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毕摩文献与纳西东巴文献异同分析

作者:​薛钦文 发布时间:2024-09-25 原出处:​《北方文学·下旬》2014年6期 点赞+(

摘要:彝族与纳西族在地缘上相邻,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彝族與纳西族在文化上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试从文献角度分析两个民族文字语言、文献内容、文献分类、文献制作方式和版本装帧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毕摩文献;东巴文献;比较研究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DSC_9512.jpg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籍文献是记载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的典籍,可分为“民众文献”和“毕摩文献”两类。其中毕摩文献内容丰富庞大,堪称彝族古代的百科全书。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上,毕摩文献承载着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展现了彝族传统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民俗风情、族群记忆,并为彝族新的文化创作源源不断地灌输灵感。正如马学良先生所说:毕摩文献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与彝族社会结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民族心理、民族认同等问题密切相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纳西东巴文献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用本民族原创的古老文字——东巴文记载着纳西族的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天文地理、风土民情,反映着纳西族古老的哲学、宗教观念。纳西东巴文献内容同样丰富多彩,除一系列宗教仪式、占卜、丧葬的内容,还有谱牒、诗歌、乐谱、舞谱等作品。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与纳西族在地缘上、宗教体制上、民族渊源上都极有联系,而毕摩文献和东巴文献又同时以宗教为依托,主要载录宗教内容的文献,二者共同之处颇多,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方面。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以宗教为依托的文献宝库

毕摩文献顾名思义就是毕摩所持有的宗教类文献。毕摩是彝族原生宗教的神职人员是原始宗教祭司,为人禳解崇祸,占验吉凶,行祝告作法之事,是神灵和法力的象征。但其职能又超出一般巫师的范畴,而作为彝族的知识分子存在。毕摩大都能文识字,是彝族传统文化和知识最主要的传承人。毕摩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很高,古时居于兹、莫统治者之后,备受君主敬重。而今毕摩的地位虽然普遍式微,却依然保持着过去的威荣和自豪感。毕摩的传承形式是世袭或师承,民间认为世袭毕摩因有累世祖先神呗加持,所以法力更胜一筹。毕摩所持有的文献又可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但在对二者的使用态度上有所不同。世俗文献除毕摩之外他人也可翻阅,而宗教文献旧时只有毕摩可以翻看。在他们看来,经书是神圣而具有法力的。旧时毕摩家中都设有书箱,供奉书神,待需要从箱中取书时,必先进行宗教仪式,念诵祝告,甚至宰杀公鸡敬献神灵,然后才毕恭毕敬地将书接下来。毕摩文献可以说是和毕摩这一宗教神职人员分不开的,而毕摩文献的大多数又都属于宗教文献,所以说毕摩文献是以宗教为依托的。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巴文献同样是纳西族祭师东巴所持有的文献,同样在内容上大多是宗教典籍。东巴文献与毕摩文献的不同之处在于,吸收了周边其民族的宗教文化内容。由此文献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类:1.原始宗教口诵经典;2.对本教经典的翻译和解释;3.受苯教、道教、佛教影响而产生的新的经典;4.后世东巴的创作作品;5.对部分民间口头神话传说歌谣的记录。纳西东巴祭师同样是本民族宗教与文化的传承人,是纳西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表达者。在文化承袭方面,纳西东巴的传承形式同样遵循着父子传承或师徒传承的形式。在社会作用方面,东巴祭师在古代同样具有毕摩一样辅助君主的政治作用。在东巴经典《东埃术埃》中记载:东族和术族交战前夕,东主请东巴巫师布置道场做法事又同东族东巴商议,请天将下凡帮忙,然后才带领东族队伍向术族发起攻击。由此可知东巴经师在古时也是作为统治者的智囊,作用于政治生活的。在民众层面,作为尚知识的民族,纳西民众对东巴同样敬重。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神秘而古老的原创文字

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纳西族经师书写东巴教经书时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是本民族自创的文字。东巴文一般认为创制于唐末宋初,也有人认为是宋末元初,较彝文创制时间晚[1]。东巴文的总字数约有1300个,相比之下,彝文字数多达上万,加上各地笔画风格的不同和多种异体字就更为繁多了。东巴文字结构有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文字自左向右,自上而下书写,而传统的彝文文献是左行有书的。彝文同汉文一样字义固定,话语表达清晰,语言风格也显而易见;而东巴文字数较少,东巴字并非一字一义,而是一句一义,而且同一句东巴文句子能读出多种意思,具体取决于东巴经师所习得的知识。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与纳西文同样面临着难以读懂的窘境。彝族有六大方言区,语言上难以沟通,文字上也有一些差别,在目前读写法难以统一,没有规范的正字法。彝文异体字繁多,有的字多达20多个。而许多文献内容因为夹杂古语,现今的毕摩难以释读。东巴文由于其图画文字的特点,往往出现误读,且难以固定字词意义。这种情况下需要抢救这两种文字、文献,及时调查、记录毕摩、东巴念诵的经文,准确记音,逐字逐句疏通整理,还古书之原貌。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多种文献分类及包罗万象的内容

