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荟萃四省彝族经典 翻新百卷毕摩经文——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

作者:刘星 发布时间:2022-02-09 原出处:《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2期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黔、川、桂四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主要表现形式,伴随毕摩文化产生的毕摩经典,可谓彝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和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彝族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彝区曾经长时期保持毕摩经典种类繁多。数量浩如烟海的局面,但即使在这种兴盛时期,毕摩经典也从未得到过系统的整理和出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毕摩经典面临损失严重,急待收集、挖掘、保护和抢救的危机。在此种情况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组织各方力量编译出版了荟萃滇、黔、川、桂四省彝文典籍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由楚雄彝族自治州投资1000万元经费,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毕摩口传资料和彝文文献为主,并收录川、黔、桂三省彝区有代表性的彝文典籍,组织各地专家、学者进行编译,从2005年正式启动到2014年最后一卷《第106卷〈太上感应篇〉译释》的出版,历时十年,完成所有编订、出版工作。该部书共计106卷,92800册,7200万字,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具有如下特点。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文化的第一次全面大展示

彝文典籍的形成主要依靠毕摩的口传手录,而毕摩的传承具有严格的职业承袭性,以子承父业的家传世袭为主,辅以旁系传承和自行作毕的方式。但无论哪种传承方式,都具有显著的内部封闭性特征,即秘传性。因此作为毕摩文化核心的毕摩文献,天然地具有内部承袭性:或由传承者直接承继祖传经书,或由传承者抄写全部或部分经书。很多毕摩家支为了避免本家支文献被外人掌握,往往在经文关键处使用笔画有删减的异体字、变体字,或添加符号、增补词句,形成外人不解其文,唯有自己知其义的经书。毕摩经书要用专门的箱柜保管,经书与箱柜均为神圣之物,平时不能随意触碰。当经书传至5至7代变得无法使用之时,毕摩需重新誊抄文献,并将残破的旧经书送到人迹罕至的悬崖岩洞或深山密林保藏。因此,毕摩经典的秘传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历史上不可能广泛公开流传。另外,每个毕摩派系的传承不一样,其经书也各有不同,各派毕摩经书的内容仅仅占据整个毕摩经典体系的一部分。如一些大毕摩掌握的祭祖送灵的经典,内容深奥,文字繁难,异体、变体字多,非一般毕摩所能驾驭;一般毕摩使用的禳解、返咒、祛秽、防护、占卜、天文历算等经文,又各有其特点和长处。因此现在106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出版,是我国彝族文化有文字记录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理,是彝族文化面向世界的首次大展示和大盘点。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内容涵盖了毕摩文化的各个方面:历史、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历法、军事、地理、谱牒、医药、农牧、民俗等等。如历史类的有《红河彝族创世史诗》《德族尼诺史》《滇彝古史》《彝族源流》《夷棘源流》《尼苏史诗》《彝族古代六祖史》等;宗教类的包括祭祖经、指路经、丧葬祭经、治病经、请神经、防御经、消灾袚除经、祈福经、占卜历算经、祭祀经、洁净经、赞颂经、神枝图座经等;其他类型的文献也很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容上,书中还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兼容并蓄。如《唐五游地府》《红河彝族道德经》《吴三桂野史》《八卦天文历算》《董永记》《〈太上感应篇〉译释》。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在地域上,该部书荟萃了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彝区有代表性的毕摩典籍。各地毕摩文献虽然都来自毕摩的记录与传承,但因为地域不同,在内容、成书形式及文字书写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丧葬祭经类,书中同时收录了来自禄丰、那坡、武定、昭通、双柏、永仁、楚雄、姚安、牟定、巍山、宁蒗等地的文献;天文历律方面,收录了《雷波彝族历算书》《武定彝族历算书》《罗平彝族历算书》和《八卦天文历算》四种。这些来自不同彝区的典籍忠实地展现了各个地域的鲜明特色,互为补充,互相印证,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整体的彝族文化。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保持彝族文化根本,追求彝族文化传播的最大化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收集了滇、川、黔、桂的大量古彝文文献,四省彝文的书写不尽相同,加上一些文献中有意使用的异体字、变体字,增加了阅读的困难。本部书在众多专家学者精益求精的辛勤工作下,通过与原文精确核对和审慎翻译,采用四行编写的形式:第一行是彝文,第二行在对应的彝文字下面标注国际音标,第三行是对第一行彝文进行直译的汉文,第四行是意译的汉文。这样既坚持了以彝族文化为根本的原则,又最广泛地扩大了彝族文化的传播,使不懂彝文的人也能领略彝族文化的风采,为普通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具有多重重大价值

1.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多方面展现了整体的毕摩文化,题材多样,内容洋洋大观,是迄今为止涉及地域最广、卷帙最为浩繁、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族文化总集,被喻为彝族的百科全书,其所涵盖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天文地理、宗教、医药、军事、历史、政治、经济等,给研究者提供了矿藏式的海量研究内容和广泛的研究视角,具有极大研究价值。目前对该部巨著的研究已经开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4年11月批准“云贵川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研究”为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由西南民族大学蔡富莲教授任首席专家主持。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中大量的文献历经世代相传,内容不断累积叠加,既保存有彝族先民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也记录了不同时代彝族社会形成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对于探究彝族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运行、民族心理和民间智慧等方面,这些文献史料具有化石般的佐证作用。如各地丧祭经里的指路经,其中记录的地名,现在大部分仍然存在,联系起来看,就是彝族先民向各地迁徙的清晰的路线图;创世史诗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关于彝族远祖的不可思议的想象,恰与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出土的类似文物不谋而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此外,该部巨著在编排上除采用彝文、国际音标注音、汉文直译、汉文意译和汉文注释的方法外,各卷还附有毕摩仪式图片和8P彝文文献影印件,这样既包含了现代人对历史文献的新理解,又忠实地保持了文献的原貌,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对彝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有巨大推动作用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和奠基石,虽遭遇历史的沧桑变化,现在仍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广大彝族地区发挥着作用。毕摩文献是毕摩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出版,对保护和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彝族文化创新,加快开发和利用彝族文化资源,促进彝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发展,共同组成了绚烂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独具生命情态的彝族毕摩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养分和来源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出版,给中华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增进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gA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刘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