。等我火速派几个能说会辩的人到这支新来的军队里去,探听一下虚实,再回来向你们斯惹些作禀报,然后我们再作商议如何?”大家听后觉得有理,就听从了这建议。
两天以后,原先驻扎在这儿的乌乌拉亚家带兵的首领立即派了三个能说善辩的人到新来的那支队伍那里去了解情况。结果那支新来的带兵首领翏夫很蛮横,他说“限定三天时间,叫你们的勒格斯惹把勒格俄卓这地方的管理权和金银财宝统统交出来,不交出来的话我们就把他的巢穴踏平!”
派去的人回来如实禀报给了勒格斯惹。勒格斯惹一听说后冒火惨了,他连夜召集各个部落的头人和莫科们进行秘密商议。把所了解到的最新情况向大家作了通报后,说:“今天招集大家来开会,主要是商讨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对这支自称是乌乌拉亚家的人打还是不打?在大敌当前,‘不维护一家,一家被抢夺,不维护一寨,众人被杀光’看大家拿出啥子办法来对付,其他的问题暂时放在后头!”
前来参会的这些部落首领和莫科们集结在一起你一句我一言地讨论了好一阵后,始终拿不出妙计来。后来还是由原来就驻扎在这里的乌乌拉亚家的带兵首领说:“杉树遮盖竹子,竹梢不遭寒风,竹子挡杉树,杉脚不进风雪,我认为这些不可交朋友的部队,只有组织大家进行英勇的还击,保护我们的家园,请大王下命令,把各部落的武装调集起来,抢先作好布阵。”
勒格斯惹听了这位首领的提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命令布阵,号召全勒格俄卓境内的各部落都作好抗拒敌人的准备。”
以上故事流传形式特点。一是与文献相比口头流传的勒格斯惹传说故事短小精干,便于流传。二是结构简单并具有可灵活增减的口头文学特点。三是具有地域特点,即同一个话题的故事在不同的地区有差异性。
五、成果的研究价值及社会影响
(一)研究价值
本课题从民间艺人和毕摩手中采访和调查所得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而成,全面讲述了勒格阿史斯惹及其儿子孟获、孟优、孟铁等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业,反映了历史上西南地区原住民部落与来犯侵略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全书由47个精彩的故事组成,各故事之间衔接连贯,情节生动活泼,其中的民风民俗古朴,本土语言浓郁,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化、民俗礼仪、民居建筑、服饰饮食、部落战争、宗教信仰等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这些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将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原矿中挖掘自己所需要的宝藏提供了机会;千百年来在彝族地区有关勒格斯惹的神奇故事像“爷爷的话留给孙子,父亲的话留给儿子”这样代代相传着,始终像涓涓溪水汇入大海,像子孙流着父辈的鲜血那样永不枯竭生生不息地流传了下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珍贵的勒格斯惹故事必将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开发地方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在打造民族旅游品牌当中,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及时抢救和保护“濒危”的彝族口承文学记忆,传播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勒格斯惹的故事》具有独具的民族史学、哲学、文学、原始宗教学等价值,可以从中分析研究远古彝族先民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风俗习惯、民族渊源等历史文化事项。
1、民族史学价值
《勒格斯惹的故事》不仅记载了勒格斯惹的谱系和史事,还有人类起源、民族起源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勒格斯惹用诗歌文学形式,叙述和描写了古代彝族英雄勒格斯惹的神话性生平传说,具有历史的影子,或者说是被夸张的历史片断。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其民族历史方面。
(1)本书给有志于从事勒格斯惹文化研究者提供原始、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以文本的形式忠实再现勒格斯惹民间流传的原貌,进而为研究彝族历史、军事、宗教、民俗、礼仪、伦理等提供有价值的首部权威版本,这是课题重要任务和创新之处。
(2)本书积淀着深厚的彝族传统文化,大力搜集整理勒格斯惹文献,考察勒格斯惹故事流传情况,对于激活族群记忆,加强文化认同,促进人文思考,繁荣后世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3)进一步加大《勒格斯惹的故事》的搜集,推出高质量的文本,对于发挥文献品牌效益,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4)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作为搜集的主体,更能贴近彝族民间的生活实际,也有利于研究勒格斯惹文化精神。以文本和口传并重的形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形成文字书稿,对于原貌展示勒格斯惹故事在全国彝族地区的流传和影响,促进凉山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出版的成果对于容易流失的族群记忆的留存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对于口头传承会起到抢救和保护的作用。
2、哲学价值
自古以来,彝族最讲礼貌的民族,与其他世居民族的关系也是相当融洽团结的民族,这部作品蕴藏着丰富古彝人的许多处事哲学思想。这里谈的一点是《勒格斯惹的故事》里面的勒格斯惹也好,其部落民也好都是十分勇敢的民族,不好战,一贯遵循的是“一百个朋友不算多,一个仇人不算少”,“客来不关门,敌来不开门”的处事哲学,但很崇拜英雄。都是最讲礼貌的民族,无论是内部也好,与其他世居民族的关系也好都是十分融洽团结的民族。
如:《勒格斯惹的故事》的第二部分里说:“十多年过去以后。乌乌拉亚方不晓得出了件啥子事情,远在勒格俄卓境内的勒格斯惹及其他乌乌拉亚家的部队都不晓得。有一天,一支来历不明的军队由名叫翏夫的人负责领兵来到了勒格俄卓境内。勒格斯惹派一个莫科去问:“是些啥子人?”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队伍。”莫科问:“你们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军队不是早就驻扎在我们这里吗?乌乌拉亚家皇帝怎么又派你们来的呢,你们肯定是冒充乌乌拉亚家的人来的,赶快走开!”