毕摩文献是彝文文献的大宗,除了宗教文献之外,还包括文学、历史、医药、律例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可分为1.祭祀;2.超度; 3.占卜;4.咒语;5.驱邪百解;6.祈祷、招引;7.其它,如医书、教育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2]东巴文献可分为:1.祈福延寿类;2.禳鬼消灾类;3.丧葬类;4.占卜类;5.其他类,如舞谱、乐谱、画册、医药、家谱、诗集等。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文献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文献都具有有大量的祭祀、占卜、驱鬼辟邪、消灾延寿、丧葬超度等宗教书籍,反映原始宗教对于祖先、鬼神、万物的崇拜或畏惧,展现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而医书、史籍和教育书籍表则明毕摩和东巴在本民族文化、医疗事业中所担负的重要职能。舞谱和乐谱是东巴文献的一大特色。其中有关舞蹈的文字正如一幅幅舞蹈的图录,在舞姿、舞技、动律、特殊造型(动作)和乐舞器用法等方面极尽描摹,形象生动。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所处地域相邻毕摩文献与东巴文献在内容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较具特色的有: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对民族迁徙历史的回顾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指路经》是指路就是指引亡者灵魂从居住地沿著古代彝族迁徒路线,回归到祖先聚居的地方,与祖先的亡灵团聚。反映了彝族的族属渊源及迁徒史,描绘了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活图景。各地《指路经》内容除古地名相同外其余地名均不同。同样东巴经典中《迁徙路》也是反映纳西族先民迁徙路线的经籍,展现了纳西族人民迁徙与生产劳作的场景。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家谱、族谱中的父子连名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文谱牒文献中父子连名的记载屡见不鲜,在彝文文献《毕摩世系》、《毕摩叙谱经》中也是以父子连名代代相传。在《纳西先民的谱系》中也有一段关于父子连名的记载:“出现恒失恒公,出现恒公美公,出现美公美仁,出现美仁初初,出现初初初余,出现初余初局,居仁精,精仁崇,崇忍利恩出世。……恩恒糯,糯本培,本培俄,俄高勒,高勒趣……[3]”在这里有十四代的父子联名。这种相似性是值得研究的。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丰富多样的文献载体及其制作与版本

彝文文献载体多样,有岩书、布书、皮书、纸书、瓦书、木犊、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肇等,其中绝大部是纸书。[4]毕摩文献大抵都是是毕摩自产自用的,旧时的书写工具多是毛笔、木签、竹签。而纸张多用棉纸,用麻布或是皮将白纸包裹做成书皮,还有用细布做成书衣的。装帧形制有卷轴、经折、蝴蝶装、包背装、线装除此之外,还根据需要自创线订包背装、封底裹卷装、线订卷轴装等,装订用纸捻、麻线或麻绳、棉线。毕摩文献行文风格是自左向右也有从、书名、替上自下的每行字数不固定,书的开本大小也不固定,书的横竖长短也不固定。毕摩文献标点多样而且奇特,有断句、段落字符改错符号,标点用朱、墨二色。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巴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纸张,非纸质的文献载体极为少见,有木、石、摩崖等。东巴纸受藏纸的影响,使用一种特殊的原料——荛花皮或枸树皮,经由纳西族民间特有的工艺制造而出,其纸张厚硬,耐磨防蛀。传统上东巴文是以竹笔和铜笔书写,用锅烟灰加胶水兑成墨,用天然矿石和植物制成彩色颜料,在东巴文献当中,文字的颜色也具有区分文意的作用。东巴经开本多为30×10cm,所有东巴纸做成的经书的开本都大同小异。东巴文献的封面也是由东巴纸做成,转诊形式为册页装,也有采用经折装甚至是散页的。横长竖短,用纸捻、麻线、麻绳、棉线装订而成。东巴文的行款极为特别,是在纸上画出多个分格,在其中书写文字。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比而言毕摩文献载体多样,东巴经则载体种类较少,形制较为统一。二者均有颜色标记,但是彝文文献除了图形之外颜色标记(如朱砂圈点)标记多为断句之用,但东巴经书中色彩并无意义。是东巴经书名一般由祭仪名和经书名两部分组成而在彝文中未见,二者都有有同经异名的情况。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语言风格

毕摩所有的著述以五言诗为主体结构,这种文体特征主要是由毕摩的宗教司职和仪式活动的口头传播所决定的:诗体的形式便于记忆、念诵。在念诵方面各地的念经调有所不同。毕摩在念诵经文期间,同时运用语调、声腔、表情、身体语言等表演性技艺,展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纳西东巴经本来就是以口头念诵为主,而经籍主要是为了帮助记忆的,由于是纳西文是象形图画文字,东巴经师在年诵经文字数并不固定,所以自然是脍炙人口的最好。所以纳西东巴经师文在读经时将押韵和语句的相互对应,让东巴文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献和东巴文献均插入谚语、俗语,同时利用比喻、夸张、重复、等方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在东巴文献中有《多格飒》中有“白和黑之间,有个判明者,不是太阳和月亮便不能判明。晨和夜之间,有个判明者,不是参星和商星,便不能分明。山和谷之间有个潘明哲,不是长尾大水呀,便不能分清。……人和鬼之间,有个判明者,不是英明多格天将呀,便不能分明。[5]”而在毕摩文献几乎五言全用的形式,韵律整齐和谐,配合毕摩抑扬顿挫的念经调,仿佛是远古历史的回响一般,神秘而悠长。毕摩文献的叙述中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叙述祝告神明之余,让人领略到彝族人民眼中的大山、箐林、云间、崖壁乃至世间万物,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彝族风情。LU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注释:
[1]有关彝文的创制时间说法众多有唐代说、汉代说、夏代说、古羌时代说、4000说、6000年说等。
[2]张公谨.民族古文献概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97:98-99.
[3]郭大烈、杨一红.纳西族东巴古籍选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1.
[4]朱倨元. 纳西族东巴古籍选读[J].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75.
[5]和志武.东巴经典选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46.

作者简介:薛钦文(1988-),女,汉族,山西稷山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古典文献。
原载:《北方文学·下旬》2014年6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