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挖掘彝文古籍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大系——《爨文丛刻研究》序言

作者:​孙伯君 发布时间:2023-08-31 原出处:《毕节日报》2023年8月30日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使用着或曾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大语系。古往今来曾经有近40种民族古文字在我国境内流行使用过,其中存世文献比较多的文种有古藏文、傣文、蒙古文、满文、方块壮字、西夏文、察合台文、彝文、纳西东巴文等。这些用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藏经、文书等,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9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sdfeddd20230830220535.jpg9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起源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据《滇系·杂载》记载:“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田可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祖。”贵州《大定县志》卷十三“风土志”载:“阿田可,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彝文典籍在晋代已经有非常大的影响,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夷人)有夷经,皆爨字,状类蝌蚪。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9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天文、历法、医药、织造、建筑等内容,是珍贵的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宝藏。与其他民族的古籍不同,彝文古籍在近代以前多散落于民间,除了毕摩有一些相对集中的收藏外,官方未曾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其传承形式主要还是师传徒受,手工抄写流传。正因如此,知晓这些典籍内容的人群相对有限,尤其是包含历史、医药等知识内容的典籍,如《西南彝志》《夜郎史传》《宇宙人文论》《医病好药书》《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等,受众范围更窄。9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36年,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搜集整理,翻译家罗文笔先生主译的《爨文丛刻·甲编》出版,这部丛书可以说是首部集中翻译、公开出版的彝文古籍,一经面世,便引起了闻宥、王了一、董作宾等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撰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鉴于《爨文丛刻·甲编》所收彝文古籍有所遗漏,个别选本不甚精良,马学良和罗国义先生组织编纂了《增订<爨文丛刻>》,将《爨文丛刻·甲编》中没有翻译的《玄通大书》全部翻译,增加了个别碑刻,替换了一部经籍,使得全书更加完整、丰满。9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近,王明贵、王小丰等撰写的《爨文丛刻研究》将付梓出版,对《爨文丛刻》这部价值极高的彝文古籍丛书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曾作为“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相关研究项目的终期成果。全书共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部分。上篇是《爨文丛刻》总论,分为《爨文丛刻·甲编》与《增订〈爨文丛刻〉》、丁文江和胡适著《丁文江的传记》补遗、翻译家罗文笔与《爨文丛刻·甲编》、《爨文丛刻》的5个版本及其简称、《爨文丛刻·甲编》的整理与翻译、《增订〈爨文丛刻〉》的主要贡献者等6部分,对《爨文丛刻》从甲编、增订,到修订、重版等情况进行总体评述,对《爨文丛刻》的搜集者、整理者、翻译者及翻译质量、增订的具体情况、修订情况等,以及该部著作的贡献者等进行了全面介绍。中篇和下篇分别对《爨文丛刻》所编纂翻译的古籍内容进行了研究。中篇是非经书古籍研究,包括:《训书》中的彝族哲学与道德伦理思想、《西南彝志》与《爨文丛刻》所记奢香彝名考辨、多元文化交错并置与思想裂变中的安贵荣与成化钟汉彝文铭文、论《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与标准正体韪书等6个部分。非经书古籍是《爨文丛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彝族古代宇宙观、人生观、世界观、伦理价值观,体现了彝族古代历史记述方式,体现了随着历史进程及文化变迁,多元文化在水西彝族地区引起的交融互动与思想变革。这些内容除了在纸书古籍中有记载之外,彝文金铭《成化钟》、摩崖《新修千岁衢碑记》、石刻《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等也有记载,可以相互印证。下篇是《爨文丛刻》经书研究,包括:百经之首《献酒经》研究、人文生态仪式传统经籍运用中科学知识的理解与传递、《指路经》的科学内涵与文学特色、自然生境对彝族传统经籍传承的影响、奇特经籍诸多存疑的研究、《玄通大书》的文学人类学分析等7个部分,从生态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视角,分别对彝族传统仪式中常用的《献酒经》《解冤经》《指路经》《玄通大书》《呗麾献祖经》等7部古籍进行了研究,以新的解释方法对古老的经籍内涵进行了科学挖掘,阐释了这些古籍所以能够指导彝族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既和谐相处又斗争发展的道理。9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书还插入了《爨文丛刻》各种版本照片,已经出版的古籍和在民间传承的古籍对照的图片,以及相关内容方面的拓片、图片,作为补充和辅助印证,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最为难得的是,该书采用“四行对译法”对彝文文本加以翻译,包括原文、标音、直译、意译,同时还有较为详细的注释,为彝语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库。9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古籍整理与翻译研究,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色彩斑斓的民族古文字所记录的历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不仅能够构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对周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对建构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均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说,《爨文丛刻研究》所挖掘的彝文古籍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揭示的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实情,定会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并作出重大的贡献。9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彝族学者王明贵