翏夫他们十分肯定地回答说:“我们确实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管理勒格俄卓地方的,你赶快回去叫你们的首领把权力交出来!”
莫科赶紧把他所遇到的事情详细向勒格斯惹禀报了。勒格斯惹听到后急忙召集各方的大头人及其手下的三等三级官兵和原来驻扎在这里的乌乌拉亚家带兵的首领一起商议,如何对付这件事的问题。勒格斯惹把那支自封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带兵人所说的话给大家作了通报。大家听后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支队伍不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有的说是乌乌拉亚皇帝派来的;有的说是其他部落的队伍冒充乌乌拉亚皇帝的队伍;有的说这些人是想来侵占勒格俄卓地方的;有的说乌乌拉亚皇帝不可能这个时候说这种话、那个时候又说那种话……
最后,原来驻扎在勒格俄卓地方的乌乌拉亚家带兵的首领说话了:“估计是我们皇帝家里出了大事,来的这支队伍可能是不听从皇帝命令的。由于路程很远,皇帝最近也没有来过啥命令,到底出了啥子事我们也弄不清楚。等我火速派几个能说会辩的人到这支新来的军队里去,探听一下虚实,再回来向你们斯惹些作禀报,然后我们再作商议如何?”大家听后觉得有理,就听从了这建议。
两天以后,原先驻扎在这儿的乌乌拉亚家带兵的首领立即派了三个能说善辩的人到新来的那支队伍那里去了解情况。结果那支新来的带兵首领翏夫很蛮横,他说“限定三天时间,叫你们的勒格斯惹把勒格俄卓这地方的管理权和金银财宝统统交出来,不交出来的话我们就把他的巢穴踏平!”
派去的人回来如实禀报给了勒格斯惹。勒格斯惹一听说后冒火惨了,他连夜召集各个部落的头人和莫科们进行秘密商议。把所了解到的最新情况向大家作了通报后,说:“今天招集大家来开会,主要是商讨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对这支自称是乌乌拉亚家的人打还是不打?在大敌当前,‘不维护一家,一家被抢夺,不维护一寨,众人被杀光’看大家拿出啥子办法来对付,其他的问题暂时放在后头!”
前来参会的这些部落首领和莫科们集结在一起你一句我一言地讨论了好一阵后,始终拿不出妙计来。后来还是由原来就驻扎在这里的乌乌拉亚家的带兵首领说:“杉树遮盖竹子,竹梢不遭寒风,竹子挡杉树,杉脚不进风雪,我认为这些不可交朋友的部队,只有组织大家进行英勇的还击,保护我们的家园,请大王下命令,把各部落的武装调集起来,抢先作好布阵。”
勒格斯惹听了这位首领的提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命令布阵,号召全勒格俄卓境内的各部落都作好抗拒敌人的准备。”
勒格斯惹面对外来入侵者,他不想让自己的部落民受到侵害,也不想与敌人结仇,但为了部落民的生存权和利益,勇敢地拿起武器,动员起部落民保卫自己地盘,保护庶民,在与敌人决战中由于得到部落民的支持,在反反复复的数次战斗中始终大获全胜。从中可以看出勒格斯惹的多智多慧的英雄个性,还可以看出勒格斯惹的故事不都是硬拼的,而是活灵活现的人物,所以千百年来,有关勒格斯惹的尚武精神,一代一代地鼓舞着彝族人上进,也一代一代地净化了彝族人民的心灵,可以说勒格斯惹的故事像子孙流着父辈的鲜血那样永不枯竭生生不息地流传了下来。
(二)社会影响
2010年12月17日《凉山日报》第2版报道了本书的评介,认为“该书作为民间文学来讲也是一本质量较高,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的一本佳作,该书的出版将为有关学科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勒格斯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2011年1月13日《凉山日报》又对课题负责人进行专访,并介绍了拉布俄卓勒格斯惹的流传情况,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六、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第一,要正确把握《勒格斯惹的故事》的文化价值,重在于把《勒格斯惹的故事》进行“扬弃”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重在于提升《勒格斯惹的故事》的内涵,创新、培育先进区域文化,为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推动力。《勒格斯惹的故事》的文化积淀厚重,它所体现的是彝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以顽强的毅力、惊人的斗志,建设自己的家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就是靠一种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精神,构成了彝族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彝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彝族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彝民族文化、彝民族智慧、彝民族心理、彝民族情感的集中表现,也是彝民族价值目标、共同理想、思维法则、文化规范的高度体现。因此,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精髓和主轴,在继承与弘扬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加以利用,为当今的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要挖掘《勒格斯惹的故事》有关历史题材,打造彝族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英雄这张文化名片。