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之力作——评王菊新作《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9年12月,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菊所著《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一书,该书首先对四川省凉山彝族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紧接着以理论阐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体例,综合运用民族学、产业经济学、经济人类学、文化学、文化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对以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为典型的毕摩文化的产业化、以普格县彝族火把节为代表的节令文化的产业化、以昭觉县彝族服饰为代表的服饰文化的产业化和以喜德县彝族漆器为代表的漆器文化的产业化,从“文化概况”“文化溯源”、“产业化现状”、“文化影响”、“产业化对策建议”等方面做了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指导性的研究。最后,著作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运行的政策制定、立法保障、从业人员培训,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等方面,对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度理性思考与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探索,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创新和意义:
一、特点:宏观与微观、前瞻与可操作的统一
纵观全书,作者的研究既在世界文化资源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视阈下进行,在对凉山彝族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时,作者大胆突破了以前诸多著述只关注某一具体文化资源的研究范式,而是将凉山彝族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系统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子系统-----几个典型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也注重了微观的探索与研究,在绪论篇,作者便对国内外文化资源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评述,而在著作的个案研究中,又注重对凉山彝族服饰、漆器等微观事项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实现产业化发展和转变,把凉山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是促进凉山经济持续发展、和谐生态发展的可行路径。”
作者在书中就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产业发展,通过研究,提出来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比如在对凉山彝族服饰的价值进行研究时提出“通过对彝族服饰文化价值的挖掘,可以对彝族民众借助彝族服饰进行彝族历史、神话传说、天文、哲学、宗教、经济、生态的教育”,“凉山彝族服饰文化最核心的理念是人是自然之物,因此取自自然、记录自然,并用人的外在皮肤(服饰)描绘自然的多彩并融于自然”。而在对服饰文化的产业化进行研究时,又从“教育方面、研究方面、品牌方面、创新方面、营销方面”等方面提出了极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二、主要创新和意义
(一)新逻辑、新蓝图:勾画“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全书无论是研究逻辑、研究范式、篇章结构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研究内容和结论方面,更是勾画出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蓝图。书中对美姑县毕摩文化产业化、普格县火把节文化的产业化、昭觉县服饰文化的产业化以及喜德县漆器文化的产业化,无论是“文化溯源”、“产业化现状”、“文化影响”还是“产业化对策建议”,都透出深邃与思考,折射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例如在论及毕摩文化产业化时作者提出“加强毕摩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强化毕摩文化的宣传”、“做好毕摩文化资源的建设”、“促进毕摩文化走向市场”等观点,并就此提出具体的措施。
在对毕摩文化、火把节文化、服饰文化、漆器文化的产业化进行个案研究后,作者又从个别回到一般,从正确处理好:凉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变迁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关系等“四对关系”方面,提出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对策建议。读完该书,一幅清晰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蓝图跃然纸上。
(二)新论断、新成果: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作者通过研究,就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来许多新论断,得出许多新成果,指出:“在尊重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在多媒体信息化时代,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会大放异彩,但凉山彝族生存的社会环境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影响,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已经是箭在弦上了。发展凉山彝族文化产业,促进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也能带动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彝区的新农村建设和凉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引擎。凉山彝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仅能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促进凉山的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类似的新论断、新成果,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使全书熠熠生辉。
(三)新业态、新功能:文化产业惠民富民、脱贫致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区是深度贫困地区,是全国重点的扶贫区域,党中央提出“扶贫先扶智”、扶贫也需要“扶志”。作者认为在扶贫工程中,需要扶贫的不能仅仅是经济,而且也应该还有精神和觉悟。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赋予彝族传统文化新功能,即惠民富民、脱贫致富功能,要发挥这个新功能,必须实施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必须完善彝族文化产业链的各环节,增加产业附加值,并提出“彝族火把节产业应该以弘扬彝族文化为主旋律,以彝族火把节为产业衍生点,在此基础上能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的展示、彝族文化的活动、彝族文化的服务、彝族文化的产品等等的集合,建立优质高效的文化产业链应该从上游原创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销售发行三处共同发力”。
通过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创意文化产品种类的增加与完善、多种营销方式与渠道的使用,让彝族文化产业业态更加多样化、丰富化,让彝族文化产品更能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更能适应文化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让彝族文化产品能更快捷、更生动地进入消费市场,从而更好地增加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收入,更充分地发挥文化产业惠民富民、脱贫增收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谐社会的构建,作者指出“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向文化资本转化走产业化道路是可以促进凉山全面协调发展的”。
(四)反哺和涵养:文化经济与文化传承保护双向互动