彝人像勒格斯惹那样勇敢地以外来入侵者决斗,保护自己的部落民,有影响的人物很长的时间没有过。这是彝族故事中特有的极为珍贵的珍品,因彝族所有故事当中都很难找到为了部落民,为了保护祖辈开拓的业绩,不被外来入侵者占领,自己身先士卒,带领部落兵英勇顽强地抵抗外来入侵者长到几十年优美动人的故事来的。由今天的文化人类学的视觉来看,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以这一文化为载体,建立《勒格斯惹的故事》民俗展览活动,建设一批《勒格斯惹的故事》文化设施,推动《勒格斯惹的故事》文化产品的开发。因为《勒格斯惹的故事》涉及到的面较广,在神话、传说、史诗、丧歌、婚嫁、博葩(起源)等民间文学领域都有勒格斯惹的故事文化,而且包含着不少难得的古代历史资料。所以合理地把《勒格斯惹的故事》融合于彝族的传统节日即火把节、婚丧嫁娶、歌舞表演及对外文化交流当中去, 使其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民众参与性更强、参与面更广、展示意识更浓的彝族文化名片。在搞好《勒格斯惹的故事》文化名片时,必须重视对原生态文化的包装,即内容的创新和加大对外的宣传,做到内容更新颖,节目更精彩,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才会产生好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如塑造一些组驯养野兽、制作铠甲、送祖灵、媒人、娶亲嫁女泼水嬉戏图等,还可以建一个有关勒格斯惹的宫殿遗此,从艺术的角度来展示这个人物的风采,就能产生强烈的反响。
第三,要搞好《勒格斯惹的故事》这类文化的宣传推介,而且通过举办与勒格斯惹相关的音乐舞蹈、影视话剧、文学创作和情歌对唱、曲艺(克智)赛说来进行宣传,就可以达到特殊的效果,其发展前景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想象的。
第四,要重视对《勒格斯惹的故事》的挖掘整理和应用,因为勒格斯惹的故事相当精彩的、美丽的、深奥的,像这样优美的题材需要进一步挖掘来“古为今用”。重点是围绕着“一个地方出了一位勇敢的人,那里的人就有了依靠;一个地方出了一位公道正派的人,就会给那儿的人减少纷争;只有心好勇敢的人,才能当英雄。”的详细记载,千百年来,彝族尊重英雄(支格阿龙、勒格斯惹、兹敏阿基、哈叶迭古等),尊老爱幼、尊贤重德,而且对英雄特别尊重的生活模式,甚至对当代彝族生活习俗亦有一定影响,而且对历代彝族处事哲学以勒格斯惹为题材,创作一部大型的《勒格斯惹的故事》歌舞节目。重点是打造《勒格斯惹的故事》文化名片,科学地把同彝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一起,打造成礼的演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成了彝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和主轴,在彝族的婚丧嫁娶、送祖念经、文化娱乐、民风民俗等无所不涉及,其民间的影响力之深,群众的认知度之高,自然成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品。类似这样的文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独特文化,要组传承彝族文化,象征彝族精神,造福广大民众的文化名片。特别是对《勒格斯惹的故事》当中所涉及到的地名、历史人物、典故,进行科学的提炼、创新,加大投入精心打造出唯我独有的地域文化,提升凉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主要参考文献
1.吉木阿洛,黄承宗.汉代越嶲太守任贵勒格斯惹史实初考.凉山大学学报,2002年2期
2.阿牛木支,吉则利布.论凉山民间文学产生背景及其特征.西昌师专学报,2004年2期
3.李明.诸葛亮“七擒孟获”传说的文化内涵初探.临沧师专学报,2008年1期
4.祁连休.中国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5.李力.彝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6.赵洪泽.《彝族民间故事选编》(彝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7.凉山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凉山民间文学集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
8.李绍明.彝族史料.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吉则利布:调研员,编审,州民协主席,州学科带头人 ,屡获四川省巴蜀文艺奖。2013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即国家级奖项。2015年荣获四川巴蜀文艺特殊荣誉奖。中国彝语术标准委委员,凉山州民干校客座教授。凉山州非遗专家组成员。
阿牛木支:四川喜德人。教授。中国作协会员,凉山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凉山州民族文化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原载:彝族人家,编辑:蒋志聪(吉乃)。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绿树挂银珠》——一篇涵蕴丰富的...
- 2 《云南彝学研究》(第二辑)出版
- 3 《宇宙人文论》
- 4 彝语辞书
- 5 《彝族六祖迁徙典籍选编》
- 6 《彝族源流》
- 7 《滇南散记》简介
- 8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
- 9 几部彝族经典著作
- 10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