文化资本理论是由布尔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布尔迪厄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形成资本的观点,指出“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不仅需要通过时间来积累,且需要以一种具体化、身体化的形式来积累。资本还具有一种以同一或扩大的形式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潜在能力。他将资本划分为三种形态,如下表所示。
布尔迪厄资本的三种形态
形态 | 概念 | 表现形式 |
经济资本 | 经济资本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换成金钱。 | 金钱 |
文化资本 | 文化资本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资本,这些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能够转化成经济资本,是经济学理论所认可的资本形态,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并且转换过程是以私人产权形式制度化的。 | 教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 |
社会资本 | 社会资本是以社会义务(联系)的形式组成的,这种资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 | 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基本权利等 |
(资料来源:对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资本”概念的解读)
在三种资本形式之中,经济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转化成为经济资本则说明了无形的文化资源、教育背景等本身作为一种财富可以被开发成为经济价值。表中所述的三种资本中,布尔迪厄本人更关注的是文化资本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作者在其新作中认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今天,要让彝族民众走向城镇,要深入挖掘彝族文化,让彝族传统文化走向市场,要实施“原生、再生、衍生”文化战略,既要紧紧依托凉山彝族自身现有各类文化资源,打造原生态的文化产品;又要走文化的再生之路,把握文化要素、扩大文化元素,打造满足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要在原生、再生层面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文化产品、文化元素、文化内涵和外延得以衍生,形成文化产业,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的多重功能和产业聚集效应。要把彝族传统文化变成市场资本,改变彝族文化自娱自乐的方式,让彝族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竞相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让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魅力和实现经济增长双赢,这样也才能回过头来反哺和涵养凉山彝族传统文化。
作者指出:当彝族民众的精神、觉悟得以扶“扶贫”、改善,当他们的觉悟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基本力量的彝族民众才会自觉自发地来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在此基础上,让彝族民众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者、骄傲的传承者、文化创新的执行者、彝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设者、凉山协调发展的推动者,这样彝族民众才能创新性地继承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资本化与文化传承、保护的良性互动。
不难看出:作者应用经济人类学和文化资本理论分析、阐释彝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大胆而理性地初步构建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资本化、市场化的框架,并在著作中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开启新篇章”的意义。
(五)新观点、新理念、新思路:神圣与世俗、坚守与展演、发展与融合、生态与装饰
作者结合国内外文化学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的新理论,在文中,对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出新的界定与探索,提出系列新观点、新理念。在对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时,作者提出“神圣与世俗”的展示,认为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最核心的理念是人类与自然、神灵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一种和平的局面;在研究普格县彝族火把节产业化时,作者认为要走“坚守与展演”之路,要坚守火把节的文化核心——人与自然是合节拍的搭档关系;在研究喜德县彝族漆器文化产业化时,作者提出“生态与装饰”的论断,认为凉山彝族漆器文化最核心理念是人与树和谐共处,树因人而精彩,人因树而美丽;在研究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时,作者提出了“发展与融合”的理念,指出凉山彝族服饰文化最核心的理念是人是自然之物,因此取于自然、记录自然,并用人的外在皮肤(服饰)描绘自然的多彩并融于自然”。
作者的上述论断、观点、理念,给人们认识、研究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给凉山州各级政府和文化产业业界开发、利用彝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念;为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谋划了“新愿景”。
(六) 新时代、新目标:增强文化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州奠定良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了阐述,其中对于文化产业部分的论述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要求“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者书中的的许多观点,贯穿、贯彻了上述文件精神,对凉山州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凉山州在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强州,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贡献凉山力量具有指导意义,在书里,作者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州目标提出了长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指出“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和规划中一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一定要坚持兼顾优化组合与资源整合,处理好个体、局部与整体、全局的关系,规划好彝族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推动凉山彝族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凉山彝族文化的深度开发和永续发展。”
一部关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化发展的开篇之作的酝酿、写作、出版,凝聚了作者的无数汗水和心血,作者数次深入田野点展开实地调研和走访,频繁到各地图书馆、文史馆查阅资料。该专著折射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为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凉山彝区全面协调发展提出了自己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设性的思路,为更合理地综合利用凉山的自然资源、彝族传统文化资源、时代社会资源实现凉山全面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有益探索。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绿树挂银珠》——一篇涵蕴丰富的...
- 2 《云南彝学研究》(第二辑)出版
- 3 《宇宙人文论》
- 4 彝语辞书
- 5 《彝族六祖迁徙典籍选编》
- 6 《彝族源流》
- 7 《滇南散记》简介
- 8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
- 9 几部彝族经典著作
- 10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